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代勇 《农技服务》2011,28(5):623-624
蒙城县2010年玉米实施测土配方施肥面积达到6.7万/hm2。玉米产量及秸秆增加,通过对不同处理的玉米秸秆进行分析化验,玉米秸秆养分也随之变化,玉米秸秆尽量采取还田技术进行利用,使宝贵的生物资源和养分资源更好的利用,减少化肥用量、提高作物品质、降低农业生产成本、为可持续农业发展服务。  相似文献   

2.
玉米秸秆是玉米生产过程中的主要副产品,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加强对玉米秸秆的综合利用,可以有效地利用资源,并且实现环境保护的目的。该文针对辽宁的实际情况,对玉米秸秆资源利用的相关问题、利用技术等进行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3.
沈丘县玉米种植面积4万多hm2,秸秆资源较为丰富,但秸秆资源没有得到有效利用,农民秋收后焚烧玉米秸秆现象较为普遍,秸秆资源损失较大,对农业生态环境影响较为不利。随着农业机诫化水平的提高,玉米秸秆还田面积越来越大,秸秆还田不仅可培肥地力,改善土壤结构,还可保护环境。玉米秸秆还田作为可持续发展农业的措施,它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普遍得到农民的认同和肯定。  相似文献   

4.
沈丘县玉米种植面积4万多hm2,秸秆资源较为丰富,但秸秆资源没有得到有效利用,农民秋收后焚烧玉米秸秆现象较为普遍。秸秆资源损失较大,对农业生态环境影响较为不利。随着农业机诫化水平的提高,玉米秸秆还田面积越来越大。秸秆还田不仅可培肥地力,改善土壤结构,还可保护环境。  相似文献   

5.
双孢蘑菇栽培一般多采用麦秸为主要原料,我国玉米种植面积有3亿亩左右,玉米秸秆的产量巨大,目前大多数的农民都将玉米秸秆全部还田,这样秸秆还田量超过科学还田量的一倍,还会影响下茬小麦生长,也是对资源的一种浪费.如何充分利用农业资源,促进农业资源高效循环利用,增加农业效益,近几年来我们在麦秸作主料栽培双孢蘑菇的基础上,探索利用玉米秸秆栽培双孢蘑菇,取得了较大的进展.试验表明,只要原料复配合理,就可以获得较为理想的产量和效益.利用玉米秸秆栽培双孢蘑菇,不仅可以变废为宝,增加效益,而且可以将玉米秸秆转化为优质的有机肥料,从而实现农业的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6.
黔中、黔北地区玉米秸秆再利用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在贵州,玉米秸秆仅用于作冬贮饲料、燃料和垫圈,甚至就地烧毁,不仅造成了资源浪费,而且又污染了环境。针对黔中、黔北地区玉米秸秆的再利用情况进行了调查与分析,找出黔中、黔北地区玉米秸秆再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和利用的有效途径,以减少资源浪费和减轻环境污染,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通过对阿克陶县的秸秆资源情况的全面调查,充分掌握了玉米、小麦、棉花、水稻等农作物的播种面积、产量、秸秆资源量和秸秆资源利用等情况.如何合理利用资源,保护农业生态环境,推进阿克陶县秸秆综合利用与节能减排有机结合起来,形成秸秆综合利用的长效机制,是亟需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采用入户调查、利用统计资料及查阅文献的方法,对河北省曲周县秸秆资源利用现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曲周县秸秆资源丰富,2007年秸秆资源量为49.4万t,据估算能产生良好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主要秸秆资源是小麦、玉米和棉花秸秆,三者占秸秆总资源量的97.7%;小麦、玉米秸秆主要的利用方式是秸秆还田,其秸秆还田率达96.47%以上,秸秆饲料化利用率较低;棉秆利用还应该进一步优化。根据存在的问题,提出可利用当地丰富的秸秆资源优势发展畜牧养殖业,走秸秆养殖-沼气-肥料高效循环农业生产道路,以高效利用农作物秸秆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正>农作物秸秆含有丰富的有机质、氮磷钾和微量元素,是农业生产重要的有机肥源。秸秆还田可逐年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的理化性状和生物学性状,有利于提高土壤肥力,增加作物产量,保护生态环境和促进农业可持续协调发展,是当前乃至今后秸秆资源利用的主要方式。山东省青岛市每年玉米播种面积390万亩左右,玉米秸秆资源丰富,随着玉米收获机械的普及应用,玉米秸秆还田率越来越高。由于玉米秸秆产量大且不易腐烂,还田后土壤  相似文献   

10.
随着农业耕地土壤流失的加快,提高玉米秸秆利用率成为提高农业科技化程度、应对水土流失的重要方式。以玉米秸秆五化利用方式中占比重较大的、可行性与适应性较强的秸秆肥料化为研究对象,从技术模式、阶段成果、存在问题、政策建议4个方面进行分析,为高效利用黑龙江省玉米秸秆资源提供可行性方案与建议。实现玉米秸秆综合利用对保护耕地、增加农民收入、提供工作岗位、发展经济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