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在大田条件下研究4种栽培方式(农户习惯、高产高效、高产、保产增效)产量构成、干物质及氮、磷、钾的累积转运特征.结果表明,高产栽培方式下产量最高,为11 135.8 kg/hm2,较农户习惯增产112.7%.高产高效栽培方式下玉米生育后期子粒干物质分配比例高于其他3种栽培方式;成熟期后高产栽培方式下氮素子粒分配比例最高,保产增效栽培方式下磷素子粒分配比例最高.农户习惯栽培方式下子粒氮、磷、钾累积量与转运量显著低于其他3种栽培方式.高产高效栽培方式下子粒氮、磷、钾累积量最大,氮、磷、钾转运量保产增效栽培方式下最大.高产高效栽培方式下子粒中钾的累积比例显著低于氮、磷,其钾转运贡献率比氮、磷转运贡献率高20%~200%.  相似文献   

2.
为探索适合河南高产灌区的小麦栽培管理模式,以冬小麦品种平安8号为供试材料,在大田条件下研究了栽培管理模式(农民习惯种植T1、优化管理T2、超高产T3和优化管理T4)对冬小麦花后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特征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4种栽培管理模式下花后各器官干物质积累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与T1相比,超高产和2种优化管理模式增加了花后各营养器官的干物质积累以及干物质在籽粒中的积累量和分配比例;优化管理T2、T4处理主要通过提高花后干物质同化量及其对籽粒的贡献率而获得高产,超高产模式T3主要通过协同提高花前干物质积累量与转运能力和花后干物质同化量及对籽粒的贡献获得高产。在本试验条件下,超高产和2种优化管理模式在小麦灌浆后期35 d均出现了明显的灌浆"小高峰"现象,这是其粒重增加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以超级稻及超高产组合两优1128、天优3301及Ⅱ优3301为材料,通过2 a试验,研究不同栽培模式对超级稻—再生稻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超级稻—再生稻在高产栽培模式下比在常规栽培模式下增产,产量最高为天优3301,在2012年及2013年分别为10.16和10.84 t/hm2;高产栽培模式增产的主要原因是超级稻—再生稻提高了有效穗数、千粒重、干物质累积量和叶面积指数;从3个组合的产量、主要农艺性状来分析,天优3301表现最好,其次是两优1128,最后为Ⅱ优3301。  相似文献   

4.
为探寻小麦高产高效栽培管理模式,在河南省禹州市通过田间小区试验,比较了农民习惯模式(T_1)、优化模式(T_2)、超高产栽培管理模式(T_3)、高产高效模式(T_4)对冬小麦花后干物质和氮素累积及转运的影响。结果表明,与T_1处理相比,T_2、T_3和T_4处理的籽粒产量分别增加了15.9%、31.5%和25.4%,花后干物质转运量分别增加了82.5%、109.5%和76.6%,氮素转运量分别增加了50.9%、49.1%和41.2%。说明通过优化施肥等措施可以提高小麦花前干物质与氮素的累积,且能显著提高花后干物质与氮素的转运量和转运效率,从而提高穗粒数和产量;在4种栽培管理模式中,T_3处理产量最高,但T_4处理更适宜当地推广。  相似文献   

5.
以东农428和龙稻5号为试验材料,对不同栽培模式下东北粳稻光合物质生产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适宜垄距下采用高光效栽培模式,水稻的干物质积累、运转及叶面积、光合势等物质生产和光合生产特征明显优于其他栽培模式,其成熟期群体干物质量和产量比常规栽培分别高1.75~2.51 t/hm~2和2.66~3.78 kg/30 m~2。同为高光效栽培模式,(20+40)cm×15 cm的垄距处理其成熟期群体干物质量和产量明显高于(20+50)cm×15 cm的垄距处理,分别高2.00~2.67 t/hm~2和2.91~4.95 kg/30 m~2,说明行距超出适宜范围其群体干物质积累反而下降,不利于水稻高产群体的形成。  相似文献   

6.
试验在大田条件下,以寒地水稻龙粳31为试验材料,设置当地种植户栽培、高产高效栽培和超高产栽培3种栽培模式,研究其对水稻产量建成过程中叶龄、茎蘖、干物质积累、叶面积指数以及籽粒灌浆动态变化的影响,比较其相应的增产途径。结果表明,不同栽培模式下水稻产量差异明显,其中高产高效和超高产栽培的实收产量分别为9 750.48 kg·hm~(-2)和11 013.06 kg·hm~(-2),较当地种植户栽培分别增产10.48%和24.79%。与种植户栽培相比,高产高效栽培显著增加了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单株粒数和干物质积累量,最大灌浆速率持续时间长,最终获得产量增加;而超高产栽培则是极显著增加了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和干物质积累量,提高了叶面积指数,增加了穗部一次枝梗数和粒重,与高产高效栽培差异达显著。上述说明,高产的获得要有高的每平方米有效穗数、枝梗数和一次枝梗粒重,足够多的干物质积累量以及较长时间的灌浆持续期才能实现。  相似文献   

7.
养分调控与栽培模式对大豆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以垦农23为试验材料,探讨养分调控与栽培模式对大豆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影响。采用二因素裂区试验设计,主区为养分调控处理,设置优化施肥(D)和对照施肥(N)2个水平;副区为栽培模式处理,在130 cm的大垄上分别设置垄上4行、垄上5行和垄上6行3种模式。结果表明:大豆生育期内叶面积指数和干物质积累过程均呈单峰曲线,其峰值出现在结荚期至鼓粒盛期之间。鼓粒期干物质积累与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优化施肥(D)处理通过提高叶面积指数和干物质积累量,在不同栽培模式下的产量均高于对照施肥(N)处理,其中D-4比N-4提高4.3%,D-5比N-5提高17.1%,D-6比N-6提高29.5%。本试验条件下,优化施肥技术与130 cm垄上6行栽培模式,在34万株·hm-2的种植密度下是当地大豆高产优质合理种植模式。  相似文献   

8.
杂交粳稻超高产群体干物质生产及养分吸收利用特点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20  
 对超高产与高产杂交粳稻干物质生产及N、P、K养分积累、分配、利用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在干物质生产上,超高产杂交粳稻具有单丛干物重高、群体干物质生产量大,抽穗至成熟期的干物质积累量多、积累比例高,经济系数高的特点。在养分积累、分配与利用上,超高产条件下,稻株对N、P、K三要素的吸收量增加,特别是P、K的吸收量增加明显;成熟期在籽粒与茎中N、P、K的分配比例较高,而在叶片、叶鞘中的分配比例相对较低;同时,养分效率系数、养分收获指数及养分利用效率均高于高产条件下的效率参数,特别是以籽粒产量为计算基础的养分利用效率明显高于高产条件下的养分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9.
对不同栽培方式及氮肥施用水平下春玉米植株氮、磷、钾的累积特征及差异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氮肥增产效果显著,高产栽培方式下产量增加主要来自收获穗数的增加。高产栽培方式下玉米秸秆和子粒中氮、磷、钾含量均显著提高,但各自所占百分比变幅较小。与习惯栽培方式相比,高产栽培方式玉米植株体内氮素利用效率提高15.0%~30.5%,促进了植株对氮素的吸收。  相似文献   

10.
为了验证南疆沙雅植棉区冀棉668轻简化种植模式的适用性,于2019年进行了等行距种植模式(一膜三行,76 cm)和宽窄行模式(一膜六行,66 cm+10 cm)的轻简化栽培大田对比试验,比较了不同机采棉种植模式下棉花生育期、冠层指标、光合特性、干物质累积及产量的变化。结果表明:2种模式生育期、植株形态、叶面积指数、光能截获率、干物质累积及产量均存在明显的不同。等行距模式较宽窄行模式棉花生育进程提前3 d,株高和茎粗分别增加7.8 cm、0.14 cm,单株果枝和单株结铃分别多1.1个、1.2个;从棉花冠层特性来看,等行距模式下的叶面积指数、光能截获率、叶绿素含量生育前期均低于宽窄行模式,生育后期升高较快,且等行距模式下干物质积累增加,籽棉和皮棉产量提高8.5%、7.3%。本试验条件下,等行距种植模式有利于冀棉668的生长发育和产量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