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气候变化对陆地生态系统影响评估模型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了气候变化对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及湿地生态系统和物种组成及分布的影响。从目前的研究现状,总结了气候变化对陆地生态系统(或物种)影响评估模型中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和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表明这些研究有助于进一步完善全球气候变化下对生态系统(或物种)保护、监测等,为我国生态环境系统的管理及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极端干旱已被证实会对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产生重要影响,特别是土壤与植被特征,但极端干旱对生态系统的影响程度因生态系统类型不同而存在较大差异。草地生态系统是我国最大的陆地生态系统,承载着牧区经济和生态可持续发展的重任,对降水格局变化高度敏感,因此,研究草原土壤与植被特征对极端干旱的响应,对认知自然生态系统的演变规律,预防和降低未来极端气候事件对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造成的损失具有重要意义。对草地生态系统土壤湿度、温度、养分、矿化、微生物,以及植被群落特征、植被物候、功能性状对极端干旱响应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研究全球气候变化条件下草地生态系统应对极端干旱气候的选择与适应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极端气候变化对中国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产生重要影响,尤其是对农牧业生产、水资源供需等影响较为显著。哈尼梯田却因成功应对中国西南极端干旱引起了广泛关注。本文通过深入到云南省哀牢山哈尼族地区的调查,分析了哈尼梯田复合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细化了哈尼梯田复合生态系统的子系统,并研究了子系统间相互作用及水循环过程,在一定程度上,对于指导我国民族地区有效应对气候变化起到了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气候变化的影响,大多地区草原逐渐出现生态恶化的现象,影响到了牧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基于此,文章探究如何加快草原生态环境恢复,助力牧区经济快速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议,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草地是重要的生态系统类型,也是对气候变化最敏感的生态系统类型之一,气候变化深刻地影响草地生态系统。由于在群落中的高优势度,植物优势种对草地群落组成和结构、群落生物多样性及动态、生态系统生产力、生态过程和功能均有重要影响,是生态学研究中空间尺度推绎的关键。从优势种的定义入手,通过解析优势机制,阐述了植物优势种的研究意义;综述了气温升高、降水变化等气候变化驱动因素及其联合作用对草地植物优势种的影响;以羊草为例,总结了气候变化对中国北方草原植物优势种的影响;提出应加强不同研究方法的综合,加强自然和人为双重长期干扰对优势种的影响及其级联效应对生态系统功能和服务的影响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植被修复对退化草地固碳的影响及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草原生态系统的固碳作用对区域乃至于全球的气候变化都会产生重大影响。草原作为我国第二大陆生态系统,对我国陆地生态系统CO2吸收与减排至关重要。然而,我国草原退化问题依然严峻,造成系统的固碳在较低水平上徘徊,通过植被修复提高其固碳能力的潜力巨大。为此,本文对草地固碳作用的重要性、我国草原退化状况、草地退化对草地碳库的影响、退化草地植被修复对碳库的重要作用以及退化草地植被修复的研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修复技术、修复效果和修复政策等方面的退化草地植被修复的研究展望。  相似文献   

7.
李青丰 《草业科学》2002,19(12):39-44
以锡林郭勒典型草原为例,描述了草原区的自然环境特征、社会经济情况和生态环境退化现状。从系统物流平衡、环境气候变化,以及人类活动对草地生态系统的影响等方面探讨了草原生态环境劣变的原因。分析结果表明,放牧畜牧业是草原地区的主要土地利用形式,家畜是生态系统中植被的主要控制者,系统内物流(以N为例)的出入失调和季节性的草一畜供求失衡是引起草地生态系统迅速退化的主要因素。而其它因素(如气候变化、垦荒、挖药材等)对系统的劣变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为此,增加向系统内的物质投入,调整四季放牧的自然畜牧业生产方式,积极引种入牧,缓解草地春季敏感期放牧压力等,是治理和维护该地区草地生态系统健康,保证草原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8.
草地畜牧业生产方式调整和生态环境治理对策   总被引:17,自引:8,他引:9  
李青丰 《草业科学》2002,19(9):39-44
以锡林郭勒典型草原为例,描述了草原区的自然环境特征、社会经济情况和生态环境退化现状。从系统物流平衡、环境气候变化,以及人类活动对草地生态系统的影响等方面探讨了草原生态环境劣变的原因。分析结果表明,放牧畜牧业是草原地区的主要土利利用形式,家畜是生态系统中植被的主要控制者,系统内物流(以N为例)的出入失调和季节性的草-畜供求失衡是引起草地生态系统迅速退化的主要因素。而其它因素(如气候变化、垦荒、挖药材等)对系统的劣变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为此,增加向系统内的物质投入,调整四季放牧的自然畜牧业生产方式,积极引种入牧,缓解草地春季敏感期放牧压力等,是治理和维护该地区草地生态系统健康,保证草原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9.
草原是改善陆地生态系统、维护生态平衡、实现环境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纽带,是广大农牧民赖以生存的重要生产生活资料。草原防火事关农牧民生命财产安全,事关区域生态安全,事关牧区经济社会发展安全,做好草原防火工作,任务艰巨,责任重大。近年来,天祝县草原防火工作虽然得到了高度重视和加强,但与草原保护与建设的实际需要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防火薄弱环节多、防火物资储备滞后、消防手段及机动能力有限等诸多方面。因此,需进一步加强草原防火应急管理工作,应对草原火灾突发灾害,对于保护和利用好天然草原资源,减少资源的损失和破坏,保障全县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改变牧区贫困落后的面貌,加快脱贫奔小康建设步伐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基于MODIS数据的中国草地生态体系价值估算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传统的草原生态系统价值估算的基础上,利用遥感技术,以谢高地等人计算出来的各种草地类型单位面积价值量为经济参数,利用2003年MODIS数据估算的中国草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约折合US$311.48×108,并从草地类型和省区等角度分别进行区域分析,表明我国草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呈现出农牧交错带较高且逐渐向牧区递减的特征,说明牧区草原生态系统退化比较严重,草原生态功能保护意识需要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11.
气候变暖对草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类活动导致的温室效应以及由此造成的气候变暖对草地生态系统的影响已引起人们普遍关注。草地生态系统碳循环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重要组成,是未来陆地生物圈碳源/碳汇的关键环节之一,揭示这一作用对精确理解碳循环的过程和相关政策的制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研究围绕气候变暖对草地生态系统初级生产力、土壤呼吸、凋落物输入与分解、土壤碳库的影响,探讨了草地生态系统碳循环对气候变暖响应的机制及其过程,简述了相关研究进展,提出了草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存在的问题和未来重点发展的方向,对草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研究工作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2.
气候变化对草地生态系统土壤有机碳储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的发展,草地土壤有机碳库正成为草地生态系统研究的热点。草地土壤有机碳库作为全球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积累和分解的变化直接影响全球的碳平衡。由人类活动引起的温室效应以及由此造成的气候变化对草地生态系统的影响已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而温度、降水和大气CO2浓度等气候因子对草地土壤碳库也产生重要影响。了解气候变化对草地土壤有机碳库的影响对于准确理解气候变化背景下草地土壤有机碳的演变机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研究综述了草地土壤有机碳储量的分布状况以及温度升高、降水和大气CO2浓度增加对草地土壤有机碳影响的国内外研究进展,指出了目前草地土壤有机碳研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今后研究的努力方向和着重点,并对今后草地土壤有机碳研究提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13.
祁连山东段不同退化高寒草甸土壤有机碳密度研究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于2008年在祁连山东段天祝地区选取轻度、中度和重度3个不同退化程度的高寒草地,以土壤有机碳密度为研究对象,探讨高寒草地在不同退化程度干扰下土壤有机碳密度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随着高寒草地退化程度的加重,土壤含水量降低,容重和pH值增大;土壤有机质和全氮有相似的变化趋势,中度与轻度或重度退化草地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差异显著(P<0.05);土壤有机碳密度在0-10 cm土层显著高于其他土层(P<0.05),并随着土层加深有显著的垂直变化趋势;不同退化程度草地在0-30 cm土层总土壤有机碳密度表现为中度>轻度>重度退化草地。  相似文献   

14.
气候变化是影响生态系统空间地理分布、结构和功能的主要因素。为了从长时间序列大空间尺度上了解气候变化对草地生态系统的影响及其反馈机制,本研究利用综合顺序分类法及分段模型分别模拟了1911-2010年间全球草地生态系统及净初级生产力(NPP)的时空动态,并通过相关性分析揭示草地NPP对不同气候因子的响应。结果表明,在过去的百年间,全球草地面积从1920s的5175.73万km2下降到1990s的5102.16万km2,其中冻原与高山草地类组的面积下降最多,为192.35万 km2,荒漠草地类组、典型草地类组和温带湿润草地类组的面积分别下降了14.31、34.15和70.81万km2,而热带萨王纳类组的面积增加了238.06万km2。在气候变化的影响下,大多数草地类组的重心均向北方移动,在北半球尤为明显。全球草地NPP从1920s的25.93 Pg DW/年增加到1990s的26.67 Pg DW/年。就各草地类组而言,冻原与高山草地类组、荒漠草地类组、典型草地类组、温带湿润草地类组的NPP均呈现下降趋势,分别下降了709.57、24.98、115.74和291.56 Tg DW/年,而热带萨王纳类组的NPP则增加了1887.37 Tg DW/年。从全球尺度来看,降水是影响草地NPP的主要气候因子。总的来说,近百年气候变化对全球草地生态系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尽管草地NPP呈现增加的趋势,但暖湿化的气候变化对草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空间分布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草地生态系统是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球碳储量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而广泛存在于草地生态系统中的丛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l,简称AM)真菌在草地生态系统的碳汇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从AM真菌功能多样性出发,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AM真菌在草地生态系统碳汇中的作用:1)AM真菌对草地生态系统净初级生产力(NPP)的影响。2)AM真菌对土壤碳库变化的影响。3)AM真菌对CO2浓度升高和大气氮沉降增加的响应。4)草地放牧利用、管理措施等干扰影响AM真菌,从而对草地生态系统碳循环产生影响。综合分析了AM真菌在草地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机制,旨在为准确全面地评估碳汇现状、测算固碳速率、预估碳储量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提供方法和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6.
草原灌丛化已成为全球性问题,也是生态学、畜牧学研究的热点问题。紧扣草原灌丛化过程、发生机理及其生态学后效等关键问题,介绍了国内外的最新研究进展。灌木入侵途径包括有意识引进入侵和自然入侵2类,入侵过程分为传播到达、定居建群和扩散入侵3个阶段。放牧、火烧、温室气体增加,干旱以及降水格局改变等均可导致草本向木本的转化,且机制复杂,主要有影响草本,木本植物盖度、水分利用效率、化感作用等。木本植物入侵打破了草原生态系统的稳定,表现出沃岛效应,影响动植物的分布以及生态系统的功能和服务。阐明草原“草本-木本”群落演替机制,可为我国研究草原灌丛化和管理提供理论借鉴。  相似文献   

17.
研究降水和氮沉降增加对草地生态系统生物量的作用机制及其适应特征,有助于深刻理解气候变化对草地生态系统生产力和各项服务功能的影响,对草地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综述了模拟降水和氮沉降增加对草地植物生物量的改变及其可能的机制分析,探讨了植物对环境的适应特征,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未来气候变化条件下草地生态系统所面临的挑战和当前研究中主要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草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进展   总被引:16,自引:3,他引:16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的发展,碳循环正成为草地生态系统研究的热点.本文在介绍其研究发展过程、主体内容和方向的同时,对目前的研究动态和研究方法进行系统的概述,重点分析了目前国内外草地生态系统碳循环过程研究、机制研究、研究方法及模型的发展动态,并对今后草地生态系统碳循环和相关研究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9.
草地生态系统温室气体排放机理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草地生态系统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已成为人类活动影响较为严重的陆地生态系统之一,其温室气体排放对全球气候变化具重要影响.本研究综述了草地生态系统中主要温室气体CO2、CH4和N2O的排放机理和主要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指出草地生态系统温室气体排放的不确定性是环境、生物和管理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应加强草地生态系统温室气体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