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应用主成分分析原理提出测定玉米不完全双列杂交多性状综合杂种优势的方法,将多性状综合杂种优势定义为有显著遗传差异性 状观测值与其相对重要权的乘积的各主成分杂种优势之和。此法既考虑了各性状的相对重要性,又较好地消除了性状间相关和环境因素的影响,所获得的综合杂种优势估计值合理、可靠。本文所提出的方法也可用于其它类型玉米杂交试验和其它作物杂交试验多性状综合杂种优势的测定。  相似文献   

2.
(1)实践中有多个性状影响家畜生产性能(设有L个),仅按单性状的杂种优势或配合力来评价一个杂交组合是不全面的。评价一个杂交组合时,不仅应考虑各目标性状的遗传效应,而且还应考虑每一目标性状的相对经济价值。若某组合杂交所产杂种F第L个目标性状的杂种优势为hL,其相对经济价值为WL,则杂种F的综合杂种优势定义为AH=L=1∑^LWlhL。(2)怎样确定育种的目标性状及其相对经济价值?在特定生产--市场系统中,某种家畜个体一生各项总的投入和产出,都可看作一个目标性状,各目标性状的边际效益与其表现的贴现量之积,就是该目标性状的相对经济价值。(3)详细讨论了综合杂种优势的经济生物学基础。(4)实践中使用较多的杂交方式有单杂交,三元杂交,双杂交和经纬杂交等。本根据线性模型的理论,给出了在这些常用的杂产试验设计中综合杂种优势的最优线性无偏估计及其置信区间。(5)研究了综合杂种优势的最优线性无偏预测法,这其实是多性状BLUP法的又一应用。  相似文献   

3.
基于PCA方法的夏玉米穗部性状综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探究不同年际间夏玉米穗部多性状统计数据的内在关联规律,以晋南地区品比圃鉴定2个玉米对照品种和7个杂交组合为研究对象,调查2011—2013年3年间11个玉米穗部性状因子的数据,通过主成分分析,提取3~4个主成分,评价各杂交组合在穗部性状上的数量差异。结果表明,不同年际间提取的各主成分侧重反应的穗部性状分量各有不同,但在分别构建主成分评价函数后,主成分评价得分表现相似的变化趋势;与对照品种(‘郑单958’、‘先玉335’)相比,杂交组合PB6和PB7综合主成分得分较高,表现出优异的综合穗部性状信息,存在一定的增产潜力。因此,可将主成分分析作为玉米常规育种的辅助数据分析手段,提高育种效率。  相似文献   

4.
文章对云南省农科院选育的26个玉米杂交组合及2个自育并已在生产上大面积应用的玉米品种的14个性状进行了方差分析,并对方差分析显著的10个指标性状与各主成分之间的相关关系进行了研究,从而构建出参试杂交组合主成分综合评价函数,对参试组合进行主成分分析及综合评价筛选出7个较优组合,和传统鉴定评价结果相似,为玉米杂交组合的选育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5.
选取了49份甜糯玉米杂交新组合和苏玉糯5号为试验材料,对其产量和品质等16个性状进行了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通过主成分分析将16个性状降为5个主成分,这5个主成分能解释表型变异的89.42%。对5个主成分进行二维排序分析和聚类分析,共筛选到9个优异甜糯玉米杂交组合,为甜糯玉米新杂交组合的选育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选取了49份甜糯玉米杂交新组合和苏玉糯5号为试验材料,对其产量和品质等16个性状进行了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通过主成分分析将16个性状降为5个主成分,这5个主成分能解释表型变异的89.42%。对5个主成分进行二维排序分析和聚类分析,共筛选到9个优异甜糯玉米杂交组合,为甜糯玉米新杂交组合的选育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杂种优势的利用,大幅度提高了玉米的产量.进一步挖掘和协调利用好各性状的杂种优势,发挥其整体效应,是今后玉米育种取得更大成效的重要途径.研究了玉米生育性状、农艺性状和产量性状的杂种优势,可供玉米育种工作者在配制杂交组合时参考.  相似文献   

8.
中国茸鹿品种(品系)间的杂交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我国优良茸鹿品种 (品系 )中的双阳、长白山、清原、乌兰坝群体为杂交亲本 ,开展了双阳 (♂ )与长白山 (♀ )间茸质量性状、清原 (♂ )与乌兰坝 (♀ )间茸质量性状和繁殖性状杂种优势的测定。结果表明 ,双阳×长白山杂交F1茸质量性状的杂种优势除头锯杂种优势显著 (p <0 .0 1)外 ,其它各锯均不显著 ;乌兰坝×清原杂交F1茸质量性状和繁殖性状均表现出显著 (p<0 .0 5 )的杂种优势。  相似文献   

9.
本试验在二年内测定了二十五个玉米杂交组合及其亲本自交系的光合速率、叶面积、叶绿素含量及其生物学产量和籽粒产量,结果表明:1、在这些杂交组合中光合速率、叶面积、叶绿素含量等光合性状上均表现有明显的杂种优势,但依不同杂交组合而异。2、对光合速率、叶面积、叶绿素含量的杂种优势与产量杂种优势的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光合速率、叶面积、叶绿素含量的杂种优势与生物学产量杂种均有显著正相关。说明生物学产量的杂种优势大部分是由于光合性状上杂种优势表现的结果。3、光合速率杂种优势与籽粒产量杂种优势相关较为密切,尤其是在苗期和灌浆末期呈极显著正相关,似乎说明在苗期有可能对杂交组合产量杂种优势的强弱进行初步预测。  相似文献   

10.
杂种小麦品质性状的性状相关和主成分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探究化杀杂交小麦品质性状在不同世代的表现,以4个品质不同小麦品种组配的4个杂交组合为材料,对杂种F1代(杂交当代种子)和F2代(F1代植株上的自交种子)及其亲本的籽粒品质性状和面团品质性状进行了杂种优势、亲子相关、性状相关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1)杂种小麦 F1代品质性状的杂种优势远远大于F2代杂种优势,杂种小麦F2代存在较强的面团品质杂种优势;(2)在小麦品质改良过程中,以籽粒硬度和蛋白质含量作为选择指标,有利于筛选出高面筋含量、高沉淀值以及蛋白质品质和磨粉品质优良的基因型;(3)在杂种早代选择籽粒蛋白质含量时不能忽视低亲的影响,要提高杂种F2代的沉淀值,关键是提高高亲和中亲的水平;(4)通过主成分分析可以将F2代8个品质性状综合成2个主成分因子。  相似文献   

11.
本文首先从玉米杂种的生理、生化代谢特点和生物学表现进行研究,杂种优势表现的生理基础为,杂种的光合强度和呼吸强度高于亲本自交系,对生化指标的测定表明,杂交种生物学上比自交系耐热能力强。其次,对玉米各性状的遗传规律进行分析研究,包括产量性状,品质性状,抗病性的遗传,了解各性状的遗传规律,可针对育种目标,选育优良自交系,进行杂交种生产,使杂种Fl表现出强大的杂种优势。再次,阐述玉米杂种优势固定方法,包括传统的固定方法,无性繁殖,无融合生殖,多倍体的应用,染色体易位的应用。最后对QTL在杂种优势预测和固定中的作用加以阐述。  相似文献   

12.
以多叶材料的6个自交系为材料,采用不完全双列杂交法配制了15个杂交组合(只包括F1的正交),分析了多叶玉米主要性状的配合力、平均优势及相关性。结果表明:(1)对6个自交系和杂种一的株型、产量及品质性状进行方差分析,差异极显著,表明多叶玉米是受基因型的遗传基础控制的。(2)一般配合力效应的分析结果表明,同一组合不同性状之间的配合力效应都有差异,自交系Y53在农艺性状、品质性状和产量上都表现出较大的效应,说明其遗传传递性较强;而自交系P175、P19、P85、J7-3和M7的各个效应值大多是负向的,说明由其组配的后代在各个性状上有下降的趋势。(3)对15个组合的主要性状进行相关分析,生物学产量与株高、穗位高与粗纤维含量之间呈极显著的正相关,株高与穗位高、株高与粗纤维含量、穗位高与粗淀粉含量、百粒重和粗淀粉含量之间呈显著的正相关,其余性状的平均优势间的相关系数均不显著。(4)通过配合力分析及杂种优势的研究,从6个核遗传背景不同的多叶玉米自交系中初步筛选出一个高产、优质的组合,即Y53×P175,这个组合对选育青饲、青贮型玉米提供了新的种质。  相似文献   

13.
张洪权 《农学学报》2015,5(10):27-32
为了全面了解黑龙江省早熟玉米自交系间遗传关系,并合理准确地划分杂种优势群和构建杂种优势模式。通过采用黑龙江省5 个主要早熟玉米优良自交系按双列杂交设计,研究配合力的结果表明:5 个自交系以及配制的组合在7 个农艺性状上都存在极显著差异。杂交组合遗传参数分析:在超亲优势率上,以合344 为母本的杂交组合的穗粗性状的超亲优势率均为正值,表现出较强的杂种优势,在中亲优势率上,以合344 为母本的组合的优势率为正值,通过分析表明合344 同其他类群自交系之间均表现出较高配合力。其中合344×扎461 与合344×南5 组合的单株产量的中亲优势率均超过10%,增产效果明显。黑龙江早熟玉米杂种优势模式,Lancaster类群×塘四平头类群杂优模式:Lancaster类群×Reid类群杂优模式,Lancaster类群×外杂选类群杂优模式。其结果对黑龙江省早熟玉米有效利用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  相似文献   

14.
对 1 994~ 2 0 0 0年生产上主要种植的玉米杂交种的统计分析表明 ,河南省种植的玉米杂交种种质基础是以改良Reid群、Lancaster群、四平头群和旅大红骨群四大系统为主。其中改良Reid群利用水平逐年上升 ,Lancaster群明显下降。将河南省的玉米种质划分为五大杂优群8个亚群 :即改良Reid群、Lancaster群 (Mo1 7亚群 )、四平头群、旅大红骨群和其它群 (外杂选亚群、综合种选亚群、Suwan亚群和其它低纬度种质亚群 )。总结出 7种主体杂优利用模式 ,1 3种子模式。  相似文献   

15.
选用不同杂种优势类群且系谱明确的五个自交系为测验种,采用NCⅡ试验设计,对十三个优良玉米自交系进行杂种优势类群分析研究,通过聚类分析,把十三个玉米自交系划分为四个杂优类群,分别为:Lan-caster群(NH-14、Spx3、Dx37);改良Reid群(LN-2);唐四平头群(LN-15、Spx56、Dx321);旅大红骨群(红轴598、DY112、LD61、DY45);KS75和KSt12难以与其它自交系或彼此间归为一类。  相似文献   

16.
10个热带、温带玉米群体育种潜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热带温带玉米群体产量性状的产量配合力、杂种优势和杂优模式。[方法]采用NCⅡ遗传交配设计,对10个热带(亚热带)、温带玉米群体的配合力及杂种优势进行评价。[结果]墨黄1号、新墨1号和墨白962及豫综5号、辽旅综和WBM-C4的一般配合力较高,在育种利用上有较优的利用潜势;墨白961×豫综5号、新墨1号×WBM-C4、墨白964×辽旅综、墨白962×EP7和墨黄1号×SUWAN-1的特殊配合力较高,具有潜在杂优模式;供试群体各组合群体平均优势在5.9%~39.6%、超亲优势在3.8%~21.6%。统计表明,亲本群体组合F1基因型值与其平均优势相关关系不密切(r=0.200 8),亲本群体间的遗传差异与群体平均优势呈极显著正相关(r=0.786 7**)。[结论]该研究对热带温带玉米群体的进一步改良和有效利用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7.
杂种优势效应对中国玉米育种的贡献评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试验选用中国不同时期具有代表性的20个玉米单交种及其32份亲本自交系为材料,采用3点3种密度3次重复的裂区试验设计,研究亲本产量、密度和杂种优势对产量的贡献。结果表明:亲本和品种产量随年代推进逐渐提高;早期品种高密条件下产量下降,当前品种随密度增加产量逐渐提高;杂种优势指数随年代呈"降—升—降"的变化趋势,当前推广的品种杂种优势较低。杂种优势随年代变化并没有显著提高,亲本产量的提高、种植密度的增加、是当前中国玉米产量提高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杂交水稻超高产育种中性状选择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水稻品种间及亚种间组合的单株产量及其他主要经济性状都还有很大的改良潜力。选育强优势的品种间组合仍是进一步提高杂交水稻产量的一条有效途径。根据研究结果,本文指出了选育品种间及亚种间强优势超高产组合的性状选择关键,并对亲本选配进行了讨论。杂交水稻超高产组合的选育,利用亚种间优势目前以主攻籼爪交为宜。待籼粳杂种的籽粒充实较差这一难题解决之后,再主攻籼粳交选育优势更强的超高产组合。本文还提出通过株型育种、生理育种提高籼粳杂种植株体内“源”和“流”的水平,是解决亚种间组合籽粒充实度差的可行途径。  相似文献   

19.
桑立君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11):6408+6425
[目的]研究热带玉米(Zea mays L.)种质资源的杂种优势,探讨其在高纬度温带地区的利用价值和利用方法。[方法]采用完全双列杂交法,以黄早四、丹340、Mo17和B73为测试种,分析已筛选出的5个热带自交系和4个我国分属4大类群的温带玉米种质自交系的杂种优势。[结果]单株产量杂种优势明显,热带×温带的杂种优势大于热带×热带和温带×热带的模式。[结论]该研究可为热带玉米种质在辽宁省的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几个自选玉米自交系配合力及遗传参数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用11个自选玉米自交系按不完全双列杂交组配成28个杂交组合,对其玉米籽粒产量等9个数量性状不同杂交模式的杂种优势和配合力差异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自交系忻831、忻662、忻923、忻915的利用价值较高,可能成为组配强优势杂交组合的优良玉米自交系;出籽率、行粒数可以早代选择;株高、穗位高、穗长、穗粗、穗行数、产量、秃尖不宜早代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