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农村》2016,(8)
正华康2号是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所根据现代蚕桑产业发展需要而选育成的对家蚕血液型脓病具有高度抵抗性的强健、优质、高产蚕品种,其对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BmN PV)的抵抗性指标LC50比常规品种高3~4个数量级,经济性状达到或接近生产品种水平。2015年,华康2号在全国十几个省三十余个县市区共进行了4万多张(盒)的示范试养,表现  相似文献   

2.
《福建农业科技》2014,(1):26-26
针对我国不同蚕区、不同饲养季节的需求,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家蚕育种中心科研人员利用从家蚕种质资源筛选评价中获得的抗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病基因,成功培育出一对适合长江流域夏秋季及亚热带蚕区饲养的家蚕新品种——华康2号,并通过了贵州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相似文献   

3.
正日前,由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育成的家蚕新品种"华康2号",通过了河南省蚕桑品种审定委员会新蚕品种认证。"华康2号"是蚕业研究所以徐安英研究员为首的科研团队在"十二五"期间针对养蚕生产中主要发生的病毒病——血液型脓病,育成的家蚕抗血液型脓病新品种。该品种2013年通过了贵州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14年参加了全国蚕品种审定。近两年来,家蚕新品种"华康2号"又在河南省鲁山县、伊川县等蚕区进行试养,在河南氟化物污染严重的地区,该品种表现出对氟化物高度耐受性和血液型脓病高度抵抗性的双重优良特性。  相似文献   

4.
正血液型浓病是家蚕饲养中一种易发、常见的主要病害,对蚕桑生产造成了极大的危害。华康2号是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以秋丰、白玉做为基础蚕品种,通过杂交、回交等技术手段,导入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Bm NPV),具有较高耐受性基因而育成的对核型多角体病(血液型浓病)高耐受性的一对夏秋蚕用品种。为此,曲靖市麒麟区蚕桑站于2015-2016年连续2年从浙江省桐乡市蚕业有限公司引进华康2号  相似文献   

5.
<正>针对我国不同蚕区、不同饲养季节的需求,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家蚕育种中心科研人员利用从家蚕种质资源筛选评价中获得的抗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病基因,成功培育出一对适合长江流域夏秋季及亚热带蚕区饲养的家蚕新品种——华康2号,并通过了贵州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在贵州、广西、浙江、山西、  相似文献   

6.
家蚕血液型脓病又叫细胞核型多角体病、核型多角体病、体腔型脓病、血液型脓病,生产上俗称脓蚕、水白肚、拖白水、爬边蚕、高节蚕等,该病在中国古已有之,早在宋代陈鼻编著的<农书> (公元1149年)已有记载.近年来,家蚕血液型脓病已经成为隆阳区多数蚕区的主要病害.  相似文献   

7.
家蚕病毒病是养蚕生产中常见、危害较为严重的一种疾病,其中以核型多角体病最为多见.核型多角体病病毒寄生在血细胞和体腔内各种组织细胞的细胞核中,并在其中形成多角体,又称血液型脓病或脓病.以前血液型脓病多数为零星发病,危害不重,但近年来趋于多发,甚至达到地区性流行,造成部分蚕户颗粒无收.笔者通过对云南省蒙自、陆良、大姚3个县原蚕区的调查分析,总结其发生规律,并提出了综合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8.
正家蚕脓病主要是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引起的病毒病,是养蚕过程中常见的病害之一,主要分为血液型脓病、中肠型脓病、病毒性软化病3种类型。1.血液型脓病发生原因及症状在整个养蚕过程中,如饲养处理不当,都容易发生血液型脓病。根据病毒寄生在家蚕的部位不同,血液型脓病传染途径分为病毒经口食入和从蚕体伤口侵入  相似文献   

9.
<正>1、病毒病由病毒引起的蚕病,主要有:核型多角体病、质型多角体病、病毒性软化病、浓核病等。1)核型多角体病核型多角体病,又称血液型脓病。病原为桑蚕核型多角体病毒,杆状病毒科。春蚕期较多发生,经  相似文献   

10.
“华康2号”家蚕对养蚕生产中主要发生的病毒病(俗称血液型脓病)具有高度抵抗力,适合长江流域夏秋季及亚热带蚕区饲养.于2013年通过了贵州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 二化,四眠,夏秋用品种.以中系为母本的卵为灰绿色,产附平整.以日系为母本的卵为灰紫色,产附良好.孵化、眠起、老熟齐一,食桑旺盛、活泼;蚕体粗大,素斑;抗逆性和抗病性强,抗病毒病,上簇齐,茧形长椭圆形、匀正,茧色白,收皱中等.品质:鲜毛茧出丝率17.18%,平均粒茧丝长为1069.6米,解舒丝长755.8米,解舒率70.66%,纤度2.479D,净度94.4分.  相似文献   

11.
[目的]明确病原[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BmNPV)]、寄主(家蚕品种)和环境条件(温湿度)的相关性并掌握BmNPV的感染力差异及传播规律,为蚕业生产上有效防控家蚕血液型脓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测定从广西不同蚕区和不同季节收集的BmNPV毒株在不同温湿度条件下对不同家蚕品种的半数致死浓度(LC50),调查病原、寄主和环境条件三者对家蚕血液型脓病发生的影响;并基于bro-a和bro-c基因序列构建不同来源BmNPV毒株的系统发育进化树及进行相似性和遗传距离分析.[结果]15株不同来源BmNPV毒株对家蚕品种两广二号的LC50为2.1×106~4.2×106多角体/mL,毒株间的差异不显著(P>0.05);不同BmNPV毒株在不同环境条件[春季(温度25℃和湿度90%)、夏季(温度35℃和湿度95%)、秋季(温度30℃和湿度85%)]下对家蚕的LC50排序均表现为春季>秋季>夏季,在夏季和秋季条件下,不同蚕品种对BmNPV的感染抵抗力排序为桂蚕N2>两广二号>桂蚕2号,桂蚕N2对BmNPV的感染抵抗力显著高于两广二号和桂蚕2号(P<0.05).不同BmNPV毒株在基于bro-a和bro-c基因序列构建的系统发育进化树上均聚在同一分支上,不同BmNPV毒株间的bro-a基因序列相似性很高、遗传距离较小,但不同BmNPV毒株间的bro-c基因序列相似度相对低、遗传距离相对较大.[结论]温湿度条件是广西蚕区家蚕血液型脓病发生的重要因子,且血液型脓病的发生流行与家蚕品种抗性也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2.
家蚕血液型脓病主要是家蚕感染核型多角体病毒引起,属于亚急性传染性蚕病,又常常被称为细胞核型多角体病、脓病等,好发于3龄后,特别是在5龄中后期至熟蚕期前后,一旦发病,会导致家蚕数量和质量下降,给蚕农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13.
家蚕血液型脓病是由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通过污染桑叶被蚕食下或由体表创伤进入体内而引发的一种亚急性传染病.家蚕血液型脓病在各龄蚕均有发生,一般小蚕感染病毒后3~4 d、大蚕感染病毒后4~6 d发病死亡,感染严重的当龄发病死亡.  相似文献   

14.
家蚕病毒病的发生与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家蚕病毒病是养蚕生产上最常见、危害又最严重的一类疾病,依其病原种类和寄生部位的不同,主要分为血液型脓病(亦称核型多角体病)、中肠型脓病(亦称质型多角体病)和病毒性软化病(俗称空头病)。为达到提高养蚕效益之目的,就需要充分认识和掌握病毒病的发病规律,以便采取正确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5.
本试验从病毒的致病力,蚕的感染抵抗性,蚕饲育技术三方面对家蚕核型多角体病发生较多的原因进行了研究与分析。认为多发的根本原因在于蚕室蚕具消毒不彻底、忽视地面消毒和地面用药的不当。该病之所以在中秋蚕期多发一与病毒的数量积累有关,二与所用蚕品种在中秋蚕期对该病的感染抵抗性降低有关。  相似文献   

16.
血液型脓病是危害蚕桑生产较为常见又较严重的一种疾病,又称核型多角体病,农民常称之为脓病或脓蚕.血液型脓病的病原是细胞核型多角体病毒,属杆状病毒科核型多角体病毒属.为减少血液型脓病对蚕茧生产造成的损失,现将该病的发病症状及防治方法介绍如下,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家蚕血液型脓病又称细胞核型多角体病、体腔型脓病,是一种病毒性蚕病。近年来施甸县家蚕血液型脓病逐年增多,已成为该县家蚕的常见病和多发病。该病在各个蚕期均有发生,随着养蚕批次的增加发生  相似文献   

18.
河南省夏秋季易受高温冲击,干热天气引起桑叶品质下降,造成家蚕体质下降,导致蚕病大面积发生.由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引发的血液型脓病是目前蚕桑生产中危害最严重的主要蚕病之一,严重影响蚕茧的产量、质量和蚕农的经济收益,生产上迫切需要培育适应河南气象条件的家蚕抗逆新品种.  相似文献   

19.
近两年来,核型多角体病(即血液型脓病)在我县春、秋大蚕期频频暴发,并且发病面积大、速度快、蚕农损失重,有部分蚕农绝收,影响到蚕茧茧质,给我县蚕桑生产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核型多角体病是病毒病,该病毒对不良环境包括消毒剂有较强的抵抗力,室温下存活2~3年.蚕儿感病一般表现为皮肤紧张发亮,环节肿胀,常爬行于蚕匾四周,狂躁爬行,血液混浊呈乳白色.  相似文献   

20.
[目的]全面掌握云南蚕区家蚕品种资源的抗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BmNPV)能力,为挖掘具有特色的家蚕抗病材料及培育适应当地的抗病品种提供参考.[方法]采用三龄起蚕经口添食相同浓度病毒、逐日调查存活率的方法,对200个家蚕品种(品系)进行BmNPV抗性评价和筛选;并通过接种后每日存活数、各发育时期存活率等指标分析云南蚕区家蚕品种资源对BmNPV的抗性水平、发病死亡规律、不同抗性品种的发病死亡时期及同一品种不同品系间抗性差异.[结果]云南蚕区家蚕品种资源中抗BmNPV的品种有731、795、854B、872A、966B、B黄肉色茧、P50、山河B、选二甲白和竹印,感病品种包括955、242A、242B、963B、DW3、锦秀A、锦秀B、日、野乙和云夏A油.各抗病品种和感病品种首次出现死亡差异的时间截点分别是接种后96和48 h,二者相差48 h;部分抗病品种在秋季对BmNPV的抗性水平低于春季;同一家蚕品种A系和B系的抗病性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云南蚕区家蚕品种资源中大多数品种的抗BmNPV能力属于中等水平,其中P50为BmNPV抗性最强品种.对未知品种进行抗BmNPV测定时,可选择接种后168 h作为抗性评价的时间截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