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利用谷子光敏不育源292为父本,与不同生态类型的优良品种进行有性杂交,经多代选择,从杂交组合坝谷239×292中,选育出光(温)敏不育系821。研究表明:(1)长日照诱导不育,短日照诱导可育,幼穗生长锥伸长至雌雄蕊分化期为光诱导育性转换敏感期。(2)温度对育性的有效作用时期在四分体时期,短日照下温度作用显著,长日照下温度作用不显著。(3)不育性由一对隐性核基因控制。(4)在张家口为代表的春谷区,长日照15h条件下分期播种821,没有可育期;在河北省南部自然光温环境下,早播为不育期,晚播为可育期。  相似文献   

2.
籼型光敏核不育系间杂交后代的育性表达及选育效果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育性基因与农垦58S等位,但育性转换特性和光周期反应有显著差异的两个灿型光敏核不育系间杂交,杂交后代在同一选择方法下,世代间、同一世代株系间育性表达差异甚大,但能筛选出育性表现优于双亲的株系,表明了光敏核不育基因间互作的复杂性和强化长日低温、短日高温选择压对选育温度钝感的籼型光敏核不育系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3.
 湖北光周期敏感雄性核不育(HPSGMS)水稻在长日照条件下表现完全雄性不育而在短日照条件下表现可育。初步的研究认为该性状受一对隐性主效核基因控制。本文的目的是探求利用该性状的途径和方式方法。论讨了基于光敏核不育性的一个新的杂交制种程序(两系法)及其优越性。提出了一个新的育种体系(联合选育体系),应用一个利用光敏核不育性的轮回选择程序进行群体改良并同步选育光敏核不育系和恢复系(品种)。认为光敏核不育性对杂交稻生产和水稻育种都有极大价值。  相似文献   

4.
光温敏核不育小麦育性转换条件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4,他引:8  
采用分期播种和控制光周期试验,研究了光温敏核不育小麦ES-10的发育特性和育性转换的光温条件。结果表明,ES-10具有明显的雄性育性转换特性,其育性转换受光周期的诱导。在10~13h光周期处理下,ES-10的雄性育性随光长增加而逐步恢复,表现出由不育到半不育直到可育的连续变化趋势,在10h和11h光长下,花粉败育率分别为99.2%和99.5%,自然光长下花粉败育率为100%。其雄性育性转换的光周期敏感期在雌雄蕊分化期至药隔形成期,感应历期约14d,临界光长小于11.5h.光温敏核不育小麦同样具有光敏核不育水稻两个光周期反应特点。  相似文献   

5.
连续两年对湖北农科院等单位提供的粳型光敏核不育系5047—1S等5份,籼型光敏核不育系W6154S等3份在吉林市(43°52′N)自然条件下的育性观察以及人工光照诱导育性转换特性的研究,并对光敏组合F_1进行考种分析,结果表明: 1.不同的光敏核不育系的临界光照长度不一样。粳型光敏核不育系有一个较为清晰的临界光长,而籼型的不明显。 2.相同的光照条件下,高温促进抽穗,育性表达进程加快;相同的温度条件下,长光照延迟抽穗期,育性表达进程缓慢。 3.在吉林市,从7月到8月上中旬,日照处理大于14小时,为光敏核不育系的不育期,此间可以杂交制种;并且光敏核不育系和正常水稻的盛花期基本—致,利于制种。 4.杂种F_1代的优势较为明显。抽穗期8月5日左右,结实率达25%以上,在穗长、每穗实粒数方面比对照秋光优势明显。  相似文献   

6.
籼,粳型光(温)敏核不育系的不育基因等位性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1990-1991年分析了农垦58S及其转育的光(温)敏核不育系相互杂交的F1,F2,F3等植株在武汉自然长光照或遮光短日照条件下的育性表现,结果表明,粳型光敏核不育系7001S,1514S,31111S和33001S的光敏不育基因均来源于农垦58S,相互间还存在着微效修饰基因的差异,但灿型核不良系W6154S和W7415S的不育基因座位可能不相同,W7415S的光敏不育基因来源于农垦58S,W6  相似文献   

7.
湖北光敏感核不育水稻花药培养初报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光敏核不育水稻花药离体培养表明,它与常规品种花药离体培养一样,培养基、基因型对出愈率,分化率都有影响。参试的光敏核不育水稻在第二光敏期经短日照处理的都比自然日照下显著提高出愈率和分化率,不同光敏核不育材料由于其育性转换期差异,离体花药培养的出愈情况比自然日照下提高的程度显著不同。试验结果表明,采用离体技术研究光敏核不育水稻的育性基因调控遗传机理暗示着有良好的前景。  相似文献   

8.
改变传统的光敏核不育选育的技术策略,通过复交的新途径,育成起点温度低的新资源两用核不育系新光S0该材料株型紧凑,剑叶挺直,分蘖中等偏强,不育期花粉败育彻底,可育期育性恢复较高。其育性受光周期和温度的共同影响,在中、低温下受光周期控制,长日不育,短日可育,15h长日处理,23.1 ̄24.1℃时套袋自交结实率0.67%和1.30%。30.1℃高温处理可使花粉完全不育,与日照无关。新光S与农垦58S衍生  相似文献   

9.
湖北海敏感核不育水稻育性转换机理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乙烯生物合成抑制剂CoCl2处理湖北光敏感核不育水稻(HPGMR),可在长日照不育条件下出现可育现象,而在育性转换临界光长下显著促进可育性。HPGMR幼穗中乙烯释放量,在长日照所形成的幼穗比普通农垦58品种高2.5-5倍,而在育性转换临界光长下所形成的幼穗则降低至接近普通农垦58的低水平。表明HPGMR中可能存在受光周期调节的乙烯代谢系统,其育性转换受乙烯代谢水平的调控。  相似文献   

10.
两用核不育水稻光敏与温敏分类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红光-远红光逆转效应,光温控制及等位性测验等方法。探讨了N58s及其转育的光不曙敏核不育系W6154s,W7415s,33001s和31111的光敏衣温敏特性。结果表明,光敏色素参与了N58s3111s和33001育性诱导过程,红光间断长暗期导可条件下,其育度显著降低,远红光能部分逆转红光的诱导效应。W7415s育性受光敏色素的调节,W6154s育性基本不受光敏色素调节控制。W6154s育性在  相似文献   

11.
1991~1993年对13个光敏核不育系在早、中、晚三季自然变温条件下进行了6种不同光周期诱导育性转换的试验。结果表明,长日第二光周期对光敏水稻育性转换的诱导效应,决定于其本身的短日第一光周期的感光性强弱。只有感光性强的不育系才表现为光敏,而感光性弱的不育系则表现为温敏。根据对第一光周期的感光性强弱和育性转换的特点。将现有的光(温)敏不育系划分为高温敏型、低温敏型、长日光敏型、近长日光敏型和光温互作型5种类型。当高于育性转换的温度阈值时,光周期控制着光敏不育系的育性表现,温度控制着温敏不育系的表现。不同不育系之间存在育性转换的温度阈值和临界光周期的差异。本文还讨论了两个光周期敏感性的非独立性关系和光(温)敏不育系利用的生态学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两系稻育种实践显示,以农垦58s为光敏核不育基因源转育成的籼稻两用不育系大多是温敏型的,而光敏型籼稻两用不育系又大多表现为发育的感光性,在籼粳类型,发育感光性与育性转换的光敏特性三者之间似乎存在一定联系,为探索这一问题,以杂种F1花药培养获得的2个光温敏不育群体[一个为随机选育的不育系群体,记为DHS,另一个为育种获得的(偏)籼型不育系群体,记为Hs]为材料,对上述3种特性及其相互关系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所有Hs株系皆为(偏)籼型,而DHS株系籼型和粳型皆有,但以中间型居多,DHS和Hs中约有一半析系表现出一定程序的发育感光性,且绝大多数株系的育性转换特性为光温互作型,在总共39个株系中,仅发现3个光敏型,其中Hs-9和DHS-24的育性光敏显著,其温敏和光温互作用效应几乎不存在,表现为单纯的光敏型,DHS-38的光敏和温敏效应显著,但互作效应不显著,表现其育性转换可能同时受到光长和温度的独立控制,未发现单纯的温敏不育型以及发育感温的光敏不育型,在DHS和Hs群体中,3种特性间相互独立,但发育感光性和育性转换的光敏性之间存在一定程序的正相关,以上研究结合育种实践表明,将光敏核不育基因重组到灿稻背景中是可行的,而培育早灿光敏不育系比较因素。  相似文献   

13.
对光-温敏核不育水稻花培后代在自然低温和人工光周期诱导下的育性研究表明,花培技术是选育和提纯光-温敏核不育水稻的重要辅助手段。在低温条件下,花培后代群体不育度在99%以上的植株,是供体亲本的7倍多。光周期对不同花培株系的诱导效果差异较大,02HS-4-1等株系不育性较稳定,可育期结实率较高。  相似文献   

14.
三个籼型光温敏核不育系杂交F_1和F_2代的不育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8902S是光敏性强、可育临界温度较高的光敏不育系,2877S是光敏性强、可育临界温度较低的光敏不育系,而2558S是光敏性弱、可育临界温度低的温敏不育系,它们都是由农垦58S衍生而来的籼型核不育系。这三个不育系杂交,F_1在长光照、偏低气温下均表现稳定的不育性,表明三个亲本的不育主基因是等位的,F_1可育临界温度与低的亲本相近或更低.光敏不育系89025与2877S杂交,F_1与亲本一样,光敏性强;8902S和2877S与温敏不育系25585杂交,F_1表现双亲的中间型,光敏性中等.2877S与25585杂交F_2代不育株,在长光照、偏低气温下表现败育程度高,在短光照下绝大多数表现可育,且其中很多结实率病,光敏性强.还讨论了农垦58S衍生不育系不育主基因的等位性和实用型光敏核不育系的选育方法.  相似文献   

15.
粳稻光敏核不育系选育中育性转换的观察与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组织N422S/武运粳7号、29130S/武运粳7号后代光敏核不育株系的育性观察,表明F5以上家系内各株系育性转换特性相近,因此认为通过对一个家系中一、二个株系育性的考察可以基本上确定该家系基他姊妹系的育性转换规律,从而提出了结合系谱法的育性初步筛选步骤,该文中还初步拟定了太湖稻区光敏核不育系可以实际应用的不育期范围及育性转换特性模式。  相似文献   

16.
PGMS水稻在长短日照下Arg,Met的含量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对光敏核不育水稻农垦58s进行长、短日照处理并测定叶片、叶鞘多胺合成前体Arg、met的含量。结果表明,长日不育株叶片中Arg含量显著高于短日可育株;Met含是出现最大值的时期长日不育株为减数分裂期,短日可育株为二次枝梗和颗花原基分化期;Met含是 体上是短日可育株高于长日不育株。  相似文献   

17.
研究SE21s、SE152、SE126和明光34s等4个籼型水稻核不育系(材料)在同一纬度(北纬26°24′)800、120m两种海拔高度下的不育稳定性及其育性转换表现.结果表明,SE21s在长日条件下不育起点温度低,日照长度和温度对SE21s的育性转换起协同调控作用,二者存在一定的正向互补效应.SE152、SE126的有性转换主要受温度影响,SE152不育起点温度低,SE126不育起点温度较高.明光34s具有较强的光敏性,长日条件下核不育性对低温不敏感,短日较高温度下花粉育性可由不育转为可育.SE21s、SE152、明光34s在2种海拔高度下均具有一段稳定不育期,适合在华东、华南稻区制种.  相似文献   

18.
1990~1991年观察分析了以 HPGMR(Hubei Photoperiodsensitive Genic Male-sterileRice)农垦58S 转育的8个籼型光(温)敏核不育系及其相互杂交 F_1,以及部分组合 F_2,BC_1F_1在武汉自然长光照下或遮光短日照下的育性表现。结果表明,籼型光敏核不育系 W7415S、32001S、3403S、T09S、8902S 和8912S 的光敏不育基因座位相同,推论其光敏不育基因均来源于农垦58S,并且相互间存在修饰基因的差异;而温敏型核不育系 W6154S 与光敏型核不育系 W7415S 等的不育基因座位不相同,推测农垦58S 的光敏不育基因可能没有导入 W6154S 中去;温敏型核不育系 W6154S 和温敏型核不育系8801S 的不育基因座位也不相同,这两个温敏核不育系可能具有不同的遗传基础。  相似文献   

19.
把粳稻农垦58s的光敏核不育基因转移到籼稻背景培育籼型光敏不育型是实现两系杂交籼稻应用的关键。我们应用不育性稳定但异交性较差的M901s与高异产率的低温敏不育系鉴定29s杂交,选育出籼型光敏不育明光87s。该不育具有长光照育,短光照可育的特性,育起点温度较低。自然条件下,夏季不育长,不育株率100%,不育性稳定;秋冬可育期结实率较高,达33-74%。该不育系属籼型、开花习性好、配合力强、杂种优势明  相似文献   

20.
本研究对 N5047S/T8340和 N5047S/02428的 F_1进行花药培养,获得了两个二倍体花培群体。以平均自然结实率为指标,对这两个花培群体在长短日下的育性表现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长日下两个花培群体的育性表现为明显分离,呈连续的双峰曲线分布。X~2检验,不育花培系比可育花培系符合1:3的分离比,说明光敏核不育水稻雄性不育性受两对独立的隐性主效基因控制。在短日下,各个花培系都为可育,说明,花培不育系的育性能稳定地转换。但不同的花培不育系育性恢复的强弱不一致。本研究还表明花培群体对研究光敏核不育水稻雄性不育性的遗传具有独特的优点。我们还就用花培技术选育新的光敏核不育系进行了讨论,并选到了农艺性状优良、不育性表现彻底的不育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