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目的]研究非株高的抗倒因素,为选育水稻抗倒伏品种提供参考。[方法]以荃211S为母本的6个品种和1个对照品种为材料,对其基部第一伸长节间的抗折力、节间长度、节间壁厚、节间质量数、节间直径进行测定和分析。[结果 ]荃两优系列组合基部第一伸长节间的倒伏指数与节间质量数极显著负相关、与壁厚显著负相关、与基部节间长度极显著正相关。节间质量数越大,壁厚越厚,倒伏指数越小,抗倒性越强;基部节间越长,倒伏指数越大,抗倒性越弱。荃两优系列组合强抗倒性源于基部节间长度短、壁厚较厚、节间壁内充实度较好。[结论]水稻品种选育中减小基部第一伸长节间的长度、增加壁厚、增加干物质在基部节间的积累都利于提高品种的抗倒性。  相似文献   

2.
选用7个杂交中稻品种为材料,在拔节前7~10 d喷施立丰灵,研究了立丰灵对杂交中稻抗倒性与产量的调控效果.结果表明,株高、基部第2,3,4,5节间长度、抗折力和倒伏指数在不同品种和处理间均有显著差异;倒伏指数与抗折力呈极显著负相关,与株高和基部第1,2,3节间长度呈极显著正相关;喷施立丰灵的处理,基部第2,3节间长度显著降低,第6节间长度显著增加,抗折力提高,倒伏指数降低;施用立丰灵对穗粒结构和产量的影响因品种而异,总体上没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3.
小麦基部节间茎秆密度与抗倒性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为了给小麦抗倒性的评价提供简便易行的指标,以抗倒性不同的20个小麦品(系)为材料,研究了抽穗至成熟期茎秆基部第二节间鲜、干密度的变化特点,以及鲜、干密度与产量性状及其他形态与生理指标的关系.结果表明,小麦茎秆抗倒性强弱与基部节间茎秆鲜干密度值的大小密切相关;鲜密度随灌浆过程的进行基本呈递减趋势,在蜡熟期最低;在灌浆中期干密度较高但变化幅度较大的品种抗倒性较差.基部第二节间茎秆鲜、干密度与茎秆机械强度、单株鲜重、基部节间鲜干重、壁厚等形态生理指标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倒伏指数呈极显著负相关,与不孕小穗数、单位面积穗数等产量性状呈极显著负相关.因此,直接利用基部节间茎秆鲜、干密度来评价小麦品种的抗倒性是可行的,通过提高基部节间茎秆的干密度可以实现抗倒性和产量的同步提高.  相似文献   

4.
水稻茎秆抗倒性构成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用生产上广泛应用抗倒性强的水稻品种辽粳454-17和抗倒性较差的水稻品种沈农15做亲本,采用亲子回归设计和回交设计,人工组配成一套包括亲本P1、P2、F2、F3、B1、B2世代的材料,对水稻茎秆抗倒性构成有关的因素进行了研究。相关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对水稻高倒伏指数(易倒伏性)贡献大的因素有株高、倒3叶长、重心高度等;对低倒伏指数(抗倒伏性)贡献大的因素有基节折断弯矩、秆型指数、基节干重比等。茎基弯折力和断面模数对折断弯矩有正向极显著作用。全株加在基部节间弯矩、断面模数和叶干重对折断弯矩有正向极显著作用。基节折断弯矩是代表茎秆强度的指标,通过非株高因素提高茎秆抗倒伏性的关键是增强茎秆强度。  相似文献   

5.
水稻秸秆还田和耕作方式对小麦抗倒伏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水稻秸秆还田与耕作方式对小麦抗倒伏能力的调节作用,分析了不同耕作方式(免耕、旋耕、浅翻耕、深翻耕)下水稻秸秆还田后小麦茎秆基部第1至第4节间主要物理性状及抗倒性的变化.结果表明,水稻秸秆还田后小麦株高降低,茎秆节间变短,基部节间茎秆抗折力增强,花后倒伏指数降低,抗倒性提高,尤以深翻耕处理表现最好;茎秆基部节间茎壁加厚,茎秆干重增加,充实度提高,从而增强了茎秆抗折力.  相似文献   

6.
采用3个田间整株抗倒伏指标(整株抗折力、整株抗弯强度、倒伏指数)和4个试验室抗倒性指标(茎秆第3节抗折力、第3节抗弯强度、穿刺强度、抗压强度)评估20个在黄淮海和东华北地区大面积种植的玉米杂交种在子粒灌浆期和收获期的抗倒性表现以及与6个植株茎秆性状(株高、穗位高、茎粗、节长、壁厚、茎秆密度)的简单相关和偏相关关系。结果表明,6个抗倒指标均呈现显著的品种间变异。与灌浆期相比,20个品种在收获期抗倒性均有不同程度下降,在灌浆期抗倒性表现相对较好的品种在收获期仍然表现较好。不同抗倒指标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性,大多数抗倒指标之间的相关度在灌浆期和收获期保持基本不变。不同抗倒指标与不同茎秆性状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偏相关分析结果表明,茎秆穿刺强度是影响品种抗倒性的一个关键试验室指标。倒伏指数与田间抗折力有极显著负相关,与穗位高度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7.
马瑞 《北方水稻》2009,39(5):13-15
对四个代表性的水稻品种(品系)空育131、垦稻12、垦稻13、合选0172-2的倒伏性状进行研究,采取倒伏指数作为水稻抗倒的指标,从中分析影响水稻倒伏的各因素。结果表明:四个品种(品系)的第一伸长节的倒伏指数均高于其第二伸长节,表明第一伸长节是倒伏的敏感节位。本试验中品种的抗倒伏性,不是通过株高,这单一性状所能完全反映的;伸长节的抗折力与水稻倒伏指数关系最为密切,显著水平最高。  相似文献   

8.
试验通过在水稻基部第2节间伸长1cm以内时,茎叶喷雾植物生长调节剂烯效唑与稻挺(30%矮.烯微乳剂),研究其对水稻抗倒性及产量的影响。结果发现,稻挺可显著矮化株高,缩短节间长度,降低倒伏率,提高水稻的抗倒伏能力。并且能提高水稻结实率和千粒重,水稻产量增加11.5%。研究表明,无论在控制倒伏性能,还是提高产量方面,稻挺均优于对照药剂烯效唑。  相似文献   

9.
扬麦系列品种植株抗倒性能的演变及与茎秆性状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扬麦系列品种的抗倒性变化规律及与茎秆性状的关系,研究了不同年代育成的扬麦系列品种茎秆形态结构、解剖结构、力学结构等抗倒性指标的差异。结果表明,随着育成年代的推移,小麦品种的株高下降,基部第二节间长度呈现缩短的趋势,而基部第1节间长度无明显变化。近、现代育成的扬麦品种基部节间秆壁厚度与基部节间单位长度干重在总体上大于早期育成的扬麦品种,而茎秆粗度无显著差异。育成年代越早的品种抗倒性越差,倒伏面积越大,倒伏程度越严重;近几年育成的品种抗倒性显著增强,发生倒伏的风险降低,产量提高。通径分析表明,株高是影响小麦品种抗倒性的最主要因素,基部第1、第2节间壁厚、基部二节间单位长度干重、茎粗等性状也是影响小麦品种抗倒性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0.
不同穗型粳稻品种抗倒伏性的比较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选用北方稻区9个不同穗型粳稻品种为材料,初步探讨了不同穗型粳稻品种间抗倒伏性的差异。倒伏多发生在距地面20~40 cm的第2、3节间。基部节间长与倒伏指数呈显著正相关;秆长与倒伏指数呈显著正相关;节至顶鲜质量、长短外径、截面面积与抗折力和弯曲力矩均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穗长显著影响各节间的弯曲力矩;穗鲜质量与各节间抗折力、弯曲力矩呈显著正相关;穗颈角对各节间倒伏指数影响不显著。就单个品种而言,弯曲穗型内也存在抗倒性强的品种,不能单纯以穗型来评价品种抗倒性,应综合考虑品种的地域性及品种自身的特性。但从总体水平分析,北方稻区直立、半直立穗型粳稻品种比弯曲穗型品种倒伏指数小,抗倒性好。主要原因在于:直立、半直立穗型品种株高偏矮,基部节间短,更有利于抗倒;直立穗型品种基部茎秆抗倒性状表现良好;直立、半直立穗型品种穗短、轻且穗颈弯曲度小,对茎秆作用力小。此外,还讨论了生态条件、品种特性、穗型与抗倒伏性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11.
二棱大麦茎秆性状与抗倒性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给抗倒伏超高产大麦新品种选育提供科学依据,选用本所近年育成的12个高产二棱皮大麦品种(系)为材料,在生产和高产条件下研究了茎秆性状与抗倒性的关系。结果表明,12个品种的倒2、倒3和倒4节间平均倒伏指数分别为109.0、133.5和163.1;茎秆的抗折力与茎秆贮藏的干物质量呈显著正相关,与节间长呈显著负相关;从齐稳期至成熟期、乳熟期倒伏危险性最大;倒伏指数与节间长、秆长及株高呈显著正相关,与节间粗度、壁厚关系不密切。说明培育粗秆有利于孕育大穗,但要增强抗倒能力关键在于适当控制株高,增加秆的干物质积累量,促进茎秆和机械组织的发育和充实,增强茎秆弹性。  相似文献   

12.
黄淮冬麦区部分小麦品种(系)抗倒伏相关性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半矮秆品种的应用大幅提高了小麦的抗倒伏(简称"抗倒")能力,但当小麦株高降低到一定程度时,势必造成产量降低。为了明确除株高外影响小麦抗倒性的关键性状,采用一组抗倒性较好的品种(系)(石4185、轮选103、轮选163、轮选126、矮抗58、小偃101和周麦18)与另一组抗倒性较差的品种(系)(轮选49、轮选136、中麦875、轮选87和轮选199),对抗倒性相关的13个性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抗倒性较好的品种(系)一般表现为植株较矮,第1、第2节间较短且较粗,第2节间壁较厚,大、小维管束数目较多,薄壁组织和厚壁组织较厚,茎秆抗折断力较强,而且两组品种(系)间在株高、第2节间长度、小维管束数目、厚壁组织厚度和茎秆抗折断力5个性状上存在显著差异(P≤0.05)。值得注意的是,不同抗倒性品种(系)在抗倒伏相关性状上表现不尽相同。相关和主成分分析进一步明确株高、第2节间长度和茎秆抗折断力是引起两组品种(系)抗倒性差异的关键性状,这3个性状可作为小麦抗倒伏育种的主要选择指标。  相似文献   

13.
小麦倒伏现象在生产上比较普遍,是影响小麦高产和优质的重要因素.本研究采取化控技术来调控小麦的生长状况以减少倒伏的影响.通过在孕穗期和抽穗扬花期同时或单独喷施不同质量浓度的"劲丰谷德",比较不同时期和质量浓度的"劲丰谷德"处理对小麦抗倒性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处理间茎秆特性、产量性状和抗倒性差异较大.产量性状中小穗数与倒伏指数之间呈显著正相关,茎秆特性中单穗质量与倒伏指数呈显著正相关,节2内径与倒伏指数和机械强度呈显著负相关.施用"劲丰谷德"可以显著降低小麦株高,缩短穗下节间长和倒2节间长,重心高度降低,增加小麦千粒质量,各处理产量平均值较对照增产9.91%.各处理施用"劲丰谷德"后小麦抗倒效果和增产效果均较好,尤其推荐孕穗期100 g或孕穗期和扬花期各100 g(对水量均为1500 mL/hm2)处理.  相似文献   

14.
以籼型杂交稻两优6326为材料,通过不同时期追施不同剂量的N肥与K肥,研究了不同时期追肥对水稻抗倒性的影响,及水稻茎秆的生长发育与植株抗倒性的关系。结果表明,N肥试验中,倒伏指数最小的是倒5叶期施肥,最大的为倒1叶期施肥;K肥试验中,倒伏指数最小的是倒2叶期施肥,最大的为倒3叶期施肥。基部节间的健壮程度与水稻的抗倒伏关系为:基部第二节间基部第一节间基部第三节间;对茎秆倒伏指数的影响大小为:基部节间干质量基部节间长度基部节间壁厚基部节间内径,而节间外径大小与植株抗倒关系不密切。  相似文献   

15.
为明确宁夏灌区春小麦抗倒伏相关性状的遗传变异及影响抗倒性的关键因素,以20份宁夏引黄灌区主要春小麦品种(系)为试验材料,测定和分析了12个与抗倒性相关的性状。结果表明,不同品种(系)间抗倒性差异显著,其中宁春56号和08选-1茎秆强度高,抗倒能力突出。春小麦倒伏指数与茎秆强度呈极显著负相关,与茎基部第二节间长呈极显著正相关,与株高呈显著正相关,其中茎秆强度是影响小麦抗倒性的关键指标。因此,缩短茎基部节间长度,降低株高和重心高度,增强茎秆强度是宁夏灌区春小麦抗倒伏育种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6.
旱优78是上海天谷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用不育系沪旱7A与恢复系旱恢78配组育成的三系杂交水稻新组合,具有节水抗旱、品质优、产量高、抗倒性强等特点,2020年通过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作物品种审定。  相似文献   

17.
抗旱节水春小麦品种鉴选指标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给抗旱节水春小麦新品种的选育提供参考依据,在节水灌溉和常规充分灌溉条件下,对20个北方春麦区主栽品种的形态及生理指标、产量形成、水分利用效率(WUE)进行了系统测定和分析,并比较了相关抗旱节水性能评价指标。结果表明,节水灌溉条件下,多数品种的产量和WUE都表现一般,通过系统聚类筛选出5个经济产量和WUE都表现较好的小麦品种。以抗旱指数评价,宁春41号、龙麦32号和农鉴7号抗旱性优于对照永良4号,而巴优2号和农鉴1号表现不及永良4号;以产量-水分高效利用指数评价,5个品种的节水性能均优于永良4号。产量-水分高效利用指数与经济产量、WUE均呈显著正相关,而抗旱指数及其修订式与产量、WUE的相关不显著,产量-水分高效利用指数结合抗旱指数是筛选抗旱节水春小麦品种的有效方法。抗旱、节水、高产春小麦品种的共同特征是株高较高、上部节间长且株高构成指数较大;叶型中等,叶片高光效;根系发达,分布合理;贮藏物质高转运等。宁春41号是兼具抗旱、节水、高产潜力的春小麦品种,适宜在内蒙古河套灌区引进推广。  相似文献   

18.
中微量元素肥料不同用量对超级稻品种倒伏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了明确中微量元素肥料(主要成份Ca O、MgO、SiO_2和ZnO含量分别为20%、12%、10%和3%)不同用量对超级稻抗倒伏能力和产量形成的影响,于2014年早、晚季以超级稻品种天优3618为材料,设置4个用量水平(F0,对照,全生育期不施用,F1、F2和F3用量分别为25 kg/667 m~2、50 kg/667 m~2和75 kg/667 m~2)进行大田试验,研究中微量元素肥料施用对水稻的茎秆抗折力、形态结构和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中微量元素肥料的施用显著降低了早晚稻的倒伏指数和重心高度,与对照相比,F1和F2处理分别使水稻的倒伏指数和重心高度下降10.50%、8.37%和2.56%、2.22%;显著提高了水稻的单株和单茎抗折力、节间抗折力、节间的鲜质量百分比和茎壁厚度,分别较对照平均提高10.78%、13.49%、12.33%、11.93%和4.81%;同时基部不同节间对中微量元素肥料的响应存在差异,其中第2节间倒伏指数的下降幅度较第3节间多5.51个百分点,而第2节间的鲜质量百分比、鲜质量/干质量、茎壁厚度和粗度则分别多增加3.55个、2.41个、0.98个和0.19个百分点;中微量元素肥料的施用也有利于水稻产量的形成,但除成穗率和抽穗期绿叶面积外,其他指标各处理与对照的差异并未达显著水平。上述结果表明,中微量元素肥料能提高水稻的抗倒伏能力,有利于水稻产量的形成,其适宜用量为25~50 kg/667 m~2。  相似文献   

19.
硬粒小麦抗倒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给硬粒小麦抗倒育种和栽培提供参考,以9份高产型硬粒小麦品种为材料,研究了节间形态及其与抗倒性的关系。结果表明,节间壁厚、髓腔直径及实心度与硬粒小麦的倒伏率密切相关,实际倒伏率与节间壁厚及实心度呈极显著负相关,与髓腔直径呈极显著正相关。基部第2节间的健壮程度与倒伏的关系最为密切。在硬粒小麦抗倒伏育种中应着重提高基部第2节间的质量,选择茎粗适中、实心度较高的类型,提高抗折力,改良抗倒伏能力。品种倒伏指数可作为硬粒小麦抗倒伏性能的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20.
不同种植方式对寒地粳稻干物质积累与茎秆抗折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寒地粳稻垦稻12和垦稻31为试验材料,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应用Richards方程对旱直播(A1)、水稻垄畦栽培(A2)和常规栽培(A3)三种不同的种植方式下的水稻干物质累计过程进行拟合,探讨茎秆基部抗折力、倒伏指数与茎秆主要物理性状的相关性。研究不同种植方式对寒地粳稻干物质积累与茎秆抗折力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种植方式对垦稻12和垦稻31干物质累积、节间长度、基部第一节间、第二节间的抗折力、弯曲力矩和倒伏指数的影响程度达到显著。对茎秆抗折力和倒伏指数与茎秆主要物理性状间的相关特征分析表明,茎秆抗折力和倒伏指数受茎秆多个物理特性的影响,主要与茎秆基部节间长度、节间充实度等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