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改作地点:文华盆景联谊园改作时间:2012年10月16日盆景改作不仅是盆景制作的继续,更是盆景的再创作。若是改变表现形式的改作,那不光是从另一思路的再创意,更是一次挖掘主体潜艺价值的实践。图1~3分别是一盆悬崖式盆景的正、右、左三个面的树像。从图照不难看出,枝叶过密,而且飘长过长,过渡不  相似文献   

2.
改作地点:文华盆景联谊园 改作时间:2012年10月16日盆景改作不仅是盆景制作的继续,更是盆景的冉创作若是改变表现形式的改作,那不光是从另一思路的再创意更是一次挖掘主体潜艺价值的实践。  相似文献   

3.
<正>这棵桧柏是一棵半成品,已经制作几个年头了。盆景是活的艺术,因树木的不断生长,作者的创作情趣也在发生改变,对作品的审美要求也会变得更加严格。这种时候,作者不会只拘泥于一种树形的创作,而会开放思维大胆尝试,通过对作品的改作实现一种突破,提高观赏效果。这棵树我认为仍有潜在的美未被发掘出来,于是决定改作。首先我们来分析一下作品(图1、图2)现在的优、缺点:1、干的过渡自然协调,舍利干坚韧古朴,两根干一前一后,有主有次,且走势一  相似文献   

4.
正盆景改作盆景是"有生命的艺术品",有生命,就有变化,这些变化或来源于植物自身的生长,或通过修剪、蟠扎、换盆等盆景造型技法来实现。对于已经成型,甚至获得过大奖的盆景重新造型,进行二度创作,谓之"改作"。这是盆景创作的继续,成功的改作能使盆景脱胎换骨,焕然一新,具有"凤凰涅槃,再获重生"的艺术效果。对于成型的盆景,看久了难免会产生审美疲劳,遇到这种情况不妨换个盆,换种盆景造型,也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这也是对盆景的一种改作。如锦鸡儿盆景"野趣"、雀梅盆景  相似文献   

5.
寻梦中国盆景,相约美好安康。在今年第八届中国盆景展会上,来自全国80多个城市的盆景艺术家、爱好者组成了近百人盆景创作大赛团队。我有幸参加,并以作品山石盆景《金州人家》荣获金奖。现将创作过程叙述如下,与大家共同探讨。  相似文献   

6.
现场造型改作,立竿见影,直观现实。老师启发,初学启蒙,别开思路,无疑是给初学者上的一堂直观的一目了然的盆景技艺操作教学课,有一定的吸引力。但也会给某些读者产生误导——"盆景制作就这么简单"?所谓改作,是通过作者的审美意识,打破常规的想象力,在确保植物生存的前提下,把一件普通的坯材(作品)改造成一件有欣赏价值的坯材(作品)。有些作品力求表现形态美,只得其形,缺  相似文献   

7.
盆景与实践     
盆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艺术。没有实践就谈不上制作盆景。盆景的培养和制作过程,是一个实践且很有趣味性的实践过程。盆景创作的实践过程,首先就是要走进大自然,实地观察和思考各种树木生长在自然环境中是什么样子;桩头生长在山林路  相似文献   

8.
创作优秀盆景作品的决定因素是什么呢?我以为首先也是最根本的是作者必须有正确的创作意识。那种以为得到一根好的树桩,便可以事半功倍地创作出优秀盆景作品的想法,是一种极片面的误解,可称之为唯素材论。对于习惯制作树桩盆景的人来说,把扦插的幼弱枝条组合成一件作品,比驾轻就熟地对“生桩”造型还要难。难在哪里?正如沈荫椿先生给《中国花卉盆景》杂志的信《请勿“东施效颦”》中指出的那样:“培植者大多缺少翰墨文化艺术修养。”(见《中国花卉盆景》1992年4期)。  相似文献   

9.
在2007辽宁盆景艺术研讨会上,盆友林川带来一件用当地产石材创作的山水盆景,还有一些作品照图。赏阅之余,倍感林川多年的心血和历炼、作品终有成就。在制作中,对当地产石材的运用和掌握表现比较充分。交谈中,了解到他的创作心路和从艺历程及他的文化涵养。诸多爱好,在盆景艺术创作中使他受益。他的作品突出意  相似文献   

10.
讣告     
植物盆景,随着时光的流动,它总是要这样那样,或快或慢地不断变化着。做为一个盆景人,怎样遵循、把握这种变化,适时的使用恰当的技艺、技巧予以改作,以求得变化和在变化中又求得新意。这,实际上是一个盆景人,不断学习不断充实不断提高的过程。 2001年,文者虽在《中国花卉盆景》当年的第8期,写了一篇《我给一株铁树接个头》的文章,介绍自己这盆拱卫式铁树盆景的制作经过(见图照1)。至今,已有四五个年头了,盆景本身也发生了一些变化,被接上的那个大的球体,底部周围也丛生了不少子球。这样就对原来盆景的整体和谐有了不少的冲击,美的画面受到了影响。于是就动了改作念头。  相似文献   

11.
顺其自我即在盆景创作的整个过程中顺其自我的客观条件;顺其自我的材料的自然势态和习性;相信自我、寻求自我、表现自我、实现自我。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的作品有鲜明的个性,创作出有新意的佳作。  相似文献   

12.
最近看了厦门盆景艺术家方水道先生一件黑松盆景创作过程中的几张照片,感觉挺有意思。  相似文献   

13.
正像国画题款一样,好的盆景命名不但能概括主题,诠释作品内涵,还能引起读者的遐思,给人以丰富的想象,使观赏者进入一个较高的艺术境界,在品味中获得美感,产生共鸣,提升盆景的品位和档次,有画龙点睛之效果。反之,则给人以“画蛇添足”之感。因此说盆景命名实际上是对作品的再创作过程,也是艺术创作,应该认真对待。然而当前盆景命名中存在的问题颇多,笔者就此谈些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14.
树木盆景造型要因时因材施艺,多种技法并用。既要能表现出本树种的品种特性,又能使艺术作品存创作过程中得到升华。一传自然之神,二传作者之神,融二神于一体。最后使作品达到自然神韵和写意效果合而为一的艺术境界,这样的作品才能耐人寻味。  相似文献   

15.
在松树盆景的造型艺术创作构思时,因树取势的思考过程非常重要,通过各种取舍方法,最大程度上保留原生树桩的自然美并将其充分展现,利用制作技巧把树桩上先天的缺陷微妙的掩饰起来。在这些基本原则下,融入作者的创作思路,精心布局,达到创作者要表现的主题思想。马尾松制作盆景,就形而言和其他松类一样,但其树干上鳞片的形状和厚薄则更胜一筹,极具观赏性。对马尾松的欣赏,重在风骨、气韵。国画中松树作品大都以马尾松为写生对象,可见马尾松盆景的文化底蕴之深。松根据树种的生理持性,在自然界生长过  相似文献   

16.
盆景制作是一门综合艺术,和美术创作、音乐创作、文学创作相同,没有固定模式,但必须紧紧围绕主题,展开变化丰富的想象和开拓。盆景制作亦然。不同的主题制作出不同的形态,不同的模式景象。  相似文献   

17.
山石盈景的发展进程与树木盆景相比较为缓慢,制作技艺有待进~步提高。现在所创作的山石盆景,大多是“定石定型”的艺术作品,即使是一件成功的作品,从观赏角度来看,也是“景致一时新而难长久”,观赏时间越长则越觉得桔寂无味,缺乏新意。  相似文献   

18.
六、设计说张夷一再强调:砚式盆景创作最反对先有作品再有题名;现在的山水盆景创作常常是做到哪儿算哪儿,最后找个景名标签贴上去。这种做法只会隔靴搔痒,无法充分体现砚式盆景特有的内涵美、精神美,更不能使砚式盆景创作的主题立意与艺术表象有机统一。中国盆景艺术创作的一个突出的民族特色就是意在笔先,将诗情画意、文化精髓的主题情趣先把握好,画出设计立意草图,再选材动手制作。  相似文献   

19.
在盆景制作过程中,有人追求苍劲之美,有人追求雄壮之美……从朱军的作品中,我们发现一种执着的精神,他在不懈地追求质朴美。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花卉盆景》杂志上看到过一些张夷先生的作品,常有耳目一新的感觉。作者创作视角新颖独到,切入点巧妙奇特,在常规中另辟蹊径,平淡里点石成金,为我们古老的盆景文化注入了新的生机。三幅一组题为《江南乐韵》的作品,就是巧借三枝江南乐曲所表现的意境、氛围、情绪等等来丰富盆景作品的内涵,也力求用大自然的山石树木的有机组合,再现音乐作品所要表达的精神世界。这又是作者一次新的可喜的尝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