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6 毫秒
1.
通过多年的调查研究和经营历史的回顾,分析森林特点和林分类型、林分结构的基础上确定白龙江林区的森林应以生态效能为主,在总消耗量不超过总生长量的原则下充分利用,同时对白龙江、洮河两个林区的森林采伐更新提出了:更新择伐;抚育择伐;孔状择伐;按自然坡面皆伐,保留母树群,辅以人工更新;带状皆伐,人工更新;块状皆伐,人工更新;三次渐伐,人工促进天然更新及以改造低产林为目的的林分改造等8种采伐更新方式。  相似文献   

2.
森林主伐与更新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主要阐述了森林主伐方式有皆伐、渐伐、择伐,分别不同方式加以论述森林主伐与更新的关系,主要有皆伐迹地更新、渐伐迹地更新和择伐迹地更新。  相似文献   

3.
杉木人工林不同采伐方式综合效益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邹礼光 《防护林科技》2004,(6):22-23,76
采用层次分析法,对杉木人工林不同采伐方式的生态、社会、经济及综合效益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经济效益方面,皆伐最高,70%择伐次之,50%择伐第三,30%择伐最小;生态效益方面,70%择伐最高,皆伐最小;社会效益方面,50%择伐最高,皆伐最小。综合效益以70%强度择伐最大,50%择伐其次,皆伐第三,30%择伐最小。建议杉木林主伐采用强度为70%择伐方式进行。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湾沟林业局转变森林采伐方式,减少皆伐伐区作业量,加大择伐作业量,推算出了皆伐与择伐经营周期,要比全部实行皆伐经营周期提前八年达到周而复始地轮伐生产周期,提供低价林改造对象作法,为森林经营培育,木材生产管理及低价林改造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1986~1988年,汉西林业局根据伐区的林相地况分别设计为渐伐、择伐、皆伐等不同的主伐方式,特别是因地制宜地采用带状或块状皆伐,改变了1981年秦岭林区划为水源涵养林之后确定的单一择伐方式,实现了合理采伐,取得了生态,社会,经济等方面的综合效益。主要表现在如下几方面。1 在充分利用森林资源的情况下,森林生态效益仍得到了持续发挥秦岭林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空气湿度大,植被容易恢复。因此,我们认为,在  相似文献   

6.
采育择伐适用于异龄复层混交林,特别是中小径木较多的成、过熟林分。结果表明,采育择伐后仍能形成异龄复层混交林,24年间蓄积量达22423~28163m3/hm2,是皆伐人工更新红松纯林的24~35倍;能提前获得大径材,缩短轮伐周期,增加经济效益;能够保持稳定的森林环境,避免由于皆伐带来的水土流失、更新缓慢、树种单一、生态功能削弱等一系列问题。  相似文献   

7.
森林采伐对森林生态因子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系统地介绍了森林采伐后,各项生态因子的变化情况,通过皆伐区,择伐区、对照区各项同生态因子的比较,认为森林采伐对森林生态因子有明显的影响,对生态环境具有破坏作用森林皆伐后,林地光照、地表月平均最高气温、月平均蒸发量都显著高于对照区,森林采伐后失去了保水、保土的作用,使森地土壤及氮、磷、钾、有机质等养分大量流失;森林采伐后下草、下土也发生明显的变化,喜光植物代替耐荫植物侵入并成为优势种,给人工更新的和幼林抚育带来困难,择伐方式比皆伐方式破坏环境轻。  相似文献   

8.
本文应用野外观测方法,对森林采伐方式(皆伐、择伐、带状皆伐)对迹地光照条件和作业后天然更新质量进行了局部性研究。结果表明,更新树种不仅与种源有关,而且还与光照条件显著相关,即与森林采伐方式有关。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对采伐后诸生态因子的分析.得出伐后有39%的物种数量显著降低.12.5%的物种在伐后基本绝迹.而且皆伐后物种的减少量(61.2%)远远大于择伐引起的物种减少(25.3%)。可见.较之皆伐.择伐更有利于维持物种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10.
本文在分析过去对滇西北地区冷云杉林采伐与更新经验的基础上,提出适合于滇西北地区冷云杉林的采伐方式为小块状皆伐和径级择伐,皆伐面积控制在3~5公顷,平缓地区最多不超过10公顷。择伐以保持郁闭度0.3~0.4为宜。块状皆伐采用人工植苗更新,径级择伐以天然更新为主,人工补植为辅。  相似文献   

11.
以华北落叶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主要研究分析了不同间伐抚育强度下华北落叶松人工林林下土壤层的物理性质变化情况。选取指标主要包括土壤容重、土壤饱和含水量、土壤田间持水量以及土壤总孔隙度。研究结果表明:随着间伐强度的加大,林下土壤容重持续下降,其中0-10cm处的土壤容重相比未伐林分分别下降3.2%、5.2%、5.7%;lO-20cm处分别下降1.6%、1.6%、3.9%;土壤饱和含水量、土壤田间持水量、土壤总孑L隙度等指标也随间伐强度的增大而增加。对研究结果采用方差分析的方法进行显著性检验,结果表明:不同强度的间伐抚育对落叶松林土壤层的饱和含水量、田间持水量变化影响显著,对土壤容重和土壤总孑L隙度的变化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12.
为探究计划烧除对云南松林土壤水文特征的影响,为计划烧除后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价提供依据,以云南省新平县实施多年计划烧除的云南松纯林为研究对象,设立20 m×20 m计划烧除样地和不进行计划烧除的自然对照样地各3块。2019年2月实施计划烧除作业,进行样地调查、火烧强度和枯落物储量调查,2020年6月采集土样,测定土壤物理、化学性质和土壤入渗性能。结果表明,计划烧除后土壤容重增加且在0~10 cm土层差异显著;毛管孔隙度和总孔隙度减少但差异不显著;有机质减少并在0~20 cm土层差异显著。计划烧除后土壤自然含水率、饱和持水率、毛管持水率和田间持水量减少但差异不显著;吸湿水量减少并且在0~20 cm土层差异显著。计划烧除后土壤初渗速率、土壤平均入渗速率和土壤稳定入渗率减少;土壤初渗速率和平均入渗速率在不同样地0~20 cm土层差异显著。计划烧除对土壤稳定入渗率的显著影响因素为土壤容重、孔隙度、有机质和饱和持水率。说明计划烧除后云南松林土壤持水性能下降,入渗性能下降,对于入渗性能的影响主要是源于土壤理化性质的改变。  相似文献   

13.
用环刀采集皆伐半年后的杉木林皆伐迹地土壤剖面0~5、5~10、10~15、15~20、20~25、25~30、30~35、35~40、40~45、45~50、65~70和90~95 cm土层的土样,测定其土壤容重、毛管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总孔隙度和毛管持水量等。结果表明: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皆伐迹地的土壤容重和毛管孔隙度增加,非毛管孔隙度波动性下降,总孔隙度和毛管持水量下降后微升;与杉木林地表土层的土壤相比,皆伐迹地表土层土壤的容重、孔隙度和毛管持水量均有所下降。  相似文献   

14.
利用野外调查的方法,研究了北亚热带地区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有机碳的垂直分布特征及储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除茶园土壤外,不同林分土壤有机碳含量均以0~10cm土层最大,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含量总体表现为下降的趋势;茶园土壤有机碳含量在0~30cm土层范围内增加,30cm以后表现下降的趋势;(2)次生林转变成农耕地以后土壤有机碳含量平均下降21.1%,而转变成集约经营早竹林后,土壤有机碳含量平均下降近48.5%;1m深度以内,土壤有机碳平均含量由高到低的顺序为:茶园、灌木林、次生林、粗放经营毛竹林、集约经营毛竹林、马尾松林、农耕地、杉木林和早竹林;(3)土壤有机碳储量随土层深度变化的趋势和土壤有机碳含量变化趋势基本一致;次生林转变成长期经营的农耕地后,土壤有机碳储量下降22.5%,而转变成长期集约经营早竹林后土壤有机碳储量则下降51.4%9种土地利用类型中,土壤有机碳储量由高到低的顺序为:茶园、灌木林、次生林、粗放经营毛竹林、马尾松林、农耕地、集约经营毛竹林、杉木林和早竹林.  相似文献   

15.
Short-term recovery of soil physical properties on skid trails was investigated upon cessation of skidding operations and 1 year later. Bulk density and porosity were assessed at three levels of traffic intensity and two slope gradients. Compared to undisturbed areas, bulk density increased, total porosity and macroporosity decreased, and microporosity increased in the compacted areas immediately after skidding. In all cases, changes were significantly greater when traffic intensity was higher and when slopes were steeper. Surface soil compaction did not show any recovery over the 1-year period, illustrating the persistent effects of compaction on soil structure. In fact, surficial compaction further increased and macroporosity further decreased after 1 year of recovery, compared to immediately after skidding. While these changes may reflect inherent small-scale site variability or differences in soil moisture content at times of sampling, direct negative physical impacts on newly exposed soil (such as by raindrops), in addition to the loss of organic matter after canopy removal and skidding, likely delayed any physical recovery, particularly on heavily trafficked trails on steeper slopes. These results raise serious concerns about long-term resilience to traffic on forest soils and indicate the necessity to properly retire skid trails to avoid further soil degradation as trails age.  相似文献   

16.
间伐对侧柏人工林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徐州侧柏人工林为对象,研究了在弱度间伐(LIT,20%)、轻中度间伐(MIT1,40%)、中度间伐(MIT2,60%)和强度间伐(HIT,80%)下,林下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在土壤表层(0 ~ 10 cm)和亚表层(10~20 cm)的变化.结果表明:不同间伐强度下,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均随着土层加深而减少.随着间伐强度增加,微生物生物量碳、氮总体变化趋势为先增加后降低,其中微生物生物量碳表现为MITl> LIT> HIT> MIT2,均与对照CK有显著差异(P<0.05);微生物生物量氮表现为MIT2> MITl> LIT> HIT,各处理间均表现出显著差异(P<0.05).间伐也使土壤微生物熵增加,尤以MIT2达到最大(2.63%).研究表明,侧柏人工林经过2 a间伐,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增加,在一定程度上使土壤碳库和氮库短期内出现不稳定趋势.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覆盖对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林土壤物理性质及养分含量的影响,为毛竹笋用林覆盖经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湖北省咸宁市毛竹林为研究对象,采用不同覆盖措施连续覆盖3 a,分析比较不同土壤层次间物理性质及养分含量的差异。【结果】覆盖可改善表层(0~10 cm)土壤的物理性质,使该层土壤容重显著降低,毛管孔隙度、毛管持水量和最大持水量等显著提高(P<0.05)。覆盖对土壤全钾、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有显著影响,覆盖能显著提高表层土壤全氮、全磷、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及较深层(10~20 cm和20~40 cm)土壤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总体来说,随着土壤层次的加深,覆盖对土壤养分的影响程度逐渐减小。毛竹林覆盖后,不同土层间土壤物理性质及养分含量存在显著差异,主要表现为随着土壤层次的加深,土壤最大持水量、毛管持水量、毛管孔隙度和总孔隙度等显著降低,土壤容重则表现出相反的趋势;除全钾外,其他土壤养分含量均在0~10 cm层最高。【结论】在不考虑其他因素的情况下,以稻草20 cm+谷壳10 cm方式覆盖对毛竹林土壤物理性质及养分含量的影响较好。  相似文献   

18.
采伐方式对马尾松林下植被和土壤肥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伐作业是森林经营中重要环节,不同采伐方式对森林植被和土壤肥力产生不同的影响。文章对32年生马尾松林开展不同采伐方式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随着采伐强度增大,林下植被得到恢复和发展,但皆伐方式导致植被严重破坏;土壤孔隙度、持水量等物理性质及全氮、水解氮、速效磷、速效钾等化学性质均随采伐强度增大不断下降,土壤容重增加;皆伐使土壤理化性质恶化。  相似文献   

19.
柳杉人工林皆伐后初期土壤有机碳和微生物量碳动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研究了华西雨屏区柳杉人工林皆伐后1年内土壤有机碳和微生物量碳动态。结果表明:柳杉人工林皆伐林地土壤平均有机碳含量比对照(未皆伐林地)减小2.01 gC.kg-1,但差异不显著,而土壤平均有机碳储量及微生物量碳分别比对照减少20.97 tC.hm-2、6.68 mg.kg-1(P0.05);皆伐林地土壤有机碳含量及微生物量碳均随季节的变化而逐渐降低,但有机碳储量随季节的变化无明显减少趋势;皆伐林地土壤四季的有机碳含量、碳储量和微生物量碳差异不显著。皆伐对柳杉人工林土壤有机碳储量的影响主要表现在0~20 cm土层(P0.05);皆伐林地和对照在0~40 cm土层的微生物量碳和有机碳含量都表现出显著相关性(P0.05),但对照的相关性高于皆伐林地。总之,柳杉人工林转变为采伐迹地后,其初期土壤有机碳储量和微生物量碳都明显减少。  相似文献   

20.
旅游开发对若尔盖自然保护区土壤养分和物理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高原湿地若尔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不同旅游开发强度下土壤养分和物理性状进行研究的结果表明:(1)不同旅游开发强度(强度等级)对若尔盖高原湿地花湖景区土壤养分含量(有机质、氮、磷、钾)有着较大差异。(2)不同旅游开发强度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表现为:随着放牧干扰强度的增加,样地土壤容重逐渐增大、孔隙度逐渐减小。干扰导致土壤持水量和含水量下降,重度和中度干扰下土壤持水量和含水量与无放牧干扰时相比均有显著下降(P〈0.05)。放牧压实造成土壤表层孔隙度下降,致使土壤初渗速率、稳渗速率下降,其中稳渗速率下降最为明显,轻度、中度和重度放牧干扰下土壤稳渗速率比未受放牧干扰时分别下降了49.81%,81.89%和92.34%。(3)旅游活动、过牧超载等人为干扰活动是引起生态退化的主要原因。气候寒冷造成土壤利用性能受限,植被生长缓慢且破坏后难于恢复,湿地中伴随着水的大量流失和进而引发的湿地功能的的丧失对若尔盖及附近地区乃至全球生态环境的形成与演变产生重大影响。应对若尔盖湿地自然生态环境进行保护。严禁挖沟排水和过度无序旅游,乃是保护土壤,稳定若尔盖湿地高原生态环境的重要措施。只有这样,保护土壤生态系统才有依托,才有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