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栽培密度对黄常山生长特性的影响,确定其适宜的栽植密度。[方法]通过人工栽培试验研究不同栽培密度(50 cm×50 cm、40 cm×40 cm、25 cm×25 cm)对黄常山各项生长指标的影响。[结果]不同栽培密度下黄常山株高、分枝数、叶面积、叶片SPAD值、地上部分干重、地下部分干重和总干重等生长指标的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栽培密度为50 cm×50 cm时,黄常山叶片形态指标最优,适合作为观叶观花地被植株栽植;栽培密度为40 cm×40 cm时,黄常山单位面积内生物量产出最大,适合作为药用植物栽植。[结论]试验结果为黄常山的高效栽培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不同密度对山西蒙古黄芪种子种苗出苗情况及蒙古黄芪生长发育与产量的影响,筛选出适合山西蒙古黄芪种子育苗密度及种苗移栽密度。[方法]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蒙古黄芪种子育苗密度分3种方式(60、75、90 kg/hm2),蒙古黄芪一年生种苗移栽密度分3种方式(8 cm×25 cm、12 cm×25 cm、15 cm×25 cm),研究不同密度对山西蒙古黄芪的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得出山西蒙古黄芪种子最适宜育苗密度和种苗最佳移栽密度。[结果]蒙古黄芪种子育苗密度试验得出,60 kg/hm2密度最好,其种苗株高为16.10 cm,茎粗1.50 mm,功能叶片数16.93个,主根长27.34 cm,根粗为4.35 cm;蒙古黄芪种苗移栽密度试验得出,12 cm×25 cm移栽密度最佳,其出苗率为90.67%,与8 cm×25 cm和15 cm×25 cm移栽密度相比,其一年生和二年生蒙古黄芪根系生长指标及种子药材产量相比均有所提高。[结论]山西蒙古黄芪种子的最佳育苗密度为60 kg/hm2,山西蒙古黄芪种苗的最佳移栽密度...  相似文献   

3.
[目的]综合分析移栽期、种植密度、施氮量与烤烟(Nicotiana tabacum L.)烟叶香型的关系。[方法]结合烟株农艺性状指标、抗病性、原烟外观质量、烟叶内在化学成分及产量、产值等经济效益指标分析,在植烟区开展烤烟不同移栽期(4月25日、4月30、5月5日)、种植密度(120 cm×40 cm、120 cm×50 cm、120 cm×60 cm)和施肥量(45、90、135 kg/hm2)的探索研究。[结果]不同移栽期、种植密度和施肥量对烤烟生长发育和产质量的影响十分显著。4月25~30日移栽的烤烟产质量好,尤其以移栽期为4月25日最好,种植密度为120 cm×60 cm和施氮量为135 kg/hm2的种植条件比较适合植烟区的烤烟生产。[结论]该研究可为烤烟定向栽培提供更好的生产技术方案和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4.
佟伟霜  常缨  樊锐锋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3):16346-16348
[目的]研究不同种植密度条件下防风的根系发育特征。[方法]测定不同种植密度条件下防风的根系深度、根幅、根条数、根系总表面积、根干重、根直径、根皮部和韧皮部与木质部的比值等指标,研究防风的根系形态及产量、品质的关系,最终确定最佳栽培密度。[结果]结果表明:在栽培的株行距为7cm×30cm时,防风的鲜重为8.04g,干重为2.18g,折干率为27.06%,为不同处理中最高,且有较大的根系总表面积及较多的根条数与适合的根幅、根系深度,有最大的根皮部和韧皮部与木质部的比值,产量和品质最佳。[结论]综合比较发现防风最佳的栽培密度为株行距7cm×30cm。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不同栽培密度对桔梗质量的影响,找出合适延边地区桔梗栽培的密度,为生产高产优质桔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正交试验方法,研究株距和行距的不同处理对桔梗质量的影响,确定了适合桔梗生长的最佳栽培密度。[结果]结果表明,1年生和2年生桔梗均在株距为4cm和6cm时,根长较长,侧根数较少,且侧根数随着行距和株距的增加而增加,适合于1年起获的蔬菜用桔梗的最佳栽培密度为6cm×25cm,适合于2年起获的药、蔬兼用的桔梗的最佳密度为6cm×20cm和6cm×25cm。[结论]1年生桔梗的最佳栽培密度为6cm×25cm,2年生桔梗的最佳密度为6cm×20cm和6cm×25cm。  相似文献   

6.
荸荠试管苗移栽(育苗)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采用荸荠组培生根苗瓶外炼苗(育苗)技术,探索了试管苗田间移栽时间、密度及育苗时段与移栽成活和分蘖的关系,结果表明:荸荠组培生根苗移栽时间为5~6月份、移栽密度为10 cm×10 cm或5 cm×6 cm,育苗时段40~50 d为最适时期,其分蘖分株数7~10株,苗高35~50 cm,生长健壮,可随时接茬定植大田。  相似文献   

7.
间作玉米对丹参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间作玉米对丹参生长的影响,为有效解决粮药之间的争地矛盾,缓解连作障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丹参采用大垄双行种植,以不同的间作玉米行距(60、120、180、240 cm)为试验因素,以丹参单作为对照,比较间作玉米对丹参株高、冠幅、生物量、经济产量、根长、根粗、根条数等的影响。[结果]在丹参田间作玉米对丹参的地上部和地下部都具有明显的影响,这种影响随着玉米种植密度的增加更加明显。[结论]玉米行距为180~200 cm,株距为25 cm,丹参能够正常生长,获得理想产量和间作的整体效益。  相似文献   

8.
[目的]明确伊犁河谷新稻46号的栽培密度,为提高其产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小区试验研究6个插秧密度水平对新稻46号生育期、分蘖动态、经济性状、抗性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行距相同情况下,株距越大越有利于分蘖的形成。产量在10 500 kg/hm2以上的密度处理有30 cm×10 cm、30 cm×12 cm、25 cm×12 cm和25 cm×14 cm,其中25 cm×12 cm密度处理行距相对较窄,通风相对较差,抗病性较差;30 cm×10 cm、30 cm×12 cm和25 cm×14 cm密度处理水稻的群体结构与个体能得到很好的协调,有利于夺取高产。[结论]机插条件下,伊犁河谷新稻46号适宜的栽培密度(行距×株距)为30 cm×10 cm、30 cm×12 cm和25 cm×14 cm。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移栽时不同程度断根对水稻根系性状的影响,为育秧方式的采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设计5个剪根处理,研究在水稻生长发育过程中的新根发生情况、根分布、根长、根体积、根干重及根系活力。[结果]移栽时剪根可促进新根的发生与生长,对根系在垂直方向的伸长无影响。剪根处理降低了根系的干物质积累能力,但可以削弱生育后期根系对营养物质的消耗。移栽时根长度在1cm以上对根长、根干重、根体积无影响,且可以提高伤流强度。[结论]移栽时根系长度保持在1 cm以上的育秧方法可保证根系生长与产量形成。  相似文献   

10.
为明确栽培密度对藜麦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在河北省隆化县中关镇开展了藜麦栽培密度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栽培密度株高变化不大;冠径高、冠径长和冠径宽随着栽培密度的增加呈递减趋势;穗粒重各行距处理间差异不明显,株距处理间差异明显。从产量结果来看,行株距30 cm×25 cm(密度133 339.52株/hm2)、40 cm×20 cm (密度125 007.03株/hm2)、40 cm×15 cm (密度166 675.51株/hm2)条件下产量相对较高,分别为2 033.33、1 837.50、1 750.00 kg/hm2;穗宽、叶绿素、根长、根鲜重、根干重、茎鲜重、茎干重、叶片数量及千粒重等性状在不同栽培密度条件下差异不明显。  相似文献   

11.
丹参根部生长规律Logistic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Logistic方程以定植时间为自变量建立丹参(Salvia miltiorrhiza Bunge)主根粗、主根长和根鲜重的生长模型。分别用2011和2012年的数据进行拟合和检验,用1∶1作图法(1∶1plot)和均方根误差(RMSE)与实测值进行比较。通过对Logistic方程求一、二、三阶导数和拐点,研究了丹参根部生长速率与密度和氮肥的关系,探索丹参根部的生长规律。2011年拟合方程的决定系数均达到0.96以上,回归方程统计检验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2012年拟合方程的决定系数均达到0.95以上。结果表明,用Logistic曲线可较好地拟合丹参根部生长量与定植时间的关系;在生长中期和后期,低密度(株距25 cm×行距30 cm)处理的丹参根鲜重增长速率比其余密度处理的快;适量的氮肥(100 kg/hm2)使根鲜重的增长速率较快且持续的时间较长,速生期是丹参根部生长的关键时期。  相似文献   

12.
通过试验比较甘蓝型杂交油菜宁杂11号在不同的播栽期下的生产水平,研究分析移栽期、密度以及移栽期×密度对生育进程和实收产量的影响,从而得出该品种的最佳播栽期区间为10月25日至11月4日;最适宜移栽密度为每亩9 000株左右。  相似文献   

13.
探讨三叶香茶菜的人工栽培技术。用种子育苗进行移栽时间、种植密度及宿根栽培等试验。结果表明,4月10日移栽,其产量分别比4月28日和6月10日移栽的增加7.1%和50.0%,差异极显著;行、株距30 cm×10 cm的产量分别比30 cm×15cm、30 cm×20 cm、30 cm×25 cm、40 cm×30 cm增加2.9%、20.0%、56.5%和140.0%。经方差分析,行、株距30 cm×10 cm与30 cm×15 cm的产量间差异不显著,但与其余各密度的产量间差异极显著;宿根三叶香茶菜的产量是新植的2.88倍。三叶香茶菜野生变家种可行。早播种、早移栽的产量较高;适宜的种植密度为行、株距30 cm×10~15 cm;采收茎叶后留下的根蔸可重新萌发新芽,并长成再生植株,宿根栽培产量较新植的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不同生长年限家种黄芩(Scutellaria baicalensis Georgi)的干物质积累与分配规律。[方法]2年生黄芩自3月29日开始于返青前、返青后、现蕾期、开花期、结实期、果熟期、枯萎前和枯萎后采样;3年生黄芩自3月26日开始采样,每15d1次,直至10月13日地上部干枯。[结果]家种黄芩生长前期以生长茎叶为主;生长中期,有机物质大量运向花蕾和果实等生殖器官;生长后期,有机物质大量转向根部,是根部产量形成的主要时期。2、3年生黄芩根干重占植株总干重的比例和地上器官干重占植株总干重的比例2条曲线的交叉结合呈典型的"剪刀形"。[结论]该研究可为家种黄芩的高产高效栽培及适时采收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为秦艽大田规范化种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2年生无病虫感染的种苗为试材,设置行距(101、52、02、5 cm)、株距(15、20、253、0 cm)各4个水平,共16个密度组合。移栽2~3年后的秋季9~10月采挖,称其干重,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株行距为10 cm×15cm和25 cm×30 cm的组合产量均较低,不利于秦艽生长发育和产量提高。株行距为15 cm×20 cm2、0 cm×15 cm1、0 cm×30 cm和10 cm×25 cm的4个组合的经济效益最好,产量分别为3 295.203、280.203、270.153、336.45 kg/hm2,净产值分别为49 886.74、9 511.704、9 260.45和46 171.20元/hm2。[结论]移栽秦艽种苗时,株距保持在10~20 cm,行距保持15~30 cm时,经济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16.
在宽叶羌活大田种植条件下,研究了不同栽培方式、不同栽培密度对宽叶羌活药材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一年生移栽栽培方式宽叶羌活产量最高,三年后根部产量可达49.7kg/100m~2,高于种子撒播方式22.5%,高于种子条播方式14.9%。同时,密度试验表明20cm×20cm栽培密度产量最高,三年后根部产量可达54.8kg/100m~2。因此,宽叶羌活大田条件下的最佳栽培条件为育苗一年后移栽,20cm×20cm密度栽培。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不同种植密度对香菊产量和有效成分含量的影响,为菊花的规范化种植提供依据。[方法]在大田按不同株行距设置处理,分5个不同的密度处理,株行距分别为30 cm×30 cm、40 cm×40 cm、50 cm×50 cm、60 cm×60 cm、70 cm×70 cm。测定香菊花的产量,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各处理花中绿原酸、总黄酮、挥发油的含量。[结果]在株行距40 cm×40 cm~50 cm×50 cm时,香菊花的产量和有效成分含量趋于稳定。[结论]综合产量和有效成分含量因素,在进行香菊规范化栽培时可选择株行距为40 cm×40 cm的栽培密度。  相似文献   

18.
余永富  杨亚琴  潘成坤  谢镇国  余德会 《安徽农业科学》2014,(33):11623-11625,11737
[目的]研究石松人工栽培方法.[方法]进行遮阴措施与栽培密度双因素交叉的栽培试验,遮阴措施设置不遮阴、盖遮阴网2水平,栽培密度设15 cm×15 cm、20 cm×20 cm、30 cm×30 cm 3水平,测定栽培成活率及生长量,进行方差分析.[结果]1年生植株茎平均生长长度18.3 cm,第2年生长迅速,茎枝生长长度达186.2 ~205.3 cm;盖遮阴网和不遮阴2种栽培措施,前者明显提高栽培成活率和植株茎枝生长长度;15 cm×15 cm、20 cm×20 cm、30 cm×30 cm 3种栽培密度比较,第3者茎枝生长长度(205.3 cm)明显大于第1者茎枝生长长度(186.2 cm),第3者与第2者茎枝生长长度(201.6 cm)差异不明显.[结论]石松栽培需要适当遮阴,栽培2年可采收利用鲜切枝,栽培株行距为20 cm×20 cm的密度为宜.  相似文献   

19.
为探讨种植密度、施肥及种植方式对紫苏镉富集能力的影响,通过田间随机区组试验,分析了不同栽培措施下紫苏各部位的镉含量及镉富集总量。结果表明,种植密度和种植方式显著影响紫苏不同部位镉的吸收和积累,施肥方式显著影响紫苏茎叶和籽粒中镉的吸收和积累。低密度种植D1(行株距30cm×20cm)和移栽种植方式(P1)可提高紫苏地上部及全株镉含量,施用有机肥(F1)可提高紫苏籽粒镉含量。镉迁移系数(TF)和富集系数(BCF)随种植密度的增大而减小,移栽紫苏的TF和BCF高于直播紫苏。低密度、移栽种植处理的紫苏镉含量(4.57~5.08mg·kg~(-1))、TF(1.43~1.75)和BCF(2.08~2.24)均处于最高水平。低密度(D1)和高密度栽培D3(行株距20cm×20cm)紫苏镉富集总量无差异,均显著高于中密度D2(行株距25cm×20cm)栽培紫苏镉富集总量。田间栽培条件下镉在紫苏不同部位的分配比例:茎叶根部籽粒,其中地上部的平均分配比为83.11%。总之,混合施肥促进直播紫苏镉富集,施用复合肥有利于移栽紫苏镉向地上部迁移,适宜的高密度可提高紫苏对镉污染土壤的修复效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明确湖北恩施“清江源”利川特色优质烟区烤烟的适宜移栽时期,为完善其栽培技术奠定基础.[方法]以云烟87为材料,2009~2011年连续3年对其不同移栽期处理的烤烟生长发育、经济性状、化学成分、烟叶评吸质量等进行分析.[结果]2010年烟苗大田移栽35、50d后,相对以处理T3(5月21日)的烟株株高、叶数、叶长等性状显著高于其他处理;2011年移栽35、50 d后,相对以处理T3(6月4日)、T2(5月25日)的株高、叶数及叶长等性状表现较好.2009年各移栽处理中的烟叶产量、产值、上等烟和中上等烟比例、均价均以CK处理(5月13日)最高;2010和2011年各移栽处理的烟叶产量、产值、上等烟和中上等烟比例、烟叶均价表现分别为T4(CK,5月14日)>T3>T2>T1和T2(5月25日)>T4(CK,5月15日)>T3>T1.云烟87在5月13~25日移栽烤后烟叶(C3F)总体化学成分含量和感官评吸质量相对较好.[结论]“清江源”利川特色优质烟区烤烟云烟87移栽期以5月中下旬(5月13~25日)较为适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