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溴氟菊酯对环境生物的安全评价研究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5  
按照“化学农药环境安全评价试验准则”的规定, 测定了溴氟菊酯对7 种环境生物的毒性。结果表明: 其对鸟类、蜜蜂和蚯蚓的毒性较低; 对鱼类属中等毒性; 对蚤类、藻类和家蚕属高毒性。由于溴氟菊酯用量少, 在环境中降解快, 因此在田间使用时对水生生物的实际危害要小得多, 但要严格防止对邻近桑树的污染。  相似文献   

2.
蜜蜂授粉可以促进农作物增产,农产品品质提高,农业部2013年在全国建立了20个示范区,集成示范保护蜜蜂与绿色防控技术.为指导示范区科学、合理使用化学农药防治病虫害.本文将现阶段常用农药按毒性和安全间隔期,分为3类:禁止使用农药、确保安全期可慎用的农药和对蜜蜂基本无毒副作用的农药,并提出每类农药的使用技术.  相似文献   

3.
农药在现代农业生产中发挥着积极作用,但是农药使用不当则会对重要授粉昆虫如蜜蜂等造成负面影响。本文主要围绕农药对蜜蜂的急性毒性、亚致死剂量农药对蜜蜂生长发育和行为的影响,农药对蜜蜂的联合作用,以及新烟碱类杀虫剂与蜜蜂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的相互作用、农药对蜜蜂毒性差异的机理、农药对蜜蜂解毒代谢相关酶活性及其他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植物化学物质在调控蜜蜂对农药耐受性中的作用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以期为农药的合理使用及提高其对蜜蜂的安全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为明确阿维菌素及其几种混配制剂对家蚕的毒性,采用食下毒叶法测定了阿维菌素、阿维·螺螨酯悬浮剂、阿维·虫螨腈水乳剂、阿维·吡蚜酮悬浮剂、阿维·炔螨特水乳剂、阿维·吡虫啉微乳剂、阿维·噻螨酮微乳剂共7种农药制剂对家蚕2龄幼虫的毒性,并对家蚕中毒症状进行了观察记录。试验结果表明:将7种农药制剂分别配制成不同浓度梯度的药液浸渍桑叶饲喂家蚕48 h后,各制剂对家蚕的LC_(50)值均小于0.1 mg/L,均属剧毒级农药,对家蚕有极高风险性;各制剂引起的家蚕中毒表现出多种特征症状,如吐液、体褐、体僵直、摆头、侧卧、身体扭曲呈"C"形等。因此,阿维菌素及其各混配制剂不适合在桑园及其附近农田使用,同时也验证了阿维菌素与各种低毒农药混配后依然对非靶标生物不安全。  相似文献   

5.
正2017年8月,欧盟就新烟碱类杀虫剂噻虫胺、吡虫啉及噻虫嗪的禁限用政策向世界贸易组织(WTO)发布3份通报,分别为(G/TBT/N/EU/497、G/TBT/N/EU/498和G/TBT/N/EU/499)。欧盟提出为确保对蜜蜂的保护,禁止吡虫啉、噻虫胺及噻虫嗪三种新烟碱类农药在露地环境中使用,这些农药的使用范围限制于永久性温室,即作物整个生命周期都在温室内才能使用上述三种农药。此外,经含有吡虫啉、  相似文献   

6.
三种新烟碱类农药对蚯蚓体重及溶酶体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烟碱类农药的大量使用,导致非靶标生物受到威胁,如美国蜜蜂种群数量锐减等。蚯蚓作为土壤生态系统中的一种重要动物,是生态环境安全评价的一个重要指标。本试验采用标准化人工土壤法,研究了吡虫啉、噻虫啉和氯噻啉3种新烟碱类农药对蚯蚓体重损失率和体腔细胞溶酶体膜稳定性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仅高浓度吡虫啉(1.6mg/kg)、噻虫啉(6.4mg/kg)和氯噻啉(1.6mg/kg)对蚯蚓生长有抑制作用;3种药剂对体腔细胞溶酶体膜稳定性的影响具有时间和剂量效应,对溶酶体膜的毒性作用随着药剂浓度增加和暴露时间延长而增强。相同剂量下,处理7d时,氯噻啉引起的蚯蚓体重损失率显著高于吡虫啉和噻虫啉;而对于溶酶体膜的毒性,在处理第2天时,氯噻啉显著高于吡虫啉和噻虫啉。同时,蚯蚓体腔细胞溶酶体膜中性红保留时间较蚯蚓体重损失率更为敏感,更适合于监测低剂量污染物对非靶标生物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欧盟宣布从2013年7月1日起对新烟碱类农药实施限用政策,以降低或避免对蜜蜂的种群危害。根据欧盟的这一法规,新烟碱类杀虫剂除冬播麦类外几乎不能在其它大田、露地作物上使用,首批涉及农药品种有吡虫啉、噻虫嗪和噻虫胺3个品种。新烟碱类农药是我国目前使用在蔬菜水果和粮食作物上的最广泛的杀虫剂品种,也是我国农药出口创汇的主打品种,欧盟新烟碱类农药管理政策的变化,势必将对我国农药生产、使用以及农产品贸易带来较大影响。本文详细阐述了欧盟新烟碱类农药限用政策背景、我国新烟碱类农药登记使用情况以及新烟碱类农药管理政策调整对我国可能产生的影响和应对措施。通过对限用新烟碱类农药进行风险分析,以期减少或降低该政策对我国农药相关产业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8.
熊蜂 (Bombus spp.) 和蜜蜂 (Apis mellifera L.) 是自然界中的重要传粉昆虫,近年来因为农药的大规模不合理使用造成了世界多个地区熊蜂和蜜蜂种群的持续下降。为了更好地评估农药对熊蜂和蜜蜂的毒性,本研究收集了61个共有的农药蜂毒数据,采用12种分子指纹联合8种机器学习算法,分别建立了农药对熊蜂和蜜蜂急性接触毒性LD50值的分类预测模型。结果表明:农药对熊蜂和蜜蜂的急性接触毒性分类模型预测准确率分别达86.7%和80.0%。随机森林 (Random Forest)、神经网络 (Neural Network) 和支持向量机 (SVM) 3种算法联合Fingerprinter、Klekota-Roth Count和Extend 3种分子指纹在本研究中的预测能力较好。此外,分别采用构建的熊蜂毒性预测模型和蜜蜂毒性预测模型开展交叉毒性预测,准确率分别为72.9%和66.7%,表明熊蜂毒性模型预测蜜蜂毒性的准确性高于蜜蜂毒性模型预测熊蜂毒性的准确性。本研究可为设计低蜂毒化合物提供理论指导,同时为开展不同昆虫靶标的毒性交叉预测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农药对大型蚤的毒作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型蚤是水体生态系统中对农药十分敏感的生物,被世界各国列为农药登记中必测非靶标生物之一。在新农药推广应用中,及时明确它对大型蚤的毒性和作用机制,对于科学地管理和正确地使用农药,保护水体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理论意义。本文总结了近年来国内外有关农药对大型蚤毒作用的研究进展及所取得的主要成果,并进一步对其未来研究进展趋势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10.
4种农药对家蚕的毒性评价和中毒症状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食下毒叶法,测定了4种农药对家蚕的毒性,观察了4种农药处理2龄家蚕后的中毒症状。结果表明,3种杀虫剂除虫菊素5%乳油、吡虫啉2.5%可湿性粉剂和氯胺磷20%乳油的LC50值均在0.1~10mg/L之间,对家蚕属高毒级,有极高风险性:杀菌剂苯醚.丙环唑300g/L乳油的LC50值为5.60×10^2mg/L,对家蚕属低毒级,风险性相对较低。观察了中毒症状,3种杀虫剂引起家蚕中毒症状较突出,易于辨别,杀菌剂引起的家蚕中毒症状较轻微。桑园及附近用药时需特别注意避免喷施3种杀虫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