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2008年10月,国际热带农业中心在泰国罗勇大田作物研究所及泰国木薯发展研究所举办了"区域木薯培训班".来自泰国、中国、越南、老挝、柬埔寨、缅甸、印度、印度尼西亚、东帝汶、菲律宾、马来西亚共11个国家的60多位从事木薯研究、生产以及加工的相关人员参加了培训交流.内容涉及木薯整个产业链,包括木薯形态学、生理学、育种、病虫害防治、薯块质量分析、木薯加工、木薯机械化生产等.现根据培训交流情况就木薯在亚洲11国的发展、生产及研究现状作一介绍.  相似文献   

2.
为了提升哥斯达黎加木薯的发展,哥斯达黎加农业技术研究所将于2012年10月4-5日举办第4届"根茎作物面临挑战"国际木薯会议。在国际研讨会上,哥伦比亚国际热带农业中心Fernando Callet先生将就如何管理种子与改善基因的问题发表演讲、Ricardo Diaz先生将就如何加  相似文献   

3.
在国家科技部 ,广西科技厅和我国驻泰国大使馆科技组的积极协调和帮助下 ,广西赴泰国木薯品种交流考察团一行五人应泰方的邀请于 2 0 0 1年元月 7日- 1 6日在泰国进行了考察交流和学习。在泰国期间 ,考察团按考察计划和任务考察了农业部大田作物研究所 ,罗勇大田作物研究中心 ,泰国木薯发展研究所及其培训中心 ,纳空拉是码大田作物研究中心 ,普拉金布里农业试验站。此外 ,还拜访了国际热带农业中心亚洲部和泰国农业大学农—工实验室 ,圆满完成了这次考察任务 ,现将考察情况汇报如下 :1 基本情况泰国位于亚洲中南部 ,相当部分地区属热带季风…  相似文献   

4.
国内外木薯科技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国外木薯科技发展现状 近30年来,世界木薯基础研究、育种、生产和加工利用方面的研究进展迅速,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国际上设有两个以木薯为重点的研究单位,分别是哥伦比亚的国际热带农业研究中心(CIAT)和尼日利亚的国际热带农业研究所(IITA)。此外,木薯主产国如泰国、巴西、印尼等国也相应建立了木薯研究机构。  相似文献   

5.
据国际农业研究磋商小组(CGIAR) 2006年3月24日消息,尼日利亚政府与国际热带农业研究中心及其他国际性组织合作共同推广新技术应用以推动该国的木薯业发展。国际热带农业研究中心的这个资助的木薯项目是由尼日利亚政府、尼日尔三角洲发展委员会、壳牌和美国国际开发署等机构共同出资。该项目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木薯花叶病(CMD)预防计划,通过该计划繁育并推广对致死性木薯花叶病乌干达变种具有抗性的改良木薯品种;另一部分是木薯加工业发展计划,通过该计划的实施达到促进木薯加工业发展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正2017年12月12~13日,为加强亚洲区域在热带作物-畜牧农业系统多元化可持续发展方面的交流与合作,中国热科院与国际热带农业中心(CIAT)在海口举办"热带作物-畜牧农业系统多元化可持续发展:热带豆科牧草国际研讨会"。中国热科院刘国道副院长出席会议。研讨会上,刘国道副院长表示,热带畜牧业在中国有着重要的地位,也是热科院的重点研究领域之一。热科院与CIAT合作已有35年历史,双方在牧草、木薯领域开展了卓有成效的  相似文献   

7.
尼日利亚政府近日释放了4种改良的木薯品种(NR0I/0004,CR41—10,TMS00/0203和TMS0I/0040)。TMS00/0203和TMS0I/0040由伊巴丹国际热带农业研究所(IITA)的科学家培育,NR0I/0004和CR41-10分别由国家块根作物研究所(NRCRI)和哥伦比亚国际热带农业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员培育。  相似文献   

8.
国际热带农业研究所的农业科学家们已经着手开发能抵御严重影响非洲东部和南部木薯产量的2种疾病的品种。这2种疾病分别是:木薯褐纹病(CBSD)和木薯花叶病(CMD)。  相似文献   

9.
亚洲木薯生产科研发展特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96年11月3~8日,国际热带农业研究中心(CIAT)在海南省儋州市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举行了第5次亚洲木薯研究学术讨论会。共有该中心总部、印度、印度尼西亚、越南、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等国以及中国的广西、广东、云南、海南等省区80多名从事木薯生产、研究、教学的专家、教授、技术人员参加交流讨论。广西亚热带作物研究所以及广西科技情报研究所也派员参加。从会上获取的信息,可了解亚洲木薯生产科研发展趋势的一些特点。现据会议交流记录及论文摘要翻译整理介绍如下,供参考。1、重视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近几年来,亚洲各国都十分…  相似文献   

10.
国际热带农业中心1968年建于哥伦比亚西南部卡利附近的帕尔米拉,主要从事世界热带低湿地区,尤其是拉丁美洲的农牧业研究。这一类地区的农牧业生产比较落后,主要粮食作物玉米、稻谷、木薯和豆类产量很低,肉牛和猪的收益不高,而土地的生产潜力很大。 热带农业中心的研究规划中包括四项作物:木薯、菜豆、水稻和玉米。木薯和菜豆是该所的重点研究课题,水稻和玉米是配合国际水稻研究所及国际玉米和小麦改良中心进行的区域性研究。畜牧方面以肉用牛为重点。  相似文献   

11.
泰国是世界最大的木薯产品出口国之一,世界木薯会议将于2009年1月15—16日在泰国曼谷召开。这次会议将由泰国商业部主办。国际热带农业中心(CIAT)总干事Geoffrey Hawtin将应邀出席会议并对木薯的创新利用前景作相关报告。  相似文献   

12.
国际热带农业研究中心(IITA)成功研制一种用于工业生产的木薯削皮机,该机投入使用并进行商业化生产后,将极大地推动尼日利亚的木薯计划、木薯加工业和木薯贸易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木薯新品种GR911的选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木薯新品种GR911选自广西亚热带作物研究所1991年从国际热带农业中心引进的木薯杂交种子的后代。经多年一系列品比试验, 该品种平均产量比我区主栽品种南洋红(SC201)增产56.5% ,淀粉含量与南洋红相当,具有高产、易收获、种茎耐贮存越冬等优良特性。  相似文献   

14.
<正>为了扩大与非洲国家热带农业技术的合作与交流,3月19~20日,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所长刘国道研究员、蔬菜专家党选民研究员、畜牧专家周汉林副研究员、木薯专家欧文军助理研究员及国际合作处处长蒋昌顺研究  相似文献   

15.
分析我国现代农业和热区特色农业发展概况,针对能源生态在我国热带农业的现代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前景进行探讨,着重就热科院广州实验站在热带能源生态上近一年来所承担的科研任务和取得的科研成果进行分析,提出一系列的研究展望,拟在"科技创新和服务三农"的指导思路推动下,大力发展木薯和油棕两种主要能源作物,努力探索其北移适应性栽培及产业化进程,同时积极筹备能源植物种质资源圃的建立等相关工作,努力促进热带能源生态学科以及能源生态研究所的建设。  相似文献   

16.
国际热带农业研究所已制定出1989—1993年的中期木薯研究计划,主要内容有: 1.优先培育适应当地耕作体制和不良环境的木薯品种,重点放在潮湿的森林地带,并在该地带上建立一个研究分所。  相似文献   

17.
特立尼达和多巴哥食品生产、土地和海洋事务部门(MEPLMA)通过2012-2015年食品安全计划将把木薯确定为一个主食之一,同时设在哥伦比亚的国际热带农业中心也将参与该计划。这一行动计划的目标是把木薯的产量从5454t提高到18182t。国际热带农业中心一直成功地采用传统和组织培养培育木薯品种。这种技术一旦在特立尼达和多巴哥或其他地区推广使用,必将提高木薯的产量,因此被视为一个可行的可持续发展的源动力。它也将促进快速繁殖木薯无病种植品种。负责该计划的Rouse-miller博士提出必须改变特立尼达和多巴哥地区农民的种植方法。  相似文献   

18.
介绍了国际热带农业中心(CIAT)、哥伦比亚咖啡研究所、哥伦比亚甘蔗研究所、哥伦比亚农牧研究所第五分所、巴西植物研究所和巴西农业研究公司(EMBRAPA)等单位的机构及科研情况,指出了结机构在运作上的共性和特点,及其与我国农业科研机构的某些差异,及科研情况,指出了这些机构在运作上的共性和特点,及其与我国农业科研机构的某些差异,并对我国与CIAT、中巴等在热带农业研究领域的合作交流问题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9.
正12月1日,中非现代热带农业联合研究中心在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揭牌成立,该中心将通过建立联合实验室和试验示范基地等方式,帮助非洲地区攻关热带农业关键技术,作为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和农业"走出去"战略的国家级热带农业科技创新合作平台,该中心的成立将扩大我国热区农业科技在非洲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提升我国热带农业科技创新水平。  相似文献   

20.
4月23-25日,由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主办的区域性热带农业国际科技创新合作研讨会暨中国热科院—CIAT-Bioversity合作研讨会在海口召开。本次会议以“加强创新合作,推进亚太地区热带农业科技合作与交流”为主题,回顾了2018年中国热科院、国际热带农业中心(CIAT)及国际生物多样性中心(Bioversity)三方科技交流合作,及中国与澳大利亚、巴基斯坦等亚太国家热带农业科技交流合作成效;探讨2019年中国-亚太地区国家及国际组织热带农业科技创新合作、联合研发平台共建、国际技术转移及人员交流互访等方面的合作主题和重点项目,商定项目计划、确定项目成员及明确资金筹措渠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