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粤北地区桑枝屑栽培松杉灵芝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试验利用粤北地区可再生资源桑枝替代伐木材栽培松杉灵芝,以桑枝屑为主料,加入麸皮等辅料用袋栽法栽培松杉灵芝。结果最适宜粤北地区栽培松杉灵芝的配方是配方②(桑枝屑79%,麸皮18%,石灰1.5%,食糖1.5%)。  相似文献   

2.
大兴安岭地区松杉灵芝棚式栽培技术成熟,生产初具规模,但松杉灵芝仿野生栽培技术尚在研究。阐述松杉灵芝仿野生栽培环境、菌种制作,袋料菌棒覆土出芝、木段菌棒覆土出芝、生料木段覆土出芝等技术要点,对大兴安岭地区松山灵芝仿野生栽培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3.
<正>长白山地区的野生灵芝学名为松杉灵芝,是我国众多灵芝品种中药用价值较高的一种,近几年由于掠夺性采集,资源受到较严重的破坏,产量越来越少,价格居高不下。目前,松杉灵芝的市场价格已达到3 000元/kg。吉林抚松县、汪清县等地的栽培户率先从野生松杉灵芝中分离和制作了原种,并在锯沫、熟料木捆、生料木段和树桩上进行过栽培试验,均取得了成功,栽培的灵芝与野生松杉灵芝外形极为相似。现将有关技术介绍如下。1灵芝锯末袋料栽培  相似文献   

4.
供试松杉灵芝(Ganoderma tsugae)菌株6个,通过观察在母种培养基、栽培种培养基上的菌丝生长状况及产量试验,筛选出松杉灵芝优良菌株2个,分别为菌株4和菌株5,菌株4采自穆棱林业局人工栽培子实体,菌株5采自绥阳林业局人工栽培子实体。2个菌株在母种培养基和栽培种培养基上菌丝均生长均匀、浓密、生长势强、抗逆性强、生长速度快,原基形成至子实体成熟时间短,产量高,菌盖红褐色,扇形。  相似文献   

5.
比较了不同栽培模式(模式Ⅰ:林下栽培自然生长,模式Ⅱ:林下人工管理,模式Ⅲ:大棚栽培)下松杉灵芝(Ganoderma tsugae)子实体的生长与有效成分含量。结果表明:模式Ⅰ的松杉灵芝生长期最短;模式Ⅱ和模式Ⅲ的子实体产量分别为3.74kg和3.63kg,高于模式Ⅰ(2.77kg);模式Ⅲ子实体的多糖含量最高,为0.63%;模式Ⅱ子实体的三萜与甾醇含量最高,为0.75%。  相似文献   

6.
松杉灵芝仿生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松杉灵芝的药用价值越来越多地被社会所认可,其野生品价格随着市场的供不应求而逐步上涨,野生松杉灵芝的产量已经完全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由于人为乱采滥挖以及天然生态环境的变化,野生松杉灵芝资源已经非常稀少.从生态和资源保护的角度对松杉灵芝这种珍稀药用菌进行保护性的仿生栽培,提高其产量,满足社会需求显得越来越重要,同时也具有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现将松杉灵芝仿牛栽培技术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7.
邢宗杰 《食药用菌》2012,(6):334-336
为探寻适合栽培松杉灵芝的适宜树种,利用水冬瓜赤杨、榆树、钻天柳、落叶松、白桦进行段木栽培的比较试验。结果表明,5个树种均可用于栽培,并且在结实方面无明显差异。而应用水冬瓜赤杨小木块作为培养基生产的松杉灵芝母种,不易老化,便于保存。  相似文献   

8.
2种灵芝液体培养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比较赤芝和松杉灵芝液体培养菌丝体生物量和多糖含量。在相同的培养条件下,对赤芝和松杉灵芝进行液体培养,采用热水浸提法提取干燥菌丝体多糖,通过蒽酮-硫酸法测定赤芝和松杉灵芝多糖含量。测得赤芝多糖含量为7.22%,松杉灵芝多糖含量为3.78%,液体培养赤芝生长速度比松杉灵芝快,多糖含量也比松杉灵芝高,因此,赤芝更适合用于液体培养生产灵芝多糖。  相似文献   

9.
我们用松杉木屑进行灵芝栽培试验,初步获得成功。现报告如下。一、菌种来源:菌种为上海食用菌研究所引进的赤灵芝。二、原料:马尾松和杉木屑的混合锯屑(杉木屑占70%,松木屑占30%)。三、木屑处理:松杉混合锯屑自然堆沤一个多月,然后晒干放室内备用,其检查处理标准,用手在中间抓起一把用鼻闻之没有松杉之类的芳香油气味即可。四、培养基配制:松杉混合锯屑78%,米糠20%,蔗糖1%,石灰1%,pH值7。水调至用手紧握培养料,指缝间有水滴但不下流为宜。五、装瓶:将上述调好的培养料装入广口瓶至  相似文献   

10.
不同原料栽培的灵芝孢子粉质量比较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灵芝是一种传统的珍贵药用真菌,近代医学研究证明,灵芝尤其是灵芝孢子粉具有调节免疫,延缓衰老,防癌抗癌等多种功效,灵芝孢子粉的开发与应用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而随着假药及食品安全问题的集中爆发,人们更加关注食品、药品及保健品的有效成分及有害物质含量。灵芝孢子粉的有效成分及有害物质含量除了受到大气、土壤、水质的影响外,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其栽培的原料。试验通过对采用不同原料生长的灵芝孢子粉的有效成分含量的初步研究,为灵芝栽培原料的选择提供参考,从而有助于提高灵芝孢子粉的有效成分含量和质量稳定性。  相似文献   

11.
谢荣 《食用菌》2017,(5):59-61
<正>市场上的灵芝或者灵芝产品主要是赤芝(Ganoderma lucidum)、紫芝和松杉灵芝。白肉灵芝(Ganoderma leucocontextum)是新发现的种类~([1])。西藏自治区农牧科学院蔬菜研究所与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合作开展的白肉灵芝活性物质分析与功效研究[5],目前白肉灵芝药效作用也成为学术研究的热点~([2,3])。为实现西藏白肉灵芝产业品牌化发展,规范化繁育菌种和标准化栽培提供技术支持,笔者总结  相似文献   

12.
松杉木屑含氮量较低,且含有桧醇、树脂、精油等物质,对木耳菌丝生长有阻碍作用,所以一般都认为松杉不能作栽培木耳的原料。为此,作者分别采用马尾松、华山松、四川冷云杉等木屑,并以毛榉科栗类木屑为对照,对毛木耳作栽培试验,现将初步试验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松杉灵芝母种培养基的筛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蔡爱群  吴基 《食用菌》2007,29(3):27-28
试验以松杉灵芝菌丝生长所需要的基本营养物质着手,旨在筛选出适合松杉灵芝母种菌丝生长的最佳培养基配方,从而有助于进一步研究、开发与利用这一珍贵的真菌资源。试验结果表明:松杉灵芝的菌丝体在①、②、③、④、⑤5种配方的母种培养基中,以配方④为最适。  相似文献   

14.
不同品种灵芝主要活性成分与营养物质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14种不同品种灵芝为试材,比较了灵芝多糖、三萜类化合物、粗蛋白质、灰分、粗纤维、粗脂肪等主要活性成分与营养成分的含量,以期为灵芝产品的进一步开发提供依据。结果表明:不同品种灵芝多糖的含量在0.53%~3.05%,含量高的品种依次为易县采集的"野生白灵芝""野生云芝""泰山3号";野生灵芝和人工栽培灵芝的三萜类化合物含量在0.47%~1.47%,野生灵芝三萜含量多数高于人工栽培灵芝;人工栽培的灵芝粗蛋白质含量多数高于野生灵芝,"美芝"粗蛋白质含量高达32.05%,易县"野生赤芝"粗蛋白质含量仅为7.52%;野生灵芝的灰分显著高于人工栽培灵芝的灰分;人工栽培灵芝和野生灵芝根据品种不同,所含粗纤维、粗脂肪含量有所差异。  相似文献   

15.
松杉灵芝生产杂菌污染原因及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松杉灵芝生产的各个环节入手,详尽分析了松杉灵芝生产中造成杂菌染污的原因,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控制方法。  相似文献   

16.
正树舌灵芝(Ganoderma applanatum)是近年来人工驯化栽培的一种野生药用真菌,因其所含有效成分对人体有显著的保健和医疗功效,日益受到业内科研人员的关注。笔者经过野生品种驯化、栽培原料及配方筛选和栽培模式及季节等一系列研究试验,总结集成了立体覆土栽培技术,现介绍如下。1生物学特性树舌灵芝俗称赤色老母菌,树舌扁灵芝、平盖灵芝等。隶属于担子菌门,担子菌纲,伞菌亚纲,多孔菌目,灵芝科,灵芝。  相似文献   

17.
以松杉灵芝为试材,研究松杉灵芝在发酵培养过程中营养成分对其菌丝体形态、生物量及多糖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通过生物量和粗多糖的产量确定最佳碳源为玉米粉;最佳氮源为麦麸;添加无机盐的效果更加明显。试验结果为今后灵芝的液体发酵及工业化生产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8.
桂西北野生灵芝和人工栽培灵芝多糖含量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苯酚-硫酸法测定了桂西北地区几种人工栽培灵芝和野生灵芝的多糖含量。结果表明:人工栽培赤芝的多糖含量均比野生赤芝的多糖含量高;人工栽培赤芝的多糖含量也比部分野生黑芝的多糖含量高。分析了不同样品灵芝多糖含量差异的原因,并探讨保护野生药用植物资源,用人工栽培灵芝替代野生灵芝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9.
针对野生灵芝和人工栽培的灵芝在外观形态、硬度、色泽、有效成分含量上存在的明显差异.从灵芝生长的基质,环境等方面出发,利用仿自然生态条件的栽培模式,从而使人工栽培灵芝在产量、外观品质及有效成分方面得到明显的改善.  相似文献   

20.
我国灵芝栽培现状及发展趋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综述我国灵芝栽培的研究进展,包括产业现状,品种分布,栽培原料开发,不同栽培模式的产生。指出存在的问题有:野生资源问题,标准化栽培技术问题,产业发展动力不足问题。分析其发展趋势为:生产方式向规模化、标准化行进,育种技术向先进化迈进,栽培产业走上工厂化之路。进而分析目前我国灵芝人工栽培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