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吴国凤 《现代渔业信息》2003,18(2):11-12,10
本文根据1990—2000年水产统计资料和实地广泛收集闽东渔场定置网、拖网(含对拖、单拖)、流刺网和钓等四种作业的大量样本船,以各类样本船的平均功率计算闽东历年四种作业的总功率。应用数学模式估算出闽东渔场四种作业类型最大持续产量(May)和最适捕捞力量(fmay),并提出闽东渔场近期捕捞结构和捕捞力量调整的意见。  相似文献   

2.
本文根据1995—2007年水产统计资料和近期海洋捕捞作业结构,应用Schaefer和Fox数学模型得出汕头市拖、围可持续产量和最适捕捞力量,并提出汕头近海近期捕捞结构和捕捞力量调整意见。  相似文献   

3.
孙兆茂 《水产科学》1992,11(11):29-30,25
我省近海捕捞业在“八五”期间如何保持稳定、健康发展的势头,这是海捕工作者关心的问题。本文从分析“七五”期间我省近海捕捞作业结构调整情况入手,认为“八五”期间我省近海捕捞业仍然要在进一步调整捕捞作业结构,合理利用渔业资源上大做文章,才能促使我省近海捕捞产量再上一个新台阶。为此提出“八五”期间我省近海捕捞作业结构进一步调整的意见。  相似文献   

4.
福建底拖网捕捞能力的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方水美 《水产学报》2004,28(5):554-561
根据2002年福建闽南地区双船底拖网和单船底拖网的生产调查及全省渔业统计,结合相关的渔捞记录,应用DEA法,分析了福建各地,市底拖网的捕捞能力和闽南地区不同作业方式捕捞能力及其影响因素,并与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计算进行比较。结果表明:福建各地、市实际拥有底拖网的渔船数量、功率和吨位可能达到的最大产出量的“能力利用度”差异悬殊,1999年和2001年最低的仅为19.4%、19.9%;全省底拖网平均“能力利用度”偏低,1999年和2001年分别为64.3%、67.5%,全省底拖网作业仍然存在渔船的投人数量过多、功率和吨位偏大的问题;因捕捞方式不同,影响捕捞能力的因子有所不同,但投入功率和作业天数都是影响双船底拖网和单船底拖网捕捞能力的主要因素;在考虑将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数据转换为“能力利用度”时,其前提条件是计算采用的因子必须一致。但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在考虑计算投入因子的数量上有很大的局限性,采用DEA法可获得各种投入要素下捕捞能力变化的信息,结果比较符合客观实际。  相似文献   

5.
近10多年来,闽南地区的近海捕捞业发展很快,海洋捕捞产量连年增长,1992年达到43.13万吨,比1978年的12.28万吨,增长2.5倍。在全省海洋捕捞量的比例,由1978年的35.78%上升到1992年的42.03%。其产量增长的根本原因在于捕捞力量的增大和渔捞效率的提高。但是,单位功率的渔获量却在下降。必须看到,目前绝大多数渔船仍局限在近海80米水深内的海区作业,而且近岸小船、小网发展失控,无证和违章捕捞现象严重,致使本区近海及邻近海区的渔业资源过度捕捞,出现衰退。主要表现在渔获物中  相似文献   

6.
光诱敷网作业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傅文栋 《海洋渔业》2002,24(4):189-191
为了调整近海捕捞结构,1998年,原福建省水产厅下达了“光诱敷网作业”试验项目,该项目由莆田县水产技术推广站承担,历时一年,现将试验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海洋捕捞结构调整对渔业经济的影响及其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持续发展福建省海洋捕捞业,必须实施海洋捕捞产量“负增长”的战略,并对现有的海洋捕捞结构进行调整。随着产量的减少,渔获品种的变化,海洋捕捞业的经济效益必定受到影响,如何在产量减少的情况下,保持海洋渔业经济持续增长,这是一个棘手的问题。本文以福建省海洋捕捞业为例,分析了海洋捕捞业产量“负增长”及作业结构调整对渔业经济的影响,提出海洋捕捞结构调整后,发展海洋渔业经济的对策及思路。  相似文献   

8.
中国海洋捕捞能力的计量与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以渔船数、总吨位、总功率和专业劳动力为投入指标。以年捕捞产量为产出指标,对我国1994至2005年的近海捕捞与远洋渔业的捕捞能力与能力利用度进行了系统的计量,并以此为依据对我国渔业管理的政策绩效进行了量化分析,发现近年来近海捕捞的渔船数和捕捞劳力的过剩率得到了较好的控制,但渔船总吨位与总功率的过剩率却还处于相对较高的水平。说明目前我国近海增加捕捞能力的主要手段依然是提高渔船的总功率与总吨位,需要在今后的渔业管理中引起重视。通过近海与远洋渔业的比较研究发现,我国近海捕捞能力的实际过剩率已超过了50%,捕捞能力的利用水平不高且提高程度有限;而远洋渔业的能力利用度则尚有较大的提高空间。研究同时显示:我国近海捕捞能力利用度与远洋捕捞能力利用度两条曲线在每次远离后都有互相靠拢的趋势。表明我国远洋捕捞的能力利用度提高后,会吸引近海渔业的部分捕捞能力转入远洋渔业,在降低远洋渔业能力利用度的同时,减轻了近海渔业资源的捕捞压力,也使近海捕捞的能力利用度得以提高;反之,当远洋渔业的能力利用度相对近海渔业较低时,就会有一部分远洋渔业的捕捞能力转入近海捕捞,加大了近海的捕捞强度,使近海捕捞的能力利用度下降。所以,积极提高并保持远洋渔业的能力利用度,对缩减近海捕捞规模有较直接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福建省惠安县机帆船灯光围网作业至今已有38年历史。这一作业成为惠安县海洋捕捞的支柱之一。然而 ,自 1 990年代以来 ,近海渔场各种捕捞作业发展迅速 ,渔船吨位、功率增大 ,捕捞强度增大 ,作业之间竞争激烈 ,惠安县灯光围网作业单位产量和经济效益逐年下降。许多渔船停产或转业 ,到 1 999年全县仅剩 1 4组。为稳定和恢复灯围作业 ,解决渔民的生产和生活出路 ,开展了灯光围网捕捞技术革新试验。1 试验设备和方法1 .1渔船试验船由 4艘木质灯围作业船组成 ,船上装备探鱼仪、定位仪、对讲机、电台等助渔导航仪器 ;配备灯艇 (功率为 2 4马力 )…  相似文献   

10.
台湾海峡拖网渔业技术经济的初步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台湾海峡是东海南部拖网渔船的主要作业渔场之一。六十年代以前,福建省拖网渔业产量在全省海洋捕捞产量中所占比重甚小。但自七十年代起,拖网渔业广泛采用导航助渔仪器,使拖网渔业得到迅速发展。1980年福建省拖网渔业产量为39,844吨,仅占全省海洋捕捞总产量的11.6%。而1989年拖网渔业产量已增加到168,456吨,是1980年的4倍多,占福建全省海洋捕捞总产量的21.7%;  相似文献   

11.
福建海洋捕捞业近年来的变化与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森 《福建水产》2002,(3):24-29
十年来我省拖网、张网作业发展太快,捕捞力已大大超过近海渔场资源的承受能力,造成鱼类资源严重衰退,海捕业经济效益明显下降。解决的根本办法是实行限额捕捞制度,逐步减少拖网和定置渔船数量,围刺钓笼作业也要调整发展,并引导上岸渔民改行从事养殖、加工、休闲渔业及第三产业。  相似文献   

12.
通过文献研究,对日本资源管理型渔业体系下的典型作业方式管理措施进行梳理,以期对我国典型作业方式准入制度的构建和完善提供参考。对围网、底拖网、刺网和流网、定置网及鱿钓等5种日本渔业主要作业方式的管理措施体系进行了分类和介绍,认为日本的渔业管理通过不同层级的权限许可,根据海洋渔业资源的自然属性差异采取区域化的管理模式,并以恢复渔业资源为目标,逐步推进从总可捕量管理制度向捕捞努力量控制制度的转变。  相似文献   

13.
闽东海区张网渔业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张壮丽 《海洋渔业》2005,27(1):15-20
本文根据 1981~ 2 0 0 2年闽东海区张网渔业的生产统计数据及 1998~ 2 0 0 2年资源监测资料 ,分析了闽东海区张网渔业的作业类型、桁位分布、渔获组成、经济效益及其存在问题。结果表明 :闽东海区张网渔业的作业类型多种多样 ,但在渔船、网具数量和产量所占比例较大的类型仅有板缯、冬猛和企桁 3种 ;1981年以来 ,闽东海区张网作业桁位不断向深水海域拓展 ,渔船、网具向大型化发展 ,捕捞强度逐年增长 ,对渔业资源的损害程度有增无减 ;全海区张网年产量随着捕捞强度的增大不断增长 ,一直居各种海洋捕捞作业的首位 ;张网捕捞强度盲目增长的原因之一是沿岸海区网箱养殖业的发展 ,对饵料鱼需求量增长 ,使张网作业比较效益处于较高的地位 ;张网作业渔获物中经济幼鱼、幼体的比重达 2 0 .0~ 30 .0 % ,尤其是 6~ 7月间 ,高达 4 0~ 6 0 % ,其中带鱼幼体体重大多小于 10g。据此 ,作者提出削减现有张网作业捕捞强度和调整禁渔期等建议。  相似文献   

14.
据普查,福建省现有各类海洋捕捞渔船32556艘,平均功率45.9kW。其中拖网渔船4425艘,占总功率的53.3%,产量占总海捕量的42.3%,受燃油涨价和资源衰退影响,许多拖网船亏本经营、全省现登记在册的定置网渔船有7389艘,定置渔船的大型化、钢质化,并向外拓展已成潮流。全省围网船376艘。全省现有渔船总数太多,捕捞结构不合理已成主要问题,减船转产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5.
小型渔船单拖网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59KW以下小型渔船单拖网的网具设计,网板设计及捕捞 技术经验的总结,论 北方海域单拖的网具特点,网板参数选择,以及同双拖网生产对比情况,并提出了该技术在实际生产中的改进意见。  相似文献   

16.
福建省刺网作业捕捞能力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2002年福建省沿海流刺网作业的生产调查及全省渔业统计,应用DEA法,首次分析了福建省不同地市流刺网的捕捞能力和不同生产水域三重流刺网的捕捞能力及其影响因素,并与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荻量计算进行比较。结果表明,福建沿海刺网作业的捕捞能力未得到充分利用,2000和2002年,全省刺网作业的平均“能力利用度”分别为63.8%和48.9%,地市间的“能力利用度”差异显著,最低仅为18.6%和9.7%;刺网作业投入的网具数、船数、功率、作业天数、吨位和网具规格,对该作业捕捞能力的发挥有较重要的影响;相同的调查样本和数据,决策分析取向不同,计量结果亦有不同,比较、决策参考意义也不相同;CPUE与DEA法的计量,采用投入网具数和作业天数计量要比采用投入功率和作业天数合理些。但采用DEA法,更能综合反映多种投入要素下刺网作业捕捞能力变化的信息,结果比较符合实际。  相似文献   

17.
闽东海区流刺网渔业的现状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根据2000-2001年对闽东地区流刺网渔业的社会调查资料,研究分析了闽东海区流刺网渔业的利用现状,存在问题和发展趋势。提出了控制内湾,沿岸海域小网目流刺网作业的数量规模;调整近海捕捞结构,优化捕捞资源的合理配置;优先扶持,达量发展近海和外海大中型流刺网作业管渔业管理意见。  相似文献   

18.
闽南、台湾浅滩渔场单拖渔业监测调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文根据2005年1~11月闽南、台湾浅滩渔场单拖渔业调查监测资料,分析和研究该海区单拖渔业利用状况、主要渔获物资源动态。结果表明:2005年渔获量平均密度指数(CPUE)3月最高,达134.41kg/h,随后迅速下降,9月为全年最低,仅34.75kg/h;渔获物组成以生命周期短、个体小、营养级较低的种类为主,二长棘鲷居绝对优势,占总渔获重量的38.8%;各主要种类渔业资源时空分布变化较为明显;近十年来,渔船功率和网具的日趋大型化,小型单拖渔船数量有所减少。通过监测调查为渔业管理部门制订科学的渔业资源养护措施、加强和完善渔业管理等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福建海洋捕捞"技术效率"的时间序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1981-2003年福建省渔业统计及相关调查资料,应用DEA法,分析了全省海洋捕捞作业及五种主要作业捕捞“技术效率”的年间变化,结果表明:1981~2003年全省海洋捕捞作业综合“技术效率”的变化范围为61.8%~100%,平均为76.4%,综合“技术效率”的年间变化呈现先降后升的态势;1990年以来,全省灯光围网和张网作业捕捞能力的发挥比较好,其次为刺网和底拖网作业,钓具作业捕捞能力的发挥较差;渔获选择性低的底拖网和张网作业的捕捞“技术趋势”年间变化保持平稳上升,渔获选择性高或较高的刺网、钓具和灯光围网作业的捕捞“技术趋势”年间变化则呈波动式上升或处于波动状态;各种投入因子对不同作业类型的捕捞”技术效率”的约束力各不相同,主动性较大的底拖网和灯光围网作业对渔船功率的依赖程度相当大,而主动性较小的刺网、钓具作业和被动性的张网作业,对网(钓)具使用数量的依赖度较大;作业天数对五种作业类型的“技术效率”发挥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上岸渔获调查是调查渔业资源的主要方法之一。通过2010年9月至2011年8月监测海南岛主要渔港渔情,统计分析渔获上岸量、渔获组成和作业类型,评估南海渔业资源开发现状并提出建议。结果表明,1)低值幼鱼渔获比例超过40%,经济渔获蓝圆鲹(Decapterusmaruadsi)、带鱼(Trichiurushaumela)、马鲛(Scomber-morus)、眼镜鱼(Menemaculata)、金线鱼(Nemipterus)和头足类(Cephalopoda)的总和不足25%;2)蓝圆骖和带鱼是海南岛上岸渔获的优势种;3)拖网是海南岛近海渔获量最高的作业类型;4)海南岛近海底层渔业资源已严重衰退,远海中上层渔业资源具有巨大开发潜力。建议禁止海南岛近海拖网生产,允许南海休渔期间灯光围网和灯光罩网生产,通过增加远海作业船只的柴油补贴等途径扶持灯光围网和灯光罩网生产,构建“养护近海渔业、开发远海渔业”的新捕捞格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