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南方大口鲶消化酶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文  杨思华 《水利渔业》2007,27(4):19-21
对南方大口鲶消化酶活力的研究结果表明,消化系统中,胃pH值为5.5~6.5,前肠pH值6.5~7.0,中肠pH值7.0~7.5,后肠pH值7.0~7.5,胆汁pH值6.5~7.0;不同组织蛋白酶活力强弱顺序为:前肠>中肠>后肠>胃>肝胰脏;淀粉酶活力强弱顺序为:肝胰>前肠>中肠>胃>后肠,单位体重蛋白酶活力有下降趋势,淀粉酶活力有增大趋势;肝胰、胃、肠蛋白酶最适温度分别为33℃、39℃、45℃,淀粉酶最适温度分别为45℃、39℃、41℃;肝胰、胃、肠蛋白酶最适pH值分别为6.6、2.6、7.0;淀粉酶的最适pH值分别为6.2、5.0、7.0。根据南方大口鲶消化酶活力及最适pH值综合判定,南方大口鲶对动物性食物有较强的消化力。  相似文献   

2.
pH对凡纳滨对虾蛋白酶和淀粉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研究了不同pH对凡纳滨对虾胃、肠道及肝胰脏中蛋白酶和淀粉酶活力的影响及在最适pH条件下不同部位上述酶活性的差异。试验结果表明,凡纳滨对虾消化系统不同部位的蛋白酶活力大小依次为:肝胰脏>胃>肠,其最适pH分别为8.0、6.0和7.5;淀粉酶活力大小依次为:胃>肝胰脏>肠,其最适pH分别是7.0、7.0和6.5。  相似文献   

3.
温度和pH值对河鲈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离体状态下河鲈(Perca fluviatilis)体内淀粉酶、蛋白酶和脂肪酶在不同温度和pH时的活性变化。结果显示:在河鲈肝胰脏、肠道、胃3部位,淀粉酶的最适温度均为30℃,最适pH值分别为5.0、7.0、8.0;脂肪酶的最适温度均为40℃,最适pH值分别为4.0、3.0、6.0;肝胰脏、肠道蛋白酶的最适温度为50℃,胃蛋白酶的最适温度为40℃。肝胰脏、肠和胃蛋白酶的最适pH值分别6.0、8.0、2.0。在各自最适温度下,肠道中脂肪酶比活力最高,其次是肝胰脏和胃;肝胰脏淀粉酶比活力最高,其次是肠道和胃;肠道中的蛋白酶比活力最高,其次是胃和肝胰脏。  相似文献   

4.
研究了温度和pH值对斜带髭鲷Hapalogenys nitens蛋白酶、淀粉酶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斜带髭鲷胃内pH值范围为4.9~5.4;肝胰脏pH值为5.8~6.2;肠道pH值为6.5~6.9。蛋白酶活性随温度的上升而增加,在40℃达最大,40℃以上酶活性随温度的上升而下降。在不同消化器官中,蛋白酶活性大小顺序为:胃〉前肠〉幽门盲囊〉后肠〉肝胰脏。在15~50℃范围内,斜带髭鲷消化道不同部位淀粉酶活性的最适温度均为35℃,淀粉酶活性由高到低顺序为:肝胰脏〉幽门盲囊〉前肠〉后肠〉胃。在pH值为2.2~7.6范围内,胃蛋白酶活性的最适pH值为2.8;在pH值为4.8~8.0范围内,其他消化器官蛋白酶的最适pH值均为7.2;在最适pH值下,各消化器官中的蛋白酶活性由高到低顺序为:前肠〉幽门盲囊〉后肠〉肝胰脏。在pH值为4.8~8.0范围内,胃淀粉酶活性的最适pH值为6.0,肠、肝胰脏与幽门盲囊淀粉酶的最适pH值均为6.8,活性由高到低顺序为:肝胰脏〉幽门盲囊〉前肠〉后肠〉胃。在最适温度和pH值下,蛋白酶活性由高到低顺序为:胃〉前肠〉幽门盲囊〉后肠〉肝胰脏;淀粉酶活性由高到低顺序为:肝胰脏〉幽门盲囊〉前肠〉后肠〉胃。  相似文献   

5.
设定胃蛋白酶活性在pH2.2~4.6、肠及肝胰脏蛋白酶活性在pH6.4~8.8范围内测定。pH各5个梯度,梯幅0.6。乌鳢胃、肠、肝胰脏蛋白酶的活性最适pH值为别为2.8、8.2、8.2。在最适pH值时酶活性的大小顺序为胃>肠>肝胰脏。pH对胃蛋白酶的影响大于对肠和肝胰脏蛋白酶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采用酶学分析方法研究了pH对嘉陵江鲇(Silurus asotus)胃、前肠、中肠、后肠和肝胰脏中蛋白酶、淀粉酶和脂肪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设定的pH范围内,鲇各消化酶的活性均随着pH的升高呈现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鲇胃、肠道和肝胰脏中蛋白酶的最适pH分别为2.2、7.0、7.4;淀粉酶的最适pH均为7.0,脂肪酶的最适pH分别为7.0、7.0、7.4。除胃蛋白酶的最适pH为酸性外,其它消化酶的最适pH均为中性或弱碱性。说明嘉陵江鲇的各种消化酶的活性存在着器官特异性。在最适pH条件下,蛋白酶的活性为前肠>肝胰脏>胃>中肠>后肠,淀粉酶的活性顺序为肝胰脏>胃>前肠>中肠>后肠,脂肪酶的活性顺序为肝胰脏>胃>前肠>中肠>后肠。表明在不同pH条件下,相同部位的同种消化酶活性的差异显著;在各自最适pH条件下,不同器官的同种消化酶活性也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7.
不同pH值下淡水黑鲨脂肪酶活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淡水黑鲨肝胰脏、前肠、中肠、后肠的脂肪酶最适pH值及其活性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在试验范围内淡水黑鲨肝胰脏、中肠、后肠的最适pH均为6.0,前肠的最适pH为7.0;其活性大小顺序为:肝胰脏>中肠>后肠>前肠;在组织切片中胰脏细胞分散在肝脏及肠的周围。  相似文献   

8.
翘嘴红鲌胃、肠道及肝胰脏主要消化酶活力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翘嘴红鲌胃肠道及肝胰脏的淀粉酶、脂肪酶、蛋白酶3种主要消化酶活力进行初步研究。结果表明:胃、肠道、肝胰脏的淀粉酶的最适pH均为6.0;脂肪酶的最适pH分别为8.0、8.0、7.5;胃蛋白酶最适pH为2.0,肠道、肝胰脏蛋白酶的最适pH分别为7.0、7.5。同时研究了在最适pH条件下,不同反应温度对3种主要消化酶的活性影响。结果表明:翘嘴红鲌淀粉酶在肝胰脏、肠道、胃的最适温度分别为30℃,30℃,25℃;脂肪酶的最适温度分别为40℃,30℃,35℃;蛋白酶的最适温度分别为50℃,50℃,40℃。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3种消化酶的活力均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最适反应温度下翘嘴红鲌脂肪酶与淀粉酶的活力分布均呈现肝胰脏>肠道>胃,蛋白酶活力肠道与胃接近,大于肝胰脏蛋白酶活力。  相似文献   

9.
中华绒螯蟹胃、肠及肝、胰脏蛋白酶初探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以酪蛋白为底物,研究了中华绒螯蟹胃、肠及肝、胰脏蛋白酶的最适pH值和最适底物浓度。研究结果表明:河蟹消化道蛋白酶的最适pH值在5.4~5.8和7.2~7.6;蛋白酶的最适底物酪蛋白的浓度为:胃,0.8mg/ml;肠,1.6mg/ml;肝、胰脏,1.2mg/ml。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不同规格黑脊倒刺鱼巴在不同梯度的pH值的条件下,黑脊倒刺鱼巴的消化酶活性的强度及Cl-对其肠淀粉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蛋白酶、淀粉酶的酶活性随着pH的升高先增强后减弱。其中,肠和肝胰脏的蛋白酶的最适pH值分别为8.77和7.8,肝胰脏和肠淀粉酶的最适pH值都是7.0。蛋白酶活性:肝胰脏<肠;淀粉酶活性:肝胰脏<肠。随鱼体的生长,其相应消化器官的蛋白酶活性下降,而淀粉酶活性上升。氯化钠起到激活的效果,但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1.
温度和pH对翘嘴红鲌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湖南西洞庭毡帽湖养殖基地随机采体质量248.50~285.37 g的健康翘嘴红鲌Erythroculter ilishaeformis6尾,在冰盘上快速解剖取肝胰脏、前肠、中肠和后肠提取粗酶液,在-20℃冰箱中冷冻保存。24 h内在25~50℃和pH7.4下,间隔5℃设6个梯度,100℃为对照;在pH6.2、6.6、7.0、7.4、7.8和28℃下,分别测定上述器官各消化酶的活性,为开发翘嘴红鲌饲料及合理投喂提供参考。结果表明,在试验温度范围内,3种消化酶的活性先上升后降低,前肠、中肠和后肠淀粉酶活性的温度接近30℃、肝胰脏淀粉酶活性的最适温度接近40℃;脂肪酶活性最适温度前肠45℃、肝胰脏和中肠40℃、后肠35℃;各部位蛋白酶活性在45℃时最高。在试验pH范围内,3种消化酶的活性也是先升高后降低,上述器官淀粉酶活性的最适pH都接近7.0,最适合上述部位的脂肪酶活性的pH都接近7.4,肝胰脏蛋白酶活性的最适pH接近7.4、各肠段蛋白酶活性的最适pH都接近7.0。  相似文献   

12.
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变性梯度凝胶电泳(PCR-DGGE)和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PCR)技术分析高体重(high weight,HW)和低体重(low weight,LW)斑点叉尾鮰鮰(Ietalurus punetaus)皮肤、鳃和胃肠道菌群多样性,为斑点叉尾鮰微生态研究及筛选斑点叉尾鮰源益生菌提供理论依据。结果显示,斑点叉尾鮰菌群丰富度由低到高依次为鳃、皮肤、前肠、后肠和胃。肠杆菌科(Enterobacteriaceae)和气单胞菌属(Aeromonas)是皮肤的优势菌群;肠杆菌科(Enterobacteriaceae)、气单胞菌属(Aeromonas)和肠球菌属(Enterococcus)是水体、鳃和胃的优势菌群;肠杆菌科(Enterobacteriaceae)、拟杆菌属(Bacteroidetes)、气单胞菌属(Aeromonas)和酵母菌属(Saccharomyces)是肠道的优势菌群。HW斑点叉尾鮰鳃菌群的香农多样性指数、均匀度和丰富度及前肠菌群的丰富度显著高于LW斑点叉尾鮰(P0.05)。皮肤的黄杆菌属(Flavobacterium),胃的肠杆菌科(Enterobacteriaceae),前肠的拟杆菌属(Bacteroidetes)和双歧杆菌属(Bifidobacterium)及后肠的拟杆菌属(Bacteroidetes)、双歧杆菌属(Bifidobacterium)和酵母菌属(Saccharomyces)的拷贝数分别是101.97、107.69、106.19、103.83、106.13、103.92和104.26,均显著高于LW斑点叉尾鮰(P0.05)。结果表明,斑点叉尾鮰皮肤、鳃、胃肠道均形成独特的菌群结构,LW和HW斑点叉尾鮰菌群结构存在明显差异,HW斑点叉尾鮰菌群多样性增加。  相似文献   

13.
鮸鱼消化酶活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小燕  吴天星  李军  胡麟 《水利渔业》2006,26(4):86-87,93
以体重320~350 g的鱼免鱼(Miichthys miiuy)为实验材料,研究鱼免鱼消化酶的分布及不同pH值条件下胃、肝胰脏、幽门、前肠、后肠中蛋白酶的活性。结果表明,蛋白酶在各消化器官的比活力顺序:胃>肝胰脏>前肠>幽门>后肠,数值分别为:439.75±6.82、404.46±11.64、255.42±2.41、123.23±0.46、49.39±2.81;淀粉酶比活力顺序为:幽门>肝胰脏>前肠>胃>后肠,数值分别为:3 107.82±84.57、2 420.72±52.852、336.15±10.57、1 617.34±31.71、1 247.36±21.14;脂肪酶比活力顺序:肝胰脏>幽门>前肠>后肠,数值分别为:177.99±0.23、80.79±6.97、46.69±5.06、42.76±2.25。胃、肝胰脏、前肠、幽门、后肠的蛋白酶最适pH值分别是1.9、9.0、8.4、9.0、8.0。研究表明:鱼免鱼的胃含有较高的胃蛋白酶及淀粉酶活性,在食物消化中起了重要作用。肝胰脏的蛋白酶、淀粉酶及脂肪酶的总酶活比其它消化器官都高,因此认为肝胰脏是消化酶的主要分泌器官。  相似文献   

14.
孙建  宋文会 《水产养殖》2005,26(5):19-20
斑点叉尾鮰亦称沟鲶,属鲶形目鮰科鱼类,杂食性,喜群食,多栖息于水体底层,是一种营养价值较高的杂食性名贵经济鱼类。其适温范围0~38℃,正常生长溶氧2mg/L.最适3.5~7mg/L.pH值5~8.5,盐度范围0.1%~8%,试验考虑到斑点叉尾鮰耐低温,经济效益好的特性,开展了斑点叉尾鮰高密度流水养殖.首创了新疆地区斑点叉尾鮰高密度流水养殖模式。  相似文献   

15.
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变性梯度凝胶电泳(PCR-DGGE)和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PCR)技术分析高体重(high weight,HW)和低体重(low weight,LW)斑点叉尾(鮰)(Ietalurus punetaus)皮肤、鳃和胃肠道菌群多样性,为斑点叉尾(鮰)微生态研究及筛选斑点叉尾(鮰)源益生菌提供理论依据.结果显示,斑点叉尾(鮰)菌群丰富度由低到高依次为鳃、皮肤、前肠、后肠和胃.肠杆菌科(Enterobacteriaceae)和气单胞菌属(Aeromonas)是皮肤的优势菌群;肠杆菌科(Enterobacteriaceae)、气单胞菌属(Aeromonas)和肠球菌属(Enterococeus)是水体、鳃和胃的优势菌群;肠杆菌科(Enterobacteriaceae)、拟杆菌属(Bacteroidetes)、气单胞菌属Aeromonas)和酵母菌属(Saccharomyces)是肠道的优势菌群.HW斑点叉尾(鮰)鳃菌群的香农多样性指数、均匀度和丰富度及前肠菌群的丰富度显著高于LW斑点叉尾(鮰)(P<0.05).皮肤的黄杆菌属(Flavobacterium),胃的肠杆菌科(Enterobacteriaceae),前肠的拟杆菌属(Bacteroidetes)和双歧杆菌属(Bfidobacterium及后肠的拟杆菌属(Bacteroidetes)、双歧杆菌属(Bifidobacterium)和酵母菌属(Saccharo-myces)的拷贝数分别是101 97、107.69、106.19、103.83、106.13、103.92和104 26,均显著高于LW斑点叉尾(鮰)(P<0.05).结果表明,斑点叉尾(鮰)皮肤、鳃、胃肠道均形成独特的菌群结构,LW和HW斑点叉尾(鮰)菌群结构存在明显差异,HW斑点叉尾(鮰)菌群多样性增加.  相似文献   

16.
沈文英  祝尧荣  胡建伟 《淡水渔业》2007,37(3):37-39,64
通过改变反应温度分析了一定pH值下沙塘鳢(Odontobutis obscura)三种主要消化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pH6.0时,沙塘鳢肝胰脏、胃、肠道淀粉酶的最适温度分别为25℃、35℃、25~30℃;肝胰脏和肠道pH7.5时,胃pH2.0时,蛋白酶的最适温度分别为40℃、35℃、35℃;pH7.5时,肝胰脏、胃、肠道脂肪酶的最适温度分别为30℃,40℃,25℃。淀粉酶和脂肪酶活性分布是肝胰脏最高,胃次之,肠道最低;蛋白酶活性分布是胃最高,肝胰脏和肠道稍低。  相似文献   

17.
为了探索斑点叉尾鮰在宁夏地区人工繁育技术的适宜条件,针对宁夏地区斑点叉尾鮰人工繁殖及苗种培育技术需求,分别开展了不同催产素配组及亲鱼人工配组的方法对斑点叉尾鮰催产率的影响、不同孵化温度对受精卵孵化率的影响及斑点叉尾鮰当年苗种培育试验。结果显示:水温23. 5℃条件下,使用催产药物可以使斑点叉尾鮰亲鱼在相对集中的时间段内产卵,且使用组合药物的催产率优于单纯使用一种药物的催产率,但是催产效果不明显。人工辅助配组产卵与池塘自然产卵相比,人工辅助配组产卵可以提高亲鱼的产卵率;斑点叉尾鮰受精卵最适人工孵化温度为24℃~26℃;适宜产卵温度为23℃~27℃。鱼种培育试验表明:斑点叉尾鮰在宁夏地区一龄鱼种生长比较快,从乌仔到一龄鱼种培育阶段建议放养密度在37. 5万尾/hm~2~45万尾/hm~2为宜。  相似文献   

18.
斑点叉尾鮰(Ictaluyus punctatus)隶属鲶形目、鮰科、斑点叉尾鮰属,俗名沟鲶、河鲶、美洲鲶。广泛分布于北美中部和东部的淡水和咸淡水水域中。是大型的淡水鲶类,最大个体可达35 kg。斑点叉尾鲴的生存温度为0℃~38℃,生长适温为5℃~35℃,最适生长温度15℃~32℃;对水体溶氧的要求在3 mg/L以上;适应pH 6~8.9,最适pH 6.8~7.5;适应的盐度范围为0.1~8。该鱼食性杂,喜欢在弱光条件下摄食。幼鱼主要以水生昆虫为食,  相似文献   

19.
班点叉尾鮰传染性套肠症是近年来在我国发生的一种斑点叉尾鮰的新型细菌性传染病,以发生严重的肠炎、肠套叠和脱肛为特征,在短时间内即可引起大批的斑点义尾死亡,危害很大,严重地威胁着斑点叉尾鮰养殖业的健康发展。现将笔者当地2006年发生的一起斑点叉尾鮰传染性套肠症的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斑点叉尾鮰“传染性套肠症”是近年来在我国发生的一种斑点叉尾鮰的新型细菌性传染病,危害很大,已经连续几年造成了大批的斑点叉尾鮰发病死亡,严重地威胁着斑点叉尾鮰养殖业的健康发展。目前初步认为该病是由嗜麦芽寡养单胞菌(Stenotrophomonas maltophilia)引起的斑点叉尾鮰的急性致死性传染病,以发生严重的肠炎、肠套叠和脱肛为特征,在短时间内即可引起大批的斑点叉尾鮰死亡,我们称此病为“斑点又尾鮰传染性套肠症(Infectious intussusception of channel catfish IICC)”。由于该病具发病突然,来势凶猛,传染快,呈流行性,死亡快,发病率和死亡率均高等特点,故初期又称其为“斑点叉尾鮰急性流行性传染病”。该病的致病病原和病理变化特征都是在水生动物疾病中罕见的,在此之前,国内外都还未见该菌感染斑点叉尾鮰致病的报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