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6 毫秒
1.
《中国茶叶》2008,(1):43-43
为得到富含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的茶多酚,以分离EGCG单体,在传统的有机溶剂提取茶多酚的基础上,采用等体积的柠檬酸水溶液酸洗,使所获茶多酚产品中EGCG的含量由40%~50%上升到80%左右。再以该茶多酚为原料,应用HSCCC分离纯化儿茶素单体,所得EGCG产品的纯度达到98%以上。还分别以常规有机溶剂提取方法和新方法所得茶多酚为原料,进行HSCCC分离,结果表明,在相同进样量的情况下,以新方法所得的茶多酚为原料在相同条件下进行HSCCC分离,EGCG的得率提高了169%。  相似文献   

2.
以粗酯型儿茶素为原料,研究采用大孔吸附树脂和结晶纯化儿茶素单体EGCG的制备工艺。通过比较4种大孔吸附树脂对EGCG的吸附和解吸能力,筛选出最优树脂AB-8,并考察乙醇梯度洗脱等特性,再经过结晶析出EGCG晶体。结果表明:AB-8大孔吸附树脂对EGCG具有较好的吸附选择性,通过10%乙醇洗脱,EGCG产品纯度从54.41%提高到了92.65%,得率达93.38%,结晶后得纯度达98%以上的EGCG单体。  相似文献   

3.
[目的]建立一种高效提取甘蔗叶木糖母液中L-阿拉伯糖和D-木糖的方法。[方法]以PCR-642 Ca~(2+)树脂为固定相,纯水为流动相,使用连续色谱分离移动床对关键组分L-阿拉伯糖和D-木糖进行了分离,探讨了Ⅰ区、Ⅱ区、Ⅲ区、Ⅳ区流量、进料流速、进料浓度等操作条件对连续移动床色谱分离效果的影响。[结果]结果表明最佳工艺参数为:进料浓度44.12%,进料流速10.0mL/min,Ⅰ区流速为73.0mL/min,Ⅱ区流速为60.0mL/min,Ⅲ区流速为70.0mL/min,Ⅳ区流速为57.0mL/min,L-阿拉伯糖出口流速13.0mL/min,木糖出口流速15.0mL/min。在此条件下L-阿拉伯糖出口浓度为9.37%,纯度达到90.41%,收率达到93.69%;D-木糖出口浓度为20.79%,纯度达到92.07%,收率达到92.12%。[结论]试验为寻找一条利用甘蔗叶木糖母液等富含D-木糖、L-阿拉伯糖的料液,来生产L-阿拉伯糖和D-木糖的高效、环保、成本低、易于实现的生产工艺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4.
采用柱色谱和高效制备液相色谱法从茶叶中分离制备2种甲基化EGCG(EGCG 3"Me和EGCG 4"Me)。用含水的乙酸乙酯提取茶叶,粗提液浓缩后经HP-20柱色谱分离,再经制备液相色谱分离,以水和乙腈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得到2种甲基化EGCG。经紫外光谱、核磁共振及质谱分析,进一步确定2种甲基化EGCG分别为EGCG3"Me和EGCG4"Me。所制备的2种甲基化EGCG的纯度在98%以上。  相似文献   

5.
HPLC法同时测定茶叶中4种儿茶素类成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廖夫生 《中国茶叶》2008,30(9):24-25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分析4种儿茶素类化合物EC、EGC、EGCG、ECG。色谱柱为Hypersil ODS C18(5μm,150mm×4.6mm),流动相为甲醇、水、冰醋酸(25:74:1)混合液,流速为1mL/min,检测波长270nm,进样量:10μL。线性方程分别为EGCG:Y=24.254X+464.34,R=0.9993;EC:Y=669.55X+19.14,R=0.9947;EGC:Y=5196.80X-65.17,R=0.9984;ECG:Y=518.76X+71.53,R=0.9991。结果显示,本法操作简便,能同时用于4种儿茶素的含量测定;线性关系好;精密度RSD在1.0%左右;可在8h内测定;EC、EGC、EGCG、ECG的回收率分别为99.6%、98.7%、98.7%、99.4%。  相似文献   

6.
茶多酚体内外抗流感病毒作用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了没食子儿茶素(Gallocatechin, GC)、表儿茶素(Epicatechin, EC)、表没食子儿茶素(Epigallocatechin, EGC)、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picatechin gallate, ECG)、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pigallocatechin gallate, EGCG)、原儿茶醛(Protocatechuic aldehyde, PAD)、原儿茶酸(Protocatechuic acid, PA)共7种茶多酚类物质在MDCK细胞中的抑制流感病毒活性。结果表明,EGCG和ECG具有显著的抑制病毒作用,对感染H5N1、H1N1和H9N2 3种亚型流感病毒的MDCK细胞50%保护率浓度(EC50)分别在0.04~0.11 mmol/L和0.05~0.07 mmol/L范围,其保护效果均优于阳性对照药利巴韦林(EC50:0.41~0.53 mmol/L)。7种茶多酚类物质对流感病毒神经氨酸酶(NA)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EGCG和ECG对H5N1、H1N1和H9N2 3种亚型流感病毒NA活性抑制浓度(IC50)分别在0.03~0.14 mmol/L和0.34~0.69 mmol/L范围。茶多酚对NA的抑制活性大小与其细胞中对病毒的抑制作用基本一致,表明对NA的抑制可能是其抗流感病毒机制。本文还研究了茶多酚含量为85%的苦茶(C. assamica var. Kucha)提取物对感染流感病毒小鼠的肺炎抑制效果,结果显示,1 000 mg/(kg·d)苦茶提取物对感染H9N2亚型流感病毒BALB/c鼠肺炎有显著抑制作用(P﹤0.05),肺指数抑制率达37%。  相似文献   

7.
模拟移动床是一种连续分离的制备色谱分离技术,具有连续进样,不间断分离,产品高纯度,低成本和污染小等优点。该技术已经成熟应用在石油化工和食品工程等领域,但在人参产业产品分离应用较少。本文综述模拟移动床色谱技术的分离原理和应用进展,深入分析该方法在人参皂苷制备分离中的应用前景,为模拟移动床色谱应用于人参系列皂苷单体制备研究提供一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以异麦芽酮糖母液为原料,利用模拟移动床分离母液中的海藻酮糖和异麦芽酮糖,制备海藻酮糖液。选用漂莱特钙型色谱分离型树脂作为分离剂,去离子水为洗脱剂,在合适的中试条件下实现了海藻酮糖和异麦芽酮糖的有效分离。模拟移动床海藻酮糖和异麦芽酮糖出口产品纯度分别为70.96%和53.08%。  相似文献   

9.
以异麦芽酮糖母液为原料,利用模拟移动床分离母液中的海藻酮糖和异麦芽酮糖,制备海藻酮糖液。选用漂莱特钙型色谱分离型树脂作为分离剂,去离子水为洗脱剂,在合适的中试条件下实现了海藻酮糖和异麦芽酮糖的有效分离。模拟移动床海藻酮糖和异麦芽酮糖出口产品纯度分别为70.96%和53.08%。  相似文献   

10.
张玉艳  沈生荣 《茶叶科学》2005,25(2):100-108
利用体外细胞培养技术探讨了四种儿茶素对ECV304细胞增殖和迁移的影响。结果发现,EGCG对ECV304细胞存活率的影响最显著,在EGCG浓度为50~150μmol/L时,细胞存活率达到极显著差异,半数抑制浓度IC50为75~150μmol/L;EGCG对该细胞迁移作用影响明显,且呈剂量依赖性,IC50为150μmol/L,EGCG可能通过抑制内皮细胞的迁移抑制新生血管的生成;ECG与ECV304作用36h和48h,IC50分别为390μmol/L和370μmol/L;C和EC与ECV304作用时,细胞存活率在80%以上。四种儿茶素在浓度低于75μmol/L时,对正常ECV304细胞抑制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1.
摊放环境对名优绿茶鲜叶茶多酚及儿茶素组成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单芽或一芽一叶茶鲜叶为原料,设置连续(78%~61%)摊放水分处理和不同环境条件摊放试验处理,分别进行液氮固样和冷冻干燥,测定茶多酚和儿茶素组分含量,研究摊放过程和摊放环境对茶多酚和儿茶素组成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摊放过程中茶多酚和儿茶素总量呈现前期下降后期有所上升的趋势,酯型儿茶素总量逐渐下降,EGC、EGCG,EC及GCG等儿茶素组分呈逐渐下降趋势,而C,ECG等组分呈逐渐上升趋势,鲜叶和摊放叶中检测不到没食子酸儿茶素(GC)。在摊放叶含水量控制在70%左右的前提下,环境温度与湿度对摊放过程中的化学成分变化有明显的影响,低湿环境下(60%)的茶多酚和儿茶素总量呈下降趋势,高湿环境下(90%)的茶多酚和儿茶素总量呈上升趋势,而中湿(75%)对茶多酚和儿茶素总量的影响与环境温度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以武夷山地区36份茶树种质资源样品为试验样本,通过测定样品中L-茶氨酸(L-The)、儿茶素(C)、表儿茶素(EC)、没食子酸(GA)、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表没食子儿茶素(EGC)、咖啡碱(CAF)、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CG)8种组分的含量,分析武夷岩茶初制加工中不同茶树种质资源之间、鲜叶和毛茶之间生化成分含量的差异。通过聚类分析,将36份茶树种质资源分为3类,发现各类群间GA、EGC、EGCG和儿茶素总量均存在一定的差异。通过对比毛茶与鲜叶各内含成分的转化保有率发现,经过武夷岩茶初制加工工艺后,L-茶氨酸和儿茶素总量的损耗率不超过20%,咖啡碱含量变化不大,没食子酸含量平均提高了40%以上。研究为了解武夷岩茶初制加工工艺,稳定茶叶产品质量提供了一定的数据基础。  相似文献   

13.
为加工出富含儿茶素类含量的茶叶,本试验探索了提高茶树鲜叶儿茶素类含量的不同光质萎凋工艺。试验以茶树新品系HK-2和HK-3为材料,采用白光(CK)、红光、黄光、蓝光、紫光光质进行萎凋,于照射0、2、4、6、8、12、24 h时取样,利用UPLC(超高效液相色谱仪)进行简单儿茶素[表没食子儿茶素(EGC)、表儿茶素(EC)、儿茶素(C)]和酯型儿茶素[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CG)、没食子酸儿茶素没食子酸酯(GCG)、儿茶素没食子酸酯(CG)]含量的测量。结果表明,与白光组CK相比,HK-2品系茶树鲜叶采用4 h的蓝光萎凋工艺,简单儿茶素含量显著增加了21.64%,6 h的蓝光萎凋工艺EGCG、酯型儿茶素和儿茶素总量的含量分别显著增加了23.31%、38.56%和35.78%;HK-3品系茶树鲜叶采用12 h的蓝光萎凋工艺EGCG含量显著增加了33.18%,6 h的蓝光萎凋工艺简单儿茶素、酯型儿茶素和儿茶素总量分别显著增加了75.49%、35.83%和38.51%。以7种儿茶素组分的相对含量进行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光质萎凋能调控茶树鲜叶在萎凋过程中儿茶素含量的变化,其中蓝光萎凋6 h处理是提高茶树鲜叶儿茶素类含量的最佳工艺。  相似文献   

14.
土壤是茶树生存的基本条件,它与茶树生长发育和茶叶品质形成关系十分密切。以现代茶园(或小茶林)土壤和茶叶为对照,对云南景迈山、布朗山和南糯山古茶园土壤(0~20βcm)的pH值、阳离子交换量(CEC)、有机质(SOM)、氮磷钾(NPK)养分和一芽二叶晒青绿茶的水浸出物、茶多酚、氨基酸、咖啡碱及7种多酚类单体含量进行了测定分析。结果表明,古茶园土壤含水率与现代茶园相比提高了15.23%~46.82%,布朗山和南糯山古茶园的土壤pH值高于现代茶园(或小茶林),古茶园土壤的CEC、SOM、总氮(TN)、总磷(TP)和有效磷(Olsen-P)含量均显著高于现代茶园(或小茶林);各茶山古茶园和现代台地茶园(或小茶林)茶叶的水浸出物、氨基酸、茶多酚及多酚类单体物质含量虽然不一致,但古茶树茶叶酚氨比为6.75~12.28,明显低于现代茶园茶叶的9.98~15.25;各茶园茶叶中5种儿茶素含量的高低依次为:ECG>EGCG>EC>EGC>C,并且古茶园和现代茶园(或小茶林)茶叶的ECG和EGCG含量差异不显著;此外,仅在古茶树茶叶中检测到没食子酸(GA)。古茶园栽培模式有利于防止茶园土壤酸化、降低茶园光照强度、提高茶园土壤含水率、促进茶园土壤肥力的可持续利用,有利于茶叶高氨基酸含量和低酚氨比的形成。  相似文献   

15.
茶多酚与几种天然抗氧化物质的协同作用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选择由Benzie和Strain建立的铁离子还原法(ferric reducing /antioxidant power assay,FRAP)比较不同EGCG含量茶多酚的总抗氧化能力强弱以及茶多酚与其他天然抗氧化物质的协同抗氧化作用,测定结果表明EGCG在儿茶素中比例为40%~50%时抗氧化能力最强。抗氧化物质之间的协同抗氧化作用与抗氧化物质本身的抗氧化能力,抗氧化物质有效浓度的高低等因素有关。抗氧化物质之间的协同作用,在抗氧化物质本身有效浓度较低时协同作用也较低,随着有效浓度增加,协同抗氧化作用增加,达到一个峰值后,随着有效浓度的继续增加,协同作用会逐渐减弱。  相似文献   

16.
研究了干闷与湿闷对黄茶感官品质、茶汤与干茶色度、品质成分含量以及其抑制肝癌细胞HepG2增殖的影响。结果表明,湿闷工艺黄茶感官品质优于干闷工艺黄茶,茶汤与干茶色度均偏黄;生化成分检测结果显示,湿闷工艺黄茶中总儿茶素、酯型儿茶素、EGCG、ECG和叶绿素总量较干闷工艺黄茶显著降低,非酯型儿茶素、GC和EGC含量显著增加。MTT检测结果表明,干闷工艺和湿闷工艺黄茶都具有较强的体外抗肝癌活性。在闷黄温度和时间等因素相同条件下,湿闷工艺更有利于黄茶品质的形成,并可保持较强的体外抗肝癌活性。  相似文献   

17.
四川茶树资源遗传多样性及高EGCG资源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促进四川茶树资源评价与茶树特异资源鉴定,本文利用11对SSR引物对109份四川茶树资源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和亲缘关系分析,并对其夏梢的茶多酚含量及儿茶素组分进行分析测定。结果表明:11对SSR引物共扩增出35个观测等位基因,遗传多态信息量(PIC)、Nei’s多态性指数及Shannon信息指数的平均值分别为0.58、0.58、0.98。将109份种质资源聚为7个类群,在分子水平上具有较大差异性,材料来源地间遗传距离与地理距离不存在显著的相关性。同时对茶多酚及儿茶素组分进行分析,109份材料夏梢的茶多酚为(21.59%±0.25%)~(30.56%±0.72%)(平均25.17%±1.87%),儿茶素为21.82%~25.04%(平均23.29%),酯型儿茶素为17.91%~22.08%(平均19.46%),EGCG为9.71%~16.24%(平均13.86%)。结果显示,四川茶树资源遗传背景较复杂,遗传基础较宽且差异较大,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从中筛选出一批特异资源材料,其中高儿茶素资源8份(>19%),高酯型儿茶素资源10份(>15%),高EGCG资源14份(>13%),超高EGCG资源的5份(>15%)。为核心茶树资源圃建设及高EGCG资源鉴定评价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茉莉花茶主要品质成分定量近红外光谱分析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择有代表性的112个茉莉花茶茶样为实验材料,采用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结合化学计量学方法对茶多酚总量(TP)、游离氨基酸总量(AA)、咖啡碱(CAFF)、水浸出物(water extract)、没食子酸(GA)、没食子儿茶素(GC)、表没食子儿茶素(EGC)、儿茶素(C)、表儿茶素(EC)、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GCG)、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CG)、儿茶素没食子酸酯(CG)这13种品质成分的含量建立定量分析模型。结果显示,除CG的模型综合评价指标Q值为0.7702以外,其余的Q值为0.8~0.9。经外部检验,CAFF和GCG的真实值与预测值的相关系数R为0.7~0.8,GC、EGCG、ECG、CG为0.8~0.9,其余均达0.9以上,模型效果较好,为简便快速地测定茉莉花茶品质成分的含量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9.
以海产品腐败菌波罗的海希瓦氏菌(Shewanella baltica)为对象,评价了儿茶素单体抑制生物被膜的效果,并分析效果最佳的单体对该菌生物被膜和腐败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5种儿茶素单体均能抑制S.baltica生物被膜形成,其中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pigallocatechin gallate,EGCG)抑制率最高,其最小抑菌质量浓度为40μg·m L-1,亚抑菌质量浓度10~30μg·m L-1的EGCG对细菌生长无显著影响。在30μg·m L-1 EGCG作用下,群体感应(Quorum sensing,QS)信号分子呋喃酮酰硼酸二酯(Autoinducer-2,AI-2)、二酮哌嗪类化合物(Diketopiperazine,DKPs)cyclo-(L-Pro-L-Leu)和cyclo-(L-Pro-L-Phe)活性显著下降(P0.05),其抑制率分别为63.95%、27.43%和21.94%。亚抑菌浓度EGCG能显著抑制S.baltica生物被膜形成、泳动能力和蛋白酶活性(P0.05),呈现浓度依赖性,在30μg·m L-1时抑制率分别为55.18%,66.71%和46.67%。因此,EGCG在亚抑菌浓度下能够干扰S.baltica的QS系统,有效抑制生物被膜形成,减弱致腐能力,研究为EGCG作为新型的QS抑制剂调控食品腐败菌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