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通过对1996—2005年四川省中籼中熟杂交水稻区试试验86个组合的116组数据进行相关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每穗总粒数与每穗实粒数,结实率与产量均成极显著正相关,有效穗对产量的贡献最大,但由于有效穗数通过穗粒数的间接副作用较大,所以有效穗数太大对提高产量反而不利。笔者认为,四川中籼中熟杂交水稻高产应在保证一定穗数的基础上,主攻每穗实粒数,同时兼顾提高千粒重,协调好性状之间的关系。其单产9.0t/hm2的产量构成因素是:有效穗数265~270万/hm2,每穗总粒数180~200粒,结实率大于84%,千粒重27~29g。  相似文献   

2.
赣晚籼39号的产量结构分析与增产途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相关分析、通径分析和回归分析,阐述了赣晚籼39号的每穗实粒数、千粒重和有效穗数对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每穗实粒数对产量的影响最大,其次是有效穗和千粒重,各产量构成因素间存在一定程度的负相关。因此提出在稳定穗数的基础上,促壮秆大穗,提高群体质量,通过增加每穗实粒数,提高结实率来夺取高产。  相似文献   

3.
水稻金优38产量构成因子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伟  徐丽荣 《湖北农业科学》2012,51(23):5267-5268,5271
对水稻(Oryza sativa L.)金优38产量及其构成因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变异系数由大到小依次为每穗实粒数、有效穗数、结实率、产量、穗长、千粒重;千粒重、每穗实粒数和有效穗数与产量的相关性均达显著水平;3个主导因子千粒重、每穗实粒数、有效穗数对产量的直接通径系数分别是0.603 5、0.4467、0.415 6.综合各分析结果,在金优38栽培过程中应主攻每穗实粒数和有效穗数,以达到增产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目的】为探索新的水稻品种产量及其构成的变化趋势。【方法】通过对2009—2019年成都市168个中籼迟熟籼稻品种的产量及其构成进行分析。【结果】(1)11年来成都市中籼迟熟籼稻产量呈递增趋势,原因在于有效穗、每穗颖花数、结实率推动的总实粒数逐年提高;(2)结合主成分分析表明,单穗颖花数、单穗重、结实率和成穗率是决定水稻产量的关键因子;(3)以冈优725为对照,增产组产量高于冈优725的原因在于有效穗导致的总实粒数的增加;减产组产量低于冈优725的原因在于单穗颖花数和结实率的降低造成的每穗粒数的降低。(4)通径分析表明,总实粒数、千粒重、结实率与增产组产量的直接通径系数最大,减少千粒重提高总实粒数是其产量增加的关键。有效穗、单穗重增加与减产组的直接通径系数最大,降低有效穗提高单穗重是提高其产量的关键。(5)直播机插秧等群体优势明显的栽培技术宜选择群体颖花量在上更具优势的增产组水稻品种。【结论】保持较高的单穗重的基础上通过增加有效穗数目,提高群体实粒数是水稻品种产量进一步提高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5.
为了提高水稻育种效率,应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对水稻品种的主要农艺性状和单株产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农艺性状对单株产量的关联度从高到低依次为单株有效穗数每穗实粒数结实率千粒重穗粒数株高穗长。对单株产量影响最大的是单株有效穗数和每穗实粒数,因此,在水稻高产育种中,应注重对单株有效穗数、每穗实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的选择。  相似文献   

6.
为了探讨进一步提高水稻产量的可能途径,对水稻产量与其生物产量、收获指数和产量构成因素之间的相关性和通径系数进行初步分析。结果表明:水稻产量与有效穗数、穗实粒数之间呈显著的正相关;株高与穗长、穗粒数、生物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64、0.36、0.40;株高是构成生物产量的基础,该试验中株高与产量之间呈显著正相关,生物产量与产量呈正相关,说明生物产量的积累是提高水稻产量的有效途径。在通径分析中,直接通径系数的变化规律为穗实粒数>千粒重>有效穗>穗粒数>生物产量>结实率>株高>收获指数,认为:在通常保证一定有效穗、提高穗实粒数和穗总粒数、主攻大穗并适当兼顾粒重的基础上,适当提高植株高度以增加生物产量,可达到提高水稻产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硅、锌营养元素对水稻生长是必需的。试验结果表明:在一定氮磷钾肥用量的基础上,硅锌肥的配合施用,对水稻产量构成因素有明显的影响,水稻有效穗数提高6.4%,每穗实粒数增加7.3粒,增加产量,增产率达到12.54%,显著高于对照区和其他处理。  相似文献   

8.
超级杂交稻产量构成因素的分析及其选育途径的探讨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应用三元线性回归方法,分析了10个杂交中籼组合的每公顷穗数、每穗实粒数、千粒重对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每穗实粒数对产量影响最大,其次为穗数。在保持现有组合的穗数、千粒重的基础上,增加每穗实粒数是提高杂交水稻产量的有效途径。认为超级水稻的主要形态特征应该是“中秆、多蘖、大穗”,选育仍以杂种优势的“三型”理论来指导。通过杂交水稻两系、三系和化杀等途径来实现超级水稻的选育。  相似文献   

9.
对湖北省中稻展示品种的产量及其相关性状进行了相关及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对产量的重要性依次为每穗实粒数、有效穗数、千粒重、全生育期和每穗总粒数,各性状间又通过复杂的相互作用对产量形成方向、大小不同的间接效应。因此在中稻生产中应注意各个性状间的平衡和协调发展,通过合理密植、肥水运筹保证有效穗数和穗子的适当大小,中后期巧施穗粒肥促进灌浆顺畅,保证粒重和增加结实率。在品种选育时应选择结实率高、每穗实粒数和有效穗数较多、粒重偏大的性状。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参加2007年漳州市晚稻区试中的4个博优组合--博优270、博优586、博优黄占、博优253(CK)的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变异分析、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在产量构成因素中,变异系数最大的是每穗总粒数,其次是有效穗;高产组合的千粒重和每穗总粒数分别较低产组合增加8.04%和4.80%;每穗总粒数和有效穗分别与产量呈极显著和显著正相关;4个产量构成因素对产量的贡献率依次为每穗总粒数>有效穗>结实率>千粒重;每穗总粒数与有效穗是一对主要矛盾.因此,育种中通过选用千粒重大、穗大粒多的恢复系与博优A配组,是提高博优组合产量水平的可行途径;生产上应在保证穗数的条件下,力争大穗,提高结实率和千粒重,才能充分发挥高产博优组合的高产潜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