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们在什么地方有所欠缺,就在什么地方充满了热情。” 我们向往蔚蓝的天空和永恒的家园,可是掺杂了黄沙的暖风,糅合了沙砾的大地,映衬着灰暗的流水,令我们不禁对人类这份共同期待缺乏信心——于是,人类反思,对待息息相关的环境,对待世代依存的大地——如何塑造理性的保护意识与持久的治理热情——答案只能是用慷慨的努力成就我们“贪婪”的梦想——保护环境,珍惜土地——让我们与心中渴望的蓝天白云、富饶大地靠得更近!  相似文献   

2.
2005年是“国际水十年”(2005—2015)的第一年。与之相和,在中国大地上.一个关于合理开发水资源的宣言——《保护与发展——长江宣言》响如春雷,唤醒了国人对母亲河长江的保护意识,揭开了“中国水十年”的扉页。宣言究竟缘何而生?它对母亲河意义何在?宣言发布,长江能否涛声依旧?这些问题无疑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为此。本刊记者特赴江城武汉,在《保护与发展——长江宣言》的摇篮——长江水利委员会,了解这一宣言诞生的过程以及留给我们的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3.
党的十八大提出“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后,云南省委在建设“森林云南”的同时又迅速作出建设“美丽云南”的决定。素有“植物王国”“动物王国”“花卉王国”“生物基因库”美誉的彩云之南,森林覆盖率达到54.64%以上,云岭大地到处郁郁葱葱,云岭大地到处是“美丽云南”的护绿使者——云南森防人  相似文献   

4.
“上帝”之声编者的话:为了使《森林与人类》以崭新的风貌迎接21世纪,我们借《森林与人类》创刊15周年之际,又一次广泛倾听了“上帝”的声音。读者来信的字里行间——不论是褒扬还是批评、建议——都饱含着一片深情,我们无不为之感动。大量的来信又一次给《森林与...  相似文献   

5.
2006年5月6日夜.我与同事正在值班.110电话骤然响起,我接起电话.一个中年妇女的声音急促传来:“110吗?你们快来呀.有人要杀我!”我问:“你叫什么名字?住在什么地方?准要系你?”电话中没有回答.却能听到吵闹喊叫的声音和物品摔落的声音。我再问,仍是没有回答……突然.电话中传来那个女人的声音:“我是原林的,我丈夫要杀我……”我追问:你叫什么名字?住在什么地方?”电话中又没有了回答.但仍能清晰地听到喊叫吵闹的声音。“杀人?难道又是一起杀人案件?”  相似文献   

6.
贾达明 《中国林业》2009,(4):I0002-I0003
一月.当辽阔的北国大地已寒风料峭时,地处宝岛的三亚却依然温暖如夏。在迷人的椰风海韵中,三亚与不同肤色的四海宾朋一起张开热情的臂膀,共同拥吻一个美丽的时光——第三届中国(三亚)国际热带兰花博览会。  相似文献   

7.
文章介绍了南雄市竹博园总体规划。该规划方案把自然山水与竹文化紧密结合,以时间为轴线,突出6个主题——“竹的起源”、“竹与文化”.“竹与民族”、“竹与人类健康”、“竹的综合利用”和“竹的发展和未来”。重点表现竹文史化与人类的亲密关系,加深人们对“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理解。  相似文献   

8.
人类在地球上已经没有远方。旅游对于很多人来说就像在郊外散步一样容易。他们几乎能够走近大地上的任何事物。人与大地上的万物处于前所未有的无距离状态。万物亲如一家的时代好像已经到来。但是走近并不等于亲近,决定性的因素是人对待万物的态度。旅游可以是对世界的亲近、守护、馈赠,也可能意味着暴力、征服、索取以及由此造成的自然界的累累伤痕和毁灭。因此存在着两种旅游,两种对待世界的态度,所有的旅游者都必须作出非此即彼的选择,因为我们的选择就是世界的命运。   享乐之旅:作为征服和索取的旅游   现在的大多数旅游方式…  相似文献   

9.
鸟类的价值     
2002·3森林与人类假如大地上听不到莺歌燕语,蓝天上看不到雄鹰翱翔,森林、田野、水域到处寂静无声……总之,假如鸟类从人类生活中消失,那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形形色色的飞虫扑天盖地而来,吞噬大地上的一切绿色植物,鼠类也将肆虐于田野、森林,甚至粮仓和住宅。地球上已有150多种鸟类消失了。特别是近三四十年来,鸟类的数量正急剧下降,有数百种珍稀鸟类濒临绝境。灭绝一种鸟类,我们就失去大自然所赋予的一笔宝贵财富。人类离不开鸟类,鸟是我们的忠诚朋友。鸟类对人类的贡献是多方面的,它们不仅装点着万紫千红的大自然,也…  相似文献   

10.
人类和动物的关系实际上经历了几个阶段:在早期,一切动物都是可吃的对象;人对自身以外的一切对象,均是以可吃、可用来划分的。如介绍某个物种,都离不开“肉鲜美可吃”.“皮毛珍贵”、“骨可入药”之类的词句。但人类不能单纯地以满足口腹之欲来对待自然,一切都从可吃的不可吃的、好吃的和不好吃的来界定。这样做,说明人类还处在文化的非  相似文献   

11.
森林是自然园素的综合体。森林中的许多动植物都可供人类食用。原始人依靠森林中的植物果实和动物为生。在人类社会形成以后,我们祖先的主要食物仍与大森林密不可分。“加豆之实,荀菹鱼醌”、“其赖作何,惟荀及蒲”,这两句春秋时期民歌的意思讲:我们有什么东西可呢呢?  相似文献   

12.
绿色,孕育了生命,充满了希望。森林是绿色的大本营,它维护着地球生命,维持着我们人类的生存空间。书上说,森林是“地球之肺”,是“氧气制造厂”,生长1吨木材,可吸收1.47吨二氧化碳。我们人类不能没有氧气,森林是最主要的氧气之源。森林还是人类的“绿色水库”,有森林的地方就有水,毁了森林就要闹沙漠;有森林就能调节水,毁了森林要就会发大水,闹水灾。森林是地球巨大的绿色水库,它可吸收全球30%~40%的降水量,对全球的水循环、水平衡有巨大的调节作用。森林又是自然界的“物种储存库”,世界上已经命名的140多万种动植物…  相似文献   

13.
怀念     
怀念王慧芹自古以来,中国把人们聚居的地方称为村庄(当然还有城市,但星星点点散布在大地上的更多的是村庄,而城市也是由村庄发展来的)。这种命名法很有意思。我们来研究一下这两个字:“村”者,生长着树木的一小片地方;“庄”繁体字为“”,草字头下一个强壮的壮字...  相似文献   

14.
沙平 《广西林业》2013,(2):46-47
法国国际知名导演、影视自由摄制人杨·拉马曾两度光临云南元阳,他把元阳“哈尼梯田”形象而诗意地称为“大地雕塑”。此后,“大地雕塑”也就成为了“哈尼梯田”的代名词,而他在此地拍摄的电视专题片《山岭的雕塑家》,在巴黎放映后便立即引起轰动,“哈尼梯田”被法国媒体称为“人类的第七大奇迹”。  相似文献   

15.
绿色通道工程是我区国土绿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构筑我国北部的生态屏障具有重大意义。我区自1978年启动京包——包兰铁路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以来,经过20多年的努力,绿色通道纵横交错,遍布内蒙古大地。它不仅提高了我区的森林覆盖率和绿化、美化档次,还改善了农牧业生产条件,促进了农牧民脱贫致富,并成为展示地方经济、环境与资源协调发展的“窗口工程”、“形象工程”。在此,我刊特编发一组文章,让人们了解铁路、公路、水利等部门干部职工在建设绿色通道工程中所做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16.
“头朝黄土背朝天”是过去农民对自己的自嘲,其实,土地和天空是人类赖以生存的两个主要空间。大地带给我们五谷,天空送给我们空气和自由。没有谁能离开土地和天空。  相似文献   

17.
森林有着“地球之肺”的美誉,它们静静地站在大地上,却无时无刻不在护卫着人类和其他生物的生命。它们通过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吸入体内,释放出我们赖以生存的氧气。生命的存续最重要的是阳光、空气和水,而森林给予我们的就有两个。森林涵养水源、清洁空气,它不仅护卫着我们的生命,而且带给我们健康。这也是人类亲近森林,爱护森林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8.
历史告诉我们:万物相生相克,互相制约,互为依存,谁违背了这一规律,谁就会走向反面。“人类对自然界的每一次胜利,自然界都惩罚了我们”(恩格斯)。人类发展到科学的今天,有些地方为何愈发。  相似文献   

19.
近日,《京郊日报》刊出一篇文章《密云金丝小枣40年后回“娘家”》,文中写到:时隔40年之后.在密云大地已经绝迹的密云“三宝”之一——金丝小枣,如今重回“娘家”。40年前.在密云县原本颇具规模的金丝小枣产业缘何全军覆没.绝迹多年呢?原因就是植原体病害——枣疯病。  相似文献   

20.
能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不可或缺的资源.能源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粮食和血液.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内窖。然而.有一种“吸血虫”正在分分秒秒地与人类争夺着宝贵的能源——这就是“待机能耗’。据统计.待机能耗已经占到了国际经济合作组织国家(OECD)民用电力消耗的3%~13%。待机能耗的迅速增长和由此引发的环境问题越来越引起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2001年美国总统布什在美国能源部的讲话中.形象地把待机能耗比做“吸血虫”.号召人们都来关注这一问置.人类正依靠科技的力量战胜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