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王国维文学研究一方面是为了追求中国文学的独立,寻求中国文学的现代转型;另一方面是期望发挥文学的美育功能,改变民众精神空虚、缺乏审美能力的现实状况。为实现这两个目标,王国维提出了自己的美育观。他的美育观体现了求真向美的文学宗旨和价值追求,德国古典哲学是它的思想来源之一,这已是学界公认的事实,而日本学者及相关日译西学著作同样对王国维美育观的建构发挥了很大作用。在哲学解释学层面上,理清日本学者及日译西学对王国维美育观产生的影响,有助于对王国维美育观形成更加完整的认识。  相似文献   

2.
? 王国维的《人间词话》,引用晏同叔的名句“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达三次之多,由此可研究王国维评论的情感倾向与特征。结合王国维评论的内容,将“昨夜西风”句与《蒹葭》相比较,知其对于“昨夜西风”的理解是“悲壮”而忧愁的;同时,他将此句作为忧生的例子与人生“三境界”的第一境,可发现王国维钟爱此句的原因在于他自身有难以排遣的忧生之思,这在他自己的诗词创作上体现得也十分明显。可见王国维评论有偏爱情感丰沛的诗词与忧生的文学内容的倾向。  相似文献   

3.
本文用现代教育理论来诠释王国维的教育思想。关于教育目的,王国维提出使教育者得到“全面、和谐发展”;关于教育内容,王国维提出德、智、美、体四育并重;关于高等教育.王国维认为.高等教育必须实行分科教育.择优录取新生,学术自由,教育民主。  相似文献   

4.
王国维虽然没有对遭遇其他语言冲击的汉字与汉语发表过多的看法,但他鲜明主张积极采用日译汉词中的“新学语”以输入新思想。更为重要的是,他的大量翻译采用双音节或三音节结构的日译汉词,由此构成汉语的“叠床架屋”的汉语造型,从语言构造内部突破了中国原有的语句结构,从而为述学文体的解放准备了语言造型。  相似文献   

5.
魏丽苹 《农业考古》2012,(6):316-319
陶渊明,魏晋南北朝最有成就的作家,也是中国文学史上首屈一指的大诗人。近代学者王国维更是将他与屈原、杜甫、苏轼,并称为"四大天才诗人",并深情作论:"天才者,或数十年而一出,或数百年而一出,而又须济之以学问,助之以德性,始能产真正之大文学,此屈子、渊明、子美、子瞻等,所以旷世而不一遇也",推崇赞誉之情,无以复加。王国维之所以称许陶渊明,不仅是因为诗人突出的文学成就,更  相似文献   

6.
王国维学术博大精深,尤其对中国美学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人间词话》的核心思想是境界说。它深受中国古典美学和西方美学的影响,可以从境界的方法、标准和生成来探寻它内在体系。  相似文献   

7.
康有为,中国近代杰出的思想家,他领导了著名的“公车上书”,推动了“戊戌变法”的进行。“百日维新”所颁布的一系列法令集中反映了他的改良主张,特别是他著的秘而不宣的《大同书》,昭示他对人类未来大同社会的构想和美好愿望。大同社会的设想与现实的矛盾冲突正反映在他的充满矛盾的思想中。康有为思想既受到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思想的深刻影响,又受到西方启蒙思想、进化论思想以及空想社会主义思想等影响。  相似文献   

8.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6,(20):215-216
英国小说家毛姆是位极富异国情调的作家。《面纱》是他访问中国后挥笔而就的经典力作,其中渗透了他对于中国黄老思想的理解。小说从女主人公凯蒂回归真我,回归真情与回归自然三个方面很好地影射出中国道家的"回归"思想。在道家思想的点拨下,凯蒂最终找寻到了自己的精神花园。  相似文献   

9.
蒋廷黻的琦善研究以中外档案为依据,填补了中国近代外交史研究的空白,并且成为了这一研究领域的新标准。他对琦善的一些论断即便在今天的研究水平下也是不能被推翻的。时人对他做翻案文章的理解与他的真实意图存在着差距。他的目的在于为中国抵抗帝国主义侵略找一条切实可行的道路,即运用外交手段求得和平,以现代化的方法来与帝国主义相抗衡。  相似文献   

10.
赵逵夫先生的《屈原与他的时代》在屈原研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的突破 ,把屈原与楚辞研究推向深入 ,这是大家的共识 ,而这一切都源于赵先生研究问题的思路方法 ,本文想就此略陈浅见 ,与读者同仁共商。一、《屈原与他的时代》的成功 ,首先得益于赵先生研究问题的思路 ,善于突破传统思维 ,从更新的视角和更广的范围进行考查 ,他不是就屈原研究屈原 ,而是纵向横向结合 ,通盘研究屈原所处的时代 ,研究他的朋友 ,他的政敌 ,他的家世、生平、思想、创作等。例如关于屈原思想及形成 ,赵先生独辟蹊径 ,把目光转向对屈氏世系  相似文献   

11.
上个世纪20年代,胡先骕在《学衡》发表多篇关于清代诗词集的评论。他独具慧眼,对赵熙、阮大铖、刘光第等人的研究,皆有开山奠基之功,后世研究多以此为基础,可谓是晚清诗歌研究的拓荒者。在这些文章中,胡先骕强调道德节制、中庸等思想,反对白话文运动,体现了他保守主义的文化观。也正由于胡先骕的文化立场及其他复杂原因,导致其诗歌研究的开拓之功,长期以来未得到应有的重视。  相似文献   

12.
邵华 《农业考古》2021,(1):147-154
作为近代著名林学家,陈嵘力图通过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来推动中国林业发展。在他撰写的专著与教材中,关于造林学的数量最多。他也试图将林学知识传播普及,并加以应用推广。为此,陈嵘主办了以江苏省教育团公有林为代表的一系列造林实践,参与到国民政府及其他机构的造林宣传中,积极为林业发展建言献策。为有源头活水来,造林实践与宣传反过来也影响了其林学理论。国民政府同林学家在出发点上存在歧异,显示出近代中国科学与政治间的张力。林业与林学真正得到关注与发展,要到抗战时期。在“国难”的背景下,森林的经济属性凸显,乃至上升到战略高度。  相似文献   

13.
Steve C. Wang is a lecturer in the Department of Statistics at Harvard University. He earned his B.S. from Cornell University and his Ph.D. in statistics from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He has taught statistics and mathematics at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and Williams College. His research interests include applying statistics to paleobiology, endocrine diseases, and image recognition.  相似文献   

14.
在宋代理学家崇儒排佛的思想背景下,张栻(南轩)对佛教采取了极力排斥的态度。出于纠正当时社会上一些儒者受佛教“空虚”思想所“惑”,或“偏离”儒家正学,或名为“辟佛”却流于“诐淫邪道之域”,而“自陷于异端之中而不自知”的状况,张栻从立本虚实、心性与理欲以及修养工夫等方面,深入辨析儒佛之异,尽力去划清儒学与佛教“异端”在本体论、心性论和修养工夫论等方面的思想界限。从中既反映出张栻崇儒与反佛立场的坚定性,同时也暴露出其自身思想方法的某种偏向和思想弱点。  相似文献   

15.
钱穆的中西文化差异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钱穆先生在其众多的著作和论文里, 论述了中西文化的差异和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他从中西不同的民族性格、经济特征、宗教、科学等方面进行了系统论述。阐述了中西不同的自然环境、经济特征是产生中西不同的文化特征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史记.酷吏列传》体现了司马迁强烈的人民性和批判精神,他透过当时的社会现实,看到了酷吏及酷吏制产生的历史根源及时代必然性,并对其作出了较为客观地评价。在肯定酷吏及酷吏制存在的同时,对酷吏所施行的严刑峻法及汉武帝倚重酷吏实行酷吏制统治也进行了严厉批判和无情鞭挞。酷吏及酷吏制让司马迁陷入了深深的矛盾和困惑之中。正是这种无法消解和不能自拔的矛盾心理,才为其作品赋予了异常丰富的思想内涵。  相似文献   

17.
When a devastating earthquake rocked the Manjil region in Iran on 20 June 1990, the tremors also shook seismology research in that country. That night, Mohsen Ghafory-Ashtiany rolled out of his bed in Tehran and headed to the danger zone in northwestern Iran, where 13,000 persons perished and 60,000 were injured. He and his then-tiny staff surveyed the damage and mapped out a plan for bolstering earthquake research and preparedness.  相似文献   

18.
萨特存在主义哲学以人为中心,人的自由是萨特研究的核心问题。他主张人的存在即是自由,选择体现着自由,自由选择要承担责任。在当代社会,萨特给我们很多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青年时期的冯友兰在中西文化的比较中,诠释中国传统文化,在借鉴吸收西方哲学思想中创立了“新理学”。“新理学”是比较完整的中西结合的哲学体系,也是中国正统派哲学与西方正统派哲学完美结合的典范,亦即中国古典理性主义与西方古典理性主义的结合。  相似文献   

20.
范仲淹在创通经义、革新政令与书院讲学三个方面,奠定了宋学的学术精神。特别是他推动的庆历兴学与书院教育,使他成为宋学的开创者、奠基人。范仲淹对书院教育的推动,主要表现在他与睢阳书院的学缘关系及在睢阳书院的教学活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