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探讨在氮磷钾肥中添加微量元素进行配方施肥对西南桦幼林生长的影响,为营造西南桦人工丰产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设西南桦幼树每株施用有效成分总含量为45%的氮磷钾肥0.5kg及分别添加10.0g硼或10.0g硼+5.0g铜9个配方施肥处理,分析各处理幼树的树高、胸径和单株材积.[结果]施用不添加微量元素的氮磷钾肥可极显著促进2年生西南桦幼林的树高生长(P<0.01,下同),对胸径和单株材积生长虽有促进作用但效果不明显;在氮磷钾肥中分别添加硼或硼+铜,可显著(P<0.05,下同)或极显著促进2年生西南桦幼林树高、胸径和单株材积生长;氮磷钾肥、氮磷钾肥+硼及氮磷钾肥+硼+铜3类配方施肥处理的西南桦幼林平均单株材积生长量比值为1.0:1.2:1.4,其中以磷、钾含量较高的氮磷钾肥+硼+铜的效果最明显.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进行氮磷钾肥+硼或+铜配方施肥西南桦幼树的树高、胸径和单株材积间呈极显著正相关.[结论]在氮磷钾肥中添加微量元素硼或硼+铜进行配方施肥对2年生西南桦幼林生长均有促进作用,尤其以磷、钾含量较高的氮磷钾肥+硼+铜的施肥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2.
吴晓明  许康生  王小民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2):10790-10791
[目的]探究杉木人工幼林的施肥技术及其效益分析。[方法]在对7年生杉木人工幼林的施肥对比试验中,设3种施肥处理:钙镁磷肥500g/株、尿素250g/株和磷肥250g/株+尿素125g/株,不施肥为对照,采用挖环状沟施肥法,年底11月根据树高生长和胸径生长量调查,计算各试验区立木材积和蓄积量。[结果]施肥5年后杉木人工林的立木蓄积量,以施磷肥处理的效果最好,比对照区年均增加立木17.13m3/hm2,净产值增加33776元/hm2;磷肥+尿素混合施效果次之,比对照区年均增加立木9.04m3/hm2,净产值增加16284元/hm2;施尿素对林木作用不大,仅比对照区年均增加立木2.38m3/hm2。[结论]磷肥施用效果最佳,施入后杉木人工幼林的林木生长平稳.其效果随时间的推移越趋明显。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连续施肥对杉木幼林生物量的影响,为杉木人工林合理施肥和可持续经营提供基础资料.[方法]通过对1~5年生杉木幼林进行连续施肥,调查研究杉木幼林生长情况,以及施肥对杉木幼林生物量的影响.[结果]连续施肥对杉木幼林生物量的影响显著.随着林龄的增加,施肥处理和不施肥处理的杉木单株各组分生物量不断增加.其中树干生物量增加得更快.施肥处理第5年,杉木各组分的生物量所占比重分别为树叶13%、树枝25%、树皮9%、树干32%和树根18%.[结论]各组分生物量变化幅度由大到小依次为树干、树枝、树根、树叶、树皮.  相似文献   

4.
[目的]明确抚育间伐和施肥综合改培技术措施对江西大岗山地区杉木成龄低质人工林生长、蓄积和经济效益的影响。[方法]对12、14立地指数杉木人工林实施综合改培措施效果效应进行对比,研究综合改培措施对杉木成龄低质林生长、材积和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综合改培措施实施2年后,12、14立地指数林分杉木径向生长分别比对照提高了1.45倍和1.67倍,单株蓄积生长量比对照提高了14.3倍和6.0倍。12、14立地指数林分采取综合改培措施的经济效益分别为2 409和293元/(hm~2.a),投入产出比1.00∶1.70和1.00∶1.10。[结论]12立地指数杉木低质人工林采用综合改培措施的近期可获得最高经济效益,在生产中应优先使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不同抚育间伐强度对杉木生长的影响,为杉木林分生长状况的改善提供理论参考。[方法]主要以茅栗坑山场9块样地为试验地,以1/3、1/4、1/5 3种抚育间伐强度各做3次重复的抚育管理,对2018、2019年样地内单株进行每木检尺,研究不同抚育间伐强度对杉木胸经、树高、蓄积、单株林积的影响。[结果]抚育间伐对林分生长有明显的促进作用,随着抚育间伐强度的增加,林分的平均胸径、单株材积、蓄积的相对增长量也随之增加,其中1/3抚育间伐强度下增长最多,分别达到9.97%、27.64%、27.78%;平均树高相对增长量先下降后增加,在1/3抚育间伐强度下增长最多,达到4.88%。[结论]抚育间伐可以促进林分生长,提高林分质量,可以实现木材的早期利用及总利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土壤速效养分对不同抚育措施的响应以及季节变化,以期选择出可以有效改善林地土壤养分状况的抚育措施,为降香黄檀Dalbergia odorifera与檀香Santalum album混交人工林抚育体系的建立提供参考。【方法】以珍贵树种降香黄檀与檀香混交林下表层土壤为试验对象,设置4个处理,即对照(CK)、铲草、施肥、铲草+施肥(铲+施),每处理4次重复,测定土壤速效养分和pH的变化,每季度测定1次。【结果】铲草施肥处理后土壤pH无显著变化,但增强了土壤酸碱缓冲性能,减缓土壤pH的季节性波动;土壤速效养分含量受季节和抚育措施变化影响显著,各处理的铵态氮和硝态氮含量均在秋、冬季节出现峰值;铲草、施肥和铲+施处理的全年土壤铵态氮含量较CK分别增加16.87%、8.17%和20.25%;铲草和铲+施处理的土壤硝态氮含量较CK分别增加12.69%和21.45%,施肥处理较CK减少1.81%;铲+施和施肥处理的土壤有效磷含量较CK分别增加50.63%和19.58%,铲草处理较CK减少2.53%;铲草、施肥和铲+施处理的土壤速效钾含量较CK分别增加117.18%、57.91%和142.54%。【结论】土壤速效养分含量对铲草施肥抚育措施出现的响应不同,但铲草施肥各措施都促进了土壤中一种或多种速效养分含量的增加,铲+施处理促进了林下土壤速效养分含量的全面增加,对于降香黄檀与檀香混交林来说铲+施处理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抚育措施,对其生长有较好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索不同施肥处理对高山萝卜产量及感官品质的影响,为发展高山萝卜及其合理施肥提供依据。[方法]以十堰市普遍种植的萝卜品种"双红一号"为试验材料,研究在高山环境下不同施肥处理对其产量和感官品质的影响。[结果]随着化肥投入量的增加,萝卜产量及单株重有增加的趋势,而根冠比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施用有机肥既可以增产,还可以改善萝卜品质,而硼肥对萝卜增产效果不明显,但可以明显地改善萝卜品质。[结论]对"双红一号"而言,N 210 kg/hm2+P2O5147 kg/hm2+K2O 210 kg/hm2+商品有机肥750 kg/hm2为其最佳施肥处理,此时萝卜的单株重最大,经济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8.
玉米新品种南校205的施肥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荫飞  简峰  沈青群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16):7398-7400
[目的]探讨玉米新品种南校205施肥模型。[方法]采用三元二次通用旋转组合设计3因素5水平20个处理,通过试验建立数学模型。[结果]南校205最佳经济效益施肥方案为:单产7 304.2 kg/hm2,纯收益10 287.40元/hm2,施N量216.84 kg/hm2、P2O5111.97kg/hm2、K2O243.97 kg/hm2 南校205最高产量施肥方案为:单产7 466.2 kg/hm2,纯收益9 995.92元/hm2,施N量300.67 kg/hm2、P2O5146.90 kg/hm2、K2O240.63 kg/hm2。经济效益最佳施肥方案比最高产量施肥方案产投比高。N与P2O5、N与K2O的互作分别达到显著、极显著水平。[结论]采用最佳经济效益施肥方案,比最高产量施肥方案收益增加291.48元/hm2,效果良好。种植南校205时要特别注意磷、钾肥对氮肥施用效果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目的]为探明猪粪-秸秆还田的应用效果,确定最佳还田模式.[方法]通过稻麦轮作田间试验,开展猪粪-秸秆还田处理对稻麦生长形状及产量的影响研究,统计分析其经济效益及二氧化碳减排量,对比分析出最佳的猪粪-秸秆还田模式.[结果]猪粪-秸秆还田有利于稻麦的生长,在“30%猪粪氮+20%秸秆氮+50%化肥氮”还田模式下,稻麦产量为最高,分别为7 874.57 kg/hm2和6 427.00 kg/hm2,且稻麦轮作一年可节约成本5 14635元/hm2,稻麦分别增收5 312.56元/hm2和3 931.93元/hm2,温室气体平均减排量为1.30 t/hm2(按C02干基计算)[结论]因此,建议“30%猪粪氮+20%秸秆氮+50%化肥氮”模式为猪粪-秸秆还田的最佳施肥模式.  相似文献   

10.
林地抚育对黔中地区杉木人工幼林生态系统碳储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林地抚育(松土、割灌、锄草)是提高人工林林分成活率,促进林木生长的重要措施,但对其固碳功能的影响研究仍鲜见报道。本研究以杉木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林地抚育(松土、割灌、锄草)对黔中地区杉木人工幼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及其组分(植被层、枯落物层、作为主根系层的0~60 cm土壤层的碳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林地抚育使得杉木人工林林木的保存率、林分郁闭度、林木胸径、树高等均显著高于对照林分,林木单株生长的固碳能力大幅提高,其碳储量是对照林分的4.93倍。抚育杉木人工幼林生态系统的总碳储量(106.37 t/hm2)显著高于对照(78.61 t/hm2),其中植被碳库储量(26.07 t/hm2)是对照(4.64 t/hm2)的5.62倍,抚育后枯落物碳储量较对照高0.38 t/hm2。但是,林地抚育后表层土壤(0~10 cm)有机碳含量较对照下降5.44 g/kg,而10 cm以下土层较对照均表现为增加,土壤碳储量较对照总体增加3.30 t/hm2。因此,造林初期林地抚育可促进林木生长,提高植被、土壤和生态系统的碳储量,显著增强杉木幼龄林的碳汇功能。   相似文献   

11.
[目的]揭示引种鹅掌楸和杉木人工林在广西自治区融水县的生长特性,为杉木连栽迹地造林树种的选择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广西自治区融水苗族自治县杉木采伐迹地的鹅掌楸和杉木人工林的生长特性进行了5年的定位监测,并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在相似立地条件下,1~5年生鹅掌楸人工林的平均树高、平均胸径和平均蓄积量均明显高于杉木人工林,其中,5年生杉木人工林年均胸径生长量为1.43 cm,年均树高生长量为1.23 m,年平均蓄积量为17.02 m3/hm2,而5年生鹅掌楸人工林的上述3个数据分别为2.19 cm、1.78 m和31.80 m3/hm2,是杉木人工林的1.53、1.45和1.87倍。[结论]鹅掌楸是一种早期速生树种,其生长速度比杉木快,成材比杉木早,可以作为杉木的替代轮作树种进行推广。  相似文献   

12.
李天成  贺利中  龙建平 《农技服务》2010,27(1):90-90,125
在杉木未成林造林地1年各进行1次75.7%和88.8%的草甘膦胺盐可溶性除草剂化学除草,与进行全铲抚育2次相比,化学除草能有效阻止高大多年生草本五节芒的生长,节约劳动力生产成本和促进幼树生长。  相似文献   

13.
研究了化学除草剂在杉木幼林抚育中的除草效果。结果表明,草甘膦和百草枯混合施用的除草效果好,优于单独施用,添加洗衣粉可以增强2种除草剂的除草效果。与传统的人工除草相比,杉木幼林采用化学除草可节约用工70%,节约资金53.8%。  相似文献   

14.
史鸿飞  张劲峰  杨德军  马赛宇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7):9324-9325,9369
[目的]大面积推广印度紫檀这一珍贵用材树种。[方法]研究和总结了印度紫檀的山地造林技术要点和苗木的早期表现。[结果]3年生幼林生长表现良好;提高造林措施和加强幼林的抚育管理可提高幼林的成活率和保存率;适当的施肥对幼林的生长具有促进作用。[结论]印度紫檀有较强的适应能力,能适应云南热区的气候与立地条件,但生产周期长,必须走复合经营的道路,以提高林农的营林积极性和林地的综合效益。  相似文献   

15.
丁洪峰 《安徽农业科学》2016,44(30):136-138
[目的]研究杉木生物量及其分配的动态变化。[方法]以闽北杉木林为研究对象,在典型区域设置46块样地,采用收获法测定46株标准木的生物量,林龄为5~33年。[结果]建立了闽北杉木器官及整株生物量与测树指标(胸径和树高)的回归模型;除树枝和树叶外,其他器官(树干、地上和树根)及整株的回归效果良好;随着林龄的增加,器官及整株生物量逐渐增加,在林龄为40年左右时达到稳定,同时构建了林木生物量与林龄的回归模型;随着林龄的增加,树干生物量的比例逐渐增加,其他器官生物量的比例逐渐减小,并在林龄为25年左右达到稳定。[结论]随着林龄的增加,杉木生物量及其分配呈现可预测的动态变化。  相似文献   

16.
秦丽凤 《南方农业学报》2018,49(6):1183-1188
[目的]建立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优良无性系组培快繁技术体系,为杉木规模化育苗提供技术支持.[方法]以桂林市全州县15年生优良杉木单株基部或根部萌芽条的茎尖为外植体,筛选最佳HgCl2浸泡灭菌时间;以1/2MS为基本培养基添加不同激素组合进行芽的诱导和增殖,以1/4MS为基本培养基添加不同生长素或生长素组合进行生根培养,筛选适宜杉木组织培养和快繁的培养基.[结果]在改良培养基1/2MS+0.8 mg/L 6-苄氨基嘌呤(6-BA)+0.3 mg/L吲哚丁酸(IBA)中,杉木茎尖芽的诱导率达74.3%,平均芽长达2.3 cm;在改良培养基1/2MS+0.6 mg/L 6-BA+0.3 mg/L IBA中,杉木茎尖诱导芽的继代培养增殖倍数适中,增殖芽生长较快,有效苗数较多;在改良培养基1/4MS+0.5 mg/L IBA+1.0 mg/L ABT 6号生根粉中,杉木继代苗的生根率达90.7%.[结论]6-BA质量浓度是影响杉木外植体诱导率的主要因素,同时影响新芽的萌发数量;IBA则主要影响新芽的生长速度.适宜质量浓度的生长素可促进杉木组培苗生根,但质量浓度过高会抑制苗木生根.在实际生产中,以1/2MS+0.8 mg/L 6-BA+0.3 mg/L IBA为杉木茎尖芽诱导和生长的培养基、1/2MS+0.6 mg/L 6-BA+0.3 mg/L IBA为杉木茎尖诱导芽的继代增殖培养基、1/4MS+0.5 mg/L IBA+1.0 mg/L ABT 6号生根粉为杉木组培苗的生根培养基,可实现杉木优良无性系规模化育苗.  相似文献   

17.
吕圣吉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8):13844-13846
[目的]研究杉木—木荷混交林土壤肥力与水源涵养功能。[方法]通过对23年生杉木—木荷混交林以及杉木纯林的生物量和土壤进行调查。[结果]与纯林相比,混交林更能促进林木生长,混交林中的杉木的平均树高、平均胸径比纯林中的杉木分别提高了20%、18.97%。混交林林分的总蓄水量为1 947.98 t/hm2,纯林林分总蓄水量为1 640.16 t/hm2,混交林能明显降低土壤容重,增加土壤孔隙度,改善土壤水分状况,同时混交林比纯林具有更好的改土培肥作用,0~20 cm土层中,混交林土壤的有机质、全氮、全磷、速效钾、有效磷、水解氮分别比纯林中提高34.05%、47.66%、19.29%、55.04%、49.15%和20.63%,而在20~40 cm土层中各种养分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结论]与纯林相比,混交林的营造对林木生长、土壤的物理性质、土壤肥力以及水源涵养均具有良好的改良作用。  相似文献   

18.
刘映良  谢双喜  丁贵杰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5):2657-2658,2664
[目的]揭示岩性土壤与杉木生长的关系,为系统培育杉木速生丰产林奠定基础。[方法]采用实验生态学的方法,通过方差分析,对6类不同岩性发育的土体上11年生杉木生长和生物量进行研究。[结果]6类不同岩性发育的土体对杉木的高、径生长及生物量效应影响不同,其中,长石石英砂岩平均树高为523.270 cm,平均胸径为4.720 cm,平均单株生物量为5.059 kg;玄武岩平均树高为511.570 cm,平均胸径为4.650 cm,平均单株生物量为4.848 kg,生长良好,以下依次是石英砂岩、变余砂岩、第四纪红色黏土和煤系硅质砂页岩,且后2类岩性差异较小。[结论]长石石英砂岩和玄武岩对杉木生长最有利。  相似文献   

19.
杨治国  黄红兰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3):11718-11720
[目的]了解贵州石栎的生长过程以挖掘其开发利用潜力。[方法]对九连山国家自然保护区天然阔叶林中的3株贵州石栎和1株野生杉木进行树干解析。[结果]贵州石栎具有早期速生的特性,且超过该地野生杉木的长势,后期胸径生长潜力较大。[结论]选择贵州石栎造林地时,宜避开湿地、湿润等地下水位过高湿地,幼龄抚育间伐宜创造一定的荫蔽环境,中龄期及以后则需保持一定的采光条件,减少种植密度以缩短培育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