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头季稻栽培因素对Ⅱ优1259再生稻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最优设计,以Ⅱ优1259为试验材料,对头季稻进行移栽叶龄、密度、施N量、施K量4项栽培措施试验,建立头季稻、再生稻产量与4项栽培措施的回归模型,分析了农艺措施对头季稻、再生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影响头季稻产量的主要因素是移栽叶龄和移栽密度;影响再生稻产量的主要因素是移栽密度、施N量和移栽叶龄;各因素间的互作对再生稻产量也有影响。  相似文献   

2.
李经勇 《再生稻》1997,(2):36-42
采用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方法,研究了旱育抛秧头季稻叶龄、抛植密度、施肥水平对杂交中稻、再生稻单产的影响,并建立了数学模型。在电子计算机上优选了各种生育类型品种的头季稻、再生稻及两季总产的不同产量水平的栽培措施组合方案,解析了各试验因素对产量的单独效应和交互作用。为制定杂交中稻、再生稻的旱育抛秧高产栽培措施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3.
为探明蓄留再生稻对水稻抽穗开花期遭遇阴雨灾害的补救作用,以20个通过审定的杂交中稻品种为材料,在头季稻抽穗开花期遇连续阴雨情况下,研究施氮和不施氮条件下头季稻产量与再生稻产量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在施氮与不施氮条件下,不同水稻品种头季稻产量和再生稻产量均存在极显著差异;杂交中稻品种间再生稻产量与头季稻产量均呈极显著负相关;施氮后头季稻产量和再生稻产量均显著提高,而且在不施氮条件下产量高的品种,其在施氮后产量提高程度更大。再生稻产量可作为头季稻抽穗开花期受阴雨天气影响所致减产的产量补充,为水稻(中稻+再生稻)抗逆减损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4.
以杂交中稻川香优9838为材料,研究了头季稻不同时期割苗及不同留桩高度对再生稻生长特性及产量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再生稻的总叶片数随着留桩高度的降低而增加;生育期随着头季稻割苗期的推迟而延长,产量也随之逐渐下降,在遭受特大高温干旱情况下,仍可达到头季稻产量的15.9%~75.2%。  相似文献   

5.
杂交中稻蓄留再生稻两季高产高效施氮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以杂交中稻组合Ⅱ优602为材料,在头季稻不同施氮量基础上分别设再生稻促芽肥施用量处理,研究了头季稻施氮量和再生稻促芽肥施用量对杂交中稻及其再生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头季稻和再生稻产量均与头季稻施氮量(纯N 0~240 kg/hm2范围内)呈极显著正相关,在头季施纯N 0~180 kg/hm2条件下,与促芽肥施用量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头季稻施氮量越高,再生稻高产的促芽肥施用量要求越少。从头季稻与再生稻两季高产和经济施肥的角度考虑,以头季稻施纯氮120~180 kg/hm2,再生稻促芽肥施纯氮135 kg/hm2为佳。  相似文献   

6.
为筛选适合马铃薯+中稻+再生稻熟制的冬种马铃薯优质、早熟、高产、高效的种植方式,比较分析了6种马铃薯栽培方式的生育进程、成苗和块茎状况及产量。结果表明:翻耕-条播-全程地膜栽培、翻耕-条播-前期覆膜栽培和免耕-条播-盖草-前期覆膜栽培3种栽培方式产量高,可与中稻+再生稻熟制衔接,为适合马铃薯+中稻+再生稻熟制的冬种马铃薯高产栽培方式。考虑到翻耕-条播-前期覆膜栽培和免耕-条播-盖草-前期覆膜栽培覆盖的膜能够全部撤出,不会导致稻田白色污染,且马铃薯商品性好,此两种栽培方式适合马铃薯+中稻+再生稻熟制区大面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半旱式栽培对中稻——再生稻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经勇 《再生稻》1997,(1):23-25
在其它栽培管理条件一致的情况下,半旱式栽培能显著增加中稻、再生稻产量,改善穗粒结构,提高头季稻成熟期再生芽的成活率和活芽均长,促使再生稻株长根。其中单埂半旱式的效果尤佳。  相似文献   

8.
徐富贤  洪松 《作物研究》1993,7(2):22-26
本文以油优63为材料,进行了中稻10个去叶处理与头季稻及再生稻穗重和构成因素关系的研究。结果表明,各叶位叶片对头季稻和再生稻产量形成作用的趋势是一致的,即倒1叶>倒2叶>倒3叶>倒4叶及以下叶,但其作用程度不同。齐穗期倒4及以下叶对头季稻产量的作用较小,而对再生稻产量则有显著影响。倒4及以下叶对头季稻灌浆结实的作用与基部光照度呈显著正相关。头季稻茎鞘干物重与再生稻产量及穗粒结构呈极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9.
不同播种期对C两优34156再生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充分利用一季中稻地区的光温和农田资源,以C两优34156为材料,进行了C两优34156不同播种期对头季稻及再生稻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C两优34156在湖南省中方县作中稻再生稻栽培,最佳播种期为3月21—26日,头季产量均高于10.78t/hm2,再生稻产量均在5.20t/hm2以上,两季总产均超过16.00t/hm2。4月5日以后播种,再生稻虽然仍能获得较高产量,但因齐穗期已迟于当地的安全齐穗期,生产上受寒露风影响的风险较大。  相似文献   

10.
对不同栽培方式对Y两优1号产量和经济效益进行了比较研究。研究结果表明,Y两优1号在人工移栽、机械移栽、无盘旱育抛秧、翻耕直播等4种栽培方式下,以机械移栽的产量最高、经济效益最好,同时可节约秧田,提高劳动生产效率,降低劳动成本,有利于农业劳动力的转移,有利于农村土地流转。  相似文献   

11.
为探明免耕移栽对杂交稻产量形成的影响,以川香9838为材料,于2010-2013年在冬水田条件下进行不同栽培方式对杂交稻产量影响的试验。结果表明,与翻耕移栽相比,免耕移栽处理结实率和千粒重较高,产量平均增加了2.27%。可见,冬水田区水稻生产可采用免耕移栽代替传统的翻耕移栽,还能节省整田费用1 875元/hm~2以上。  相似文献   

12.
江优明62是福建省三明市农业科学研究所育成的晚籼中熟三系杂交稻新品种,在福建永安市作晚稻种植表现出高产、转色好、抗性较好等优点。进行产量构成因素相关和通径分析,该品种构成产量的主要因素是单位面积有效穗。其作晚稻种植高产栽培技术要点:主攻单位面积有效穗数、穗粒数,创建理想的高产群体结构,并发挥其内在的大穗优势、提高结实率和千粒重。  相似文献   

13.
对"十二五"期间四川省审定的51个高产型中籼迟熟三系杂交稻组合的经济性状和产量进行了分析,并研究了经济性状与产量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这51个组合的平均有效穗数为13.89万/667 m~2、穗着粒数为176.87粒、结实率为80.99%、千粒重为29.52 g、稻谷产量为547.22 kg/667 m~2、增产率为5.36%。单产与有效穗数和增产率呈极显著正相关,与穗长、穗着粒、结实率和千粒重相关性均不显著;有效穗数与穗着粒数、千粒重呈极显著负相关,与穗长呈显著负相关;结实率与千粒重呈显著负相关。因此,在四川省这样的生态条件下,要进一步突破水稻产量水平,应在保持一定单穗质量的基础上,平衡协调穗、粒结构,适当增加有效穗数。针对不少品种结实率不高的问题,提出了提高新育杂交稻结实率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4.
广两优676作再生稻超高产栽培的产量结构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广两优676作再生稻超高产栽培的产量结构特征,调查分析了不同产量水平的产量构成因素。结果表明,在产量4个构成因素中,再生稻头季以每穗粒数的变异最大,与产量相关最密切,对产量的贡献率最高,其次是每平方米穗数;再生季则以每平方米穗数的变异最大,与产量相关最密切,对产量的贡献率最高,其次是每穗粒数。再生稻要获得高产,头季应主攻大穗,而再生季则应培育多穗,以形成巨大的库容量。  相似文献   

15.
应用数理统计方法对特优559产量构成因素及丰产稳产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特优559丰产性、稳产性好,适应性强。产量构成因素中以穗数与产量的关系最为密切,对产量的作用最大,其次是每穗总粒数,再次是结实率,千粒重对产量的作用不大。揭示其高产途径和主攻目标是“攻足穗,争大穗,提高结实率,稳定粒重”,使穗、粒、重协调发展,夺取高产。  相似文献   

16.
对供试21 个杂交中籼三系组合和两系组合产量优势及构成因素进行了分析比较,表明两系组合产量相对有较高潜力,表现为库大粒多,相对差异极显著,且穗数、结实率并不因穗大而降低。认为三系和两系组合提高产量途径相同之处是要保证穗数,不同之处是三系组合的选育要着眼于增大穗型,提高结实率,两系组合则在大穗基础上增加实粒数,并提高籽重。  相似文献   

17.
两系杂交稻两优培九产量构成及其生态关联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探明两系杂交稻两优培九在不同生态条件下的产量水平及其构成,揭示引发产量变异的主要构成因素及其与生态因子的关联性,应用2006和2007年中国南方稻区8个气候生态试验点的生育进程、茎蘖消长、籽粒灌浆、产量及其构成与同期气象数据,建立了产量与其构成因素、各构成因素与温光因子的统计关系。两优培九稻谷产量变幅为5~18 t/hm2。以每平方米总粒数引发产量变异的贡献率最高(60.5%),其次为结实率(32.9%)。扩增总粒数主要依赖每平方米穗数与每穗粒数的平衡增加。华南双季早稻生育中期的梅雨寡照对于每穗粒数、开花期持续高温对于结实率、长江中下游麦(油)茬稻生育前期高温对于穗数、乳熟期日照骤减对于结实率都有负面影响。云南河谷地区稻作期的适温、长日、强辐射,促成每平方米425穗、7.2万粒、结实率90%的产量结构,产量高达18.2 t/hm2。结实率累积动态呈左偏不对称的S形曲线。谷粒干物质积累呈Logistic曲线,拐点在花后8~14 d。穗数与本田营养生长期、每穗粒数与生育中期日照时数、结实率与后期日照时数都呈极显著正相关。开花期持续高温、乳熟期障碍型冷害和台风等气象灾害制约结实率的提高。每平方米总粒数是影响两优培九产量的主要因素,发挥其大穗优势、在有效分蘖临界期形成目标穗数的茎蘖数、构建足穗大穗群体,是进一步提高其产量的主攻方向。  相似文献   

18.
研究汕优63不同带蘖秧苗的结实性状及相互关系,表明旱育稀植水稻的结实性状与单株带蘖数呈二次曲线关系,与单株成穗数亦呈二次曲线关系,以单株带蘖2~3个、成穗8~9个秧苗综合性状好,产量高  相似文献   

19.
杂交中稻培育再生稻施用赤霉素两季增产的机理和技术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头季稻齐穗后15天施用赤霉素既可增加头季稻产量,又可增加再生稻产量,增产的原因是头季稻的穗粒数、千粒重和再生稻的有效穗的提高。外源赤霉素改变了内源激素的含量和相互间的平衡,延缓了根叶衰老。  相似文献   

20.
水稻直播是一种轻简高效栽培模式,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在粤西直播稻区开展大田试验,探究不同施肥方式(习惯法和“三控”法)和播种量(2.0、3.5、5.0、6.5、8.0和10.0 kg/667 m2)对直播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习惯法施肥相比,采用“三控”法施肥的水稻有效穗数和结实率分别降低20.1%和5.1%,但每穗颖花数增加31.6%,稻谷产量增加11.3%。随着播种量的增加,水稻有效穗数从304万/ hm2增加到464万/hm2,每穗颖花数从112.09个降低到81.90个;稻谷产量以播种量为3.5 kg/667 m2的处理最高,达6.66 t/hm2。综上所述,华南直播稻生产应选择每穗颖花数多、收获指数高且千粒重大的品种,播种量3.5 kg/667 m2,采用“三控”法施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