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毛乌素沙地和库布其沙漠 10 年飞播造林试验研究及 10 年推广,累计飞播面积达14.1hm 2,保存11.7hm 2,取得明显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经过对影响飞播成效因子的观测数据的分析,得出适宜飞播的播区植被盖度为3% ~10% ,地下水埋深0.5~10m ,沙丘高度< 15m ,沙丘密度< 0.6。在飞播中用杨柴、籽蒿、沙打旺(或草木樨)混播,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2.
浅谈乌审旗的深沙治理马世瑞在毛乌素沙地中,有一些远离人烟的高大流动沙丘群,呈沙丘链或格状沙垄,当地群众称之为“深沙”。其特征是:沙丘高度平均在10米以上,面积在1000公顷以上;高大沙丘基本无灌草分布,仅有少量的短命植物生长,植被盖度不足10%;基本...  相似文献   

3.
1飞播区自然概况内蒙古科主后旗巴胡塔播区境内以半流动沙丘沙地为主,流动沙丘沙地约占65%,沙丘高5~12m,土壤为风沙土,主要植物有差巴嘎蒿、沙蓬、踏郎等,植被盖度25%左右;满斗播区,以半流动沙丘为主,流动沙丘占70%,分布的植物有差巴嘎蒿、沙蓬、山榆等,植被盖度为35%左右;吉尔嘎郎播区,以半固定沙丘为主,流动沙丘占25%,分布的植物种有差巴嘎蒿、沙蓬、黄柳、黄榆等,植被盖度为45%左右;潮海播区境内以半流动沙丘沙地为主,流动沙丘沙地约占55%,沙丘高3~10m,主要植物种有差巴嘎蒿、沙蓬,植被盖度20%左右。2试验…  相似文献   

4.
毛乌素流动沙地植物的水分关系与适宜种植规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沙丘植物水会关系是确定毛乌素沙地流动沙丘适宜植被覆盖度的主要因子。根据植物耗水量的计算来确定适宜的植被盖度,其结果表明,臭柏的盖度的67%-85%,樟子松为62%-80%,旱柳眯27%-80%,沙柳为46%-75%,杨柴为14%-80%-柠条为31%-50%,籽蒿为46%0-65%,油蒿为30%-70%,植物最大盖度值常出现在沙丘丘脚或覆沙滩地,这些区域的土壤水分状况比较好。  相似文献   

5.
沙漠     
我国沙漠总面积约十六亿三千多万亩,占全国土地面积的11%,绝大部分分布在新疆、内蒙古、宁夏、陕西、甘肃、青海六个省(区)。沙漠按其植物复盖程度可分为:固定沙地、流动沙地和半流动沙地。固定沙地植物复盖度在60%以上,可作为牧场。半流动沙地植物复盖度在30%—50%之间,其中仍有流沙在移动,如不实行对沙育草或利用不当时,极易变为流动沙地。流动沙地没有植被或植被极少,随风移动,危害最大。在上述六省(区)中、流动沙地约四亿亩;半流动沙地约四亿一千万  相似文献   

6.
在毛乌素沙地和库布其沙漠10年飞播造林试验研究及10年推广,累计飞播面积达14.1hm^2,保存11.7hm^2取得明显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经过对影响飞播成效因子的观测数据的分析,得出适宜飞播的播区植被盖度3%-10%,地下水埋深0.5~10m,沙丘高度〈15m,沙丘密度〈0.6,在飞播中用杨柴,籽蒿,沙打旺(或草木樨)混播,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7.
一、沙化土地现状 准噶尔盆地南缘是古尔班通古特沙漠的前沿地带,区域内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沙化土地总面积27.58万公顷。其中,植被盖度小于30%的流动沙地、半固定沙地、风蚀残丘(劣地)、戈壁面积共计20.35万公顷,固定沙地面积为9.28万公顷。  相似文献   

8.
通过在沙地进行沙地云杉造林试验表明:沙丘的阴坡比阳坡造林成活率高21.7个百分点,植被盖度较小的立地比植被盖度高的立地造林成活率高30%左右.采用座水覆膜和容器苗造林分别比对照提高造林成活率29.4个百分点和35.5个百分点.并形成沙地云杉在沙地配套的造林技术.  相似文献   

9.
科尔沁沙地南缘不同立地类型植被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调查科尔沁沙地南缘的流动沙地、半流动沙地、固定沙地、林地4种立地类型的植被种类、数量、盖度、丰富度、生物量等因素,分析了其不同立地类型的植被分布特征。结果表明:4种立地类型所分布的植被种类数量相仿,其中固定沙地较单一,林下种类相对丰富;就物种多样性而言,固定沙地多样性略低;植被生物量差距较大,最大的是固定沙地,最小的是流动沙地;有机质的积累则是林内较高。  相似文献   

10.
青藏高原是全球独特的生态地域,也是我国沙化土地最严重的三大地区之一,西藏地区荒漠化沙化一直以来是我国防沙治沙的重点和难点。选取西藏地区定结县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防沙治沙新途径研究,以建立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结果表明,封禁3年后,封禁区植被盖度提升7.25%,主要由原生植被西藏锦鸡儿和人工植被藏沙蒿贡献,两者分别占总重要值和总优势度的86.1%、83.0%,对固沙作用贡献最大;流动沙地和露沙地减少16.6%,半固定和固定沙地面积增加5.9%,平缓区沙丘移动速度更快,平均速度15.5 m/a。以期为探索高原地区沙化土地防治和生态修复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去年九月我到赤峰地区公出,看到两处通过封育而成林的地方,感到十分欣喜。现把他们的封育情况介绍给广大读者。翁牛特旗那什罕苏木1976年用围栏封育了一块12000亩的沙地。封育前,这块沙地的大部分是流动沙丘,寸草不生,少部分仅有一些稀疏残存的沙柳墩子和其它灌木根子。十年后的今天,封育区内的沙柳高达2~3米,柠条、沙棘、花棒、灰桦、沙蒿、沙米等木本草本植物也生长起来,还有人工种植的樟子松,植被复盖度达到60%,沙丘已全部固定。每亩沙地现在每年打干草150多斤,  相似文献   

12.
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沙地沙丘植被发育过程及其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嫩江沙地具有代表性意义的沙地类型植物群落的调查,研究了沙地沙丘植被发育过程及其特征。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的沙地类型对应着典型的群落类型。植被发育过程中群落组成物种的数量、物种丰富度、生活型结构和占优势的科、物种多样性指数、生态优势度及均匀度的变化,表明了流动沙地→半固定沙地→固定沙地植被发育过程和群落生态功能的提高。某些禾本科植物在群落中地位的上升,说明植被的草原成份增加,草地的生态和生物质量都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13.
那不斯莱自然保护区作为沙地里干旱沙丘、湿地与水域相结合的生态系统,是一种特殊的生态模式。通过那不斯莱自然保护区的封沙育草、人工植树种草等人工恢复植被措施,使沙地植被覆盖率提高30%,林带附近风速降低52.9%,水面蒸发降低55.4%,空气湿度提高0.2%-1.1%,同时也提高了沙地肥力,保护了珍稀的残遗植物荷花、鸡头米等。  相似文献   

14.
选择了呼伦贝尔不同年份的10个草原沙化治理封育工程进行实证研究,地面调查和遥感解译相结合,运用生态效益评价体系进行评价,评价结果为:1999-2005年封育工程生态效益优,2006年封育工程生态效益良,2007、2008年封育工程生态效益一般。工程实施后植被盖度、地上生物量、草层高度、植物种数和土壤有机质含量均有明显增加,一年生植物比例减少。流动沙地比例大幅降低,固定沙地比例大幅度增加。工程区内的植被盖度、生物量、草层高度和植物种数均高于工程区外,一年生植物比例较区外低。工程区内的流动沙地基本被固定,植被盖度有了很大提高,达到了预期的治理效果。  相似文献   

15.
干旱是影响固沙植物生长的主要自然因素,不同沙地,不同水分条件,建立不同的植被覆盖度是维持沙地水分平衡,建立稳定的固沙植物群落,防止固沙植被演替退化的重要技术措施。本文通过对榆林红石峡约5000亩沙地植被,抽取样方144个进行调查分析,认为在榆林红石峡水分条件下适宜的植被盖度是50-70%,覆盖度大于70%时,因植物蒸腾耗水量过大,致使土壤过度干旱,是导致植被演替退化的主要原因。对红石峡沙地封禁后植被恢复,演替,退化经历的主要阶段作了初步的划分,提出了沙地植物在各演替阶段中的主要生活型谱,为选择固沙先锋植物种,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6.
辽宁西北部地区土地沙化状况、发生原因及防治措施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根据对辽宁省西北部地区10个沙区乡镇的调查统计,沙化土地面积占39.6%,其中沙丘沙地为9、8%,农田为29.8%,农田沙化是当地的主要沙化土地类型。发生沙化的原因是:不合理的开垦沙丘沙地,连年干旱,过度放牧,植被退化以及不合理的耕作方式等。防止土地沙化的根本措施是完善防护林体系建设,实行保护性耕作和建设节水灌溉体系等。  相似文献   

17.
自全面封育后,小井子山的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草灌乔参差不齐、油松林郁郁葱葱、杏树林散香吐蕊、山樱桃惹人迷醉,500多亩流动沙地变为固定沙地,草木植被盖度达90%。野生动物开始在这里安家落户,燕子呢喃、山兔跳跃,鹧鸪鸟和啄木鸟在树林里咕咕地叫、笃笃地敲……  相似文献   

18.
通过调查科尔沁沙地南缘阿尔乡沙地围封前后植被特征因子和分析土壤养分含量得出:围封对植被覆盖率和物种多样性均有显著影响,其中对沙丘顶部影响最大;围封后流动沙地和半流动沙地的指示植物逐渐衰退,而固定沙地的指示植物逐渐增多;围封可显著提高0~10 cm土壤养分含量,但对11~30 cm的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兰旗北部五个不同沙地类型封育区的封育效果进行调查分析,沙地封育的生态经济效益较为明显,流动沙地经过五年的围栏封育,植被盖度增加近26倍,生物量提高18倍左右,固定平缓沙地通过5年的封育,植物盖度增长14%,生物量增加2.6倍,丘间低地经过1年的封育,植物盖度增长20%,生物量增加4倍以上。沙地生长的灌木树种通过保护,生长量及株丛数量大量增加。沙地封育不但能够起到防护效益和获得较高经济效益,而且见效快,便于经营,因此围栏封育是浑善达克沙地生产建设的有效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20.
榆林毛乌素沙地飞播植被对流动沙丘链的逆转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系1988年在榆林毛乌素沙地,采用4个梯度,56个测风探头,对流动沙丘和飞播地进行风速的同步或相对值观测报告。测试阐明:飞播形成的植被踏郎(Hedysarum mongolica TUrcz)与花棒(Hedysarum scoparium Fisch et Mey.),尤以踏郎对流动沙丘的逆转作用效果显著。由于踏郎地下茎的萌生,使原来24m宽的植被带扩大到40m;10a后保存面积由17.7%增到60%以上,形成固定沙地。 改造后的沙丘,不仅坡度减小、坡长增大,沙丘高度显著降低,并呈“舌状”前移,丘间地也不断缩小等,出现一系列飞播地的地貌形态变化,使“水平”、“垂直”风速的降低值均衡。对比封禁十年后的流动沙丘,除沙丘前移外,坡面上仍然寸草不长。因此,提倡远处飞播,近处人工直播是改造沙漠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