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水稻病虫害综合防治措施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探讨了水稻病虫害综合防治措施,主要包括水稻播种前床土消毒、田间药剂防治、科学选用农药、安全使用农药、适时综合防治等内容,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为了使水稻病虫害为害粮食生产现象得到有效遏制,确保粮食增产丰收、促进农民增收的同时,保证粮食生产安全,宜根据水稻病虫害为害特点和发生规律,大力开展水稻病虫害综合防治的技术示范工作,强化推广力度;另外,要综合采用科学、先进的防治技术,选用安全对口的农药制剂,减少农药使用量和使用次数,使农产品优质安全。本文结合农技服务实践,对水稻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进行了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虽然科研工作人员不断培育出水稻抗病虫新品种,农民也加强了对水稻病虫害的防治,许多高效农药在防治水稻病虫害中也投入了使用,但受气候、种植制度、栽培方式、生态环境等因素的综合影响,水稻重大病虫害仍然是影响粮食生产的最主要的生物灾害水稻病虫害主要以稻  相似文献   

4.
农药减量增产技术在水稻病虫害防治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病虫害问题是影响水稻产量最重要的因素之一。现阶段,我国病虫害防治主要采取农药防治技术,农药的使用最大限度地减轻了水稻病虫害带来的危害,但是我国普遍存在"多打药"的情况,农药利用率不高,不仅没有保障水稻正常生长,提高水稻的产量和品质,而且对我国环境造成了污染。基于此,本文主要对农药减量增产技术在水稻病虫害防治中的应用进行分析,为水稻病虫害防治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5.
正随着水稻生产过程中农药使用量的日渐增长,环境污染、生态平衡被持续破坏,粮食生产安全成为重中之重。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就是树立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的新理念,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做到以农业防治为基础,大力推广植物检疫、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生态调控等综合治理技术,减少化学农药特别是高毒农药的使用量,降低农产品农药残留,提高产品质量和竞争力,全方位地提升水稻病虫害防治工作能力,确保水稻稳产增产、质量安全和农业生  相似文献   

6.
<正>随着水稻生产过程中农药使用量的日渐增长,环境污染、生态平衡被持续破坏,粮食生产安全成为重中之重。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就是树立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的新理念,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做到以农业防治为基础,大力推广植物检疫、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生态调控等综合治理技术,减少化学农药特别是高毒农药的使用量,降低农产品农药残留,提高产品质量和竞争力,全方位地提升水稻病虫害防治工作能力,确保水稻稳产增产、质量安全和农业生  相似文献   

7.
正农作物绿色防控技术是为了促使农作物安全生产,减少化学类农药的使用量为主要目标,采用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等友好型的防治措施,控制田间病虫害发生,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品质。在水稻病虫害防治过程中,要始终坚持以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切实做好田间主要水稻病虫害防控、强化病虫害监测,坚持以农业防治为主,物理防治、防治生物防治为辅,确保水稻生产安全,维护周围生态环境,实现水稻生产模式由传统向着现代化方向转变。本文主要结合实  相似文献   

8.
<正>近些年,伴随诸多高效、环保农药在防治水稻病虫害中的广泛应用,以及科研工作者不断培育出水稻抗病虫新品种,使得水稻病虫害的防治取得一定的效果。然而,受到生态环境、气候、栽培方式以及种植制度等因素的影响,水稻病虫害依然是当前最主要的生物灾害,严重影响粮食生产。水稻病虫害主要包括螟虫、稻纵卷叶螟、稻飞虱及水稻病毒病、稻瘟病和纹枯病等,应因地制宜,协调应用农业、生物、物理和化学等综合防治措施,有效控制病虫害的发生,确保粮食产量安全。  相似文献   

9.
(一) 在毛主席革命路线指引下,去年我站协同近湖公社高马大队认真贯彻农业“八字宪法”和“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进行了水稻病虫害的综合防治试验示范,取得了初步成效。 高马大队是稻麦两熟地区,全大队六个生产队,计有耕地1647亩,其中水稻1327亩,棉花320亩。历来水稻上主要病虫害有纹枯病、白叶枯病、稻蓟马、二化螟、三化螟、纵卷叶虫。以往由于片面地强调农药防治,造成农药用量逐年增加,成本提高,天敌减少,病虫害加重的被动局面。去年进行了综合防治工作以后,有如下几方面效果:  相似文献   

10.
水稻是主要的粮食作物,产生病虫害不仅会影响到实际产量,而且还会降低稻米的品质。该文就推进水稻病虫害绿色植保防治措施做简要探讨。在过去传统水稻病虫害的防治过程中,一般都是用农药进行防治,很容易造成农药残留,影响水稻的实际产量和质量,因此要推进水稻病虫害绿色植保防治措施,强化宣传绿色防治理念,强化对于病虫害的监控,运用新技术,使用物理与化学防治方法,以提高水稻的产量与质量。  相似文献   

11.
病虫害问题在水稻生产领域中十分常见,危害时间较长,给水稻产量与质量造成巨大威胁,且加重了水稻病虫害防治的经济负担,导致农药使用量较高。因水稻病虫害高发,农药乱用、滥用情况十分普遍,增加了水稻害虫的抗性。为了做好水稻病虫害的防治工作,加强水稻病虫害的无害化治理,积极探索科学用药模式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本文以水稻病虫害防治中的科学用药原则为切入点,进一步探讨水稻病虫防治中的组合用药模式。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水稻的病虫害发生原因、水稻的主要病虫害介绍,并且总结出水稻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和方法,如农业防治、物理防治、化学防治以及生物防治,目的是为降低水稻病虫害的发生,为农民进行水稻种植提供水稻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经验。  相似文献   

13.
做好病虫害的防治工作是水稻种植过程中的一大难题,一旦水稻受到病虫害的威胁,就会对水稻的品质和产量造成严重的影响。在传统方式中,种植区的农民大都采用农药进行防治,但是由于技术和观念的落后,农药的不合理利用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并且对水稻本身的品质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推行农药减量技术从而更好地进行病虫害的防治便成为当务之急。本文主要对水稻病虫害防治中农药减量技术的应用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14.
病虫害防治工作一直是水稻种植中的一项重要难题,受到病虫害的威胁,会对水稻造成减质减产的影响。一般情况下,在种植区大都采用农药防治的方式,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且也会对水稻本身的生长环境形成负面影响,因此,应对农药的使用量进行减少,推行农药减量技术,了解农药用量过大所导致的后果,将农药减量技术应用到水稻病虫害防治中定能取得良好的效果。本文就浅析水稻病虫防治中农药减量技术的有效运用进行了分析与探究。  相似文献   

15.
中国人几千年来一直把大米作为主要的粮食之一,在我们的餐桌上基本上上顿顿离不开大米饭。我国水稻的种植面积广,种植过程中遇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其中最严重的就是水稻病虫害问题,在水稻种植过程中不断发现新的病虫害种类。近几年以来,我国一直在控制农药的使用,那么,在新的形势下我们应该如何基于水稻病虫害进行综合防治成为了一大难题。本文从我国我国水稻病虫害防治技术的现状出发,分析了近年来水稻生长过程中遇到的主要病虫害以及在水稻病虫害综合防治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问题,最后对我国水稻种植过程中的病害以及虫害的综合防治技术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水稻的病虫害发生原因、水稻的主要病虫害介绍,并且总结出水稻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和方法,如农业防治、物理防治、化学防治以及生物防治,目的是为降低水稻病虫害的发生,为农民进行水稻种植提供水稻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经验。  相似文献   

17.
水稻在我国南北方有着广泛的种植,是我们日常餐桌上不可或缺的粮食性作物,事关国际民生大局。水稻病虫害防治对提升水稻产量和品质有很大帮助。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农民群众水稻病虫害防治存在诸多不科学之处,经常选择高毒高残留农药或者过量使用农药,多种类使用农药,使得水稻产生严重的农药残留,病虫害耐药性显著增强,防控效果逐渐变差。针对这种情况就需要我们加快农药减量技术的推广应用,在防治好水稻病虫害的基础上,尽量减少对生态环境造成的污染,避免药物残留。  相似文献   

18.
本文围绕水稻直播田病虫草害防治、化肥施用技术,采取拌种、杂草减量施药、病虫害综合防治,秸秆全量还田及全生育期一次性施肥等技术的示范试验,探索直播水稻田农药与化肥减量使用技术示范研究。结果表明,示范区农药总减量37.35%~56.59%、化肥减量21.14%的情况下,水稻增产率为2.29%~8.70%。农药减量的空间较大,尤其是在当前农作物病虫草害防治的情况下,病虫害可以采取多种绿色防控措施来减少农药使用量,而草害防治仍依靠化学农药。  相似文献   

19.
浅析水稻病虫害的适期防治与生物农药的实践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稻病虫害的防治一直都是我国农业发展中的重点工作,利用对病虫害的测报以及控制,进行病虫害防治工作。虽然农药防治工作能够更好的对水稻病虫害进行控制,并且控制的效果较佳,但是,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存在较多影响环境保护的问题。此时,需要生物农药的应用,保证可以更好的对水稻病虫害进行预防,减少水稻作物中的农药残留,保证能够更好的提升生物农药使用效率。  相似文献   

20.
围绕水稻直播田病虫草防治、化肥施用技术,采取拌种、杂草减量施药、病虫害综合防治,秸秆全量还田及全生育期一次性施肥等技术的示范,探讨实现水稻直播田化肥农药减量使用技术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