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以江苏省扬州市平山堂养殖场圈养条件及扬州市动物园半散放条件东北亚种成年梅花鹿母鹿为研究对象,采用瞬间扫描取样法研究了2种饲养方式下梅花鹿昼间行为节律。结果表明:2种饲养方式下梅花鹿群体昼间取食、卧息、观望、反刍、移动、修饰等行为频次比率依次减少,其取食、卧息和观望行为比率占昼间行为的80%以上。圈养和半散放条件下成年母鹿都有2个取食行为高峰,二者的反刍行为高峰分别发生在12:30、8:00左右,卧息行为高峰分别在12:30—13:30、10:30—13:30,观望行为高峰分别在13:30—16:30、7:30—8:30。行为分析表明,不同饲养条件下,成年梅花鹿母鹿昼间行为存在显著差异,饲养环境不同是造成梅花鹿行为差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半散放条件下梅花鹿初夏昼间活动节律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初夏,对半散放条件下梅花鹿的各种行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梅花鹿的取食卧息行为有较的一致性。取食行为构成梅花鹿初夏的主要活动,占昼间时间的67.47%,梅花鹿在昼间表现为3个取食高峰。雌雄梅花鹿在初夏的行为差异不显著,在不同天气情况下雌雄梅花鹿的行为差异也不显著。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贺兰山野化牦牛春季昼间行为时间分配和活动规律。[方法]2014年4月采用所有事件取样法和瞬时扫描法对贺兰山野生耗牛的春季昼间行为时间和活动规律进行了研究,并建立牦牛行为谱。[结果]贺兰山野化耗牛的各种行为都具有一定的节律性,各行为占时间比例分别为:取食34.18%、卧息18.58%、移动18.38%、站立17.77%、反刍5.95%和其他5.14%。取食的高峰期在每天9:00~11:00和15:00~17:00,卧息的高峰期为11:00~13:00和14:00~15:00,反刍的高峰期出现在13:00~15:00,与卧息的高峰期部分重叠,移动与取食的高峰期是相并行的,站立行为在1 d中的发生较为随机,高峰期不明显,但在牦牛卧息高峰期时所占比例最低,而其他行为所占的比例在全天的峰值都很低。通过对贺兰山不同年龄阶段牦牛春季昼间的各行为分析发现其差异不显著。[结论]牦牛可通过调节自身的行为来适应不同的环境变化,这是动物长期进化以适应自然环境改变的综合作用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用瞬时扫描取样法、焦点动物取样法和全事件取样法,对河南奶山羊(青年羊、怀孕羊和哺乳羊)的行为及活动规律进行观察。结果表明:(1)奶山羊在特定饲养管理条件下昼夜的行为时间为运动占22.35%;卧息占29.13%;采食占21.44%;反刍占25.59%;其他行为时间占1.49%(包括饮水、排便、修饰、嗅闻、站立和发声等)。(2)不同生理期河南奶山羊取食行为时间分配差异极显著(P0.01);卧息时间分配差异显著(0.01P0.05);而运动、反刍及其他行为则差异不显著(P0.05)。(3)奶山羊白昼运动多发生在8:00-11:00和16:00-19:00,放牧时间约6 h;采食有两个高峰期(8:30-10:30和16:00-18:00);反刍有两个明显的高峰期(13:00-15:30和23:30-2:00);卧息则多发生在夜间,伴随着反刍。其他行为随机发生,排便多在采食过程中发生。河南奶山羊行为和节律的发生与放牧条件和饲养管理方式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圈养狼的行为时间分配和活动规律。[方法]选取哈尔滨北方森林动物园的4对圈养狼为研究对象,采用瞬时扫描取样法和全事件取样法对其行为时间分配和活动规律进行研究。[结果]圈养狼昼间行为时间分配中,卧息所占比例最多,为49.38%;其次是运动和站立,分别为23.35%和17.73%;其他行为占9.54%。昼间运动和卧息均有2个高峰期,卧息的高峰期在9:30~12:40和15:30以后,运动的高峰期在8:10~9:20和12:50~15:20,而取食仅在14:00左右有1个高峰期。不同性别圈养狼的活动规律基本相似。[结论]圈养狼与野生狼在行为时间分配和活动规律上既有相似之处,又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6.
圈养条件下岩羊冬季昼间的行为及活动规律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2003年 12月在西宁动物园,采用瞬时扫描取样法、焦点动物取样法和全事件取样法,对 9只岩羊的行为及活动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岩羊冬季行为时间分配比例依次为卧息(38. 65±9. 84)%、取食(35. 27±8. 72)%、运动(23. 55±5. 36)%、反刍(17. 47±4. 07)%、其它 (2. 77±0. 30)% (包括饮水、排便、修饰、嗅闻、站立和发声等)。冬季,岩羊在一天内的卧息有 3个高峰期(8: 00~9: 00、12: 00~15: 00和 17: 00~18: 00);取食有 2个高峰期(9: 00~12: 00和 15: 00~18: 00)。上述 2种行为在一天中是交替出现的。运动在 8: 00~10: 00和 15: 00~18: 00时发生较多。反刍有 2个高峰期(11: 00~14: 00和 17: 00~18: 00)。岩羊的取食和反刍具有相似的规律,但反刍高峰的出现时间较取食延迟了 1h左右。其它行为在一天中发生的较为随机。年龄因素和性别因素对岩羊冬季昼间的行为时间分配和活动率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但并不显著(P>0. 05)。  相似文献   

7.
对扬州市动物园和扬州平山堂养殖场梅花鹿遗传变异以及行为性状进行研究,旨在为梅花鹿及其它动物品种分子标记和行为性状研究提供参考.采用筛选的14对微卫星引物,通过计算基因频率、平均杂合度、多态信息量、有效等位基因数目等,评估其遗传变异.根据微卫星位点信息,结合行为数据观察,利用SPSS 11.5分析程序,将位点信息与行为性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动物园梅花鹿群体14对微卫星位点的平均期望杂合度为0.441,观察杂合度为0.354,平均多态信息量为0.332,各位点基因分化系数平均为0.231.平山堂梅花鹿群体平均期望杂合度为0.372,观察杂合度为0.300,平均多态信息量为0.303,各位点基因分化系数平均为0.149.微卫星位点和梅花鹿行为性状的最小二乘分析表明,TGLA53和BM4107位点对修饰行为有显著影响;2AL2位点对观望行为有显著影响;2AL13和Mber14位点对卧息行为有极显著影响;BM6506位点对反刍和其他行为有显著影响;BL42位点对取食和卧息行为有显著影响.不同基因型个体均值的多重比较表明,对于动物园群体,在TGLA53、BM4107、2AL2、2AL13及BM6506位点,不同基因型之间在行为性状上差异显著(P<0.05).对于平山堂养殖场群体,在TGLA53,CEH-5、2AL10、BM4107、Mb33、Mber710及BM3628位点,各基因型之间在一些行为性状上亦存在显著差异(P<0.05).微卫星标记是评估梅花鹿遗传多样性较好的方法,微卫星位点和行为性状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但有待于进一步分析验证.  相似文献   

8.
采用目标动物取样法(Focal Animal Sampling)对江苏省扬州市平山堂养殖场及扬州市动物园48只梅花鹿(Cervus nippon)的昼间行为进行观察,以Kappa阿片受体(Kappa Opoioid Receptor 1,OPRKl)为目的基因,采用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SNPs)方法,利用引物P-5和P-9获得OPRK1基因的不同基因型,并将二者进行最小二乘均值的多重比较,以确定OPRK1基因SNP与梅花鹿昼间行为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引物P-5各基因型间与修饰行为两两差异显著(P<0.05),其它行为EE型和FF型差异显著(P<0.05),而另外5种行为性状在各个基因型中没有检测到显著差异;引物P-9各基因型间卧息行为GG型和GH型个体行为之间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观望行为GG型、HH型和GH型3种基因型个体两两之间差异显著(P<0.05),修饰行为HH型和另外两者差异显著(P<0.05).研究表明,OPRK1基因多态性和梅花鹿昼间行为性状存在一定相关.  相似文献   

9.
昆明动物园圈养水鹿、梅花鹿的饲养及行为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昆明动物园圈养状态下水鹿、梅花鹿的饲养管理及行为进行了观察记录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①水鹿、梅花鹿的日活动具有一定的节律性,1 d中有早、晚2个明显的行为活动高峰期,梅花鹿的行为活动高峰期为早(7∶30~8∶30)、晚(14∶ 30~18∶30),水鹿1 d的活动高峰为早(7∶30~8∶30)、晚(14∶30~16∶30).但检验分析结果表明,在日活动节律上水鹿与梅花鹿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且水鹿的雌、雄性在日活动节律上也没有显著差异(P>0.05).②水鹿的活动时间分配为休息45.72,取食29.72、站立17.78、移动2.99,梅花鹿活动时间分配为:休息34.0 7、取食26.93、站立24.13、移动8.42;检验分析表明:两者在活动时间分配上有极显著差异(P<0.01).在活动时间分配上水鹿雌、雄体间也存在极显著差异(P<0.0 1),这些行为差异可能与其种类、性别有关.③在饲养管理上,根据鹿的不同生物学时期在饲料的组成成份上应有所侧重.  相似文献   

10.
贺兰山石鸡越冬期昼间行为时间分配及活动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4年11月—2005年1月,在贺兰山苏峪口国家森林公园对石鸡的昼间行为时间分配和活动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石鸡昼间各种行为所占比例依次为:静息(36.12%)、觅食(30.63%)、游走(14.97%)、沙浴(9.04%)、理羽(6.22%)和其它(3.02%)。在1d中,石鸡的6种主要行为呈现出较为明显的节律性:静息的高峰出现在12:30,觅食的高峰出现在08:30,次高峰出现在16:30,游走的高峰与觅食相似,出现在09:30和16:30,沙浴和理羽的高峰均出现在11:30和14:30,其它行为在1d中变化不大。雄性石鸡的静息、沙浴和理羽稍高于雌性石鸡,而雌性石鸡的觅食、游走和其它行为则稍高于雄性石鸡。雄性石鸡的觅食最高峰和静息的最低峰出现在13:30,雌性石鸡觅食最高峰和静息的最低峰则出现在12:30。Wilcoxon检验表明,雌雄石鸡的静息、觅食、游走、沙浴、理羽和其它行为均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寻找与马铃薯晚疫病水平抗性紧密相关的候选基因,以期作为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的重要标记。【方法】以BCT和PCC1两个马铃薯群体为材料,对38个晚疫病菌诱导表达的ESTs和基因进行定位,再将定位结果与已定位的QTL位点进行比对。【结果】11个候选基因的引物在两个群体中扩增出13个多态性位点,其中12 个多态性位点定位到遗传连锁图谱上。定位结果与QTL进行比较显示,07-F08-P1-564位于晚疫病QTL区域。【结论】07-F08-P1-564与马铃薯晚疫病水平抗性紧密相关。定位的候选基因丰富了马铃薯的连锁群,可作为遗传连锁图谱构建的桥梁,同时也为筛选重要抗性候选基因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
【目的】筛选出适宜广西种植的甘薯新品种。【方法】以桂薯2号为对照,2009~2010年在广西农业科学院玉米研究所、合浦县、都安县、平南县、来宾市及桂林市等地进行甘薯新品种区域试验,对11个参试甘薯新品种进行产量和品质鉴定。【结果】参试品种中桂07-79、钦选1号、桂07-101和泉薯9号鲜薯产量高于对照;泉薯9号、桂07-79、钦选1号、桂08-127、桂07-101、桂02-119、广薯42、桂07-98等8个品种的薯干产量均比对照增产8.0%以上;所有参试品种的干物率均比对照高;桂08-127和桂07-79食味评分最高,均为78.0分,其次是桂07-98和泉薯9号,分别为77.5和77.0分。【结论】参试甘薯品种均适宜在广西各地或部分地区种植,其中桂07-79、钦选1号、泉薯9号、桂08-127及桂07-101综合农艺性状表现较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盐碱地对甜高粱含糖锤度及秸秆产量的影响,筛选秸秆产量和含糖锤度较高的耐盐甜高粱品种。【方法】以22个不同品种(系)甜高粱为试验材料,分别在正常田块(对照)和盐碱地种植,研究不同土壤对甜高粱秸秆产量和含糖锤度的影响。【结果】相同高粱品种在盐碱地的秸秆产量均低于对照,盐碱地秸秆产量较高的品种有"晋甜09-1"、"济甜杂1号"、"辽甜2号"等。同一高粱品种在不同土壤中的秸秆含糖锤度不同,盐碱地中秸秆含糖锤度在18%以上的甜高粱品种有"303A/304"、"龙甜高粱-5"、"晋甜08-1"、"辽甜6号"、"新高粱3号",对照田块中秸秆含糖锤度在18%以上的甜高粱品种有"L0204/LTR115"、"龙甜高粱-5"、"合甜"、"晋甜08-1"、"辽甜7号"。【结论】盐碱地对不同品种甜高粱的秸秆产量和含糖锤度有明显影响,鉴于各参试品种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并未从中筛选出秸秆产量和含糖锤度高的甜高粱品种。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蔗蔸形态特征与甘蔗生物量、宿根性间的内在联系,为强宿根性甘蔗种质资源的鉴定评价和种质创新提供理论参考。【方法】测定29个供试甘蔗品种(系)的生物量、地上部农艺性状、蔗蔸中根系和地下芽形态特征等24个性状,采用SPSS 22.0对蔗蔸形态特征进行遗传变异、相关性、通径和因子分析及系统聚类。【结果】供试甘蔗品种...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广西甘蔗区试2015—2017年龙州点(广西崇左)甘蔗新品种(系)的农艺性状,为广西各蔗区筛选及推广甘蔗优良品种(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新台糖22号(ROC22)为对照(CK),开展12个甘蔗品种(系)田间1年新植和2年宿根品比试验,并采用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法对株高、茎径、有效茎数和蔗糖分等农艺性状进行综合评价。【结果】因子分析综合得分排名前3位的新品种(系)依次为桂糖08-6、桂糖08-120和桂热2号,综合得分分别为0.801、0.717和0.549分;综合得分排名靠后的新品种(系)为桂糖07-1062、柳糖08-98和桂糖07-108,综合得分分别为-0.828、-0.519和-0.270分。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在欧氏距离15处,可将12个甘蔗品种(系)分为五大类,其中,第I类中的桂糖08-120蔗糖分较高;第IV类的桂糖08-6发芽率、发株率、分蘖率和有效茎数均较高,蔗糖分含量一般;第V类桂热2号的发芽率、发株率和株高均较高,分蘖率和蔗糖分较低,有效茎数中等,综合表现较好。【结论】桂糖08-6具有萌芽率和发株率高及分蘖力强等特点,而桂糖08-120的蔗糖分较高,综合评价得分较高,二者均可在广西崇左蔗区特别是在龙州蔗区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16.
银杏雄株叶片和花粉主要类黄酮成分含量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研究江苏省46个银杏实生雄株(系)叶片和花粉类黄酮化合物主要成分及其含量,为合理开发利用银杏雄株种质资源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运用HPLC技术分析不同株系叶片和花粉甲醇(乙醇)-盐酸水解溶液中主要黄酮苷元的含量,并采用三因子法计算总黄酮苷含量。【结果】不同银杏雄株叶片和花粉的黄酮含量存在较大差异,通过设定黄酮苷元和总黄酮含量的选择域值,发现扬州有4个品系(扬州03、04、10、20)、泰州有2个品系(泰州08、13)、徐州有2个品系(徐州04、09)符合叶用标准,扬州有10个品系(扬州02、03、04、08、09、10、12、15、18、20)符合花粉用标准。银杏雄株叶片和花粉均含有槲皮素、山奈酚和异鼠李素3种黄酮苷元,但含量不同,叶片中三者差别不大,而花粉中以山萘酚为主,花粉总黄酮平均含量约为叶片的1.42倍。【结论】通过黄酮苷元和总黄酮含量的分析,根据设定的选择指标,可以得到优良的叶用或花粉用单株供生产利用,为银杏雄株资源的综合利用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不同环境下甘蔗亲本配合力及组合遗传值,筛选出适宜南宁、崇左和来宾蔗区的亲本和组合,为合理利用甘蔗种质资源及加快新品种选育提供理论参考。【方法】以广西选育及引进的129份甘蔗材料为亲本组配119个组合为材料,在南宁、崇左和来宾试验点同时进行评价试验,对甘蔗锤重和锤度进行亲本、组合及地点的联合方差分析,并分别对3个试验点的锤重和锤度进行亲本配合力及组合遗传值分析,以相关系数法评价不同试验点间锤重和锤度的亲本配合力及组合遗传值的相似性。【结果】组合、母本、父本及地点在锤重和锤度间的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P< 0.01,下同),组合×地点互作在锤重间的差异达显著水平(P< 0.05,下同)。在母本GCA方面,在南宁试验点,GT04-112、GT08-212、GT06-3283、FR00-306、ZZ50、GT04-1560、GT03-591、YZ99-596、GT02-761和GT11-639等母本的锤重和锤度GCA较高;在崇左试验点,GT04-112、GT03-591、GT08-212、GT08-10、GT11-639、FR00-306、GT94-119、GT09-98、GT06-1215和K86-138等母本的锤重和锤度GCA较高;在来宾试验点,YZ99-596、GT04-112、GT06-3283、YT00-236、LC03-296、YG24、GT05-1141、GT11-08、GT11-639和GT06-244等母本的锤重和锤度GCA较高。在父本GCA方面,在南宁试验点LT07-95、GT94-10、CP84-1198、ROC22、YT00-236、GT00-122、GT11-639、GT06-1238、YT03-373和YunY06-9等父本的锤重和锤度GCA较高;在崇左试验点ROC22、GT00-122、GT94-10、GT08-1497、LT07-95、YT93-159、YuanL8、GT03-1403、FR93-979和YT93-373等父本的锤重和锤度GCA较高;在来宾试验点PR83-1248、GT04-2679、GT04-1023、LT07-95、CP84-1198、YT00-236、ROC22、YZ06-80、YG22和GT08-1235等父本的锤重和锤度GCA较高。在组合遗传值方面,在南宁试验点,GT08-212×GT94-10、FR00-306×LT07-95、YZ99-596×YT00-236、GT04-1560×CP84-1198、ZZ50×ROC22、GT03-591×YC90-33、GT02-761×ROC22、GT04-112×GT00-122、YT99-66×ROC22和YZ99-596×CP01-1178等组合的锤重和锤度组合遗传值较高;在崇左试验点,GT06-1215×GT06-1238、GT03-591×YC90-33、GT04-112×GT00-122、GT94-119×ROC22、GT04-1560×CP84-1198、GT08-212×GT94-10、GT08-10×GT04-2679、GT02-761×ROC22、FR00-306×LT07-95和GT11-639×GT03-2309等组合的锤重和锤度组合遗传值较高;在来宾试验点GT04-112×L5-8、GT07-229×GT04-2679、GT06-3283×PR83-1248、YZ99-596×YT00-236、LC03-296×GT04-1023、YG24×LT07-95、GT06-244×CP84-1198、FR00-306×LT07-95、GT08-10×GT04-2679和FR93-257×GT06-244等组合的锤重和锤度组合遗传值较高。锤重和锤度的亲本GCA和组合遗传值在3个试验点间均表现为极显著正相关性,相关系数为0.411~0.745。南宁试验点与崇左试验点间在锤重和锤度的亲本配合力和组合遗传值的相关系数最大,相似性最高。【结论】不同试验点间锤重和锤度的亲本配合力及组合遗传值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但南宁、崇左和来宾的不同蔗区应根据各地试验结果分别选取适宜本地的亲本和组合。  相似文献   

18.
【目的】基于消费者喜好性评价,探究宰后不同阶段羊肉食用品质差异,明确僵直前期、最大僵直期、解僵成熟期羊肉涮制、烤制、煮制、炒制特性,为我国羊肉食用品质科学评价和优质羊肉生产提供参考。【方法】选取8月龄小尾寒羊僵直前期、最大僵直期、解僵成熟期的牡蛎、外脊、霖肉、米龙4个部位肉,经涮制、烤制、煮制、炒制后进行消费者喜好性评价,对羊肉的嫩度、多汁性、风味、总体喜好性进行评分,利用线性判别分析确定羊肉食用品质综合评价方程(Meat Quality,4 variables,MQ4)和等级划分方法,分析不同烹饪方式下宰后不同阶段羊肉消费者喜好性评分和食用品质等级。【结果】羊肉涮制后,僵直前期的外脊和米龙嫩度、风味、总体喜好性、食用品质综合得分(MQ4)高于最大僵直期和解僵成熟期的样品(P<0.05),宰后不同阶段的牡蛎和霖肉消费者评分差异不显著(P>0.05)。羊肉烤制后,僵直前期的牡蛎和解僵成熟期米龙的嫩度、总体喜好性、MQ4评分高于最大僵直期的样品(P<0.05),宰后不同阶段的外脊和霖肉消费者评分差异不显著(P>0.05)。羊肉煮制后,解僵成熟期的霖肉多汁性、总体喜好性评分高于僵直前期和最大僵直期的样品(P<0.05),宰后不同阶段的牡蛎、外脊、米龙消费者评分差异不显著(P>0.05)。羊肉炒制后,僵直前期和解僵成熟期的牡蛎嫩度、总体喜好性、MQ4评分高于最大僵直期的样品(P<0.05),僵直前期的外脊嫩度、风味、总体喜好性、MQ4评分高于最大僵直期和解僵成熟期的样品(P<0.05),宰后不同阶段的霖肉和米龙消费者评分差异不显著(P>0.05)。僵直前期(5星级:0%—8.33%;4星级:47.83%—72.22%)与解僵成熟期(5星级:0%—8.70%;4星级:52.78%—58.33%)的羊肉经涮制、烤制、煮制、炒制后优级(5星级)和良好级(4星级)的比例高于最大僵直期的样品(5星级:0%;4星级:35.90%—47.83%),僵直前期与解僵成熟期的羊肉没有出现消费者不满意(2星级)的样品,最大僵直期的羊肉烤制和煮制后分别有4.17%和4.35%的样品为2星级。【结论】基于消费者喜好性评价研究,僵直前期和解僵成熟期的羊肉经涮制、烤制、煮制、炒制烹饪后的食用品质得分、优级和良好级肉的比例高于最大僵直期的样品,僵直前期和解僵成熟期的羊肉均受消费者的青睐。  相似文献   

19.
【目的】在两种不同饲养方式下,对断奶仔猪生产性能、行为特征和唾液皮质醇激素水平作对比分析,以期说明发酵床饲养可提高仔猪动物福利。【方法】按照密度一致原则 (0.67 m2/头),将88头体重相近(10.42±0.36 kg)的35日龄断奶苏钟仔猪(公母各半)随机分为两组,即漏缝地板饲养组(slatted-floor house, SFH)和发酵床饲养组 (deep-litter house, DLH)。每组设4个重复,SFH和DLH组中每个重复分别为6和16头。适应14 d后,进入试验期,试验期为21 d。自由采食和饮水。试验期间记录仔猪日采食量,分别于仔猪49日龄和70日龄时进行个体称重,按重复计算仔猪的日增重和料肉比;于仔猪68日龄时,进行24 h录像采集,每个重复随机挑选3头仔猪用于行为学观察,观察时间为07:00-17:00;于69日龄上午9:00-10:00,每个重复选择3头仔猪用于唾液采集,测定其皮质醇激素含量。【结果】①SFH和DLH组仔猪末重、日均采食量、日增重和料肉比均无显著差异(P>0.05)。②与SFH组相比,DLH组仔猪站立和犬坐行为时间比例显著增加(P<0.05),躺卧行为显著降低(P<0.05);仔猪主要活动时间为08:00-10:00和12:00-15:00;DLH组中仔猪运动和探究行为(特别是翻拱垫料行为)时间比例显著高于SFH组(P<0.05),操纵圈舍行为和攻击行为显著低于SFH组(P<0.05);与SFH组相比,DLH显著提高了仔猪饮水时间比例(P<0.05),但对排泄(排尿和排便)行为无显著影响(P>0.05);DLH组仔猪总采食时间显著低于SFH组(P<0.05),但因采食次数的显著增加(P<0.05),使DLH组仔猪每次采食持续时间显著高于SFH组(P<0.05)。③DLH组仔猪唾液中皮质醇激素含量显著高于SFH组(P<0.05)。【结论】发酵床饲养能够增加断奶仔猪的探究行为、运动行为以及每次采食持续时间,降低其攻击和操纵圈舍行为,提高了仔猪动物福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