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正>黑龙江省西部高寒区春小麦复种饲料油菜技术是利用春小麦收获后到冬前2~3个月的农田空闲时间,种植以收获鲜草为目的的专用饲料油菜,为黑龙江省西部高寒区的种植业结构优化调整开辟一条新的思路。该技术充分利用了春小麦收后到寒冬来临之前60~70d的光、热、水和土壤资源,无茬口矛盾,不影响粮食生产,改一熟为两作,是增加农民收入和加快畜牧业健康快速高效发展的一条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
在我们的"开发利用西藏部分农区水热光田资源创造高产值技术研究"的粮绿套、复种、粮饲复种、粮红复种、粮油复种、粮果复种、粮菜复种、粮粮复种、经经复种等十三个系列的202个早熟作物进行套种、复种组合中,露地大田大蒜套种西瓜这个经济作物套种经济作物类型是202个作物组合中的经济效益最高,亩净产值一年(头年9月至第二年9月)达10000元,在国内外均无报道,它不仅充分代表了"开发利用西藏部分农区水热光田资源创造高产值技术研究"成果的核心技术,即"开发利用西藏传统大田一年只种一季粮食作物剩余的水热光田资源,选择早熟作物相互套复种,实现一年两收,提高一个种植指教,在稳粮的基础上,大幅地增加农民经济收入以及生物培肥耕地生产力,发展农区畜牧业、多种经营等,建立用地养地结合,农、牧、经紧密结合、相互利用、相互依赖、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持续机制,解决农业结构单一农田肥力下降、畜牧业草蓄矛盾大、农民收入上不去等限制因素,彻底改造传统的耕作制度和生产体系,彻底改变西藏农业落后的局面"。同时为西藏农业大胆创新,发挥西藏自然特有的优势,开发内在生产潜力、发展经济开创一个先例。  相似文献   

3.
麦后复种饲用油菜华油杂62技术,是适宜临夏地区一年一熟有余,两熟不足的气候特点,最大程度利用小麦收获后剩余的光、热、水、土资源,种植一季收获以青饲料为目的饲料油菜。本文主要介绍了麦后复种饲用油菜华油杂62的栽培技术,以解决临夏州高寒阴湿地区和二阴地区冬春季饲料不足问题,为牛羊提供优质的饲草来源,增加农民收入,促进畜牧业健康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4.
正本文主要阐述麦后复种饲料油菜是在小麦常规种植模式基础上,通过小麦收获后复种油菜产业发展的调查与思考。1基本情况1.1种植面积2017年,巴彦淖尔市麦后复种饲料油菜面积21600亩(其中:饲喂牲畜13000亩、翻压绿肥8600亩)。饲料油菜种植户面积最大达到1000亩,最小的在5亩以上,大部分为10-50亩的规模。1.2产区分布2017年巴彦淖尔市市七个旗县区  相似文献   

5.
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农业大学傅廷栋教授认为,在西部地区油菜可在麦后作为一茬饲料作物种植,且效益相当可观. 一、麦后种油菜概况 近年来,我们在西北的甘肃、青海考察时,发现许多地区7月中旬至下旬收获小麦后,一般不再复种,在冬季来临之前还有2~3个月的时间,可利用此时的空闲土地来复种饲料油菜(或作绿肥),充分利用7月中下旬至10月底丰富的光、热、水资源.  相似文献   

6.
针对宁夏引黄灌区春小麦收获后复种饲料油菜种植技术,在2015年秋季开展复种饲料油菜田间试验,设置5个播种量(5 997.00、8 245.88、10 494.75、12 743.63、14 992.50 g/hm~2)和3个收获期的饲料油菜种植试验,测定油菜的生物量与品质指标,研究不同播种量和收获期对麦后复种饲料油菜产量与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饲料油菜鲜草产量在不同播种量处理间存在一定差异,早收获差异较大,晚收获差异减小;干物质产量在播种量间也存在差异,且随着收获期延迟期差异增大;不论鲜质量还是干物质量,都随收获时间的推后逐渐增大,在一定程度上增大播种量、推后收获有利于提高产量;播种量在10 494.75 g/hm~2、收获期在10月20日时产量最高;饲料油菜粗纤维含量随着播种量的增大而提高,粗灰分、粗脂肪、粗蛋白、钙含量随着播种量的增大而降低,收获时间越晚,粗灰分、粗脂肪、粗蛋白、钙含量越低,粗纤维含量越高。综合考虑,供试土壤条件下,饲料油菜适宜播种量为10 494.75 g/hm~2,最佳收获期在10月20日以前。  相似文献   

7.
麦后复种饲料油菜不仅可以充分利用新疆地区在小麦收获后的光、热、水、土资源,还能扩大饲草供应;但饲料油菜生产加工技术尚不成熟,难以将饲料油菜加工成优质饲草,因此亟需适宜新疆滴灌复种饲料油菜的栽培及加工利用技术。本文作者通过对栽培技术及加工利用技术的不断优化,提出滴灌小麦复种饲料油菜生产技术,包括播前准备、品种选择、播种技术管理、生产技术管理、刈割时期、青贮利用、裹包利用等内容。  相似文献   

8.
在西藏1年1熟地区,前作收割后利用农田空闲时间,复种油菜作饲料或绿肥,既可充分利用西藏地区冬前的光温水土资源,也可为畜牧业提供新鲜饲草,这对于推动西藏地区农业和畜牧业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1]);利用油菜快速生长覆盖地表,促进水分入渗,涵养水分;油菜残茬做绿肥,增加土壤有机质。本试验旨在筛选适合西藏地区用作饲料或绿肥的油菜品种,为该地区饲料油菜的生产推广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我国西部、北部广大地区,一年一熟有余,两熟不足,7月中旬小麦收获后至冬季来临之前的2个多月时间内耕地裸露,习惯上不种植作物,不仅浪费光热和水资源,而且容易造成水土流失。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中国工程院院士、油菜专家、华中农业大学傅廷栋教授通过考察研究,发现西北地区在这2个多月时间内,可利用空闲地复种油菜,以收获油菜鲜草作饲料或绿肥,解决西部地区冬季饲料供应不足问题,效果明显,是一项经济、社会与生态效益都十分显著的新技术。  相似文献   

10.
<正>东北春小麦复种饲料油菜能够充分利用黑龙江北部麦豆产区8~10月份的光、热及降雨量,实现农业资源的有效利用;同时,饲料油菜不与其它粮食作物争地,是解决人口与牲畜争粮重要途径,打破我国北部高寒区一年一熟制的模式,实现两年三熟制,提高单位土地面积的收获指数,破解大豆长期连作造成的毒土危害,使农业生产由恶性向良性转变,提升了土壤地力,提高作物单产,改变黑龙江北部原有的麦-豆和豆-玉轮作体系,建  相似文献   

11.
作为中国粮食的主产区和最大的商品粮生产基地,黑龙江省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但由于长期耕作和保护措施不到位,肥沃的黑土耕地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退化。为促进黑龙江省农业可持续发展,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介绍了黑龙江省耕作制度的现状以及在现行耕作制度下粮食作物生产概况和效益,并对黑龙江省耕作制度的发展提出了些许建议。  相似文献   

12.
以分析江苏沿江地区农业发展所面临的突出问题为基础,研究提出了该地区种植业的发展方向.重点明晰了发挥沿江地区的区城优势,建立现代高效生态型农作制度的四个途径,即以优质油菜、专用小麦和优质稻为主的优质原粮型农作制度开发;以饲用春玉米为主的粮饲经菜相结合的多元多熟农作制度的开发;以棉花高效、优质、轻型为目标的棉田立体种植农作制度的开发;以冬春季塑料大棚覆盖优质“菜篮子”型超高效农作制度的开发.提出了建立现代高效生态型农作制度的主要配套措施.  相似文献   

13.
以河北藁城市为例,对华北平原城郊地区近如年种植结构特征及驱动因子等进行了系统分析。认为该区域种植结构变化与粮食生产能力提高是同步的,即逐步由发展高产作物转向发展高效作物、由传统多样化种植向单一化和专业化发展;生产条件改善、体制和需求变化是种植结构调整的基础,而比较优势是结构变化的内在动力。在内在动力和趋势分析基础上提出了该区域种植业结构调整的基本思路及支撑技术。  相似文献   

14.
南京市江浦县发展多熟主体种植具有光温资源、土壤、农民积极性、市场等有利条件。该县多熟立体种植经历了“纯粮型”、“粮经兼顾型”、“经济作物高效型”等阶段 ,其现状和特点是 :“因地制宜 ,特色明显” ;“内容丰富 ,模式新颖” ;“经作为主 ,增效显著” ;“集约生产 ,技术配套”。特色化、设施化、高效化、多元化是多熟立体种植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5.
川西平原稻田高效可持续三熟复种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设计 5种三熟复种新模式 ,即“中早熟水稻 -生菜 -小麦”、“中早熟水稻 -大豆 -小麦”、“中早熟水稻 -玉米/ /甘薯 -小麦”、“中迟稻水稻 -莴笋 /油菜”和“中迟稻水稻 -马铃薯 /油菜” ,以“水稻 -小麦”传统模式作对照 ,于1 996~ 1 998年在广汉市三水镇进行同田大区定位试验。结果表明 :①新种植模式对土地、劳力及光热资源的利用率都比传统模式有了显著提高 ,纯收益以“中早熟水稻 -生菜 -小麦”模式最好 ,其次为“中早熟水稻 -大豆 -小麦”、“中迟熟水稻 -马铃薯 /油菜”和“中迟熟水稻 -莴笋 /油菜” ,而“中早熟水稻 -玉米 / /甘薯 -小麦”模式的经济效益最差。②通过品种选择与茬口调节 ,采取连作和套作两种方式 ,形成的具有较高经济效益和稳定性能的稻田三熟制 ,较好地满足了本区“稳粮调结构、增收奔小康”的客观需求  相似文献   

16.
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我国黑龙江地区热量资源显著增加。从生态适宜度的角度分析了黑龙江地区改一熟制为大麦-荞麦二熟制的可行性。首先基于作物生育期特点及前人研究成果,利用温度、降水、日照和生态适宜度模型计算适宜度值,并通过生态适宜度与相对气象产量的相关分析确定作物减产临界值,以减产率为0、15%和30%作为作物适宜度划分阈值,进一步利用ArcGIS进行栅格叠加产生大麦-荞麦二熟制生态适宜度分布图,发现黑龙江部分地区已具备发展二熟制的生态条件。大麦-荞麦二熟制与传统种植模式对比,显示出明显的经济效益,即使灌溉一次仍有一定优势;最后从经济效益和劳动力需求两方面分析大麦-荞麦社会效益,表明大麦-荞麦模式具有较高推广度。  相似文献   

17.
辽宁小麦种植方式现状及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前辽宁省以小麦为前茬的麦复粮油菜种植技术有了很大的发展,80:80、80:100、80:120的米麦间复套种成为主要的种植方式。为了争取农时并获得全年增产,应改革播种技术,解决间复套种与农业机械的配合问题。今后还应加强复种技术的研究,加强中早熟作物品种的选育工作,以解决辽宁省麦粮复种下茬作物产量较低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目的]针对干旱灌区传统生产模式的资源利用率和产投比低等问题,研究小麦间作玉米集成麦后复种绿肥的光能利用率、灌溉水生产力及经济效益表现,结合试区常规种植模式,评价不同种植模式的可持续性,对于干旱灌区农业生产的节本增收有重要指导意义.[方法]2018-2020年,在河西绿洲灌区设置田间定位试验,研究了不同种植模式(春小麦...  相似文献   

19.
对21种植模式灰色联分析表明,其综合效益为A类(粮,经,饲,莱结合型)>C类(经济作物型)>D类(粮经结合型)>B类(以粮为主型)。总产值影响因素为投工>投肥>经济作物产值>总投入>粮食作物产值>饲料产值>蔬莱产值。纯收入影响素为经济产值>投工>粮作产值>投肥>总投入>饲料产值>蔬莱产值。  相似文献   

20.
长江中下游地区耕地复种指数变化特征与潜力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1979—2007年统计资料,对长江中下游六省一市耕地面积、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粮食播种面积和耕地复种指数的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并采用最大复种指数与热量、水资源之间的定量化关系模型计算分析了该地区的复种指数理论潜力和可挖掘潜力。结果表明:2007年与1979年相比长江中下游地区耕地面积、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粮食播种面积和总产量减少,耕地复种指数下降。以研究区2007年的耕地复种指数为参照,该区耕地复种指数理论可挖掘潜力为108.37%,其中最大的是浙江为160.5%,其次是湖北、江西、上海,分别为130.7%,113.0%,110.6%,其余各地也较大。复种指数的下降,严重影响了粮食生产。如何挖掘本区耕地复种指数潜力,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进行土地制度创新等措施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