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日长和温度对雄性核不育小麦C49S育性转换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人工气候箱控制试验表明,温敏型细胞核雄性不育小麦C49S的育性转换除主要受控于孕穗、抽穗期的温度外,孕稳、抽穗期的日长对育性转换有一定影响,C49S在低温短日照不育,温暖长日照可育。长日照提高结实率,短日照降低结实率。在不育低温下,15h长日照处理可使C49S育性部分恢复,在可育高温下,8h短日照处理可显著降低育性。  相似文献   

2.
温敏型雄不育小麦C49S育性转换与温度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通过分期播种,孕穗、抽穗期和结实率的调查,研究了温敏型雄不育小麦C49S的育性与播期及温度的关系。结果表明,随着播种期推迟,不育率由97.14%降到35.94%,不育率与减数分裂期──孕穗前5日的平均最低温度(T_(min))和平均温度(T)呈极显著负相关,γTmin=-0.818,γT=-0.622。C49S育性转换主要受制于T_(min),T起一定调节作用。在T_(min)<7.7℃,T<10℃条件下,C49S高度不育,结实率在4%以下;在Tmin>11.5℃条件下,C49S育性恢复正常,结实率在50%以上。  相似文献   

3.
改变传统的光敏核不育选育的技术策略,通过复交的新途径,育成起点温度低的新资源两用核不育系新光S0该材料株型紧凑,剑叶挺直,分蘖中等偏强,不育期花粉败育彻底,可育期育性恢复较高。其育性受光周期和温度的共同影响,在中、低温下受光周期控制,长日不育,短日可育,15h长日处理,23.1 ̄24.1℃时套袋自交结实率0.67%和1.30%。30.1℃高温处理可使花粉完全不育,与日照无关。新光S与农垦58S衍生  相似文献   

4.
短日照(10h)长暗期(14h)生长条件下的农垦58s幼苗,暗期红光间断处理后4d,其叶片细胞膜透性,外渗液中蛋白质、可溶性糖及脯氨酸含量明显比远红光处理的低。处于育性转换敏感期的叶片短日照处理11d后其细胞膜透性,4d后外渗液中蛋白质含量高地长日照(14h)处理的,而短日照处理的可溶性糖含量则低于长日照处理的。  相似文献   

5.
短日照(10h)长暗期(14h)生长条件下的农垦58s幼苗,暗期红光间断处理后4d,其叶片细胞膜透性,外渗液中蛋白质、可溶性糖及脯氨酸含量明显比远红光处理的低。处于育性转换敏感期的叶片短日照(10h)处理11d后其细胞膜透性,4d后外渗液中蛋白质含量高于长日照(14h)处理的,而短日照处理的可溶性糖含量则低于长日照处理的。  相似文献   

6.
 利用谷子光敏不育源292为父本,与不同生态类型的优良品种进行有性杂交,经多代选择,从杂交组合坝谷239×292中,选育出光(温)敏不育系821。研究表明:(1)长日照诱导不育,短日照诱导可育,幼穗生长锥伸长至雌雄蕊分化期为光诱导育性转换敏感期。(2)温度对育性的有效作用时期在四分体时期,短日照下温度作用显著,长日照下温度作用不显著。(3)不育性由一对隐性核基因控制。(4)在张家口为代表的春谷区,长日照15h条件下分期播种821,没有可育期;在河北省南部自然光温环境下,早播为不育期,晚播为可育期。  相似文献   

7.
不同海拔高度下几种籼稻核不育系(材料)的育性表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SE21s,SE152,SE126和明光34s等4个籼型水稻核不育系在同一纬度800,120m两种海拔高度下的不育稳定性及其育性转换表现。结果表明,SE21s在长日条件下不育起点温度低,日照长度和温度对SE21s的育性转换起协同调控作用,二者存在一定的正向互补产应。SE152,SE126的育性转换主要受温度影响,SE152不育起点温度低,SE126不育起点温度较高。  相似文献   

8.
"莲9S"是通过高海拔、低温、长日照加压筛选而育成的高蛋白籼型低温敏核不育系,育性转换临界温度23 1℃,在江西稳定不育期达70d以上,利用冷水串灌繁殖自交结实率在50%以上。所配组合杂一代抽穗期倾短亲,且有苗期耐寒、米质优和蛋白质含量高等特点。  相似文献   

9.
改变传统的光(温)敏核不育选育的技术策略,通过复交的新途径,育成起点温度低的新资源两用核不育系新光S。该材料株型紧凑,剑叶挺直,分蘖中等偏强,不育期花粉败育彻底,可育期育性恢复较高。其育性受光周期和温度的共同影响,在中、低温(23.1~24.I℃)下受光周期控制,长日不育,短日可育,15h长日处理,23.1~24.1℃时套袋自交结实率0.67%和1.30%。30.1℃高温处理可使花粉完全不育,与日照无关。新光S与农垦58S衍生系培矮645及自发突变温敏不育系安农S—1的核不育基因不等位。它与灿粳杂交均有较好的亲和性,在亚种间优势利用中具有重要意义,并为我国两系法育种研究提供了一份基础材料。  相似文献   

10.
光温敏核不育小麦育性转换条件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4,他引:8  
采用分期播种和控制光周期试验,研究了光温敏核不育小麦ES-10的发育特性和育性转换的光温条件。结果表明,ES-10具有明显的雄性育性转换特性,其育性转换受光周期的诱导。在10~13h光周期处理下,ES-10的雄性育性随光长增加而逐步恢复,表现出由不育到半不育直到可育的连续变化趋势,在10h和11h光长下,花粉败育率分别为99.2%和99.5%,自然光长下花粉败育率为100%。其雄性育性转换的光周期敏感期在雌雄蕊分化期至药隔形成期,感应历期约14d,临界光长小于11.5h.光温敏核不育小麦同样具有光敏核不育水稻两个光周期反应特点。  相似文献   

11.
玉米温敏型核雄性不育系育性机制转换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利用分期播种和田间跟踪调查叶龄的方法,以琼6Qms为材料研究了玉米温敏型核雄性不育的育性转换机制,结果表明,日最高温度是育性的主要因子,表现出低温可育,高温不育性铁育性转换的区间为27 ̄31℃;同时日照长度对育性也有一定的影响,表现为长日照不育,短日照可育,琼6Qms的温光临界期为雄穗的小花分  相似文献   

12.
湖北光敏感核不育水稻育性转换机理初探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用乙烯生物合成抑制剂CoCl_2处理湖北光敏感核不育水稻(HPGMR),可在长日照不育条件下出现可育现象,而在育性转换临界光长下显著促进可育性表达。HPGMR幼穗中乙烯释放量,在长日照下所形成的幼穗比普通农垦58品种高2.5-5倍,而在育性转换临界光长下所形成的幼穗则降低至接近普通农垦58的低水平。表明HPGMR中可能存在受光周期调节的乙烯代谢系统,其育性转换受乙烯代谢水平的调控。  相似文献   

13.
通过连续两年对温敏雄不育小麦C49S的分期播种试验表明,早播的IC49S(第一播期C49S)减数分型过程中有17.9%的细胞发生异常,当小孢子从四分体释放后,大量细胞收缩变形,而使变异率急剧提高,以后小孢子的内含物逐渐解体,最终成为败育花粉,IC 49S的花粉育性和结实率均很低。在I C49S小孢子败育过程中花药蛋白药蛋白质含量低,被认为可能与花粉不育有关。  相似文献   

14.
研究了具有山羊草属(Aegilepscrassa,Ae.juvenalis或Ae.vavilovit)细胞质(均为D2型)的普通小麦品种“农林26”(Triticumaestiivm)的雄性不育和育性恢复的光周期反应.具有D2型细胞质的农林26的异质系在长日用条件下(≥15h)几乎表现为完全雄性不育;而在短日照条件下(≤14.5h)表现为高度可育.观察发现温度对降低雄性不育性没有明显影响.因此,这种类型的雄性不育性被称为光周期敏感细胞质雄性不育性(PCMS).PCMS是以雄蕊的心皮化形式表达的.组织学研究表明在雌性雄蕊中存在的不完全似胚珠结构代替了雄蕊中毡绒层细胞和花粉粒.小花的分化期是光周期敏感时期.PCMS可以用来作为一种生产杂交小麦的新方法,即“两系法”.PCMS在短日照条件下通过自花授粉被保持和繁殖,在长日照条件下与恢复系杂交生产杂交种子.与正在用的T型细胞质杂交小麦生产方法相比,这个方法仅需PCMS和恢复系.  相似文献   

15.
湖北海敏感核不育水稻育性转换机理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乙烯生物合成抑制剂CoCl2处理湖北光敏感核不育水稻(HPGMR),可在长日照不育条件下出现可育现象,而在育性转换临界光长下显著促进可育性。HPGMR幼穗中乙烯释放量,在长日照所形成的幼穗比普通农垦58品种高2.5-5倍,而在育性转换临界光长下所形成的幼穗则降低至接近普通农垦58的低水平。表明HPGMR中可能存在受光周期调节的乙烯代谢系统,其育性转换受乙烯代谢水平的调控。  相似文献   

16.
研究SE21s、SE152、SE126和明光34s等4个籼型水稻核不育系(材料)在同一纬度(北纬26°24′)800、120m两种海拔高度下的不育稳定性及其育性转换表现.结果表明,SE21s在长日条件下不育起点温度低,日照长度和温度对SE21s的育性转换起协同调控作用,二者存在一定的正向互补效应.SE152、SE126的有性转换主要受温度影响,SE152不育起点温度低,SE126不育起点温度较高.明光34s具有较强的光敏性,长日条件下核不育性对低温不敏感,短日较高温度下花粉育性可由不育转为可育.SE21s、SE152、明光34s在2种海拔高度下均具有一段稳定不育期,适合在华东、华南稻区制种.  相似文献   

17.
在人工气候厢中,研究了不同类型两用核不育系对温度和日照长度的反应。结果表明,在长日照下,不同类型的两用核不育系对低温的敏感时期不同,LW2S,2177,NJ28S枞幼穗分化开始时即敏感,8912S则从第2次枝梗原基分化开始;M901S最稳定,对低温钝感;在短日条件下,温度过高对两用核不育系的育性有影响,低温对育性的转化无影响,8912S,LW2S,2177S和NJ28S的育性转化明显,8901...  相似文献   

18.
两系杂交稻短光敏核不育材料E5—2育性稳定性研究初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过连续5年的周年育性观测及单株选择,对短光敏核不育株系E5-2的育性稳定性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短光敏核不育株系E5-2育性主要受光照长短变化控制,受温度变化影响小,其育性对光温的反应表现为长日照诱导下可育,短日照诱导下不育,临界光长为13.0h以上。  相似文献   

19.
水稻新不育系育性转换的光温特性分析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4  
 以13个新不育系为材料,采用在海南省三亚市、湖北省武汉市和贵州省贵阳市等3个地理生态区,进行分期播种试验所获得的套袋自交结实率和温度、日照长度资料,用光温因素分级和育性量化模型等两种分析方法进行育性转换的生态条件鉴定。结果证明,有5个温敏类型不育系的转育温度在24℃以下,有2个光敏类型不育系在12.4h以上,具有较彻底的不育性;有1个光温互作型不育系无论在高温或低温下,转育日照长度均较短。它们均具有较高的生产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光长和温度变化对光(温)敏核雄性不育水稻育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期播种试验说明7001S,N5047S和M105-9S三个PGMSR在上海自然条件上的育性转换期为8月底至9月初,C407S育性转换期不明确。在长光下,853111S光周期反应强,光周期反庆天数为71d,结实率为0,在小穗雄蕊原基突起后进入长光便开始转入可育,以后就对光周期反应不敏感。在长光下7001S和E47S花粉全不育,311116S有少量花粉表现正常,高温或低温对花粉育性亦有影响;在较适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