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水稻品种抗虫性对白背飞虱种群的控制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白背飞虱实验种群及自然种群生命表数据的基础上,应用状态空间分析法,研究水稻品种抗虫性对白背飞虱种群的控制作用.实验种群的研究表明,白背飞虱在不同品种上的产卵过程均有差异,且其产卵量高于田间实际卵量,这是由于天敌引起白背飞虱成虫非正常死亡与其逐日产卵概率的联合作用.以田间品种为标准品种,把水稻品种抗虫性对白背飞虱存活率、发育历期、生殖力的影响转化成控制指数,进而预测不同品种上白背飞虱的种群动态,给予水稻品种抗虫性对白背飞虱种群的控制作用比较合理的评价.  相似文献   

2.
广西兴安地区中稻田白背飞虱若虫空间分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广西兴安地区中稻田白背飞虱空间分布格局,为提高其监测预警及有效防控提供依据。【方法】采用GS+软件建立不同时期中稻田白背飞虱若虫种群密度的半方差函数模型,并利用ArcGIS软件普通克立格插值法对白背飞虱若虫种群密度进行插值和模拟。【结果】广西兴安地区中稻田白背飞虱若虫种群密度从7月初中稻分蘖期到9月上旬中稻收获,随时间呈现双峰型。田间分布格局随时间表现出聚集分布-随机分布-聚集布集-随机分布的趋势。在呈现聚集分布的各次调查中,白背飞虱若虫空间相关范围为7.32~36.93m,结构性强度为50.5%~97.4%,具有较强的空间相关性。【结论】白背飞虱若虫种群具有空间异质性和时间异质性。  相似文献   

3.
捕食性天敌对白背飞虱种群的控制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根据白背飞虱自然种群生命表及捕食性天敌对白背飞虱种各虫态的捕作用讨论捕食性天敌对白背飞虱种群的控制作用,得到如下结果:捕食性天敌是影响白背飞虱种群密度的生要因子。白背飞虱种群动态应用状态方程描述。经计算白背飞虱各虫期在排除捕食性天敌作用后的存活率估计状态方程系统矩阵的元素值,由捕食性天敌作用所导致的死亡率估计得到捕性天敌控制作用矩阵各元素值,把模型模拟值与田间实测值作比较可见:在水稻分蘖期两者  相似文献   

4.
白背飞虱对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传毒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完善水稻对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抗性的评价方法提供理论依据,运用RT-PCR检测法及其他常规方法研究不同虫态、不同接虫密度对白背飞虱传播SRBSDV的能力、不同水稻生育期对白背飞虱传毒效率影响、白背飞虱饲毒时间和传毒时间对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病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同一虫态白背飞虱不同的接虫密度水稻发病率不同,接虫密度增加发病率增高;随着虫龄增大而白背飞虱传毒效率增高。接虫密度2头/苗、3头/苗时,4~5龄和长、短白背飞虱型成虫传毒引起水稻发病率均达到100.00%。不同水稻生育期影响白背飞虱传毒效率。接虫后,1叶期至30 d苗龄水稻发病率均为100.00%,40、50、60和70 d苗龄水稻发病率依次为91.30%、4.17%、0.00%和0.00%。随着白背飞虱饲毒时间或传毒时间加长,水稻发病率会不断增高。当白背飞虱饲毒时间为60.18 h或传毒时间为26.34 h时,水稻发病率均达到100.00%。因此,进行水稻品种抗SRBSDV人工接种鉴定时,传毒介体白背飞虱饲毒时间不应低于60.18 h,待测苗20~25 d苗龄时接虫,接虫密度为每苗接2头带毒4~5龄若虫或成虫,传毒时间不应低于26.34 h。建议对现有的抗白背飞虱水稻品种(材料)进行抗SRBSDV鉴定,从中发掘抗病材料,为水稻抗性育种工作者选择提供抗源材料。  相似文献   

5.
【目的】筛选聚合抗褐飞虱和抗稻瘟病基因水稻材料,为培育新型抗褐飞虱兼抗稻瘟病的水稻新种质提供参考。【方法】利用常规育种、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和抗病虫鉴定相结合的手段,将抗稻褐飞虱基因bph20(t)和bph21(t)以及广谱高抗稻瘟病基因Pi9聚合到优良保持系博ⅢB的遗传背景中。【结果】bph20(t)的分子标记RM540和BYL7、bph21(t)的分子标记RM5348和RM222未在稻褐飞虱抗、感亲本间扩增出特异条带,无明显的多态性,不能用于该育种群体抗褐飞虱基因bph20(t)和bph21(t)的检测。Pi9的显性分子标记pB8以及共显性分子标记PB9-1在稻瘟病抗、感亲本之间可扩增获得特异条带,具有多态性,可用于Pi9基因的检测。经抗虫鉴定并利用标记PB9-1对BC6F2群体的22株材料进行PCR扩增,含有Pi9基因杂合体的有10株,纯合体有6株,不含Pi9基因的有7株。用源自广西南宁田间感褐飞虱和稻瘟病菌株进行多次抗病虫鉴定,筛选获得一批抗褐飞虱材料,其中抗性与抗虫亲本BPH54相当的材料有6份,在这6份材料中含有Pi9基因且抗稻瘟病的材料有5份,对稻褐飞虱的抗性与供体亲本BPH54水平相当。【结论】通过常规育种、分子检测和抗虫鉴定相结合的办法,筛选获得5份聚合褐飞虱抗性基因(bph20和bph21)和抗稻瘟病基因Pi9的抗或高抗水稻中间材料,为选育新的双抗保持系和不育系提供种质材料。  相似文献   

6.
【目的】筛选聚合抗褐飞虱和抗稻瘟病基因水稻材料,为培育新型抗褐飞虱兼抗稻瘟病的水稻新种质提供参考。【方法】利用常规育种、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和抗病虫鉴定相结合的手段,将抗稻褐飞虱基因bph20(t)和bph21(t)以及广谱高抗稻瘟病基因Pi9聚合到优良保持系博ⅢB的遗传背景中。【结果】bph20(t)的分子标记RM540和BYL7、bph21(t)的分子标记RM5348和RM222未在稻褐飞虱抗、感亲本间扩增出特异条带,无明显的多态性,不能用于该育种群体抗褐飞虱基因bph20(t)和bph21(t)的检测。Pi9的显性分子标记pB8以及共显性分子标记PB9-1在稻瘟病抗、感亲本之间可扩增获得特异条带,具有多态性,可用于Pi9基因的检测。经抗虫鉴定并利用标记PB9-1对BC6F2群体的22株材料进行PCR扩增,含有Pi9基因杂合体的有10株,纯合体有6株,不含Pi9基因的有7株。用源自广西南宁田间感褐飞虱和稻瘟病菌株进行多次抗病虫鉴定,筛选获得一批抗褐飞虱材料,其中抗性与抗虫亲本BPH54相当的材料有6份,在这6份材料中含有Pi9基因且抗稻瘟病的材料有5份,对稻褐飞虱的抗性与供体亲本BPH54水平相当。【结论】通过常规育种、分子检测和抗虫鉴定相结合的办法,筛选获得5份聚合褐飞虱抗性基因(bph20和bph21)和抗稻瘟病基因Pi9的抗或高抗水稻中间材料,为选育新的双抗保持系和不育系提供种质材料。  相似文献   

7.
施肥对白背飞虱田间种群和水稻产量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分析了氮、磷、钾化肥及农家肥对白背飞虱田间种群和水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氮素化肥是影响白背飞虱田间种群数量变动的主导因素,磷肥对白背飞虱的发生亦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农家肥和钾肥对白背飞虱有微弱的抑制作用.多施氮素化肥,即使配合施用较多的其它肥料,也不能减少田间虫口密度.较多的农家肥配合少量的氮素化肥,既可以减少白背飞虱田间发生量,又有利于提高水稻产量.  相似文献   

8.
为了全面和准确地评价德宏主栽水稻品种对稻瘟病、白背飞虱的抗性,为当地农药减量实施提供技术支撑,对云南23个主栽优质水稻品种采用成株期间自然种群发生鉴定法在德宏州进行稻瘟病、白背飞虱的田间抗性测定评价。结果表明,供试的23个材料在德宏州品种间叶瘟、穗颈瘟的抗性水平差异不明显。叶瘟没有免疫(IM)品种,高抗(HR)品种有2个,其余品种为抗(R);穗瘟没有高抗(HR)品种,所有参试品种表现为抗(R);叶瘟病情指数小于穗颈瘟病情指数。在水稻分蘖期、孕穗期进行白背飞虱和天敌田间发生量的调查,通过相关性分析可知:天敌与白背飞虱田间虫量达到了1∶1的平衡,各生育期白背飞虱百丛虫量166头/百丛,天敌对控制白背飞虱发生的贡献很大,分蘖期蜘蛛与白背飞虱有显著的负相关性,说明分蘖期蜘蛛对白背飞虱起到重要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9.
为指导生产品种合理布局和害虫发生程度预测,在室内苗期评价了来自西南和长江流域620份水稻生产品种对白背飞虱和褐飞虱的抗性。结果表明,共筛选出苗期抗白背飞虱水稻品种30个,抗褐飞虱水稻品种27个,皖稻51、荣优225、汕优736、西农优10号、糯稻N-2、C两优513、冈优364和珍辐糯等8个品种在苗期对2种飞虱均表现抗性。将45个抗、感程度不同的生产品种种植于位于广西兴安县的鉴定圃,所有品种在分蘖期和灌浆成熟期单株平均虫量均显著低于感虫对照品种TN1,表现出明显的抗性。糯稻N-2和西农优10号对白背飞虱和褐飞虱表现出全生育期抗性;苗期感白背飞虱的川谷优204、K优404、威优156和湘丰优103及苗期高感褐飞虱的陆两优996均在分蘖期和灌浆成熟期对2种飞虱表现出抗性。研究表明苗期表现抗性的品种成株期均表现为抗性,而苗期表现感虫或高感的品种,成株期除感虫对照TN1以外亦均表现为抗性。这种苗期感虫品种在成株期普遍抗虫的现象,值得进一步研究和利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云南元阳哈尼梯田水稻地方品种月亮谷对白背飞虱取食胁迫的主要防御反应,明确月亮谷抗白背飞虱机制,为水稻抗虫育种及抗虫种质资源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元阳地方水稻品种月亮谷、感虫水稻品种Taichung Native 1(TN1)和抗虫品种Rathu Heenati(RHT)为材料,采用比色法测定3个水稻品种在白背飞虱取食胁迫0、3、6、12、24、48、72和96 h后稻株内营养物质可溶性糖、次生产物丙二醛(MDA)和过氧化氢(H2O2)含量及保护酶过氧化物酶(POD)、苯丙氨酸解氨酶(PAL)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结果】白背飞虱取食胁迫3~96 h后,月亮谷稻株内可溶性糖平均含量增加率为93.19%,显著小于TN1(176.23%)(P< 0.05,下同),而与RHT(89.16%)无显著差异(P> 0.05,下同);H2O2平均含量增加率为44.13%,显著高于TN1(13.18%),而显著低于RHT(83.01%);MDA平均含量增加率为145.38%,显著高于TN1(36.84%)和RHT(57.06%);POD、CAT和PAL活性均增加,其中POD活性平均增加率(52.78%)与TN1(52.30%)无显著差异而显著低于RHT(154.53%),CAT活性平均增加率(26.24%)均显著高于RHT(-9.32%)和TN1(-14.18%),PAL活性平均增加率(3.80%)显著高于RHT(-32.01%)而显著低于TN1(74.03%)。【结论】月亮谷受白背飞虱取食胁迫后,其营养物质、次生产物及主要保护酶活性均较感虫品种TN1和抗虫品种RHT反应敏感,表现出强烈的防御反应,月亮谷可作为抗白背飞虱品种在田间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鉴定与评价1498份广西普通野生稻对白叶枯病的抗性,为培育广谱持久的白叶枯病抗性水稻品种提供材料.[方法]利用华南籼稻区优势菌株(Ⅳ型),对1498份广西普通野生稻进行抗性初筛鉴定;并根据初筛获得的部分抗性稳定材料进行多菌系重复鉴定;对广西普通野生稻的居群抗病性与遗传多样性进行相关分析.[结果]经抗性初筛,获得70份对白叶枯病抗性稳定的材料;利用7个广西优势菌株(广西Ⅰ~Ⅶ型菌株)对其中60份材料进行广谱抗性筛选鉴定,结果发现在60份材料中,对Ⅰ~Ⅶ菌株抗性表现中抗以上的材料分别为43、50、45、58、52、46和46份.两份材料(RB11和RB19)对7个供试菌株均表现为抗水平;3份材料(RB5、RB7和RB31)分别对Ⅶ、Ⅴ、Ⅴ型菌株表现高抗.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广西普通野生稻抗性材料出现的频率与居群遗传多样性指数相关性不显著,但与居群地理纬度呈极显著负相关.[结论]鉴定获得一批广谱抗源和高抗野生稻材料,可作为今后水稻白叶枯病抗性育种的重要抗源亲本.  相似文献   

12.
抗褐飞虱生物型Ⅱ水稻品种的田间抗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桂华占为对照,对抗褐飞虱生物型Ⅱ的水稻品种国粳4号、佛山油占、90-572、桂引901进行田间抗性评价。结果表明,佛山油占、90-572对褐飞虱具有很强的控制作用,其田间抗虫明显。加强对这两个品种的褐飞虱抗虫机制和抗虫遗传规律的研究,可为制定抗虫育种的实施方案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19个水稻雄性不育系对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抗性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水稻雄性不育系对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抗性,为选配抗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杂交稻组合提供材料。【方法】以19份水稻雄性不育系为材料,采用田间调查自然发病率结合分子检测的方法,评价其对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抗性。【结果】鉴定出高抗不育系1份,为13s;中抗不育系3份,为分别1s、8s、14s;中感不育系4份,分别为17s、19s、15s、6s;感病不育系10份,分别为18s、3s、9s、12s、11s、4s、16s、5s、7s、2s;高感不育系1份,为10s;未发现对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免疫的材料。【结论】供试的水稻雄性不育系对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普遍表现为抗病性不强,但品种间差异显著,其中13s、1s、14s、8s具有较强的抗病性,是抗病育种中可以利用的资源。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5个水稻材料对褐飞虱和白叶枯病的抗性,为培育兼抗褐飞虱和白叶枯病的水稻品种提供材料.[方法]选用9311(不含抗褐飞虱基因)、Mudgo(含Bph1基因)、Rathu Heenati(含Bph3基因)、Swarnalata(含Bph6基因)和Pokkali(含Bph9基因)等5个常规水稻材料,分别采用苗期集团法和磷营养胁迫下人工剪叶接种法进行水稻材料对褐飞虱和白叶枯病的抗性评价.[结果]含抗褐飞虱基因的水稻材料Pokkali、Swarnalata、Rathu Heenati和Mudgo在40 mg/L磷营养胁迫下对白叶枯病表现出中抗水平,而在0.25 mg/L磷营养胁迫下则表现较高的抗性水平,其中,Pokkali在常规褐飞虱抗性鉴定和磷营养胁迫下白叶枯病抗性鉴定中均表现出较高的抗性水平.[结论]低磷营养胁迫可作为增强水稻抗白叶枯病的有效途径之一;水稻材料Pokkali对褐飞虱和白叶枯病均具有较高的抗性,可作为选育兼抗型水稻新品种的亲源.  相似文献   

15.
225份水稻新品系对穗瘟的田间抗性初步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以抗瘟丝苗、新银占和BE621等3个稻瘟病抗性优良品种为抗源转育的225份水稻新品系进行田间穗瘟抗性鉴定,为水稻新品种(组合)稻瘟病抗性改良奠定基础。【方法】在广西岑溪市梨木镇对255份水稻新品系进行穗瘟田间自然诱发鉴定,以3个抗源亲本抗瘟丝苗、新银占和BE621为抗病对照,油占八号为感病对照。【结果】225份水稻新品系中有13份表现为1级抗性,约占5.8%;118份表现为3级抗性,达到中抗水平,约占52.4%;65份表现为5级抗性,表现为中感,约占28.9%;14份表现为7级感病,约占6.2%;15份表现为9级高感,约占6.7%。以抗瘟丝苗、新银占和BE621为抗源育成的品系中,抗性达到1~3级的品系分别约占59.6%、59.3%和51.4%。【结论】抗瘟丝苗和新银占的后代比BE621的后代更具抵抗稻瘟病危害的能力;该研究所获得的中高抗品系均能作为广西稻瘟病抗性育种材料,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14个超级稻品种进行试种,筛选适宜南宁市早稻种植的产量高、熟期适宜的超级稻品种,为南宁市超级稻的推广种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Y两优1号为对照,对14个参试超级稻品种的生育期、农艺性状、经济性状和产量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参试超级稻品种生育期为115~136d,以中浙优1号最长(136 d)、丰源优299最短(115d).不同超级稻品种株高、穗长分别与对照相差-10.1~7.4、0.1~3.0 cm,均以丰源优299最高.除天优122、天优998和中浙优1号有效穗高于对照外,其他参试品种有效穗(236.40万~287.85万穗/ha)均低于对照(300.75万穗/ha).丰源优299、Ⅱ优航2号、五优308等9个品种的平均每穗总粒数(152~181粒)均高于对照.桂两优2号、特优582、天优998等9个品种的结实率(78.21%~89.26%)均高于对照.准两优1141、天优3301、丰源优299等5个品种的千粒重高于对照,增幅为1.4~5.9g.参试品种中有7个品种比对照增产,增产幅度为1.5%~9.9%,其中准两优1141、Ⅱ优602、内2优6号、特优582等4个品种比对照增产3.4%以上;其余品种比对照减产,减产幅度为3.5%~10.9%.[结论]准两优1141、Ⅱ优602、内2优6号、特优582等7个品种的产量潜力高、熟期适宜,可作为南宁市早稻主推品种,其余品种可因地制宜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17.
[目的]鉴定水稻地方品种资源条纹叶枯病的抗性。[方法]利用田间自然诱发鉴定对国内外的119份地方水稻品种资源材料进行了水稻条纹叶枯病的抗性鉴定。[结果]在119份供试材料中,56份籼稻材料中55份抗水稻条纹叶枯病;63份粳稻材料中,2份粳稻抗条纹叶枯病,其余61份都不抗水稻条纹叶枯病。[结论]该研究表明我国的地方品种资源蕴藏着丰富的抗水稻条纹叶枯病资源,这些抗病资源的开发利用将有助于解决我国和东南亚国家长期单一使用 Stv-bi基因的现状。  相似文献   

18.
对杭州富阳地区的田间种群进行生物型1种群的特异片断检测,结果表明:无论接虫到抗虫还是感虫水稻品种上,寿命在1~2d与6d以上个体,"-"标记占较大比例,寿命在3~5d的个体,"+"-"比例相差不大,寿命在8d以上的个体,"-"个体存活的比例较多。生物型1的特有条带,在田间种群出现的比例约20%左右。  相似文献   

19.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聚合水稻Xa23和bph20(t)基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选育出聚合Xa23和bph20(t)基因的纯合植株,为水稻育种提供抗性材料。【方法】采用杂交、回交和田间多代选择,在分离群体中,通过标记跟踪,结合抗性鉴定,选择具有聚合双抗基因的个体。【结果】C189标记辅助选择Xa23基因,特异性好,扩增效果稳定,选择准确率接近95%,说明该标记完全可以用于标记育种实践;标记BYL7在选择上具有一定的效率,但效率不高;通过接种鉴定,在BC2F2群体中有16株具有Xa23、bph20(t)双基因聚合个体。【结论】利用与Xa23紧密连锁的标记C189,与bph20(t)紧密连锁的标记BYL7进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从BC2F2群体中培育出具有抗白叶枯病和褐飞虱双抗基因的个体。证明分子标记方法聚合是一个简单有效培育水稻多抗性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褐飞虱虫源的致害特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浙江、广西和云南的褐飞虱致害性研究结果表明,1997年浙江虫源对IR26和Mudgo苗期致害为9级,若虫存活指数大于50,表明仍以生物型Ⅱ为主。广西和云南虫源均能致害抗虫品种IR26,Mudgo,ASD7和RathuHenati,高龄若虫在RH品种上的成活指数分别为70.9和66.7,说明这两个虫源产生了与生物型Ⅰ,Ⅱ和Ⅲ的致害性不同的新致害型。浙江虫源的若虫和成虫对不同抗虫品种的取食选择性有明显差异,成虫嗜食IR26品种,而若虫对不同品种的选择性无显著差异。云南虫源若虫嗜食ASD7,而成虫则嗜食TN1。浙江和广西褐飞虱将卵产在IR26上,而云南虫源则产在TN1上。表明不同虫源褐飞虱对抗虫品种的取食和产卵选择性与其致害性不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