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千岛湖库区不同森林植被空气负离子状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千岛湖库区湖面及马尾松林、常绿阔叶林等6种不同森林植被中的空气负离子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千岛湖库区空气负离子非常丰富,平均为6 238个/cm~3,环境整体对健康非常有利,适合开展以增进健康为目的的高质量森林旅游.河岸林负离子浓度最高达21 624个/cm~3,演替顶级植被常绿阔叶林空气小分子负离子含量是主体森林类型马尾松林的8.91倍.库区空气质量普遍达到很清洁的水平,其中河岸林、常绿阔叶林、库边行道树清洁度最高,CI指数分别达到1 400.2、958.9、273.3.混交林、湖面清洁度也较高,马尾松林、林场场部行道树空气清洁度量低CI指数2.4.空气离子组成分析显示,与水体相比森林环境空气负极性更具有整体性,空气离子单极系数均≤0.13.  相似文献   

2.
森林游憩区空气负离子水平的研究   总被引:109,自引:3,他引:109  
选择南方有代表性的森林游憩区进行森林环境中空气负离子水平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林分类型的森林环境中空气负离子水平差异较大。(2)森林环境中空气负离子浓度与温度成显著负相关,与空气相对湿度成正相关。(3)森林游憩区中水体对负离子水平的影响较大。其中动态水大于静态水,瀑布大于溪流。(4)森林中空气负离子浓度还呈现出一定的日变化和年变化。(5)建筑材料对空气负离子水平也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广东莲花山白盆珠省级自然保护区内分布的6种森林植被类型土壤的养分、贮量及其在海拔、土壤深度的分布格局研究表明:不同植被类型的土壤养分大小表现为半落叶阔叶林、灌丛草甸>常绿阔叶林、沟谷阔叶林>针阔混交林、人工针叶林;半落叶阔叶林和灌丛草甸的土壤养分含量和贮量较高。大部分养分元素含量随土层深度增加而降低,从海拔100m的低山到900m的中山,植被类型分布逐渐由针叶林向阔叶林转变,土壤肥力即随海拔增高而增加,而在900m以上,植被由半落叶阔叶林向灌丛草甸转变,土壤肥力即逐渐下降。  相似文献   

4.
城市绿地对空气负离子水平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扬州市不同绿地类型中空气负离子水平研究表明:城郊林和公园绿地空气负离子浓度是城区其它类型绿地的2倍,城区绿地中空气负离子水平又表现为公园>校园>广场>小区>街心游园。绿地中空气负离子浓度和空气清洁度值大部分为对照空旷地的1~3倍,广场绿地和城郊雪松林中空气清洁度达到对照区的3~4倍,且林内比林缘空气负离子浓度有显著提高。不同植被组成的绿地中空气负离子水平为高大乔木最优,灌草次之,空旷地最差。  相似文献   

5.
对浙江省景宁县石印山公园针叶林(马尾松)、阔叶林、竹林3种主要森林类型的空气湿度、空气负氧离子浓度进行监测,结果表明,3种森林类型空气负氧离子浓度与空气湿度呈正相关关系,针叶林(马尾松)、竹林2种植被类型中空气负氧离子浓度与空气湿度呈正比例关系,阔叶林中空气负氧离子浓度与空气湿度呈乘幂关系。  相似文献   

6.
棋盘山风景区空气负离子浓度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棋盘山风景区秀湖为中心,对周边森林环境中的空气负离子浓度展开研究。结果表明:①森林环境中空气负离子浓度在每天的8:00和24:00出现2个峰值,最低值出现在16:00。②不同林分类型的森林环境中,针叶林的负离子浓度大于阔叶林。其中,油松林最大,榆树林最小。③森林环境温度在17~30℃时,空气中负离子的浓度与温度呈负相关;当相对湿度为60%~96%时,空气中负离子的浓度与空气相对湿度呈正相关。④森林环境中的水体对负离子浓度有较大影响,动态水大于静态水。  相似文献   

7.
在板桥河小流域选择植被一土壤具有代表性的样地,对植被结构、生物量和枯落物层、土壤的物理、化学、微生物学性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该流域的各种植被类型中,以灌丛草坡的面积最大(占39.5%),现有森林多为幼林,结构较差;(2)各种植被下土壤的有机质、全N、速效K含量都较丰富,但有效P含量较低;不同植被类型的土壤养分状况具有明显的差别,其中以竹林土壤的养分元素含量最高,灌丛草坡的最低;(3)森林植被的土壤物理性质明显优于灌丛草坡和灌木林;不同植被类型下的枯落物层最大持水量在5.89~29.45t/ha,以竹林的枯落物层贮水量最大;(4)土壤酶活性和C/N值表明,竹林土壤中有机质分解状况最好,而灌丛草坡的最差;(5)不同植被生物生长量大小为:竹林>针阔混交林>阔叶林>灌木林>针叶林>灌丛草坡,结合土壤理化、微生物性状来看,该流域的森林植被的土壤均具有较高的肥力水平,而灌丛草坡的土壤肥力状况相对较差。  相似文献   

8.
城市绿地是空气负离子浓度变化的重要调节器,并为人类活动和游憩提供重要场所。选择广州市从化区具有代表性、空间结构异质性的城市绿地作为研究对象,在冬夏2个季节对6种绿地类型的空气负离子水平进行连续监测。结果表明:不同植被类型绿地空气负离子浓度差异显著,结构复杂、物种丰富的复层绿地高于结构简单、物种少的绿地;夏季和冬季不同地区负离子浓度最高的两个地区均为别墅区和公共服务区,最低的2个地区为小区道路和广场绿地;空气清洁度指标总体较好,夏季除小区道路(B级)和广场绿地(D级)外,其他地区均为A级,冬季广场绿地质量有所改善为B级,而其他均为A级。  相似文献   

9.
不同植被类型空气负离子状况初步调查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对不同植被类型空气的离子浓度进行了调查测定。结果表明:不同植被环境空气中负离子浓度大小顺序为:阔叶林>针叶林>经济林>草地>草地>居民区。造林有种植果树,能显著提高环境空气中的负了子浓度,而单纯种草效果不明显。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贵州茅台水源功能区不同森林植被类型固碳释氧效益,采用野外观测和室内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对该区域针叶林、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等森林植被的生长状况、林地土壤有机碳和容重等指标进行了测定,并根据蓄积量和生物量之间的关系,对茅台水源功能区不同森林类型的生态系统固碳释氧功能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不同植被类型林木平均生物量存在一定的差异:针叶林(25.94 t/hm2)针阔混交林(23.47 t/hm2)阔叶林(21.77 t/hm2)撑绿竹林(7.62 t/hm2)灌丛(7.54 t/hm2)灌草丛(3.59 t/hm2);(2)不同植被类型土壤碳密度表现为:针阔混交林(11.65 t/hm2)撑绿竹林(9.70 t/hm2)灌草丛(5.97 t/hm2)阔叶林(5.68 t/hm2)灌丛(5.46 t/hm2)针叶林(5.07 t/hm2);(3)不同植被类型固碳释氧效益表现为:针叶林针阔混交林阔叶林撑绿竹林灌丛灌草丛。本研究较为准确地测定了茅台水源功能区不同植被类型固碳释氧效益,为维持该区域森林生态系统碳平衡提供了一定的数据参考。  相似文献   

11.
对宽甸地区几种主要林分类型枯落物及其土壤蓄水功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各类型林分枯落物现存量依次为人工纯林针阔混交林,枯落物持水率为针阔混交林人工纯林;林分的土壤渗透能力和蓄水能力均为混交林人工纯林。  相似文献   

12.
采用2 km ×2 km的UTM网格取样法对广东省东莞市8个主要森林类型的植被碳库、凋落物碳库和土壤碳库等三大碳库的有机碳储量和碳密度进行了计量、比较分析和评价.结果表明:东莞森林碳储量总量为973.05 ×104 t,森林总平均碳密度为175.86 t·hm-2;其中森林植被总碳储量为161.48 × 104t,平均...  相似文献   

13.
根据64个植被样方调查资料,分析卧龙自然保护区大熊猫栖息地植物群落多样性特征.结果表明:卧龙自然保护区大熊猫栖息地不同植被类型的物种多样性指数值H'、D和均匀度指数Jsi基本表现出一致的变化趋势:常绿落叶阔叶林>温性针阔混交林>落叶阔叶林>温性针叶林>亚高山针叶林,而物种丰富度S变化为温性针叶林>落叶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林>亚高山针叶林>温性针阔混交林.在不同的植物群落中,由于地形地势、坡度、土壤、水热条件等原因,其物种多样性指数不同,但其多样性测度指标除物种丰富度外均呈现出基本一致的变化趋势.随海拔的升高,大熊猫栖息地物种丰富度、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变化先增加,然后下降,最后趋于平稳.坡度不是影响卧龙野生大熊猫栖息地生物多样性的关键因子.不同的坡向其物种丰富度S变化为西>北>东>南,物种多样性指数H'、D呈现西>南>北>东的递降格局,均匀度指数Jsi呈现南>西>东>北的递降格局.在不同的群落中,物种丰富度变化表现为灌木层>乔木层>草本层,且42.9%群落中乔木层大于灌木层、64.3%群落中乔木层大于草本层、92.9%群落中灌木层大于草本层,落叶针叶林乔木层树种丰富度小于灌木层和草本层,但其灌木层物种丰富度大于草本层.在同一或不同生长型中,物种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变化大体一致.  相似文献   

14.
研究根据广东和广西(两广)地区森林类型分布图、主要森林类型的年土壤呼吸数据库以及中国日值格点气温、降水数据,建立线性模型预测两广地区主要森林类型的年土壤呼吸速率和年土壤呼吸通量。结果表明,两广地区主要森林类型年土壤呼吸速率为常绿阔叶林864.18 gC/m~2/yr>其他森林811.03 gC/m~2/yr>针叶林791.43 gC/m~2/yr>灌木林780.18 gC/m~2/yr>落叶阔叶林758.80 gC/m~2/yr>竹林731.49 gC/m~2/yr>针阔混交林684.91 gC/m~2/yr。两广地区森林年土壤呼吸通量为204.41 TgC/yr,其中常绿阔叶林最大,为77.41 TgC/yr,针叶林次之,为56.81 TgC/yr,具体为常绿阔叶林>针叶林>灌木林>落叶阔叶林>针阔混交林>竹林>其他森林,顺序与各种森林类型面积大小一致。各森林类型的土壤呼吸通量主要与森林面积有关,森林面积越大土壤呼吸通量越大。  相似文献   

15.
贵州开阳喀斯特山地几种不同植被类型的地表径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贵州开阳喀斯特山地几种不同植被类型,用设置径流小区方法,观测降雨量及径流量,对各种植被类型的地表径流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几种植被类型中,全年的地表径流量为:退耕还林新造林>针叶林>针阔混交林>阔叶林>灌木林。不同植被类型对径流有着不同的调节作用,几种植被对径流的调节作用大小为:灌木林>阔叶林>针阔混交林>针叶林>退耕还林新造林。  相似文献   

16.
在野外考察和研究的基础上,采用优势种、外貌与结构相结合的原则,参考《中国植被》的分类系统,将珠海市自然植被划分为5个植被型组、8个植被型、19个群系,40个群落。其中植被型主要包括:A. 亚热带针叶林;B. 常绿阔叶林;C. 常绿灌丛;D. 灌草丛;E. 草丛;F. 砂生草丛;G. 砂生灌丛;H. 沼生草丛。人工植被可划分为4个植被型,即林地、林果园、农作物园地和城市绿地。同时,对主要群落的外貌和组成特点进行了描述,如:马尾松群落、布渣叶群落、大叶相思群落、大头茶群落、猪笼草群落、红树林植物群落等。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湘西地区不同植被下土壤环境的状况,揭示土壤富集重金属元素的规律。【方法】以湖南湘西地区针叶林、针阔混交林、阔叶林和灌木林4种森林土壤不同层次(0~15 cm和15~30 cm)的Cd、Cu、Ni、Pb、Zn为研究对象,采用单因素分析法和主成分分析法分析重金属分布及相关性。【结果】不同植被下土壤中5种重金属含量的变异系数为0.18%~0.69%,由大到小的排列顺序为Cu>Zn>Ni>Pb>Cd。主成分分析表明Cu和Cd在PC1中有较大的荷载值,在PC2中有中等的荷载值。各因素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灌木林土壤容重与Zn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性,针叶林土壤容重与Cu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性;灌木林土壤有机质与Cd之间有显著的正相关性,针叶林土壤pH值与Ni和Zn之间有显著的正相关性;针阔混交林土壤pH值与Pb、Cu和Ni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性,灌木林土壤重金属含量之间的相关性较显著。【结论】湘西地区不同植被类型土壤重金属含量的垂直分布规律存在差异,表现为针阔混交林的上层土壤中重金属含量均低于下层土壤,常绿阔叶林的上层土壤中重金属含量均高于下层土壤,而针叶林和灌木林土壤中重金属含量无差异性变化;湘西地区土壤容重、有机质、坡度、pH值、土层厚度对Cd含量的影响较大,海拔对Pb、Ni和Cu的影响较大,坡度对Ni的影响较大;湘西地区灌木林中重金属来源相同的可能性相较于其他3种植被类型更大。  相似文献   

18.
基于云南省2016年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数据,运用森林蓄积量扩展法等,按区域、流域对森林碳储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云南省2016年森林碳储量为 100170.49 万t,相当于固定 367625.71 万t CO2,森林单位面积碳储存能力为51.55 t/hm^2,按照现行碳交易价格计算,云南省森林碳储量价值为 12866899.85 万元。按不同森林类型对区域、流域森林碳储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按区域森林碳储量排序为:滇西北地区>滇南地区>滇西南地区>滇中地区>滇东北地区;按流域碳储量排序为:金沙江流域>澜沧江流域>红河流域>南盘江流域>怒江流域>伊洛瓦底江流域;按森林类型碳储量排序为:针叶林>混交林>阔叶林,按单位面积碳储量排序为:混交林>阔叶林>针叶林。研究显示,云南省森林碳储量巨大,碳汇交易前景广阔。提出下一步应开展不同年度的森林碳储量动态分析,开展碳汇研究,为森林生态系统补偿和碳排放交易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9.
青海省湟水河流域退耕还林地土壤可蚀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以青海湟水河流域2000—2009年退耕还林地为研究对象,基于野外定点观测和室内实验分析,测定土壤理化性质,采用EPIC模型中的算法求算土壤可蚀性K值,研究不同退耕还林年限和不同植被类型土壤可蚀性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1)随着退耕年限的增加,土壤孔隙度逐渐增大;砂粒含量略微增加;粉粒含量略有减少;黏粒含量则基本不变;有机质在退耕7年内逐渐减少,之后又开始增加;土壤可蚀性有降低的趋势,退耕9年后对土壤可蚀性有较明显的改善。2)相同退耕年限,退耕植被类型改善土壤可蚀性能力为乔木混交林>乔灌混交林>乔木林>灌木林,且退耕年限越长变幅越大,差别越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