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薛元海 《江西植保》2002,25(1):24-25,12
植物病害分为生理性病害和侵染性病害两大类 ,生理性病害是植物受非生物因素影响而引起的无传染性的病害 ,又称非侵染性病害。非生物因素包含各种不适宜植物生长发育的气象因素 (温度过高、过低或忽高忽低 ;雨水失调 ,光照过强过弱和不足 ,大风、冰雹和雷击等等 )、营养元素失调 (氮、磷、钾及各种微量元素的过多或过少 )、栽培因素 (播种过早、过迟、抑种质量差、密度过大、肥水管理不当等 )、遗传因素 (如基因缺陷引起的水稻白化苗和白尖斑病 )、杂交因素 (籼粳稻杂交的种子长出的米稻等 )、有害物质因素 (土壤含盐量过高、p H值过大过小…  相似文献   

2.
农药中毒因素剖析及预防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农药中毒因素剖析及预防万春先,杨淑玉(山东省招远市植保站265400)(招远市中医院265400)农作物病虫草鼠害的克星──农药,为农业的丰产、丰收奠定了基础。据招远市11年统计资料,仅小麦、玉米、花生三大作物经药剂防治,年挽回损失约2126万余kg...  相似文献   

3.
 辣椒花叶病是一种世界性分布且为害严重的病害。由于花叶病的普遍发生,造成辣椒大幅度减产和品质下降,给辣椒生产带来很大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4.
当前制约植物检疫工作的因素及对策崇阳县植保植检站(437500)王正求1995年是植物检疫工作大发展的一年,从中央到地方一系列有关植物检疫方面的政策、法规相继出台,为植物检疫工作向深度、广度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提供了充分的执法依据。各级植检部门据此...  相似文献   

5.
农药的致癌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几十年来,世界各国肿瘤发病率和死亡率不断增加,据WHO最近统计全球52亿人口中癌症患者2200万人,每年约有1000万人新患癌症,600万人死于癌症,而且,患癌症年龄年轻化,已引起世人关注。经流行病学调查和动物实验研究认为环境污染与肿瘤发病率密切相关,有人认为人类肿痹的发生90%与化学因素有关。WHO也指出人类癌症90%与环境因素有关,其中主要是化学因素,包括化学农药环境污染因素。现就农药的致癌性几个问题作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6.
7.
钱希 《杂草科学》1991,(2):8-11
黄海农场自70年代全面开展化学除草以来,目前已在棉、麦、豆、玉米、高粱、水稻、果蔬等大田作物和园艺作物上全面推行化学除草,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然而多年的实践表明,化学除草效果的好坏,除取决于除草剂品种的特性外,还取决于环境因素及使用方法。本文试就农田化学除草的影响因素及化除技术的标准化问题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8.
甘肃陇东1975~1994年小麦条锈病流行因素初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刚 《植物保护》1995,21(4):2-4
本文着重以品种与条锈菌的适应度为背景,从越夏、越冬、春季流行等环节对甘肃陇东1975~1994年小麦条锈病流行因素作了初步分析,并提出有关指标。  相似文献   

9.
陕西几种土壤中硫酸铵的硝化作用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硫胺在陕西省4种土壤中硝化作用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它们的硝化作用有明显差异,硝化作用的强弱为黄绵土〉黑垆土〉黑油土〉红油土,土壤水分含量对硝化作用有明显影响,60%的田间持水量是土壤硝化作用进行的适宜水分,温度对硝化作用有显著影响,30℃为土壤硝化作用的适宜温度,不同氮肥品种对土壤硝化作用的影响,主要受制于阴离子的种类C1对硝化作用有抑制作用,施入有机物对硝化作用的影响为麦  相似文献   

10.
近50年内蒙古自治区粮食产量波动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本文在近50年内蒙古自治区粮食产量和气象数据的基础上,对内蒙古地区粮食单产波动及其影响因素作了分析,结果表明:全区粮食产量按平均每年3.58%的速率递增。天气条件对产量的影响变化剧烈且连续性差;技术因素影响呈平稳上升趋势;其他因素影响略显波型波动。三种因素对产量影响的平均年际变化幅度分别为每公顷±749.8,±60.5和±187.7kg。在对气象产量作预报时不宜采用常用的趋势产量和其他因素产量的时间外延预报方法作预报,而应视当地具体的气候因子特征采用回归分析等方法作预报。本文选取了内蒙古中、东部两个代表不同气候条件的地区进行了气象产量模拟。  相似文献   

11.
韩友珍 《植物医生》2003,16(5):12-13
稻瘟病是道真县水稻的主要病害之一 ,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 ,一般发病率为 15 %~ 2 0 % ,损失率在 5 .5 %左右 ,局部地区为间歇性重发生。如 1998年因气候、品种等多因素的影响 ,该病在县辖区的各水稻种植区均有发生并流行成灾 ,最低发病率为5 4% ,最高发病率为 98.7%。1 种植情况全县水稻栽插面积 0 .9万hm2 ,种植品种有汕优6 3、汕优晚三、汕优 77、冈优 2 2、冈优 12、Ⅱ优 4 6和糯稻等 ,由于品种较复杂 ,海拔高低悬珠较大 ,环境气候变化异常 ,成为典型的山区立体农业结构 ,导致不同海拔的稻瘟病严重发生。据 1998年调查统计 ,全县发…  相似文献   

12.
棉铃虫滞育的诱导因素研究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12  
作者以河南省新乡县棉铃虫为材料研究了我国北方棉区棉铃虫滞育的诱导因素,结果表明,食物质量对棉铃铃虫滞影响不大,光帮温度是诱导该虫滞育的主要因素,以12:12(光照时数:黑暗时数)光周期诱导作用最强,高温对滞育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幼虫是感受滞育信息的敏感虫态,不同虫龄间感受程度差别不大。在22℃、12:12光周期下幼虫以少一半时间接受短光照处理才能产生滞育个体,处理时间越长滞育率越高。供试棉铃虫在22  相似文献   

13.
稻田蜘蛛的种类及其消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吴绍琦 《植物保护》1988,14(4):7-10
在1984年对稻田蜘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1986年对其种类和数量消长进行了系统观察。早稻田蜘蛛的优势种是草间小黑蛛、类水狼蛛和拟水狼蛛;双季晚稻田蜘蛛的优势种是卵腹肖蛸、鳞纹肖蛸和拟环纹狼蛛。水稻生育后期郁闭度大、湿度大,蜘蛛数量增加。双季晚稻田蜘蛛优势种发生时期和飞虱、叶蝉发生时期相吻合,蜘蛛数量随飞虱、叶蝉的数量增加而增加。施用化学农药能直接毒死蜘蛛或将其驱出稻田使数量锐减。田埂种豆稻田蛛蛛类群数量大。蜘蛛的天敌有寄生蜂、鸟类、蛙类、捕食性昆虫等。蜘蛛的互相残杀也影响蜘蛛数量的消长。  相似文献   

14.
影响苣荬菜芽根越冬休眠的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DPS软件,分析了多年生杂草苣葜菜(Sonchus brachyotua DC.)休眠期间八项因素的变化与休眠的相关性及其互作效应,旨在揭示各因素与苣莫菜休眠的关系,为进一步采取措施阻止休眠进程达到繁殖器官不能越冬而被自然冻死的防除目的,并以此杀草原理,为开发新的除草剂奠定理论基础。相关分析结果表明,苣荬菜萌发率与八项因素有显著的线性关系,GA/ABA、GA与萌发率呈极显著正相关,分别为r=0.9602和r=8677,其次是淀粉酶和淀粉,达到显著正相关(r=0.6054和r=0.5616),其他四项因素呈现负相关。通径分析表明,对苣荚菜萌发率直接作用较大的影响因素为ABA、GA、淀粉,直接通径系数分别为-0.8476,-0.7629,0.7399。  相似文献   

15.
用2000年发病田和不发病田的“泰国18号”水稻种子,采用种子消毒、不同育秧方式和提高育秧温度等18个处理,结果表明,水育秧的发病率要明显轻于旱育秧,使百克和强氯精防治稻恶苗病效果好。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对内蒙古准格尔旗1959-2001年逐日气候资料进行分析,得出在全球变暖的大气候背景下,该地区的农业气候因子(温度、降水量和日照时数)的变化特征和趋势,结果表明该地区90年代末的平均气温和生长季平均温度分别比60年代升高约1.4℃和0.9℃,降水没有明显的变化趋向,但年际间变幅减小,日照时数则明显减少,这些气候要素的变化影响到作物的成熟性和产量。本文对该地区的气候变异规律进行分析,为种植结构调整和新的农业生产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民勤地区沙面蒸发及影响因素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对土壤的水分状况、太阳辐射、气温、空气湿度、风速、植被盖度等因素与沙面蒸发的关系,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8.
赵琨  李波 《植物保护》1995,21(5):27-28
籼粳稻混栽区水稻细菌性条斑病发生因素调查赵琨,李波(云南省楚雄农校675000)自1968年云南发现水稻细菌性条斑病以来,每年以1~2个县的速度蔓延,据1994年不完全统计发生面积已达2.36×104hm2,损失稻谷2620万kg。近年我们对该病在水...  相似文献   

19.
鄂州市水稻稻曲病流行的气象条件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过2年的系统调查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水稻幼穗形成期至成熟期日平均最高气温>32℃的天数少,降雨量大,降雨日数多,有利于病菌的侵入和发展流行。2 0 0 4年稻曲病发生严重的主要原因是感病品种的大面积种植,穗期气候条件适宜病害发生流行。  相似文献   

20.
大豆疫霉病发生危害及影响其发生因素的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经1995~1998年对黑龙江省大部分大豆产区调查明确,大豆疫霉病在黑龙江大豆产区的发生面积及危害程度有逐年扩大和加重趋势,田间发病率一般为3%~5%,严重达75%,甚至绝产。其发病严重原因除受品种抗病性的因素影响外,主要取决于降水的多少及土壤积水时间的长短。此外,耕作、栽培方式、茬口等因素也不同程度影响发病。大豆在整个生育期间都可受到疫霉菌的侵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