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汪爱民  共桂云  魏兆军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1):12719-12721
[目的]克隆并分析二化螟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I基因(cox1)。[方法]利用PCR方法扩增了二化螟线粒体cox1基因,并测定了其全序列。通过检索GenBank数据库获得了其他21种鳞翅目昆虫的cox1序列,并进行了同源性比较和分子系统学分析。[结果]cox1基因编码框包含1531个核苷酸,编码510个氨基酸的蛋白;起始密码子为CGA,终止密码子仅由一个T组成。利用ML方法构建了基于cox1基因编码氨基酸序列的鳞翅目昆虫的分子系统树,发现分子系统树与从形态学角度的系统分类在大方面上是基本一致的,但也略有差异。[结论]为进一步研究cox1基因的表达和应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
程金凤  肖婉露  尹文珂  邱洪臣 《安徽农业科学》2013,(26):10584-10585,10591
DNA条形码技术是用一个短的DNA片段对物种进行快速的鉴定和识别.以往的研究主要选取线粒体、质体和核糖体的部分片段来进行分析,但藻的种类不同,DNA片段不同,结果也不同.文中主要介绍了藻类DAN条形码的研究状况,并总结了用于藻类DNAbarcoding研究的基因片段的特点及所存在的问题,为藻类DNA条形码的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以从我国陕西省泾阳县山羊大肠中采集的5条绵羊夏柏特线虫为研究对象,用通用引物JB3及JB4.5扩增绵羊夏柏特线虫的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第一亚基(cox1)基因部分序列(pcox1),并用pcox1序列构建其与其它线虫的进化关系。 将测序获得序列应用ClustalX 1.81程序进行比对,然后用PAUP程序MP法构建系统发育树。所获得的5个绵羊夏柏特线虫样品pcox1序列长度均为393bp。种系发育分析表明,5个分离株绵羊夏柏特线虫位于同一分枝。由于绵羊夏柏特线虫的pcox1序列种内相对保守(0.5%-2.0%),种间变异显著(9.4%-18.8%),因此cox1序列可作为种间变异研究的可靠遗传标记。本研究系首次报道绵羊夏柏特线虫的pcox1序列,从而为进一步研究夏柏特线虫的种群遗传变异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分析3种不同来源中华乌塘鳢群体是否存在形态差异,为辨别中华乌塘鳢产品来源提供快速便捷的形态学判别方法,也为创建中华乌塘鳢红树林生态养殖品牌提供基础数据.[方法]分别测量中华乌塘鳢野生群体、红树林地埋管道生态养殖群体和池塘养殖群体的6个可量性状和20个外形框架结构数据,并采用方差分析、聚类分析、判别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等方法进行多元分析.[结果]除头长/体长外,其他各项可量性状比值在各中华乌塘鳢群体间均存在明显差异.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对第一主成分影响较大的有L9(第二背鳍起点至其末端的距离)、L13(第二背鳍末端至臀鳍起点的距离)、L14(第二背鳍末端至尾鳍背侧起点的距离)、L17(第二背鳍末端至尾鳍腹侧起点的距离)、尾柄长/体长和尾柄高/尾柄长等尾端特征值,对第二主成分影响较大的有体高/体长、L2(第一背鳍起点至腹鳍起点的距离)、L5(第二背鳍起点至臀鳍起点的距离)、L6(腹鳍起点至臀鳍起点的距离)、L7(第一背鳍起点至臀鳍起点的距离)和L8(第二背鳍起点至腹鳍起点的距离)等躯干特征值,对第三主成分影响较大的有L11(臀鳍起点至其末端的距离)、L12(第二背鳍起点至臀鳍末端的距离)、L16(臀鳍末端至尾鳍腹侧起点的距离)和L18(臀鳍末端至尾鳍背侧起点的距离)等体后端特征值.野生、生态养殖和池塘养殖中华乌塘鳢群体可通过判别函数进行有效区分,其综合判别正确率为93.1%.聚类分析结果显示,野生群体与生态养殖群体先聚为一支,再与池塘养殖群体相聚,即中华乌塘鳢生态养殖群体与野生群体的形态较相近.[结论]中华乌塘鳢野生群体、红树林地埋管道生态养殖群体和池塘养殖群体的形态存在明显差异,通过形态学多元分析可有效辨别.红树林地埋管道生态养殖群体的形态与野生群体更相近,食物保障和食物组成、环境理化条件等可能是引起中华乌塘鳢各群体形态差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运用社会生态学、经济伦理学和人口经济学等跨学科研究方法 ,揭示了人口环境系统的特征、动因及其容量。描述了人口对环境的压力和环境对人口的威胁。预测了全球与中国面临的人口环境挑战。  相似文献   

6.
[目的]克隆并分析二化螟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I基因(cox1)。[方法]利用PCR方法扩增了二化螟线粒体cox1基因,并测定了其全序列。通过检索GenBank数据库获得了其他21种鳞翅目昆虫的cox1序列,并进行了同源性比较和分子系统学分析。[结果]cox1基因编码框包含1531个核苷酸,编码510个氨基酸的蛋白;起始密码子为CGA,终止密码子仅由一个T组成。利用ML方法构建了基于cox1基因编码氨基酸序列的鳞翅目昆虫的分子系统树,发现分子系统树与从形态学角度的系统分类在大方面上是基本一致的,但也略有差异。[结论]为进一步研究cox1基因的表达和应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以圆型臂尾轮虫(Brachionus rotundiformis)为研究对象,以不同配比的酵母和眼点拟微绿球藻(Nan-nochloropsis oculat)为饵料,采用2个盐度(2%,3%)、3个接种密度(1,10,50 ind/mL)进行饲养试验,比较研究了不同条件及其组合对轮虫种群增长和繁殖的影响。结果表明:饵料配比、接种密度、盐度及三因子间的交互作用均对轮虫的平均日增长率产生极显著影响(P=0.000);接种密度对轮虫抱卵率无显著影响(P0.05),饵料、盐度及两者的交互作用对轮虫抱卵率产生显著影响(P0.05)。三因子的最佳组合:盐度2%、接种密度1 ind/mL、饵料配比为眼点拟微绿球藻18.75×104/mL+酵母4.8×106/mL。  相似文献   

8.
以江西省瑞金市日东乡贡潭村为例,分析了农业人口年龄结构偏大的原因、危害和解决的途径或建议,并提出农村(业)剩余劳动力的"剩余"是以牺牲"农业发展的后备军"为代价的.政府应通过各种手段进行调控,以实现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为我国粮食安全提供坚实的后盾,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大的后备力量.  相似文献   

9.
稻纵卷叶螟种群动态的地统计学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概述了地统计学在昆虫种群时空动态分析中的基本方法,应用该方法分析了省通州市和安徽省凤阳县稻纵卷叶螟23个各世代种群时间格局的结构特征和自相关性,并对历年各世代的种群数量进行了模拟估计。结果表明:种群每世代的累计蛾量和高峰日蛾量在一定世代间隔内均存在着自相关性,当世代间隔超过一定距离时表现为相互独立。两地区种群世代间的影响范围和作用程度的大小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0.
在生存分析中,Cox比例风险模型和加速失效模型是研究控制数量性状位点(QTL)的生存时间的常用的方法。本文首先借助于Cox比例风险模型给出了半参数的区间定位方法去表征生存性状的印记数量性状位点(iQTL)。此方法的明显优势是无需估计复杂的"讨厌"的基线风险函数。然后构造偏似然函数并根据其推断出iQTL的参数估计。采用期望最大化算法求解iQTL位置和遗传效应的极大似然估计值。所给统计推断方法保证了整个基因组范围内的显著iQTL的估计和检验,在一系列的零假设下,给出了所检测到的iQTL的印记模式。最后,此方法应用于分析一个公开发表的小鼠模型系统数据集。  相似文献   

11.
辽东山区次生林主要树种种群结构和格局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用“径级大小替代年龄大小”和“空间差异替代时间变化”的方法,分别研究了辽东山区4种主要群落(柞木林、硬阔林、杨桦林和杂木林)主要树种种群的结构和分布格局,以及应用方差/均值比的t值检验法、聚块性和扩散型指数分析其格局状况,并用聚集强度指数负二项参数K值度量了它们的聚集程度.结果表明:①蒙古栎、水曲柳、核桃楸、枫桦和山杨龄级存在明显的低龄缺损,为间歇型种群,其中蒙古栎、水曲柳和核桃楸属于增长型种群,枫桦和山杨属衰退型种群,色木槭、紫椴和春榆种群年龄结构呈不规则的倒J型种群结构,龄级完整,属于稳定型增长种群;②这些主要树种种群中,除了杨桦林群落中枫桦和山杨格局呈随机分布外,其他种群的格局都趋于聚集分布;③各主要树种种群等级分布格局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即种群在幼苗和幼树阶段为聚集分布,而在中树和大树阶段为随机或均匀分布,且各主要树种种群从幼苗到大树格局聚集强度逐渐降低,种群呈扩散趋势;④辽东山区次生林主要树种种群结构和格局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其生物学特性和所处环境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
杀虫剂对潜蝇姬小蜂田间种群数量和寄生率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田间自然情况下,评价了7类9种杀虫剂(分属氨基甲酸酯类、氯烟酰类、昆虫生长调节剂、沙蚕毒素、阿维菌素、植物源农药与有机磷)对潜蝇姬小蜂田间种群数量和寄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连续两次施用爱福丁、甲胺磷、天王星、康复多与巴丹后,潜蝇姬小蜂的种群数量和寄生率均有明显的下降,且处于相对较低的水平。而灭蝇胺与印楝在施用后,对田间种群数量影响较小,寄生率(%)比对照和其它处理有大幅度的上升。  相似文献   

13.
四川小凉山珙桐更新及种群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在对四川省小凉山珙桐种群的林内环境、种群分布格局及年龄(径级)结构进行详细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林区内珙桐的更新情况及种群稳定性.结果表明:林下环境不适宜导致的幼苗发生率低下是珙桐种群更新不良的关键;一旦幼苗储备建成以后,珙桐种群发育过程具有良好的连续性,并能在群落中维持较长时期的稳定状态;因此对现有生境的简单保护并不能有效地遏制珙桐种群的衰退进程;不破坏种子库的人为干扰能改善林内小环境,并使珙桐种子充分接触土壤,协助Ⅰ级幼苗储备的建立以及种群的天然更新,进而从根本上促进珙桐种群的发育.提出了珙桐濒危的小种群效应机制假说,并指出从更大的范围来讲,人工促进珙桐各局域种群间的基因交流将有利于其作为1个物种的恢复.   相似文献   

14.
在室内5种定温条件下对马铃薯瓢虫Henosepilackna vigintioctomaculata的生命表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马铃薯瓢虫的发育过程中有2个高死亡率阶段,即1龄幼虫期和4龄幼虫期。在20℃、23℃、25℃、28℃、30℃的温度下,种群内禀增长率(r_m)分别为0.0449、0.0830、0.1107、0.0917和0.0619,稳定年龄组配中成虫比例分别为17.71%、8.47%、6.98%、8.58%和11.38%。本文还报导了其它种群动态参数并对种群受干扰后恢复时间的应用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5.
为揭示水滴伪康纤虫在不同培养条件下的种群动力学规律,初步探讨不同温度(6、12、20℃)及不同培养液条件(虾肉浸出液、麦粒浸出液、牛肉浸膏培养液和蛋白胨培养液)对其种群增长的影响。结果显示,4种培养液在设定浓度范围内,水滴伪康纤虫的种群密度呈现随着食物浓度增大而增长的趋势;不同温度下,6℃时繁殖速度慢,经历长时间(9 d左右)的停滞期后进入增长期,各培养液组在第12 d时达到种群密度峰值,但种群密度低;20℃时各培养液组虫体繁殖快,牛肉膏培养液组在第3 d 即达到种群密度的峰值(57490 ind · mL -1),但衰退迅速;12℃时,4种培养液中的种群密度均显著高于其他2个温度处理,且稳定期维持时间长,更适宜水滴伪康纤虫种群生长。12℃时各培养液的最大种群密度表现为:牛肉膏(2.25 g·L -1)>虾肉(4.5g·L -1)>麦粒(10.14g·L -1)>蛋白胨(2.25g·L -1);种群自然增长率高低表现为:牛肉膏(2.25 g·L -1)>麦粒(10.14g·L -1)>虾肉(4.5g·L -1)>蛋白胨(2.25g·L -1),虾肉与麦粒浸出液种群密度能达到较大值,且稳定期明显长于其他培养液。结果表明,牛肉浸膏培养液适用于短期种群的快速扩大培养,虾肉及麦粒浸出液适用于试验室保种,水滴伪康纤虫在12℃培养可达到种群密度的最大值,20℃时种群自然增长率最高。研究结果提供了试验室培养和保存水滴伪康纤虫的方法,并为海水养殖动物的水滴伪康纤虫病研究提供了试验生态学数据。  相似文献   

16.
《农业科学学报》2023,22(6):1797-1808
The soybean aphid, Aphis glycines Matsumura (Hemiptera: Aphididae), is one of the greatest threats to soybean production, and both trend analysis and periodic analysis of its population dynamics are important for integrated pest management (IPM). Based on systematically investigating soybean aphid populations in the field from 2018 to 2020, this study adopted the inverse logistic model for the first time, and combined it with the classical logistic model to describe the changes in seasonal population abundance from colonization to extinction in the field. Then, the increasing and decreasing phases of the population fluctuation were divided by calculating the inflection points of the models, which exhibited distinct seasonal trends of the soybean aphid populations in each year. In addition, multifactor logistic models were then established for the first time, in which the abundance of soybean aphids in the field changed with time and relevant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This model enabled the prediction of instantaneous aphid abundance at a given time based on relevant meteorological data. Taken as a whole, the successful approaches implemented in this study could be used to build a theoretical framework for practical IPM strategies for controlling soybean aphids.  相似文献   

17.
18.
葡萄霜霉病菌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体系的建立和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葡萄霜霉病是葡萄生产上重要的单年流行病害,研究旨在构建葡萄霜霉病菌(Plasmopara viticola)的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PCR)检测体系,为葡萄霜霉病的早期诊断和预测预报提供依据。【方法】依据GenBank中葡萄霜霉病菌cox2基因序列设计1对特异性引物(F-cox-Pv/R-Pv),建立并优化常规PCR和real-time PCR反应体系,利用葡萄霜霉病菌、葡萄炭疽病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葡萄白粉病菌(Uncinula necator)、葡萄灰霉病菌(Botrytis cinerea)、葡萄白腐病菌(Coniella diplodiella)、葡萄溃疡病菌(Botryosphaeria dothidea)、白菜黑斑病菌(Alternaria brassicae)、辣椒炭疽病菌(C. capsica)、甘草根腐病菌(Fusarium solani)、西葫芦白粉病菌(Sphaerotheca fuliginea)、番茄菌核病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马铃薯干腐病菌(F. equiseti)、西瓜枯萎病菌(F. oxysporum)、哈茨木霉(Trichoderma harzianum)等14种葡萄及其他作物病原菌和拮抗菌的菌丝DNA进行常规PCR和real-time PCR特异性检测,并对灵敏度和可重复性进行评价。运用已构建的real-time PCR体系对人工接种葡萄霜霉病菌的潜育期叶片内病原菌DNA进行定量检测,利用SPSS 19.0软件分析接种时间与叶片内葡萄霜霉病菌潜伏侵染量的关系。【结果】研究设计的引物特异性高,常规PCR仅对葡萄霜霉病菌DNA有扩增条带,为139 bp;real-time PCR检测结果表明该对引物对葡萄霜霉病菌有唯一的产物吸收峰,对其他供试菌株均未检测到产物吸收峰。常规PCR检测的灵敏度为10 pg·μL -1,real-time PCR的灵敏度可达到0.1 pg·μL -1,是常规PCR检测灵敏度的100倍。以携带目的基因片段的重组质粒为标准品,构建real-time PCR循环阈值(Ct)与模板浓度的线性关系,标准曲线y=42.27-3.36x,相关系数R 2=0.997,扩增效率为98.50%,线性范围达7个数量级,在2.4×10 3—2.4×10 9 copies/μL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对人工接种葡萄霜霉病菌的潜育期叶片内病原菌DNA进行real-time PCR检测,结果表明叶片内病原菌潜伏侵染量随接种时间的变化呈指数关系增长,y=6.34×10 4·e 0.084 x,相关系数R 2=0.936。该real-time PCR检测体系在接种6 h后就可以检测到葡萄霜霉病菌DNA,检测量为5.68×10 4 copies/μL病原菌DNA。 【结论】构建的葡萄霜霉病菌real-time PCR检测体系的灵敏度远高于常规PCR,且特异性强、重复性好,其Ct值与模板浓度呈较好的线性关系,扩增效率高,可用于定量检测葡萄霜霉病菌的潜伏侵染量。  相似文献   

19.
根据大量样地调查材料,用常规方法,对云台山森林群落组成、结构、分布、更新等进行探讨,分析其形成原因.结果表明:云台山森林群落的种类组成丰富,但优势种或优势种组不明显,物种重要值最高为48.27;种类组合多样、重现性低,典型样地中恒有度0.6以上的树种仅3种;云台山森林层次结构较为完整,乔、灌、草各层间分化清晰,植物群落分布的连续性明显.形成的主要原因与云台山森林的小生境、特殊的地理位置及低山谷地的地形条件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20.
以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为基础,系统分析长株潭三市人口发展状况,定量测算三市人口对资源、环境、经济的压力系数。研究结果表明,人口基数大,劳动年龄人口比重高,人口老龄化的速度加快,城镇贫困人口比重高,人口城市化水平低及人口对生态与经济的压力大是制约长株潭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实现长株潭可持续发展的人口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