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红松与日本落叶松、樟子松采用株间混交、行间混交、带状混交和块状混交4种方式进行混交造林,14 a生时,带状混交造林的红树胸径和树高生长量为最大,分别为6.0 cm和8.50 m;其次为行间混交,分别为5.5 cm和8.12 cm;株间混交最差,分别为2.1 cm和3.64 m,仅为带状混交的35%和43%。  相似文献   

2.
对红松果材兼用林造林混交模式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采取红松与日本落叶松隔行混交造林,当日本落叶松达到工艺商品市场价值时,一次性采伐后,可收回投资成本,并获取较好利润,从而缩短投资周期,解决了营林生产中存在的红松结实前期无产出效益的实际问题。  相似文献   

3.
红松与日本落叶松不同混交比例造林试验结果表明,两者比例为3∶1的林型,不但单位面积上间伐材收益高、红松保留株数适宜,而且树木生长旺盛,伐除落叶松后可在较短时间内郁闭,形成红松纯林。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日本落叶松10 a的营造纯林、与枫香混交造林、与鹅掌楸混交造林的对照试验研究表明:日本落叶松与枫香、鹅掌楸等阔叶树混交造林,既能改善林地生长环境,促进林木生长,提高落叶松林分的产量和质量,又能减少病虫和风雪危害,增强落叶松林的抗灾能力。日本落叶松适宜和喜光、深根性的中山速生阔叶树种(常绿阔叶树或常绿落叶阔叶树)混交造林。  相似文献   

5.
红松、日本落叶松与色赤杨、白桦混交造林,直径生长量比纯林提高3%-15%,树高比纯林提高5%-95%,材积比纯林提高18%-99%。  相似文献   

6.
红松与落叶松混交林适宜配置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森林是陆地最大的生态系统,它不仅具有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而且更具有强大的生态效益。文章通过对红松与落叶松混交林的不同混交配置的试验得出,红松与落叶松混交比3∶1林分红松生长最好,混交比2∶1的林分红松生长较次之,混交比1∶1的林分红松生长最差。混交比3∶1的林分红松地径分别为混交比2∶1的林分、混交比1∶1的林分的18%与41%;树高是混交比2∶1林分、混交比1∶1林分的35%、46%。红松与落叶松混交林适宜的混交比应是有利于红松的良好生长。  相似文献   

7.
水曲柳与落叶松最佳混交方式的探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水曲柳和落叶松均为黑龙江省造林树种中价值高、生长快的两个珍贵树种。在该省的造林实践中,这两个树种混交比较成功。现根据生产中的调查和试验等方面所获资料,对混交方式作如下探讨。一、外边资料的分析生产调查结果说明,水曲柳与落叶松的混交方式主要是以带状混交为主,其次是行间或株间混交。在我省的富锦县太东、桦川  相似文献   

8.
红松、水曲柳混交林营造技术初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红松、水曲柳可选择带状、块状、隔行或隔株进行混交造林、造林蜜度为红松3300株/hm^2,水曲柳4400株/hm^2,混交林中,水曲柳年均高生长明显高于纯林,达到57.6cm,红松略高于纯林。  相似文献   

9.
采用剪根摘芽苗木处理方法,对黄菠萝与落叶松、云杉、红松等树种进行带状混交试验,观察黄菠萝保存率.结果表明,对黄菠萝幼苗采用剪根摘芽的苗木处理方法进行混交试验可以有效的提高黄菠萝保存率,可在生产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红松、日本落叶松混交林试验初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红松、日本松落叶松是我地区主要造林树种,经过7a造林试验,红松、日本落叶松混交林林分稳定且长势较好;与纯林相比,混交林在生长态势、抗病虫害和生态保护性能等方面均有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1.
张鸿 《河南林业科技》2011,(3):28-30,39
以应用实践为基础,确定概念定义,对现有的混交造林模式理论基础概念含义进行了补充解释,对混交造林模式下的工程量提出了不同的计算方法,对混交图式进行补充并提出了完整的的表达方法,首次引入单株种植面积的概念,在水土保持工程混交造林设计、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编制工作以及施工运用中提出了解决混交造林模式理论基础概念定义模糊不...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从树种选择、混交方式及造林密度、整地挖穴、栽植、幼林抚育、保护管理、立地条件、病虫害防治等方面介绍了治沙造林技术,把樟子松及锦鸡儿混交造林方式从扩大面积、提高单产和质量,进一步提高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3.
采用未成林地自然灾害受损核查办法,对贵州省2013年人工造林未成林地干旱灾害受损情况进行省级核查。分别针对不同受灾地域、工程项目、造林年度、混交方式、树种组5个承灾体,分析受损程度等级、株数保留率情况。为积极有效应对干旱灾害,在科学造林、加大抗旱实用技术的推广和完善灾后恢复重建相关政策等方面提出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4.
2010~2012年在怒江流域等海拔1500m以下的干热河谷地区进行马鹿花不同混交模式造林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造林中最有推广应用价值的混交模式为马鹿花×小叶榕,其种植效果好,其次为马鹿花X印度黄檀X小叶榕X高山榕×零星大青树混交模式。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混交模式对马鹿花的株高、地径和冠幅均具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5.
对华南厚皮香造林地选择、种苗选择、整地、造林方式、定植、抚育管理、施肥、收获等各个环节进行探讨,开展了密度、纯林及混交造林等试验,通过树干解析及生长过程分析,对华南厚皮香的生长进行了预测,总结了一整套华南厚皮香造林技术模式,为华南厚皮香培育产业化提供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16.
杨春生 《福建林业科技》2012,39(3):80-82,100
采用苦槠裸根苗、容器苗在不同立地条件下与桂花、杉木、木荷进行混交造林试验,连续2 a的观测结果表明:苦槠容器苗的造林成活率、树高、地径生长量均比裸根苗高;Ⅰ级地苦槠的造林成活率、树高、地径生长量均比Ⅱ、Ⅲ级地高。说明营建苦槠人工林选择立地条件较好,采用容器苗造林较为适宜。  相似文献   

17.
为了研究和筛选沙地柏在黄土丘陵沟壑区的造林关键技术,在安塞县采用正交试验设计等方法设计造林。研究结果表明:(1)采用生根粉溶液浸根+保水剂与根部土壤混合处理时,沙地柏造林成活率、保存率最高,分别达到100.00%、98.45%;(2)抗旱造林技术的优组合为:50×10^-6生根粉溶液浸根、20 g保水剂与根部土壤混合和秸秆覆盖造林穴坑;(3)在沙棘林下,沙地柏造林成活率、保存率可以达到较高水平,分别为99.04%和95.74%,但生长量显著低于荒草地。  相似文献   

18.
碳汇林的营造与监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按照适地适树的原则及树种的生物学特性,结合项目实施经营目的,江夏区碳汇林全部定位为生态林,设计项目有造林密度、混交方式、混交比例、主要树种、伴生树种、整地方式、造林时间、幼林抚育等因子及7种造林栽植模式,并采用GPS固定样地的方法定期测量和监测相关碳库碳贮量的变化情况。  相似文献   

19.
1990~1994年与飞机造林困难地区进行人工混播造林试验的同时,又在砚山、保山、永胜等县市的22个播区,从低海拔的干热河谷到高海拔的低温湿润山地,进行了车桑子、山毛豆、银合欢、山合欢、滇合欢、银荆、黑荆、华山松等与云南松或思茅松的飞机混播造林试验示范。参试的10个树种均各有一定的适应能力和良好的成苗效果,试验示范的总成效面积为4.22万hm2,成效率达70%以上,大部分试区的成苗保存密度均在6000株/hm2以上,达到“规程”要求。试验结果表明:1500m以下的干热地带应选用车桑子、山毛豆、山会欢、银合欢作飞机混播造林树种,海拔1600~2400m的干旱、半干旱及湿润山地、可选用车桑子、山毛豆、山合欢、滇合欢、银荆、黑荆分别与云南松、思茅松进行混播造林;海拔2500~3000m左右,宜用华山松与云南松(高海拔种源)混播造林。  相似文献   

20.
对2011年福建省尤溪县的竹类造林模式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尤溪县总造林面积378.4hm2,涉及小班294个;宜林荒山荒地是造林前主要地类,占52.0%,采伐迹地、非林地次之;面积小于0.5hm2的造林地计数最多,占51.4%,1~5hm2的造林地面积最大,占48.8%;林地的清理方式主要是人工劈杂和炼山,分别占造林总面积的60.8%和35.3%;造林方式以荒山造林占主要,其次为疏林地补植,坡耕地在2011年造林中得到了较好的实施;造林树种以毛竹、绿竹为主,两者合计占总面积的91.7%;毛竹造林以混交林为主,绿竹以纯林为主,毛竹的混交林大部分是毛竹+杉木混交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