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风电场通常位于高海拔山地区,水土流失风险高、危害大,其水土流失防治措施体系建设十分重要。以江西省吉安市华润峡江玉峡风电场工程为例,从扰动面积、水土流失、挖填方量等方面分析山地风电场水土流失动态特征,探讨山地风电场水土流失防治措施体系建设和防治重点。结果显示:风电场风电机组区和道路工程区是新增扰动面积和水土流失量的主要区域,也是风电场水土流失防治的重点区域;水土保持措施应在施工期第1年布设完毕,这样才能起到有效防止水土流失的作用;单台风机挖填方量、造成的水土流失均小于同地区其他风电项目,表明其水土流失防治措施体系取得了显著成效;挡土埂和挂网喷播植草是两种有效的边坡防护措施,可为同地区其他风电项目水土保持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辽西北地区水土流失严重,是水土流失综合防治实施最早的区域,通过多年的治理,形成了多模式并举结合产业引领的特色水土流失防治体系。科学地总结辽西北地区水土流失综合防治技术模式,并分析其蓄水保土机理,以期对推动水土保持理念的创新与发展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3.
结合光伏电场项目水土保持方案落实情况调查和监督检查工作实践,对辽西低山丘陵区光伏电场工程的水土流失特点、水土流失防治分区及分区防治措施进行了分析总结。该区内光伏发电场项目建设施工扰动及水土流失具有植被片状损坏、分区扰动差异、建设周期短且扰动集中和点、线、面侵蚀共存、水蚀和风蚀兼有等特点。将光伏发电项目划分为光伏阵列场区、场内道路区、集电线路区、升压站区和施工场地区5个防治分区,并分区针对性提出水土流失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4.
辽宁省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划分与防治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辽宁省水土流失严重,根据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水土保持情况资料,全省水土流失面积4.59万km2,年水土流失量1.5亿t,山洪、泥石流灾害时有发生。为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水土资源,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根据辽宁省水土流失状况,承接国家级水土流失防治区划分成果,将辽宁省重点水土流失防治区划分为辽东山地丘陵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辽西低山丘陵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辽中南低山丘陵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和辽北漫川漫岗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并提出了分区水土流失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5.
辽西地区是辽宁省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其水土流失面积占全省水土流失总面积的49%,强度以上侵蚀面积占全省同级别侵蚀面积的69%。多年来,该地区在治理水土流失方面做出了艰苦努力,使生态环境得到了较大改善。尽管如此,辽西4市仍有许多问题亟待加强与完善。今后工作重点:切实抓好水土流失治理任务的落实与实施;抓好宣传工作,提高水保在全社会的地位;抓好机构队伍建设,提高水土保持队伍的整体素质,使其更好发挥水土保持部门应有作用。  相似文献   

6.
辽西北水土流失综合防治从1993—2014年已历经22 a,在22 a的辽西北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实践中,采用、创造了多种灵活的治理措施与模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同时也积累了宝贵的经验。通过对治理过程中各类措施优化配置的成效与经验进行分析,希望为下阶段同类地区的水土流失治理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辽宁省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划分方法及成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划分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是开展辽宁省水土保持工作的重要基础。按照水利部、辽宁省相关文件的部署,开展了全省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复核划分工作。根据重点防治区划分条件,结合辽宁省水土流失现状,将辽宁省重点水土流失防治区划分为辽东山地丘陵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辽中南低山丘陵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辽西低山丘陵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和辽北漫川漫岗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  相似文献   

8.
辽西低山丘陵区光伏发电项目水土流失特点和防治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辽西低山丘陵区光伏电场为研究对象,分析光伏电场的水土流失特点、防治分区及措施布设。光伏电场水土流失特点表现为重点流失时段为建设期;水土流失类型复杂多样;重点流失区域为光伏电场区。将项目区划分为光伏电场区、道路区、开闭站区、集电线路区,并分区进行了水土保持措施设计。  相似文献   

9.
南方红壤丘陵区林下水土流失防治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林下水土流失是南方红壤丘陵区种典型的水力侵蚀现象,不仅造成林地土壤质量下降,影响林地生产力,而且破坏了当地生态环境,阻碍了区域经济发展。首先分析了南方红壤丘陵区林下水土流失的成因,总结了当前林下水土流失防治研究进展,深入探讨林下水土流失防治措施在水土保持、提高土壤肥力和促进植被生长方面的作用和适用范围,进而指出当前红壤丘陵区林下水土流失防治研究存在的不足,最后对未来林下水土流失防治进行了展望。建议创新林下水土流失治理模式,形成综合性防治技术体系,加强对林下水土保持措施实施的技术指导,构建林下水土流失防治措施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为南方红壤丘陵区的林下水土流失防治措施的筛选和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我国实行清耕制的果园占果园总面积的80%以上,因地表裸露水土流失严重,果园生草覆盖是水土流失防治措施之一。针对山地果园因地表裸露、雨滴击溅和径流冲刷产生水土流失、土壤肥力下降等问题在山地果园进行生草覆盖,在蓄积利用天然降雨、拦蓄坡面径流、防止水土流失的同时也改善了果园土壤质地、结构,提高了土壤肥力。  相似文献   

11.
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划分是水土保持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重庆市市级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划分的基础上,结合潼南区实际情况,以村为基本划分单元,运用ArcGIS空间分析工具,采用定量指标与定性指标相结合的方法,建立专题图层数据库,采用空间分析法进行了潼南区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划分,确定重点预防区面积为112.41 km2、重点治理区面积为495.23 km2,并针对不同区域内的水土流失特点提出了不同的防治措施,可为潼南区下一步开展水土保持规划及制定合理可行的防治措施提供决策参考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防治模式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特点分析,在总结已有水土流失防治成果和防治措施体系及防治技术的基础上,按照水土流失发生发展规律,把开发建设项目防治区分为扰动开挖防治区和弃渣防治区2个分区,并对各分区提出了相应的主导防治措施,对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防治宏观统筹、分类指导具有一定的借鉴和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13.
立足于西秀区实际地域情况,结合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划分导则,构建科学合理的指标体系和划分标准;以行政村为基本划分单元,利用ArcGIS空间叠置分析,通过定量与定性相结合、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划分方法,进行西秀区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划分。结果表明:西秀区共划分出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面积357.49km~2,占全区土地面积的24.35%,其中: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面积233.26km~2,占全区土地面积的15.89%;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面积124.23km~2,占全区土地面积的8.46%。本次划分成果充分反映了区内水土流失特点和防治需求,为西秀区水土保持工作实行分区防治、分类指导,有针对性地确定防治对策和措施提供依据,能够指导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水土保持工作的有效开展。  相似文献   

14.
江东 《中国水土保持》2012,(4):16-18,54
化工项目水土流失在空间上表现为点状分布,在时间上具有水土流失主导性影响因素转移的特征。在对重庆MDI化工项目生产工艺和施工方法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MDI化工区水土流失防治可分为行政办公防治区、产品存储防治区、生产装置防治区、罐区防治区和施工生产生活防治区;对化工区植物措施布置原则和水土保持临时防护措施体系的典型设计进行了分析和评价,以期能为同类化工项目水土保持措施配置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福建省山地果园水土流失现状与防治措施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调查结果显示,福建山地果园水土流失面积大,但以轻度流失为主,水土流失在闽东南沿海地区、丘陵地貌、陡坡地上分布面积较大。造成山地果园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是工程措施不规范、园面裸露和忽视地力培育、土壤肥力低等。因此,应采取全面规划、综合治理的水土保持措施,加强水土保持工程建设,配套生物、耕作措施,加大水土保持科普宣传和科技示范推广力度。  相似文献   

16.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及其防治措施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据统计,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面积高达43万km2,年输入黄河泥沙量16亿t。严重的水土流失导致土壤肥力低下,土壤质地变粗,团粒结构遭到坡坏,加剧了土壤缺水,改变了土壤成立过程。根据黄土高原丘陵区水土流失特征,探讨了水土流失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措施──水土保持耕作措施,集水深蓄耕作技术,被改梯及打坝淤地工程措施及人工林草生物措施。  相似文献   

17.
根据试验结果 ,分析了红壤丘陵区水土流失和养分损失的过程和动态变化以及在不同耕作轮作措施下的变异特征 ,提出了水土流失区综合治理的技术措施。东南红壤丘陵区水土流失的面积约占土地总面积的 2 1.5 %。水土流失量的年际间差异非常大 ,达 18~ 2 0倍 ,季节间的变化则主要受降雨分布、植被覆盖及人为活动的影响 ,保护性耕作可以明显减少水土流失和养分损失量。采用综合治理技术 ,创造合适的水分和养分条件 ,是快速恢复水土流失区的植被和土壤肥力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8.
根据辽东地区坡耕地水土流失防治的总体规划,实施地埂植物穿带治理水土流失不仅符合农业生产的高产、优质发展方向,是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而且是区域经济长久持续发展的保障。重点介绍了采用地埂植物穿带技术治理水土流失的地埂间距、栽培技术、预期目标和效益,经过推广实施证明,该措施不仅能带来较高的经济效益,而且在防治土壤侵蚀、提升土壤肥力、控制农药使用量、改善农村生活和农业生产条件、保护生态环境、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方面,将发挥积极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云南省元谋干热河谷的土壤退化及旱地农业研究   总被引:17,自引:3,他引:17  
针对云南省元谋干热河谷区的土壤退化严重,运用专家系统建立了土壤退化指标和分类体系,并在典型区进行了土壤退化现状调查和分类评价,结果表明,在该区发展旱地农业必须以防冶土壤退化为中心,采取改善农区生态环境条件,调整旱地农业结构,改土培肥等对策,并初步总结了在以上认识指导下,试验高效复合农林生态系统-旱地胡同式农业的结果,这是一项防治干热河谷土壤退化,发展旱地农业的成功模式。  相似文献   

20.
玉林地区的水土流失及其防治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玉林地区是广西水土流失面积最大,土壤侵蚀最严重的地区之一,通过对该地区水土流失的现状及其成因进行分析。提出了防治水土流失的几项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