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获得纯合多巴胺D1受体(DRD1)基因敲除小鼠,试验引进敲除杂合子小鼠进行饲养繁殖,依据孟德尔遗传定律,子代应包含三种基因型(敲除纯合子、敲除杂合子及野生型)小鼠,需进行PCR鉴定。结果显示,DRD1基因敲除小鼠的饲养繁殖获得成功,目前已获得大量基因敲除纯合子小鼠。通过对DRD1基因敲除小鼠不同繁殖模式下小鼠的分娩数、总产仔数、平均每胎产仔数和成活数比较,发现杂合子的繁育能力最强,纯合子之间进行交配繁育能力最低。试验表明,正确的饲养繁殖以及可靠的鉴定方法可得到DRD1基因敲除鼠,且DRD1敲除杂合子小鼠较敲除纯合子小鼠繁育能力强,提示DRD1基因可能影响动物繁育能力,研究结果为动物繁育研究提供参考思路。  相似文献   

2.
为了繁育和鉴定ALK3基因敲除小鼠,将引进的杂合子小鼠进行饲养并繁殖,繁殖成功后提取每种基因型小鼠组织基因组DNA,用PCR法进行鉴定,将其雄性杂合子与雌性杂合子交配。结果表明:ALK3杂合子小鼠的繁殖和饲养均获得成功,亦获得了较多的基因敲除纯合子小鼠。说明正确的饲养繁殖以及鉴定方法是从杂合子中获得ALK3基因敲除纯合子小鼠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3.
利用分子克隆的方法,将小鼠Nudt9基因克隆至原核表达载体,并进行PCR鉴定、酶切鉴定及测序鉴定;再运用DNAMAN和DNATAR对基因进行同源性分析及抗原肽分析,同时在线分析小鼠Nudt9蛋白的信号肽、跨膜区域、结构域、N-糖基化位点以及磷酸化位点。本研究成功获得重组pET28a-Nudt9质粒,并从基因及氨基酸组成上分析该蛋白的特性,从而挖掘出一些基因及蛋白生物信息。  相似文献   

4.
TRIM30α作为TRIM蛋白家族成员,在天然免疫系统中发挥重要作用。为了研究TRIM30α基因的特性及功能,本研究在小鼠TRIM30α基因第一段编码区选择一段作为靶序列,合成了2条sgRNA,构建了重组质粒pUC19-TRIM30α-sgRNA1/2并体外转录后分别与体外转录并加poly(A)尾的pT7-SpCas9-SV40混合后经显微注射至C57BL/6近交系小鼠的受精卵中,获得第一代(F0代)TRIM30α基因敲除的小鼠并经PCR鉴定。将其与野生型(WT)小鼠合笼繁育出TRIM30α+/-小鼠(F1代),经PCR鉴定后再通过全同胞交配的方式获得TRIM30α基因敲除的纯合子(TRIM30α~(-/-))小鼠(F2代)。通过PCR和测序在DNA水平鉴定TRIM30α~(-/-)小鼠各组织(心、肝、脾、肺、肾、脑、肌肉)TRIM30α基因的敲除情况;经RT-PCR检测TRIM30α~(-/-)小鼠上述各组织TRIM30α基因mRNA的转录水平;利用PCR分别扩增小鼠中的3个高频脱靶位点(Trim30d、D6WSu163e、Sbk1)后经T7E1酶切检测TRIM30α~(-/-)小鼠的脱靶效应。结果显示,分别获得了缺失了4 bp和7 bp片段的两种TRIM30α基因缺失的F0代小鼠(TRIM30α+/-),选择缺失7 bp的TRIM30α+/-小鼠繁育获得F1、F2代小鼠。PCR鉴定结果显示,共获得了7只TRIM30α~(-/-)纯合子小鼠;从DNA水平和mRNA转录水平鉴定结果显示,TRIM30α~(-/-)小鼠各组织的基因组DNA扩增条带均小于WT小鼠的扩增条带;且其体内未检测到TRIM30α基因的mRNA;TRIM30α~(-/-)小鼠体内也未检测到其他位点的脱靶编辑;TRIM30α~(-/-)小鼠的生长发育、血常规、血生化指标与WT小鼠相比均无显著差异。以上结果表明TRIM30α~(-/-)小鼠模型构建成功。本研究为探究DNA病毒介导的天然免疫应答中TRIM30α所发挥的作用提供了实验材料和研究依据。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旨在构建Wip1过表达转基因小鼠,并对Wip1过表达转基因小鼠进行RNA水平上的筛选,为研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机制提供一种动物模型。通过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获得小鼠组织的cDNA,并以其为模板进行PCR扩增,对扩增片段进行胶回收,然后进行扩增片段和空载体的双酶切,将酶切后胶回收得到的Wip1基因全长与载体pcDNA3.1(+)进行连接,获得Wip1-pcDNA3.1(+)过表达载体,最终得到Wip1过表达转基因原代小鼠,并利用Southern blotting方法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对小鼠进行鉴定筛选。试验获得Wip1过表达转基因原代小鼠30只,利用Southern blotting方法鉴定出阳性小鼠11只,阳性率为36.67%,实时荧光定量PCR筛选Wip1过表达转基因小鼠阳性率为32.84%。以上结果表明,试验成功构建了Wip1-pcDNA3.1(+)过表达载体,并且经过Wip1基因在小鼠组织DNA和RNA水平上的鉴定筛选,成功获得了Wip1过表达转基因小鼠。  相似文献   

6.
为了探讨敲除生长分化因子11(gdf11)基因对小鼠生长性状的影响,本试验根据gdf11基因序列设计向导RNA(sgRNA)并利用规律成蔟的短间隔回文重复序列和CRISPR相关蛋白(CRISPR/Cas9)基因编辑系统对该基因进行敲除,利用显微注射的方法获得gdf11敲除型F0代小鼠,通过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和测序鉴定子代小鼠基因型。繁育后观察F1代小鼠形态,并采用骨架染色方法观察不同基因型小鼠的性状。结果显示,成功构建了gdf11基因敲除小鼠,并且通过繁育得到了野生型(gdf11+/+)、杂合型(gdf11+/-)和纯合型(gdf11-/-)3种基因型的小鼠;形态观察发现,与野生型小鼠相比,纯合型小鼠在围产期死亡且尾巴是截断的,骨架染色显示,野生型小鼠有13个胸椎和6个腰椎,纯合型小鼠有18个胸椎和9个腰椎。结果表明,敲除gdf11基因可能会影响小鼠胚胎和中轴骨发育从而改变小鼠的生长性状。  相似文献   

7.
为探究FoxO1对瘦素信号传导的调节机制,本研究构建了重组质粒pEF1α-myc-FoxO1ΔDBD,并将其转染于293Rb细胞,应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突变体FoxO1ΔDBD的表达;然后采用DNA原核显微注射的方法制备含有突变体FoxO1ΔDBD的转基因小鼠模型,以鼠尾基因组DNA为模板,PCR扩增鉴定基因型;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和免疫共沉淀方法检测FoxO1ΔDBD在转录水平和翻译水平的表达,并对FoxO1ΔDBD转基因鼠进行表型分析。结果显示,试验成功构建了重组质粒pEF1α-myc-FoxO1ΔDBD,并在293Rb细胞中检测到了突变体FoxO1ΔDBD的表达,继而获得了10只首建鼠,建立了10个繁育系。试验建立了高G-C含量PCR扩增产物的基因型鉴定方法,并成功地应用于转基因小鼠中。实时荧光定量PCR和免疫共沉淀结果显示,在转录水平和翻译水平上成功地检测出FoxO1ΔDBD的表达,表型分析结果显示,转基因小鼠体重显著低于野生型小鼠(P0.05),提示瘦素的作用增强。综上所述,本试验成功构建了FoxO1ΔDBD转基因小鼠,为探究FoxO1对瘦素信号传导的调节机制提供研究模型。  相似文献   

8.
跨膜蛋白66(TMEM66)是与细胞凋亡以及癌症发生密切相关的重要功能基因,为了在个体水平研究其生物学功能,我们进行了TMEM66基因突变体(TMEM66V)转基因小鼠的构建。本研究通过原核注射法进行转基因操作,将获得的312个受精卵移植到13只代孕母鼠中,运用PCR、Southern blotting对出生的小鼠进行转基因鉴定,对于转基因阳性小鼠通过传代试验研究外源基因是否稳定整合,并通过反向PCR方法研究外源基因的整合方式。结果显示在出生的55只小鼠中有6只为转基因阳性,其中3只转基因小鼠可以稳定传代,表明这些小鼠中外源基因发生了稳定整合。反向PCR检测结果发现外源片段是以串联重复的方式整合到转基因小鼠的基因组中。本研究成功构建了TMEM66基因突变体转基因小鼠,为进一步研究TMEM66基因的功能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为探究FoxO1对瘦素信号传导的调节机制,本研究构建了重组质粒pEF1α-myc-FoxO1ΔDBD,并将其转染于293Rb细胞,应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突变体FoxO1ΔDBD的表达;然后采用DNA原核显微注射的方法制备含有突变体FoxO1ΔDBD的转基因小鼠模型,以鼠尾基因组DNA为模板,PCR扩增鉴定基因型;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和免疫共沉淀方法检测FoxO1ΔDBD在转录水平和翻译水平的表达,并对FoxO1ΔDBD转基因鼠进行表型分析。结果显示,试验成功构建了重组质粒pEF1α-myc-FoxO1ΔDBD,并在293Rb细胞中检测到了突变体FoxO1ΔDBD的表达,继而获得了10只首建鼠,建立了10个繁育系。试验建立了高G-C含量PCR扩增产物的基因型鉴定方法,并成功地应用于转基因小鼠中。实时荧光定量PCR和免疫共沉淀结果显示,在转录水平和翻译水平上成功地检测出FoxO1ΔDBD的表达,表型分析结果显示,转基因小鼠体重显著低于野生型小鼠(P < 0.05),提示瘦素的作用增强。综上所述,本试验成功构建了FoxO1ΔDBD转基因小鼠,为探究FoxO1对瘦素信号传导的调节机制提供研究模型。  相似文献   

10.
猪瘟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ACI-ELISA检测猪瘟病毒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用猪瘟石门毒(CSFV-Shimen)免疫BALB/C小鼠,按常规单克隆抗体(McAb)技术方法制作,最终获得4株McAb,分别命名为AC9、CF8、DG5和EC9,4株McAb与基因工程CSFV E2蛋白反应结果表明:AC9、CF8和EC9是抗CS-FV E2蛋白的McAb.用AC9和CF8McAb对CSFV进行抗原捕获间接ELJSA试验(ACI-ELISA),通过一元McAb和二元McAb CAI-ELISA试验的比较,结果表明AC9与CF8两种McAb有协同作用,其捕获CSFV的能力比一元McAb显著提高.方阵试验结果表明:McAb和血清多抗(PcAb)的最佳工作稀释度分别为1:400和1:200.特异性试验和敏感性试验结果显示本法特异性强,敏感性高.最后用ACI-ELISA与PCR对30份病料的检测结果比较,表明ACI-ELISA与PCR检测结果相符.上述结果说明本研究所获得AC9和CF8可用作猪瘟诊断试剂盒的研制,是检测CSFV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1.
本实验利用双重套式PCR扩增小鼠SRY、ZFX基因序列对OPS冷冻胚胎进行性别鉴定。同一胚胎 4份平行样品性别检验结果均一致则胚胎鉴定准确 ,否则鉴定失败。共检测 6 0枚桑椹胚 ,雄性一致有 35枚 ,雌性一致有 2 3枚 ,鉴定失败有两枚 ,可鉴定率为 96 .7% (5 8/ 6 0 )。并对影响双重套式PCR扩增效率的因素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2.
目的为研究抑癌基因Pten在肝脏中的生物学功能,利用Cre/Loxp基因敲除技术建立肝脏特异性Pten基因敲除小鼠模型。方法将Ptenflox/flox小鼠与肝脏特异性表达Alb-Cre重组酶的小鼠进行交配,对F1代小鼠进行鉴定,筛选出基因型为Ptenflox/+/Alb-Cre的子代小鼠,将其与Ptenflox/flox小鼠进行交配,筛选出基因型为Ptenflox/flox/Alb-Cre的F2代小鼠,将Ptenflox/flox/Alb-Cre小鼠与Ptenflox/flox小鼠进行交配,获得F3代基因敲除小鼠,Ptenflox/flox/Alb-Cre小鼠为本实验所构建的肝脏特异性Pten基因敲除小鼠,Ptenflox/flox小鼠为对照小鼠。提取小鼠基因组DNA,通过PCR方法鉴定不同子代小鼠的基因型;提取小鼠肝脏、肺以及肾脏组织的总RNA和蛋白,利用Real-TimePCR和WesternBlot技术检测Pten基因在小鼠不同脏器中的mRNA和蛋白质表达水平。结果获得敲除小鼠基因型为Ptenflox/flox/Alb-Cre,和对照小鼠相比,Ptenflox/flox/Alb-Cre小鼠在肺和肾脏中Pten基因的mRNA水平及蛋白水平无明显变化,仅在肝脏中Pten水平显著低于Ptenflox/flox型小鼠。结论本研究利用Cre/Loxp技术成功构建了肝脏特异性Pten基因敲除小鼠,为在体内进一步研究Pten基因的功能提供了重要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13.
为鉴定禽流感病毒(AIV)感染状态下的差异表达蛋白,本研究将H5N1亚型AIV感染组与对照组小鼠肺组织蛋白样品分别进行双向电泳分离,并采用ImageMaster 2D Platinum 6.0软件进行分析.在AIV感染72 h后,共有9个表达差异显著的蛋白点(ratio>2,p<0.05),而且该蛋白在感染组均呈上调表达.将差异蛋白进行串联质谱分析,并对其中7个蛋白进行鉴定,包括:interferon-induced protein with tetratricopeptide repeats 3(IFIT-3)、ATP依赖的干扰素反应蛋白1(ADIR1)、γ干扰素诱导的p47鸟苷三磷酸酶(IRG)、T细胞受体a TA27、气味受体S86、胞苷单磷酸激酶2(Cmpk2)和肌球蛋白.将前3个蛋白基因采用荧光定量PCR方法进行mRNA水平的验证,所获得的结果与双向电泳结果一致.本研究为在蛋白质组水平进一步分析H5N1亚型AIV与宿主相互作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4.
无乳链球菌及其血清型的PCR方法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无乳链球菌(S.agalactiae)是引起奶牛乳房炎和新生儿期侵袭性感染(包括败血症、肺炎和脑膜炎)的重要病原菌.为快速准确地鉴定S.agalactiae及其血清型,本研究对22株从国内不同地区分离的牛源链球菌进行生化鉴定以及针对S.agalactiae保守基因sip进行PCR鉴定,并采用多重PCR技术扩增sip基因阳性菌株的cps基因进行血清分型.结果显示,PCR扩增sip基因阳性17株,其中15株生化试验与PCR结果一致;多重PCR扩增cps基因显示,其中Ia型4株、Ⅱ型11株、Ⅲ型2株.本研究为鉴定S.agalactiae及其血清型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5.
为了探讨SMC1A基因特点及其蛋白的结构和功能,通过PCR扩增SMC1A基因,将其构建至pET-28a(+)原核表达载体上,经PCR鉴定及测序鉴定后,对SMC1A基因的相关生物信息学特性进行初步探讨.结果 显示:克隆获得的小鼠SMC1A基因可编码1233个氨基酸,同源性分析发现,其与大鼠源、恒河猴源和人源的SMC1A基...  相似文献   

16.
为研究规模化猪场大肠杆菌高致病性毒力岛(high pathogenicity island,HPI)基因流行特征及其耐药性,本试验从云南省楚雄州地方猪场采集粪便及肛门拭子,应用麦康凯培养基、生化鉴定管及PCR扩增对大肠杆菌进行分离鉴定,分别通过PCR反应、动物回归试验及纸片扩散法研究分离菌株的HPI基因携带情况、致病性及耐药性。结果显示,共分离获得78株大肠杆菌,分离率为83.87%,HPI基因携带率高达96.15%;24 h内,HPI阳性菌株致小鼠死亡率100%,HPI阴性菌株致小鼠死亡率75%,对照组无小鼠死亡,表明HPI基因可提高小鼠死亡率;药敏试验结果显示,分离菌株对四环素、氨苄西林、复方新诺明、卡那霉素、庆大霉素、头孢他啶及阿米卡星的耐药率分别为88.46%、84.62%、73.08%、53.85%、38.46%、19.23%和5.13%,对多黏菌素B不耐药。本试验结果可为防治大肠杆菌相关疾病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旨在繁育并鉴定XY雌性小鼠,初步分析其生殖能力和性反转的机制,为小鼠发育过程中性别决定相关研究提供动物模型。XY雌性小鼠的鉴定分为表型鉴定和基因型鉴定两步:令B6.XY~(TIR)雄性小鼠与野生型B6雌性小鼠自然交配,选用30、60、90日龄仔鼠,观察其外生殖器特征和肛殖距以鉴定雌雄;处死交配后17.5天的孕鼠,取胎鼠,根据其性腺形态学和生殖细胞类型鉴定雌雄(表型鉴定)。提取仔鼠或胎鼠DNA,设计引物扩增Zfy基因(Y染色体上的特有基因),以确定其性染色体为XX或XY(基因型鉴定),结合表型鉴定,从而得到B6.XY~(TIR)雌性小鼠。本研究同时用全组织免疫荧光染色的方法分析胎儿期性腺的分化,用形态学观察的方法观察出生后小鼠内生殖系统,通过测序对Zfy基因的序列进行初步分析。本研究通过表型鉴定和基因型鉴定得到了一种XY性反转雌性小鼠;通过对出生小鼠内生殖系统的观察,发现其拥有与野生型XX雌鼠相似的卵巢、输卵管和子宫结构;同时初步研究了性腺分化过程中生殖细胞的分布,发现XY雌性胎鼠生殖细胞分布类型与野生型类似;在扩增Zfy基因进行基因型鉴定的同时,测序表明B6.XY~(TIR)的后代中,XY雄性和XY雌性均只有Zfy-1的基因,而未能扩增到Zfy-2基因;XY雌鼠在所有XY小鼠(99只)中所占的比例为47.47%。XY雌性小鼠拥有一套完整的雌性生殖系统,且性反转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已经确立;B6.XY~(TIR)的Y染色体上可能缺失Zfy-2基因,推测其与性反转的发生有关系;本试验结果可为深入研究性腺分化和生殖细胞发生提供独特的视角。  相似文献   

18.
为了检验多重PCR技术在沙门菌毒力鉴定中的临床应用效果,评价沙门菌在陕西关中地区的流行情况,从该地区多家养殖场分离获得19株细菌,分别利用生化试验与小鼠攻毒试验和多重PCR技术鉴定和检验了沙门菌及其毒力。结果表明,多重PCR技术对分离沙门菌的鉴定结果和生化试验鉴定结果一致,符合率达100%;毒力质粒携带情况与小鼠攻毒结果一致;同时鉴定出陕西省多家养殖场中存在携带毒力基因菌株,值得关注其对畜禽养殖的潜在威胁。多重PCR技术能够快速、简便、灵敏度高和特异性强的鉴定沙门菌,并可鉴定出其毒力,可以用于致病性沙门菌的流行病学检测,值得在兽医临床和畜产品沙门菌污染的检测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对来自广西边境地区部分发病猪场及屠宰场的370份猪组织进行细菌分离鉴定,共分离到16株链球菌,对这16株链球菌进行了形态学观察、PCR鉴定及小鼠致病性试验。结果表明,其形态、染色、生化特性均符合猪链球菌的特点,通过GDH鉴定与测序,证实这16株菌株均为猪链球菌,分别命名为GX1~GX16。通过特异性引物PCR分型(35个血清型),其中有1株为1型,1株为2型,1株为5型,1株为29型,5株为8型,7株未分出型。用这16株猪链球菌对昆明小鼠和BALB/c小鼠进行动物致病性试验,结果发现,菌株GX10对昆明小鼠和BALB/c小鼠致死率均为100%;菌株GX11对BALB/c小鼠致死率为80%;其他菌株对昆明小鼠和BALB/c小鼠均无致病性。菌株GX10、GX11对BALB/c小鼠的LD50分别为4.5×105和3.6×109 CFU。本试验结果表明,广西边境地区存在致病性猪链球菌8型。BALB/c小鼠对猪链球菌的敏感性高于昆明小鼠,更适合作为猪链球菌致病性研究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20.
为研究规模化猪场大肠杆菌高致病性毒力岛(high pathogenicity island,HPI)基因流行特征及其耐药性,本试验从云南省楚雄州地方猪场采集粪便及肛门拭子,应用麦康凯培养基、生化鉴定管及PCR扩增对大肠杆菌进行分离鉴定,分别通过PCR反应、动物回归试验及纸片扩散法研究分离菌株的HPI基因携带情况、致病性及耐药性。结果显示,共分离获得78株大肠杆菌,分离率为83.87%,HPI基因携带率高达96.15%;24 h内,HPI阳性菌株致小鼠死亡率100%,HPI阴性菌株致小鼠死亡率75%,对照组无小鼠死亡,表明HPI基因可提高小鼠死亡率;药敏试验结果显示,分离菌株对四环素、氨苄西林、复方新诺明、卡那霉素、庆大霉素、头孢他啶及阿米卡星的耐药率分别为88.46%、84.62%、73.08%、53.85%、38.46%、19.23%和5.13%,对多黏菌素B不耐药。本试验结果可为防治大肠杆菌相关疾病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