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4 毫秒
1.
一、前言木质部难养细菌(Fastidious xylemlimited bacteria,XLB)是指习居于木质部,很难用常规细菌学方法进行培养,在特殊培养基如BCYE(见下)上才能生长,且由叶蝉介体传播的一类具典型G细菌壁的原核植物病原菌。1973年刚发现  相似文献   

2.
黄化类植物病害的新病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范怀忠 《植物保护》1980,6(4):33-35
植物病害表现黄化症状的,其病原个别是真菌、细菌和线虫等,不少是生理原因,但多数是病毒以及近年来新发现的类菌原体、类螺原体和类立克次细菌等。 上述后面三种新病原引起的病害在1967年以前一直都被认为是病毒病。自1967年水稻黄萎病、桑萎缩病、翠菊黄化病等等病害的病原首先被发现不是病毒,而是一种类似子菌原体(Mycoplasma)的生物(例如人的伤寒病菌原体  相似文献   

3.
植物病原细菌致病性决定因子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植物病原细菌大多数为革兰氏阴性菌,主要分布在Erwinia、Pseudomonas、XanthomonasRalstonia 4个属中,引起许多栽培植物产生不同的病害.这些植物病原细菌定殖于植物细胞间,其病程(pathogenesis)涉及病原细菌的繁殖、组织间扩展和最终产生典型病害症状。尽管植物病原细菌在细菌学和病理学上表现多样性,但它们都拥有hrp基因。  相似文献   

4.
柑桔黄龙病是我国南部柑桔产区最危险的毁灭性病害。黄龙病可防不可治,被桔农称为“柑桔癌症”,各柑桔生产国均将其列为检疫对象。近年来,赣南柑桔黄龙病流行,已经严重威胁着柑桔业的生存。笔者试以江西长城企业集团(原江西省八一垦殖场)为例,探讨病害流行的原因及其防治对策。1病原、传播途径及媒介l‘亚病原有关柑桔黄龙病的病原,学术界长期存有争论。有说是类菌原体,有说是立克次氏体,也有说是类细菌,还有人认为是薄壁型细菌,但多数学者倾向于认为是类细菌体(**)【门1.2传播途径及媒介柑桔黄龙病通过接穗和苗木可作远距…  相似文献   

5.
 通过超薄切片的电镜观察,在木麻黄丛枝病病枝的筛管及伴胞中发现类菌原体,在木质部薄壁细胞发现类立克次细菌、类菌原体多态形,大小为45~300nm,单位膜厚约7.5nm;类立克次细菌多态型,大小为114~762nm×1000~1760nm,膜壁厚22~28nm。并观察到菱纹叶蝉的唾腺中存在类菌原体;短头叶蝉唾腺中存在类立克次细菌。在健株组织中没有发现任何病原体。  相似文献   

6.
四环素浸泡芽条消除柑桔黄龙病的持续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四环素族抗生素可以抑制许多植物类菌原体和类立克次氏体病害的发病。但是,这种作用是暂时的。施用四环素未能完全治愈感染这些病害的病株。注射四环素可以使柑桔黄龙病病树恢复正常生长,但是,在治愈后的1~2年内,病害往往复发;而增加注射药量可以使部分植株在治愈三年后仍然生长正常。病树芽条  相似文献   

7.
几种常用植物病原细菌分子检测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植物病原细菌(phytobacteria)是植物上一类重要的病原菌,这些细菌能引起多种农作物、经济作物、花卉、树木及牧草上的病害。它的快速检测是病害防治、预测预报及植物检疫必不可少的重要工作。其中,以PCR为基础的分子检测技术的进步使植物病原细菌的检测更快速、灵敏和可靠。本文对近年来植物病原细菌分子检测技术进行介绍,尤其是应用广泛的ITS-PCR(intergenictranscribedspace-PCR)、ARDRA(amplifiedribosomalDNArestric-tionanalysis-PCR)、rep-PCR(repetitiveDNA-PCR)和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quantitativePCR)技术,旨在促进我国植物病原细菌研究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8.
在植物病害中,目前世界上已经报道的细菌病害有300多种,无论是大田作物、果树、蔬菜、林木、花卉和药用植物等都可能发生一种或几种细菌病害。有些作物细菌病害发生日趋严重,日益受到有关部门的重视。植物病原细菌是寄生在植物上的原核生物,个体微小、繁殖快,结构简单,其形态有杆状的,外形变化很小,由于以上特点,使植物细菌病害的诊断和病原鉴定,不同于真菌病害和病毒病害。植物细菌病害常用的诊断方法有初诊和确珍两个过程。初诊包括病害的症状观察和显微镜检查,确诊包括病原细菌的分离培养和致病性测定以及主要的形态  相似文献   

9.
 寄生于植物维管束系统引起黄化型病害的病原微生物,目前已知有螺原体(Spiroplasma)、类菌质体(Mycoplasma)和难养细菌(Fastidious bacteria)均为原核生物。  相似文献   

10.
从1967年首次发现类菌原体(Mycopl asma Like Orgnisms,简称MLO)是一些植物黄化型疾病的病原以来,世界上许多实验室中的研究者们都期望能够找到这种病原微生物的体外培养方法。然而,迄今只有少数几种产生螺旋状和能动丝状物的类菌原体在体外培养成功,并将其归为一个新病  相似文献   

11.
番茄溃疡病鉴定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刘泮华  张乐 《植物检疫》1989,3(1):31-32
1985年7月在北京市发现番茄溃疡病,其病原细菌为Clavibacter michiganense subsp.michiganense,这个病害在国内未曾正式报道。寄主植物除番茄外,尚可侵染其它茄属植物。该病害为害严重,随种子传播蔓延,我国已列为危险性检疫病害。从病株和病果实上分离到病原细菌,其培养和生化性状与标准菌株完全一致。蘸根法接种番茄幼苗,7天后出现典型萎蔫症状。有较强的致病力。  相似文献   

12.
题目期(页)专题报道日本植物保护研究课题概要美国柑桔害虫治理情况美国作物的生物保护参加国际第18届昆虫学学术讨论会日本第32届应用动物昆虫学会概要专题综述抗药性问题一一已达危机边缘玉米组织培养在抗虫研究中的作用应用植物病原物进行杂草生物防治生物技术方法在植物应毒流行学中的作用昆虫神经内分泌研究的生物技术应用展望病害防治中尖端技术应用的现状和问题应用拮抗细菌防治植物细菌性病害的现状果园重植间题的病原学和防治尼日利亚柑桔疮痴病产后植物病害的生物防治潜力二十一世纪微生物防治与微生物杀虫剂农业上生物防治与化学…  相似文献   

13.
葡萄皮尔斯病(Pierce's disease of grapevine)是由木质部难养细菌(Xylella fastidiosa Wells et al.)引起的一种毁灭性病害,首次发现于美国加州,后传入美国其他州及中、南美洲,欧洲和亚洲也有分布,该病害在美国曾毁掉大量的葡萄园,除此之外,其病原细菌还可引起其他一些植物病害,鉴于该病害的经济重要性,应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同时,加强口岸检疫,严防该病害传入.  相似文献   

14.
植物病原细菌,在严峻的自然条件下,其独立生存的可能性,经查明是很小的,要依附于植物或土壤等才能生存。种子是病原细菌的依存物体,也可以说是病害传播途径的重要媒介之一。在细菌病害中,种子传染率一般在1%左右,这一比率虽然不是很高,但被病原细菌污染了的种子,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长出的幼苗不但自身发病,而且也是其他健康植株的传染源,乃致造成全田病害大发生,也有的传播范围相当广泛(后藤,1981)。因此,对种传细菌病害要予以特别  相似文献   

15.
细菌素Echcin防治作物真菌病害、细菌病害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细菌素Echcin是本研究室从来自水稻的菊欧氏菌(Erwinia chrysanthemi)中分离提取的一种抗菌物质。本试验报道了Echcin防治作物细菌病害、真菌病害的研究。采用纸碟法测定了Echcin对5个属植物病原细菌共14个菌株的抑制作用,琼脂稀释法测定了Echcin对12种植物病原真菌的抑制作用,在此基础上开展了Echcin对番茄早疫病和稻白叶枯病的温室盆栽试验,同时开展了Echcin对小麦纹枯病的田间小区试验。研究结果表明:Echcin对5个属植物病原细菌、辣椒疫霉、苎麻疫霉、番茄早疫等病原真菌具有很强的抑制作用。Echcin喷雾2次,对番茄早疫病的盆栽防病效果为75.8%。Echcin拌种或后期喷雾1次,对小麦纹枯病的田间防效达60%以上,优于井冈霉素。  相似文献   

16.
细菌素Echcin防治作物真菌病害、细菌病害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细菌素Echcin是本研究室从来自水稻的菊欧氏菌(Erwinia chrysanthemi)中分离提取的一种抗菌物质。本试验报道了Echcin防治作物细菌病害、真菌病害的研究。采用纸碟法测定了Echcin对5个属植物病原细菌共14个菌株的抑制作用,琼脂稀释法测定了Echcin对12种植物病原真菌的抑制作用,在此基础上开展了Echcin对番茄早疫病和稻白叶枯病的温室盆栽试验,同时开展了Echcin对小麦纹枯病的田间小区试验。研究结果表明:Echcin对5个属植物病原细菌、辣椒疫霉、苎麻疫霉、番茄早疫等病原真菌具有很强的抑制作用。Echcin喷雾2次,对番茄早疫病的盆栽防病效果为75.8%。Echcin拌种或后期喷雾1次,对小麦纹枯病的田间防效达60%以上,优于井冈霉素。  相似文献   

17.
1967年,日本土居养二等首先报道了桑树萎缩病等四种植物病害的病株中存在类菌原体。至今,国内外已陆续报道了140多种植物病害被认为属於类菌原体病害。各种植物类菌原体病害研究进展情况很不相同。有的已肯定了病原性(如几种植物螺原体病害):而有的病害仅因用四环素族抗生素处理后,取得一定疗效,才推断由类菌原体致病。绝大部分与类菌原体有关的植物病害,  相似文献   

18.
1928—1983年公开发表的植物病毒调查研究论文和全国、部分省、市、自治区植物病理学会及有关专业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资料表明:到目前为止,已报道的我国植物病毒79种,类病毒4种,类立克次氏体(RLO)1种,类菌原体(MLO)所致病害18种。79种病毒中只有30种是经过生物学、电镜观察形态、制备了抗血清并进行血清学鉴定工作的,仅占已报道病毒的37.9%,其余49种病毒只是作了生物鉴定和电镜观察。此79种病毒中有45种属于16个病毒组,另34种属于尚未列入分类组群的病毒。  相似文献   

19.
土霉素对桑树黄化型萎缩病治疗机理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讨土霉素(OTC)对植物类菌原体病害的治疗机理,本课题综合考察了OTC对桑树黄化型萎缩病及其病原类菌原体的影响。结果发现:(1)OTC对病害的治疗效果与进入树体的OTC浓度呈显著正相关;(2)在植物体内处理的情况下,病原类菌原体(MLO)抽提物的蛋白质含量降低,电泳图谱上蛋白带减少;MLO的形态结构发生了改变,并随进入树体的OTC含量的增加而加剧;(3)离体处理,MLO的形态结构无明显变化。认为干扰和破坏MLO的代谢作用是OTC的治病机理之一。  相似文献   

20.
柑桔细菌性黄斑病(Citrus variegated chlorosis)是危害柑桔的新病害。目前在巴西迅速扩散并对柑桔生产造成严重威胁,病树叶片表明类似柑桔缺锌时的脉间褪绿症状,病果变小,果皮异常坚硬,严重影响柑桔品质,该病病原为一种局限于木质部的细菌,具有木质陷孔细菌(Xylella fastidiosa)的形态和构造特征,通过芽苗嫁接传播,病害控制尚难实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