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研究丛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AM)真菌对滇重楼幼苗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及酶活性的影响。[方法]采用盆栽实验对滇重楼幼苗接种28种AM真菌,通过稀释平板计数法测定根际土壤可培养微生物数量,并结合室内分析对其土壤酶活性进行研究。[结果]各接种AM真菌组菌根浸染率在75%~100%,接种不同AM真菌的滇重楼幼苗根际土壤中,土壤微生物数量、生物量碳及土壤酶活性存在差异,接种AM真菌提高了滇重楼幼苗根际土壤可培养细菌和放线菌数量,降低了滇重楼幼苗根际土壤可培养真菌数量,增加了土壤微生物碳源利用率,改变了土壤中物种的丰富度和均一度,增加了土壤中的生物多样性;促进了滇重楼幼苗根际土壤酶(蛋白酶、脲酶、磷酸酶、过氧化氢酶和蔗糖酶)活力的增加,尤其可显著增强磷酸酶、蔗糖酶的活性。[结论]AM真菌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滇重楼幼苗根际土壤微环境,对滇重楼人工栽培应用AM菌剂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接种丛枝菌根后不同时间对植物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酶活性及矿质养分的影响,为采煤塌陷区生态复垦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田间试验,设接种丛枝菌根和不接种对照两个处理,测定接菌后不同时间菌根侵染率、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酶活性、矿质养分及其相互关系。【结果】与对照相比,接种菌根显著提高菌根侵染率,菌根真菌与植物建立良好的互惠共生关系;相同时间,接菌处理土壤微生物数量大于对照,两处理种群数量上均为细菌数量最多,放线菌次之,真菌最少;同一时间,接菌处理磷酸酶、脲酶、蔗糖酶活性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下同)高于对照,随着复垦时间的延长,土壤磷酸酶活性不断增加;随着植物的生长根际土壤速效磷、碱解氮、有机质含量均逐渐显著降低,同一时间条件下,接菌区速效磷含量显著高于对照区。【结论】接种丛枝菌根真菌对矿区扰动土壤微生物群落、酶活性、速效磷含量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3.
为提高红花产量与品质,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接种丛枝菌根真菌对红花生长、产量以及根际微环境的影响。试验设计4个处理:摩西球囊霉菌(Glomus mosseae)单菌接种组(GM)、根内球囊霉菌(Glomus intraradics)单菌接种组(GI)、G.mosseae与G.intraradices混合菌接种组(H)、不接种的对照组(CK),测定了红花伸长期的生物量、丛枝菌根真菌侵染率、土壤有机质含量、土壤酶活性、土壤pH值及根际土壤碱解氮、速效钾、有效磷含量等指标。结果表明:3个接种组丛枝菌根真菌均有侵染,混合菌接种组侵染率最大(69.00%);与对照组相比,接种组的生物量和产量均明显提高(P0.05),其中接种混合菌的效果最大,红花生物量、花绒产量、单株籽粒质量比对照组分别提高35.67%、17.79%、24.86%;接种组根际土壤碱解氮含量、速效钾含量、全磷含量均降低,而土壤有机质含量、速效磷含量和磷酸酶活性均提高;红花生物量、产量、土壤有效磷含量、磷酸酶活性与丛枝菌根真菌侵染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说明红花丛枝菌根的形成改善了根际土壤微环境,提高了土壤肥力,从而促进红花生长,增加红花产量,根际效应与丛枝菌根真菌的种类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不同气候条件下AM真菌资源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方法】以陕西宁陕、横山的刺槐和小叶杨为材料,分析不同气候条件下植物根际土壤中丛枝菌根(AM)真菌的种属分布,以及土壤因子与其侵染率和孢子密度的关系。【结果】(1)在宁陕、横山的刺槐和小叶杨根际土壤中共分离鉴定出AM真菌22种,分别隶属于球囊霉属(Glomus)、原囊霉属(Archaeospora)、无梗囊霉属(Acaulospora)、巨孢囊霉属(Gigaspora)和盾巨孢囊霉属(Scutellospora),其中球囊霉属(Glomus)为优势属。宁陕、横山小叶杨和刺槐根际土壤中鉴定出的AM真菌种类数目分别为13,13和18,19。(2)有效N、速效P含量与各采样地AM真菌侵染率和孢子密度均呈正相关;有机质含量与横山刺槐根际的AM真菌侵染率和孢子密度均呈正相关,与横山、宁陕小叶杨及宁陕刺槐均呈负相关;pH与横山、宁陕小叶杨及宁陕刺槐根际的AM真菌侵染率和孢子密度均呈正相关,与横山刺槐呈负相关。(3)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各类土壤理化性质对不同宿主植物的AM真菌侵染率和孢子密度影响程度不同。【结论】不同气候带AM真菌多样性存在差异;不同宿主植物、土壤理化性质对其根际AM真菌侵染率和孢子密度的影响有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5.
丛枝菌根真菌对还田稻秆分解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接种丛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l,AM)真菌对水稻秸秆分解的作用及影响机理。【方法】稻秆还田采用室内盆栽法,通过接种摩西球囊霉Glomus mosseae、根内球囊霉Glomus intraradices和幼套球囊霉Glomus etunicatum,研究了3种AM真菌对宿主小麦根系侵染率、稻秆分解速率、土壤酶活性和土壤微生物量的影响。【结果】3种AM真菌均能较好的与小麦根系形成共生系统,侵染率均达84%以上。接种G.mosseae和G.intraradice处理显著促进了稻秆的分解率(增幅分别为26.51%和16.27%);各接菌处理下的土壤微生物量和与碳氮磷元素矿化相关的纤维素酶、蛋白酶、硝酸还原酶、酸性磷酸酶以及碱性磷酸酶均表现出上升趋势,其中G.mosseae对土壤微生物量和各种酶活性的促进作用最显著。【结论】接种AM真菌能够促进还田稻秆的分解,正向调节农田土壤生态系统中有机质的养分释放。摩西球囊霉菌对稻秆分解的促进作用优于其他2种菌根真菌。因此在后续的稻秆分解应用试验中使用G.mosseae作为优势菌种之一进行研究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6.
AM真菌对红地球葡萄促生效应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3种丛枝菌根真菌促进葡萄生长和磷素吸收的能力,通过比较筛选出优势的AM真菌菌株,为丛枝菌根真菌应用于葡萄种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温室盆栽试验,在人工控制温度(25℃)和湿度(50%)的条件下,向红地球葡萄幼苗的根部分别接种摩西球囊霉(Glomus mosseae)、根内球囊霉(Glomus intraradices)和地表球囊霉(Glomusversi forme)3种AM真菌,定期测定幼苗的株高、干质量、含磷量、叶绿素含量、根际侵染率以及土壤有效磷含量等指标,研究这3种AM真菌对葡萄幼苗生长的促进作用。【结果】接种丛枝菌根真菌的葡萄苗叶绿素含量和全磷含量较对照有所增加,生长明显加快。接种AM真菌的葡萄植株样品干质量较对照提高26%以上,而叶绿素含量在葡萄植株生长第28天和第56天时高于对照10%以上。接种AM真菌后,葡萄幼苗根部生长发育优于对照,根部干质量显著增加;接种处理的葡萄植株在不同生长周期的总含磷量均有所增加,其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的磷含量均高于对照。【结论】在葡萄定植及种植过程中,接种AM真菌是一种有效的促生方法。3种AM真菌中,在促进葡萄光合作用和磷素吸收方面的表现以地表球囊霉最优,摩西球囊霉次之,根内球囊霉较差。  相似文献   

7.
丛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l,AM)真菌在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实践中具有重要作用。采用盆栽模拟方法,重点分析不同土壤磷条件下小马鞍羊蹄甲(Bauhinia faberi)幼苗接种AM真菌后,幼苗的形态、生物量积累、菌根侵染率和菌根效应(mycorrhizal growth response, MGR)在一个生长季内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Glomus mosseae Glomus coronatum能较好地侵染幼苗,两种AM真菌显著地增加幼苗根系、叶片数和生物量;接种AM真菌显著影响幼苗的生物量分配,而土壤磷对幼苗的生物量分配影响不明显,AM真菌和土壤磷对幼苗生长的交互作用显著;G. mosseae是小马鞍羊蹄甲的优势AM菌,其接种的幼苗根长、叶片数、生物量、侵染率和菌根效应都显著高于G. coronatum处理的幼苗;菌根效应显著,接种AM真菌能有缓解土壤磷素缺乏的限制作用,且随着苗龄增大促生作用表现更为明显。不同AM菌种对小马鞍羊蹄甲幼苗生长的促生作用表现出的差异,提示在多元资源限制的干旱贫瘠环境中进行生物修复须为目标恢复物种筛选出高效的优势AM真菌。  相似文献   

8.
为评价丛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e,简称AM)真菌提高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的耐盐性效应。在光照培养室条件下研究松嫩盐碱草地2种AM真菌[地表球囊霉(Glomus versiforme,简称GV)、根内球囊霉(Glomus intraradices,简称GI)]对不同浓度(0、0.5%、1.0%)盐处理的紫花苜蓿生长和部分生理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各浓度盐胁迫下,所有接种AM真菌的处理均能促进紫花苜蓿个体生物量的积累、降低叶片相对电导率和丙二醛的含量、增加叶绿素含量;随着Na Cl浓度的增加,菌根侵染率显著降低(P0.05),3种接种AM真菌处理的侵染率表现为混合菌剂地表球囊霉根内球囊霉。  相似文献   

9.
石漠化地区桑树根际 AM 真菌具有多样性,鉴定了3属(球囊霉属、无梗囊霉属和巨孢囊霉属)16种 AM 真 菌,其中球囊霉属和无梗囊霉属为石漠化地区 AM 真菌优势属.以 AM 真菌和桑苗为试材,网室试验池中分别对 生长2个月的无菌根桑苗接种摩西球囊霉、根内球囊霉和细凹无根囊霉3个 AM 真菌菌种,45d后测量接种和不接 种桑苗的菌根侵染率、菌根依赖性、生长量和光合特性等指标.结果表明:网室中接种45d的桑苗菌根侵染率最高 达到(38.67±1.44)%,桑苗对真菌菌根依赖性最高达到(203.03±14.93)%,接种菌根桑苗株高、茎粗、叶片数、 第五片叶大小、主根长、植株鲜质量、干质量等都显著高于对照,菌根桑苗的叶绿素含量、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 孔导度显著高于非菌根桑苗.研究结果证明:桑苗对菌根真菌有着高度的依赖性,提高根系吸收能力,促进叶片光 合作用,接种 AM 真菌能显著地促进桑苗根系和枝叶的生长,获得健壮的菌根化桑苗.  相似文献   

10.
黄继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1):6547-6550
调查研究了四川遂宁地区磨溪油田石油污染土壤中丛枝菌根(AM)真菌资源和宿主植物根系侵染状况。结果表明,所调查的14种植物中13种能形成AM,占93%。菌根侵染率为17%~69%,菌根侵染强度为2%~24%,表明石油污染区植物具有较强的菌根依赖性。分离出AM真菌16种,其中缩球囊霉(G.constrictum)和摩西球囊霉(G.mosseae)为该区域优势种;描述了种的形态学特征,并对宿主植物根际土壤AM真菌的分布状况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