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为分析鉴定鸭茅野生材料,本研究利用23对SSR引物对9份鸭茅材料进行扩增,共扩增出98条清晰可辨条带,其中78条多态性条带,多态性百分率为79. 6%。9份鸭茅材料间的遗传相似系数范围为0. 385~0. 871。最大的相似系数出现在野生材料"中谷"与野生栽培驯化品种"滇北"之间,表明野生材料中存在较高的遗传多样性。通过引物EST-SSR750构建9个鸭茅材料的指纹图谱中,野生鸭茅材料006、007具有明显的特异性条带,表明引物EST-SSR750可作为野生鸭茅材料006、007的特定鉴定引物。  相似文献   

2.
鸭茅(Dactylis glomerata)是世界著名的优良禾本科牧草,为研究鸭茅在亚热带平原地区的适应性及生产性能,筛选在成都平原高产优质品种。2015~2017年在成都平原进行了8个品种(系)的品比试验。结果表明:就干草产量而言,2016年"埃施朗"和"尼沃"的产量显著高于其他鸭茅品种(系)(P<0. 05),2017年参试的8个鸭茅品种(系)产量差异不显著(P>0. 05),第2年"埃施朗"产量最高,但各参试品种差异不显著。选取试验中4个高产鸭茅品种(系)进行营养成分分析,粗蛋白含量从高到低依次为"尼沃"(15. 8%)、"安巴"(13. 81%)、"埃施朗"(13. 71%)、"滇北"(13. 19%),"尼沃"的粗蛋白含量较"滇北"和"安巴"分别高2. 61个百分点和1. 97个百分点,具有较高的营养品质。综合产量和品质来看,"埃施朗"在干草产量上表现优异,"尼沃"在品质上表现优异,2个新品系均优于对照品种,适合在成都平原种植,研究结果为提高成都平原牧草品质和产量提供实践依据,有助于优良品种(系)在本地区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3.
中国野生鸭茅遗传多样性的ISSR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范彦  曾兵  张新全  马啸 《草业学报》2006,15(5):103-108
以宝兴鸭茅和国外安巴鸭茅品种为对照,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四川、重庆、云南、贵州、新疆等地的32份野生鸭茅材料进行遗传多样性研究。试验筛选出引物12个,共扩增出多态性带88条,平均每个引物扩增的多态带数为7.3条,多态性条带比率(PPB)为83.18%,材料间遗传相似系数为0.692 0~0.926 0。这说明我国鸭茅具有较丰富的遗传多样性。根据研究结果进行了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可将32份中国野生鸭茅材料分为五大类,同一地区的鸭茅品种(系)基本聚在同一类,呈现出一定的地域性分布规律。并对我国鸭茅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4.
国外引进鸭茅种质形态变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鸭茅(Dactylis glomerata L.)是在世界范围内广泛栽培种植的一种重要禾本科牧草,具有高产、优质、抗逆性较强等特点。以84份国外引进鸭茅种质为研究对象,对其11个形态学性状进行研究分析,旨在为筛选优良鸭茅种质提供依据。结果表明:不同种质鸭茅的植物形态学特征存在广泛变异,其中以小穗数变异最大,小花数、茎粗次之,而叶宽变异最小。变异系数与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小穗数、小花数、株高和内稃长4个性状是造成鸭茅表型差异的主要因素。以11个形态性状为基础的聚类分析可将所研究的84份材料分为3类,每一类都由不同地域来源的鸭茅构成,表明鸭茅种质资源的多样性由品种间基因型不同所致。  相似文献   

5.
2010年四川省的草品种区域试验任务是:在川西丘陵盆地点、西昌点和红原点开展高羊茅、马蹄金、鸭茅、老芒麦、多花黑麦草、杂交黑麦草和紫花苜蓿等新品种测定后续试验;新增高粱—苏丹草杂交种、菊苣、狗牙根、多花黑麦草、鹅观草和披碱草组、燕麦、鸭茅等新品种测定试验,参试品种共12个种53个品种。开展多花黑麦草系列评价展示工作。  相似文献   

6.
鸭茅为世界重要禾本科牧草之一,多为四倍体或二倍体。快速鉴定其倍性可为鸭茅遗传背景研究及多倍体材料的创制提供技术支撑,加快育种进度。采用流式细胞术,筛选4种细胞核DNA解离液,对比2种流式细胞仪检测方法,最终建立鸭茅倍性鉴定高效技术体系。结果表明,不同解离液处理后的细胞核DNA含量存在一定差异。利用Otto制备鸭茅细胞核悬浮液效果较理想,峰型完整,碎片峰较少且样本峰信号清晰,其荧光变异系数为5%左右。内外标法检测各有优势,外标法检测更快速更简便,而内标法准确性更高。在以外标检测为主的基础上,共在46份鸭茅材料中鉴定出二倍体鸭茅22份,四倍体鸭茅24份,为鸭茅遗传育种提供材料。  相似文献   

7.
鸭茅的营养价值评定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高杨  张新全  谢文刚 《草地学报》2009,17(2):222-226
以宝兴鸭茅(Dactylis glomerata L.)为对照,对鸭茅新品系YA02-116、YA01-101、YA01-103、02123、01071的营养价值及其刈割影响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刈割对鸭茅营养有直接影响,刈割后再生草的蛋白质含量较初次刈割材料有明显下降,纤维含量显著升高(P<0.05),营养价值降低。通过隶属函数法对所有供试材料综合评价表明,材料YA 02-116、YA 01-101的营养价值较好,高于对照品种宝兴鸭茅,具有一定开发利用价值,为鸭茅新品种的选育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8.
鸭茅为世界重要禾本科牧草之一,多为四倍体或二倍体。快速鉴定其倍性可为鸭茅遗传背景研究及多倍体材料的创制提供技术支撑,加快育种进度。采用流式细胞术,筛选4种细胞核DNA解离液,对比2种流式细胞仪检测方法,最终建立鸭茅倍性鉴定高效技术体系。结果表明,不同解离液处理后的细胞核DNA含量存在一定差异。利用Otto制备鸭茅细胞核悬浮液效果较理想,峰型完整,碎片峰较少且样本峰信号清晰,其荧光变异系数为5%左右。内外标法检测各有优势,外标法检测更快速更简便,而内标法准确性更高。在以外标检测为主的基础上,共在46份鸭茅材料中鉴定出二倍体鸭茅22份,四倍体鸭茅24份,为鸭茅遗传育种提供材料。  相似文献   

9.
牧草新品种黔草4号鸭茅的选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鸭茅(Dactylis glomerata)是贵州草地生态畜牧业发展中的重要草种之一,需要量较大,因此选育优质高产鸭茅新品种是贵州鸭茅育种的重要目标。“黔草4号鸭茅”是贵州省草业研究所以地方草种“纳雍鸭茅”为亲本,采用“一次混合选择法”选育而成的牧草新品种,2009年经贵州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为牧草系选品种,编号为“黔审草2009001号”。该品种在2006-2008年贵州省鸭茅品种(系)区域试验中,平均鲜草产量位列参试品种(系)之首,达63 091.5 kg/hm2,分别比对照原始群体(51 040.51 kg/hm2)和宝兴鸭茅(54 695.67 kg/hm2)增产23.6%和15.35%,达极显著水平(P<0.01);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明显高于对照,分别为15.78%和5.83%;生长较快,平均生长速度为2.77 cm/d,明显快于对照原始群体(1.91 cm/d)和宝兴鸭茅(2.34 cm/d)。概述了“黔草4号鸭茅”的育种目标、选育过程、产量表现、特征特性、栽培技术要点及适宜种植区域,为该品种的开发利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以苜蓿(Medicago sativa)与鸭茅(Dactylis glomerata)混播草地牧草为材料,按照90%苜蓿+10%鸭茅、70%苜蓿+30%鸭茅、50%苜蓿+50%鸭茅的比例进行青贮,通过分析对比发酵品质、营养成分、感官青贮效果等,以期优化最佳混合青贮的豆∶禾比例。试验结果表明:苜蓿和鸭茅混合青贮后,气味、质地、色泽感官评定均为优良,且pH呈下降趋势,青贮效果优于苜蓿和鸭茅的单独青贮。混合青贮降低了苜蓿青贮中氨态氮含量的36.4%,鸭茅青贮中乙酸、丙酸的含量明显下降;提高了苜蓿青贮中乳酸的含量,有效抑制了丁酸的产生,苜蓿+鸭茅饲草混贮比例为7∶3和5∶5处理结果未检测出丁酸。3个混合青贮组合的粗蛋白含量高出鸭茅单贮31.9%,酸性洗涤纤维低于鸭茅青贮12.6%。在青贮发酵过程中,苜蓿+鸭茅以7∶3比例混合青贮,有利于提高青贮饲料的发酵品质。  相似文献   

11.
我国草种质资源的多样性及其保护   总被引:14,自引:7,他引:7  
对我国草种质资源的多样性进行了综述,我国草种质资源种类繁多、生态型多样,优良草种分布广泛,地方品种、特有种、稀有种和农作物野生近缘种多,通过草种质资源保护项目的实施,我国已保存草种质材料2.8万份(含重复),在全国不同的气候带建立了15个多年生牧草资源圃,完成14 757份种质材料的农艺性状和1 500多份种质材料的抗性鉴定。建议今后加大野生草种质资源的保护力度,深入开展草种质资源的鉴定评价工作,并尽快建立草种质资源分发利用管理制度。  相似文献   

12.
对采自青海省不同海拔和草场类型的5份野生披碱草属(Elymus L.)材料进行农艺学性状和生产性能评价,为青藏高原高寒地区筛选育种材料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采自高寒草原海拔3519m的材料D属上繁型高禾草,早熟(90d),且表现出较好的生产性能,可作为饲草型牧草进行选育;采自高寒草原3246m的材料E株型低矮,茎叶分布集中,适口性好,可作为放牧型牧草进行选育。  相似文献   

13.
我国牧草种质资源发展策略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过去20年里,我国牧草种质资源研究取得了巨大成就,在“广泛搜集、有效保护、深入研究、积极创新、永续利用”的思想指导下,现已搜集到15000余份牧草种质;建立了一个中期库;完成鉴定材料4500余份;通过品种审定登记了336个牧草品种,其中134个为育成品种。随着现代生物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在牧草资源研究中的应用,我国在牧草种质资源研究工作从研究利用阶段步入迅速发展阶段。今后研究策略的发展方向是:(1)利用遗传多样性取样策略进行牧草种质资源的采集;(2)构建牧草核心种质,以保存最少的种质份数最大程度代表整个遗传资源的多样性;(3)分子标记技术在种质遗传多样性研究、评价鉴定以及种质创新中的应用;(4)信息网络技术在种质资源信息共享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4.
四川野生狗牙根的利用和资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四川盆地属中亚热带湿润气候 ,本地野生狗牙根用于建植草坪已有较长历史 ,引入品种种间杂交狗牙根近年来也被广泛应用于各类草坪。野生狗牙根种质材料表现出形态性状的多样性和巨大变异。有必要继续收集和评价我国狗牙根野生资源 ,借鉴国外育种方法 ,培育出草坪型、牧草型和牧草兼水土保持型。  相似文献   

15.
红壤丘陵区圆叶决明新品种的适应性研究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评价了来源于不同地区的35个圆叶决明、3个巨蛇决明、3个瞬眼决明和1个多毛决明,指出不同圆叶决明品种之间的干物质产量、开花时期和冠高等差异很大。其中,有2个瞬眼决明(ATF2217和ATF2219)在舍饲系统中有较大的潜力,它们的种子宿存能力强、产量高、根瘤多且结瘤快。圆叶决明的开花时期、生长情况及冠高与原产地的纬度显著相关,原产于近赤道区的品种开花迟、株型高,原产于高纬度地区的品种开花早、株型矮。早花品种前期产量高,但后期产量较低。早花品种越冬后的种苗密度明显比迟花品种越冬后的大。在建植早、建植快的特性上品种间的差异显著,这些特性包括发芽/出苗、幼苗的干重、茎长和根长及结瘤情况,一些品种的这些特性明显比威恩的好。  相似文献   

16.
对‘甘引1号’黑麦(Secale cereale L.‘ganyin No1’)种质的8个农艺性状与鲜草产量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分蘖数、茎叶比和穗重与产量表现为极显著正相关,株高和穗长与产量的相关性也达到显著水平;株高、分蘖数、茎叶比、和穗重4个农艺性状对产量形成的贡献最大,是构成产量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南方热区对高品质牧草品种的需求不断增加,而形态特征综合评价是优良品种选育的前提。本试验以9种76份山蚂蝗属(Desmodium Des.)种质为材料,对32个植物学性状进行观测,研究其形态学遗传多样性。结果表明:32个植物学性状中荚果形状和茎毛类型变异系数最大,分别为60.72%和50.45%,说明山蚂蝗属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聚类分析表明,在欧氏距离17处可将76份种质分为7类,其中第一类中糙毛假地豆071221227、灰色山蚂蝗CIAT46561、假地豆061002029,081229011,071221025,070302002、卵叶山蚂蝗CIAT350、异果山绿豆041104057,070117039叶形及果形大、中央小叶较宽、被毛少,具有高产优质特点,可作为育种的候选材料。本研究明确了山蚂蝗种间形态学遗传多样性特点,获得的9份材料为山蚂蝗育种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8.
检测种质资源的多样性对于利用和有效管理种质非常重要。本研究对87份世界来源的扁穗雀麦种质利用常用的9个形态-农艺性状进行了统一田间评价。结果表明,所有采用的性状变异系数均表现出高度的变异,尤其以单株干物质产量、分蘖数和叶宽的变异幅度最大。反映株型大小的各性状之间呈显著相关,茎粗和第一节间长与其余8个性状之间存在显著相关(P<0.01),旗叶宽与倒二叶宽的正相关性最强(r=0.912,P<0.01)。主成分分析(PCA)表明前2个主成分可以解释总变异的74%。反映株型大小的性状以及分蘖数可能是扁穗雀麦种质形态变异的主要来源。基于欧氏距离的UPGMA聚类分析将供试材料分成3个主要的类群,第一类群具有最大的株型表现,茎干粗壮,旗叶和倒二叶宽大,分蘖数中等;第二类群具有中等的株型;第三类群具有较小的株型,叶片短而窄,但分蘖数较多。聚类分析很好地支持了前2个主成分分值的二维散点图的结果。总之,本研究表明扁穗雀麦是一种在西南平原和丘陵地区适应性极强的禾草,其表型多样性对于品种选育和资源收集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