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发展农业是调整食物结构的物质基础.调整食物结构主要是增加豆类和肉类食物,但它都受耕地少,粮食紧的限制,因此,必须提高垦殖率,增加耕地的基础数。要打破旧框框,改变旧观念,改变农区林区牧区割据的态势,各区都应利用土地资源综合发展食品生产。农区,贯彻以农为主,农林牧结合发展生产;林区,不毁林,利用无林地,实行以林为主,林代牧结合发展生产;牧区,选择水土条件适宜的地,实行以牧为主,牧农林结合发展生产。结合改造低产田和增产措施,食物将会充裕,食物结构也将随之得到调整。  相似文献   

2.
<正> 我们对牧业气象的研究,往往重视牧区而忽视农区。须知,农区的牲畜数量比牧区还多。翁牛特旗是个半农半牧地区,农牧业面积各半,但牲畜农区占58%,牧区占42%,商品率较高的小畜,农区是牧区的1.53倍。农区有发展牧业生产的有利条件。经计算亩产粮食150斤的旱地,可产干草197斤/亩,相当于牧区(典型草原)的1.64-2.46倍;川地(水浇地)可产干草526.3斤,为牧区的4.38-6.58倍,如种植玉米,秸秆可  相似文献   

3.
简析了河北省坝上地区自然、气候特征和农业生产中存在的问题,指出坝上地区发展以牧为主的大农业,调整农业结构,在草地恢复和重建中实行集约化经营,增加投入,提高牧草产量,是坝上地区农业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4.
河北省坝上地区农业持续发展途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简析了河北省坝上地区自然、气候特征和农业生产中存在的问题,指出坝上地区发展地区以牧为主的大农业,调整农业结构,在草地恢复和重建中实行集约化经营,增加投入,提高牧草产量,是坝上地区农业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5.
福建省人多地少,人均耕地逐年减少,解放初期人均耕地0.122ha,1987年末统计人均耕地只有0.04ha,特别是沿海地区人均耕地仅有0.03ha,目前这个数字还在逐年减少,耕地问题将日趋尖锐,因此,利用我省海涂资源丰富优势,有计划地进行围海造地,是我省增加耕地,补偿建设占地的主要途径。围成的土地可为发展农、林、牧、副、渔和城乡  相似文献   

6.
四、草地生态恢复与持续利用模式及配套技术草地生态恢复与持续利用模式是遵循植被分布的自然规律,按照草地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本原理,运用现代草地管理、保护和利用技术,在牧区实施减牧还草,在农牧交错带实施退耕还草,在南方草山草坡区实施种草养畜,在潜在沙漠化地区实施以草为主的综合治理,以恢复草地植被,提高草地生产力,遏制沙漠东进,改善生存、生活、生态和生产环境,增加农牧民收入,使草地畜牧业得到可持续发展。1牧区减牧还草模式针对我国牧区草原退化、沙化严重,草畜矛盾尖锐,直接威胁着牧区和东部广大农区的生态和生产…  相似文献   

7.
北方农牧交错带县域典型农业生态系统结构的对比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能准确地描述农业生态系统结构的合理性,并从时间序列上反映系统产业结构的动态演变特征,立足北方农牧交错带,在近31a的时间尺度上,以偏农区的榆阳区和偏牧区的乌审旗县域典型农业生态系统作为比较研究对象,采用系统组分优势度、系统结构优势度和系统稳定性指数作为研究模型,对两地农业生态系统的产业结构进行了综合分析和评价,显示种植业是偏农区农业生态系统的主导产业,其组分优势度在后期下降较快;林业在两地农业生态系统中的组分优势度均较小;畜牧业是偏农区最具发展潜势的产业,是偏牧区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渔业组分优势度在两地均为最小,基本对系统无贡献;偏农区农业生态系统结构较为优越,而偏牧区农业生态系统稳定性较为突出。结合研究结果,并就种植业、林业、牧业和渔业在北方农牧交错带偏农区和偏牧区的发展提出了建设性意见,以期为当地及北方农牧交错带农业生态系统产业模式优化和农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科学借鉴。  相似文献   

8.
迁西县农、林、牧、渔农业结构发展不协调。在系统分析了迁西县山区农、林、牧、渔各业发展中存在主要问题的基础上,立足资源优势和农业发展潜力,寻求一条适合迁西县情的"可持续发展"的农业道路,并提出3点对策,即以板栗、安梨、小尾寒羊、淡水鱼等特色农产品为主导,发展特色农业;依托迁西县人文、自然、农业等旅游资源优势,发展集观光旅游、休闲度假、生产-创收于一体的休闲观光型现代农业;利用农、林、牧、渔优势互补,发展"资源—产品—二次资源"的生态循环农业。  相似文献   

9.
大兴安岭地区是我国著名的林区之一,在其东侧分布有大面积的荒地,是林、农、牧综合发展的良好基地。  相似文献   

10.
内蒙古东北部大豆气候适宜度等级及种植区划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高效利用内蒙古东北部地区水热资源,发展冷凉地区大豆种植业,利用呼伦贝尔市、兴安盟及周边黑龙江地区近30年的气象观测资料和大豆发育期资料,采用气候适宜度分析方法,计算了该区域近30年逐年大豆气候适宜度,建立了气候适宜度评价指标,进行了基于GIS的呼伦贝尔市大豆适宜种植区划。研究结果表明,温度适宜度和水热综合适宜度≥0.6为适宜,0.4~0.6为较适宜,≤0.4为不适宜;降水适宜度≥0.7为适宜,0.6~0.7为较适宜,≤0.6为不适宜。大豆适宜种植区域为大兴安岭农区东南端;较适宜种植区域为大兴安岭东麓,适宜种植区的外沿;不适宜种植区位于呼伦贝尔市北部林区及西部牧区。在林区南部的农林交错带中,该区1 900~2 100℃积温区域为玉米不适宜种植地区,但可以大力发展大豆种植业,在调整种植业结构时可考虑在这一区域增加大豆种植面积。  相似文献   

11.
农户土地利用投入变化及其土地利用意愿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认识农户土地利用投入的变化规律,把握当前农户的生产意愿,对制订相关政策,确保国家的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该文采用分层随机抽取样本的方法,基于湖北省咸宁市1 252个农户家庭的调查数据,从粮食生产过程中涉及到的劳动力、土地资源、农业机械、化肥与农药等生产因素方面,对1981年以来农户的土地利用投入要素的变化特征及当前的土地利用意愿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近30 a来,农户在土地利用过程中投入的劳动力与用于主要粮食生产的土地面积明显下降,而化学肥料与农药总投入量明显增加;经济因子与农机技术进步是驱动农户行为变化最重要的2个因素,劳动力转移与"三补一免"等惠农政策对农户土地利用投入变化的影响有限;农户农地利用的目标出现显著分化,传统"全民式粮食生产模式"正向"专业化规模化农户生产模式"转变,专业化规模生产农户应是国家惠农政策重点补贴与扶持的对象;国家在进一步促进土地流转的同时,如何有效稳定主要粮食作物的生产面积,需要更加积极的调控对策引导;随着边际土地从农地利用范畴析出,区域性生态好转出现新的机遇,国家宜出台生态用地整理的相关政策,提升区域性生态服务功能。  相似文献   

12.
江苏省耕地变化及其驱动机制的数理探讨   总被引:65,自引:1,他引:65  
周炳中  赵其国  杨浩 《土壤学报》2003,40(5):665-671
运用数理统计分析江苏近 2 0年来耕地数量变化规律及与人文要素关系 ,探讨经济发达地区耕地数量变化的过程、方向、速率、结构、程度、空间差异性 ,揭示耕地变化的驱动机制。研究表明 ,经济发达省份耕地递减较全国平均数高 1 8% ,连续呈现单向递减变化 ,并具有缓慢递减 -快速递减 -急剧递减 -快速递减的时间变化轨迹。变化幅度的空间差异有其规律性 :从高发达区向一般发达区减小的梯状差异及从城郊向偏远县区减小的幅射状差异。经济增长、固定资产投资增加、人口膨胀、第三产业发展、城市化、粮食单产提高及人均居住面积等 ,与耕地变化具有高度关联性 ,并与其构成多元线性回归控制关系 ,是耕地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  相似文献   

13.
农牧交错区农户耕地流转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6  
耕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因涉及到农业现代化和国家粮食安全,已经成为研究的热点问题。文章以内蒙古太仆寺旗为例,利用二元logistic模型分析农牧交错区农户间的差异对的耕地流转的影响。研究表明:太仆寺旗近一半的农户存在耕地转入或耕地转出行为;务农劳动力数、农业机械、种植业收入占比和畜牧业收入占比对农户转入耕地有显著正面影响,而对转出耕地的影响为负;由于机械替代劳动力,外出务工劳动力数较多的农户反而扩大经营规模的能力越强;户主年龄较大的农户不愿意再扩大耕地经营规模,但由于对土地的依赖性较强,也不愿意把自家土地转出;户主文化程度和劳均耕地面积对耕地流转没有显著影响。对农用机械实施补贴政策,会促进耕地向有扩大经营意愿和有明显优势的农户流转。  相似文献   

14.
基于农户经济收益的耕地保护补偿标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保护耕地的农户进行补偿是耕地保护的主要方式之一,根据外部性效益建立合理的耕地保护补偿标准是保证补偿效果的关键。利用文献分析法,从满足农业生产者经济收益期望的角度出发确定补偿标准,通过比较各地区城乡收入差距,遵循按劳分配的原则,提出一种新的确定耕地保护补偿标准的方法。以咸宁市、郴州市、无锡市为例,分别计算了各地区典型农户的补偿金额,咸宁市1 hm2耕地一年可获得补偿金额为6 892.36元,较其他两地水平略低,郴州市的1 hm2耕地一年的补偿金额为16 795.58,处于三地区之首。农户的补偿标准主要由城乡收入差距和农户的生产力水平决定,从农户经济收益的角度出发,在保障农民收益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保护耕地,利用收入差异间接衡量耕地的外部性效益。  相似文献   

15.
认识不同规模农户土地集约利用行为的差异规律,正确引导规模农户走可持续集约用地的道路,对国家的粮食安全与生态建设具有重要意义。该文基于湖北省江汉平原地区4县(市)8乡(镇)16个村(组)480个农户家庭的调研数据,在划分规模农户类型的基础上,对小、中与大农户农地集约利用的目标、要素投入行为及其利用效率等方面的差异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农村"非农"与"非粮"农户增多,超过1/4的家庭不再从事粮食生产活动,现阶段小农户的数量还较多,但中、大农户已成为本区土地经营最重要的组织形式;2)不同规模农户土地集约经营的价值取向与集约偏好差异明显;3)大农户的劳动生产率、土地生产率与粮食商品率均比中、小农户高,大农户的发展处在土地规模经济阶段,但其农药与化肥等要素的投入出现过度集约问题,国家需要出台相关政策,引导大农户走土地资源可持续集约化的道路。  相似文献   

16.
基于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土壤资源管理与可持续利用   总被引:39,自引:13,他引:39  
董元华  张桃林 《土壤》2003,35(3):182-186
目前我国土壤和农作物中有毒物质的残留问题日趋突出。有机氯农药虽已禁用近20年,但通过某些食物链富集仍可对人体健康产生威胁。此外,残留农药的种类和数量逐年增加,其中有机磷农药问题尤为突出。重金属残留超标主要集中在大中城市郊区、污灌区和矿区农产品,尤其是城郊蔬菜中重金属污染问题比较突出。硝酸盐积累主要在农业集约化地区,尤其是塑料大棚等保护地问题比较普遍。农产品中的有机氯残留、重金属残留以及硝酸盐积累均与土壤污染有密切的关系,土壤是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源头因素。因此,为了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应尽快开展全国土壤环境质量调查与评价,建立长期性的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网络,并加强土壤中环境激素类的研究和监测,修订土壤环境质量与农产品质量标准,建立基于污染物生物有效性的环境质量标准体系与评价方法。同时制订土壤质量修复和保护规划,并完善有关立法,实现土地资源由数量管理向数量与质量管理并重的战略转变。  相似文献   

17.
In the Gadarif Region of Sudan, destruction of the natural vegetation for agricultural expansion is one of the major causes of the degradation of renewable resources and the environment. This study identifies and analyses the farmers' attitudes and perceptions towards agricultural land degradation and abandonment. The cross‐sectional data collected from ten key informants and 41 large‐scale farmers focussed on the degradation and abandonment of mechanized agricultural land. The results of the study show that the respondents are well aware that soil degradation is in various forms are taking place on their cultivated agricultural land. This is based on their perception and interpretation of indicators such as weed infestation, poor soil fertility and soil compaction. Continuous cropping, mono‐cropping, rainfall shortage and the use of inferior seeds are the main reasons of land degradation as indicated by farmers. The main measures acknowledged to maintain and improve land productivity are repeated soil ploughing, abandonment/fallow periods and crop rotation. The study adduces evidence of widespread land degradation. The mitigation measures followed by the farmers may though not be sufficient to restore the soil fertility. The application of appropriate chemical fertilizers, sound crop rotation and long fallow periods can be recommended. Any management and research intervention regarding the problem of land degradation should; however, be concerted with the farmers' knowledge. Copyright © 2009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18.
代表性国家和地区耕地休耕补助政策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总被引:8,自引:5,他引:3  
为保证耕地休耕制度的顺利实施和成效的长久保持,中国近年来不断探索制定科学合理的耕地休耕补助政策.美国、日本、欧盟、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已经具有多年的休耕实践经验,且都十分重视对休耕农民的补助问题.该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对比分析法及归纳总结法,在分析美国、日本、欧盟、中国台湾等代表性国家和地区休耕补助实践的基础上,对休耕补助目的、实施模式、补助形式、补助依据及资金来源等进行了梳理和归纳.针对中国休耕补助政策中可能存在的问题,提出今后应从补助目的动态化、补助效益最大化、补助类型差异化、资金来源多样化、配套措施制度化等方面完善补助政策的改进建议,并尝试构建了中国耕地休耕补助政策的初步框架.  相似文献   

19.
基于耕地质量综合评价的县域基本农田空间布局   总被引:49,自引:31,他引:18  
当前耕地质量综合评价已具有较丰富的研究成果,但其对耕地生态安全因素方面考虑稍显不足。全面系统评价耕地质量是基本农田划定与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等工作科学开展的重要前提,该文在深入剖析耕地质量评价理论与方法的基础上,针对基本农田划定内在要求,从耕地自然质量、利用条件、空间形态与生态安全4个方面选取相关指标,构建耕地质量综合评价体系,基于GIS平台实现各指标定量化分析与耕地质量综合指数测算。在此基础上,依据最大相似性原理将北京平谷区现有5 916块耕地地块划分为优先划定、适宜调入、重点调控和缩减退出4大类型,通过分析各类型耕地综合质量特征,整理得到平谷区基本农田划定时空配置方案。该研究结果客观反映了区域耕地资源综合质量状况,为县域范围耕地资源功能分区与差别化管控、基本农田保护区划定及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耕地细碎化是当前制约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因素,如何解决耕地细碎化问题已经成为推动小农户和现代农业有机衔接的必然路径。该研究基于实地农户调研数据和半结构访谈内容,对陕北榆林市榆阳区首创的"一户一田"和"一组一田"2种耕地细碎化整治模式进行系统剖析,并采用双重差分(Difference-in-difference, DID)模型定量分析2种模式的绩效差异。研究发现:1)"一户一田"模式是农民自发的产权重组和分散流转,并与政府支持的土地整治项目叠加与综合;"一组一田"模式是一种"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收放自如的双层经营体制"创新模式,也是产权改革、统分流转、土地整治与统分经营管理的有机结合。2)"一户一田"和"一组一田"两种模式均能有效解决耕地细碎化问题,显著增加耕地面积,实施后耕地面积增加率分别为6.02%和57.58%;同时也使得农业机械化水平有所提高,显著提升农业生产效率与作物产量,作物产量增加率分别为12.54%和19.87%,"一组一田"提升更为明显。3)2种模式均有利于提高农户收入,"一户一田"主要是通过增加农业种植收入来提高总收入;"一组一田"对农户收入提升更加显著,除增加农业收入外,也通过产业转型增加了务工收入。与"一户一田"模式相比,"一组一田"模式更能够促进集中连片、规模扩大、设施完善、经营现代化的高标准农田建设。为解决耕地细碎化问题,应加强政策引导和支持,挖掘村内能人价值,明晰合作社、分社和农民的责、权、利关系等,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