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干水造林技术在干旱沙区造林中的应用,为干旱沙区植树造林和生态环境建设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本文系统地分析了干水造林技术在干旱沙区应用中的可行性和重要性,并对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较深入的探讨,干水凝胶盒向土壤中持续输送水分长达4个月之久,能明显提高土壤含水率和苗木成活率,使土壤含水量始终保持在2.0%以上,有时达5.0%以上,促进苗木在生长季节的旺盛生长。  相似文献   

2.
油菜素内酯对三个树种苗木抗旱性影响的综合评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盆栽控水模拟土壤干旱环境,根系浸蘸和叶面喷施不同浓度的油菜素内酯(BR)溶液,对黄土丘陵区3个主要造林树种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 L.)、山杏(Prunus armeniaca L. var.ansu)、紫穗槐(Amorpha fruticosa L.)苗木20项抗旱性指标进行了测定,应用主成分分析法对3种苗木受油菜素内酯影响的抗旱性变化做了多指标的综合评价.实验结果显示当BR施用浓度在0.1-0.3 mg/L时,对3种苗木抗旱性影响的有效值均高于对照,其中能够有效提高3种苗木抗旱性的BR最佳施用浓度为0.2 mg/L.  相似文献   

3.
通过野外和室内不同梯度固体水处理盆栽实验(自然模拟),分析了固体水对苗木生长作用效应,结果表明:固体水可提高苗木根系土壤含水率、苗木成活率、生物量及光合速率、减少蒸腾速率,从而保证苗木良好的生长;从室内不同梯度固体水处理盆栽实验得出,经过两个月连续干旱,维持根系周围土壤的水分含量,从高到低依次为:1000g、750g、500g、250g固体水;环境因子对野外苗木的光合蒸腾速率的影响明显于对室内盆栽苗木光合蒸腾速率的影响;各树种由于其不同的生理生态特征,因而对固体水的适应性不同,这方面内容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4.
西安临潼人工林土壤干化与恢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野外调查和室内测定,本文研究了西安临潼人工林下0-6m土壤含水量和土壤干层的变化。结果表明,临潼14龄杨树林和16龄梧桐树林下150-350cm之间土层的含水量分别为8.7%和9.0%。按土壤干层划分标准(含水量<10%),这已属于发育弱的土壤干层,说明西安地区人工林下有土壤干层存在。而在丰水年中,杨树林和梧桐树林下原有的土壤干层带水分含量增加到21.6%和21.7%,土壤干层消失,说明在降水量增加的条件下,西安地区发育弱的土壤干层可以得到恢复,人工林能够正常生长。由此推断,西安及其降水量与其类似的其他地区可以种植一些高大乔木或果树经济林。在土壤干层发育严重的黄土高原北部地区不适于广泛造林,可以优先考虑发展疏林和森林草原植被。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大青山人工生态林林分生长状况的调查分析 ,得出大青山人工生态林的建立是以海拔高度为主要因子划分造林地立地条件类型 ,树种选择在海拔 1 60 0m以上以华北落叶松 ,1 60 0m以下以油松为主要造林树种 ,是符合该地区生态气候条件的。使造林 1 5年~2 1年的林分保存率达到了 83.6~ 92 .0 % ,郁闭度为 0 .6~ 0 .8,并经测定表明 :该人工生态林林分已形成了很好的枯枝落叶层 ,林地土壤有机质含量丰富 ,土壤容重小 ,减少地表径流 ,土壤蓄水能力得到提高 ,增加了地下渗透的涵养水源作用 ,对区域环境已发挥了显著的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6.
浑善达克沙地不同植被下的土壤水分状况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浑善达克沙地的中东段阳坡近裸的流动风沙土 0 - 1 0cm土层整个生长季内平均含水量较低、波动也比较大 ,而在 1 0cm以下则基本稳定在 3%左右 ,尤其是深层。丘间低地草本群落下的土壤湿度随深度增加变化较大 ,2 0cm以上土层含量较高 ,40 - 5 0cm土层的含水量最低 ,波动也剧烈 ,90cm以下达裸沙含水量水平。阴坡灌丛下 ,最低土壤含水量出现在 70 -90cm土层 ,深层土壤含水量长期稳定在 1 .5 %左右。这说明植物的生长使根层土壤含水量下降 ,而且不同植物利用水的土层及利用土壤水的量不同。这可能是引起流动风沙土向固定风沙土转变过程中地表植被演替及决定地区顶级群落的主要原因。在干旱半干旱地区 ,植被影响着降水在土层中的分布及地表的蒸散条件 ,使土壤有效水向浅层分配。而降水在土壤不同深度的分配及入渗深度 ,决定着地表植被的生活型 ,从而影响地表植被的演替方向及顶级类型。需水量较大的灌丛在沙丘阴坡能形成稳定的群落 ,是由于沙丘为植物避免干旱胁迫 ,延长在干旱季节的生存时间创造了条件 ,因此 ,沙丘是沙地的重要环境资源 ,尤其是高大沙丘 ,在这类地区的防风固沙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干旱是影响东北地区粮食安全的主要农业气象灾害之一,遥感技术是一种可便捷进行大范围干旱监测的手段。针对目前遥感干旱指数在作物生长发育过程中监测干旱的局限性和适用性等问题,以东北地区玉米和大豆等主要大田作物发育期为切入点,基于FY-3D/MERSI卫星遥感数据和地面土壤相对湿度实测数据,开展不同作物发育阶段干旱监测指数适用性分析,结合径向基神经网络方法,构建全时期和分时期土壤相对湿度反演模型,利用实测土壤相对湿度数据开展精度验证与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风云三号MERSI传感器数据在干旱监测中具有可行性,表观热惯量(ATI)在低植被覆盖或裸土时效果较好,适用于作物冻土期、裸土期和播种~拔节期;水分指数(WI)适用于播种~拔节期、拔节~抽雄期和成熟期等植被生长时期;分时期土壤相对湿度反演模型精度高于全时期土壤相对湿度反演模型,前者监测精度在80.0%以上,比全时期模型精度提高了10%~25%,尤其在冻土期(3月),分时期模型反演精度达到了92.6%。基于作物生长时期和形态差异,选择最适宜遥感干旱指数建立分时期土壤相对湿度反演模型,提高了干旱监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8.
内蒙古生态脆弱带森林生态网络体系建设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内蒙古干旱、半干旱区生态脆弱带 ,通过对内蒙古大青山干旱阳坡、绿色通道和山前冲积、洪积平原农田防护林等三个类型森林生态网络体系的构建 ,遵循适地适树的原则 ,选择适宜树种、营养杯或带土托大苗 ,采用了保水抗旱造林技术措施 ,使得干旱阳坡造林成活率达到了 85~ 95% ;绿色通道林造林成活率为 80 -1 0 0 % ;农田防护林造林成活率为 90~99.8%。且绿色通道林和农田防护林已初见成效 ,发挥了较好的绿化、美化和防护效益。  相似文献   

9.
瞬变条件下土壤-植物系统中的水容效应及其应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水容是继水流阻力之后反映土壤-植物系统中水分动力学性质的又一重要水力学参数。通过生长箱内的模拟实验进一步揭示了土壤-植物系统的水容特性,分析了系统中的水容在植物抗御高湿型热害中的作用,探讨了用水容作为指标来评价生长在不同水分条件下的冬小麦对大气干旱的适应能力,为水容的实际应用提供了新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
利用主被动微波卫星(SMAP)土壤含水量数据,从相同空间尺度上对比了全球在运行系统中3种常见遥感干旱指数〔距平植被指数(AVI)、植被健康指数(VHI)、植被供水指数(VSWI)〕在哈萨克斯坦农业干旱监测上的一致性。通过皮尔森相关系数(r)和肯德尔秩相关系数(τ),分别检验干旱指数与土壤含水量及其在干旱等级判断上的相关性,以评估遥感在哈萨克斯坦作物生长季中后期干旱监测中的适用性。结果表明:不同干旱指数在该地区一致性不高。基于植被状况的遥感干旱指数与土壤含水量相关性较低,而结合植被和地表温度的综合指数具有显著正相关。不同土层比较上,VSWI指数与作物根区(0~100 cm)土壤含水具有较强相关性(r 0. 6),表明其对植物生长季中后期的土壤含水状况有较好的响应能力。  相似文献   

11.
以适当浓度的綠矾溶液;或以綠矾——檸檬酸混合溶液浸泡病株树根,效果显著,病株复綠快速,惟不能持久。若以綠矾——有机混合肥料施于根区,防治效果良好,效力持久,但复綠較慢。综合利用这两种施用方法,卽:先用綠矾溶液浸泡树根;后用綠矾——有机混合肥料施于根区,則可达到防病快速持久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新疆耕地盐渍土遥感信息解译标志及指标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前新疆耕地盐渍土遥感调查常用方法为人工目视判读法.具体方法是:以土壤调查为基础,以盐渍土对农作物危害为主要解译标志,以地下水埋深为动态标志,进行综合解译判读;相应的解译指标为农作物的缺苗指标、农作物长势指标、地理景观特征、地下水位埋深等.新疆耕地盐渍土遥感调查结果得到了同行专家的认同,证明人工目视判读方法在新疆干旱盐碱地区是适用的.本文所提出的新疆耕地遥感调查盐渍土解译方法、标志、指标,在其它地区是否适用,需继续研究探讨.  相似文献   

13.
麦草覆盖免耕栽培马铃薯调亏灌溉技术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08~2009年在甘肃民乐县洪水河灌区进行了麦草覆盖免耕栽培马铃薯调亏灌溉大田试验,结果表明:麦草覆盖马铃薯栽培苗期进行轻度水分胁迫,处理的产量较覆盖充分灌溉处理没有显著降低,而马铃薯的水分利用效率、干物质、淀粉以及维生素C含量都与其它处理间存在差异,其值均达到了最大,分别为7.41 kg/m3、22.41%、15.44%1、4.56 mg/100g鲜薯;同时麦草覆盖栽培充分灌溉处理产量等各项指标均优于常规土壤起垄种植充分灌溉处理,说明该技术能更有效地提高作物水分利用效率(WUE),改良块茎品质,提高产量,且幼苗期轻度水分亏缺是覆盖马铃薯调亏灌溉的最佳时期和调亏程度。  相似文献   

14.
测定了不同春季储水灌溉定额下啤酒大麦出苗率、生长发育动态、土壤水分变化、耗水规律及水分利用效率,并结合气象资料比较不同灌水处理的优越性,分析不同春季储水灌溉定额对土壤水分、降水利用及作物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将冬季储水灌改为春季储水灌从技术层面上切实可行;在适宜灌水定额条件下,采用春季储水灌溉技术较冬季储水灌溉技术可减少储水灌灌溉水量75 mm,减少土壤蒸发37.4%,水分利用效率提高26.2%。在实际大麦种植生产中应以春季储水灌定额75 mm,生育期灌水5次,灌水定额75 mm为宜,这样不仅可节约有限水资源,还可提高地温及水分利用效率,达到节水、增效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近百年来人类活动对黑河流域水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21,自引:7,他引:14  
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系统论述了黑河流域近百年来的水环境变化。流域水环境包括流域水系、水资源时空分布以及水资源质量等方面。近百年来 ,由于人类活动强度的增加 ,河流湖泊水系逐渐从自然水系、半自然水系演化为人工水系 ,地表径流基本上为人类所控制 ,使水资源利用主要集中在中游和下游上段地区 ,下游河道年平均断流天数从 5 0年代的 37.6d上升至 90年代的 89.9d,尾闾湖西居延海于 1 960年干涸 ,东居延海处于干涸和充水交替状态。水资源在年际和年内的分配都发生了极大变化。由于工农业发展、水资源利用方式、重复利用率提高以及人工合成物质的使用和排放等多种因素 ,流域水质持续恶化。由于人类活动的特点 ,在整个环境演变过程中定量分析人类活动的影响还没有适宜的理论和方法。  相似文献   

16.
通过大田试验分析了全膜覆土穴播、垄作沟灌及平作条播栽培模式对大麦的土壤水分时空动态、产量及其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全膜穴播处理极有利于大麦的早期出苗及营养生长。但垄作沟灌栽培处理有利于促进大麦生殖生长。全膜穴播处理产量较垄作沟灌和平作条播处理分别增产10.9%和15.31%,并且WUE分别高10.69%和11.09%,说明全膜穴播栽培处理增加了大麦土壤的可利用水分,提高了产量和WUE。  相似文献   

17.
为明晰补水移栽对纸筒育苗甜菜苗期生长及产量品质的影响,研究比较了地下式补水与传统的地上式补水的土壤润湿结构特征,补水量对甜菜苗期地下部根系与地上叶片发育的影响,以及补水移栽在两种土壤条件下的甜菜产量与品质效应。结果表明,地下式补水创造了环裹于秧苗纸筒底部的土壤湿润球,利于向秧苗供水与田间有效保水。随补水量的增加,甜菜苗期侧根数、主根长、主根粗、根鲜重、叶片量、叶面积随之显著增长。在华北寒旱区砂质栗钙土农田,以成活率与壮苗为目标的甜菜移栽补水量为150~200 ml·株-1、壤质草甸栗钙土农田为100~150 ml·株-1为宜,较不补水甜菜块根增产68.78%~81.82%,糖产量提高65.57%~81.82%。地下式补水移栽,是提高甜菜成活率的关键;适量补水实现培育壮苗,成为甜菜高产的基础。  相似文献   

18.
采用盆栽的方法,以3种不同的光照条件、土壤含水量及苗木含水量,对4 a生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移植苗进行处理,测定3种因素交互作用下油松移植苗的根系活力。结果表明:光照强度的降低、苗木含水率的减少及土壤含水量的增加,促使油松移植苗根系活力不断降低;油松移植苗的苗木含水量为63%或土壤含水量为30%时,自然光照下根系活力均显著大于遮光条件下根系活力;在自然光强、63%的苗木含水量及30%土壤含水量其中一种条件影响下,其他两个因素的变化均可引起根系活力的显著变化;在自然光强与53%自然光强条件下,或在土壤含水量为30%和50%条件下,苗木失水均导致根系活力降低。  相似文献   

19.
Summary. The growth of Agropyron repens seedlings, or of clones derived from them, raised from seeds collected from different areas was compared; the growth of seedlings raised from seeds from single spikes and from seeds of a cross of two clones was also compared.
The number and length of shoots and the amount of rhizome produced differed between seedlings from different areas. Seedlings with a large weight of rhizomes often had a small weight of shoots. Many of the differences found between seedlings from different areas were confirmed by comparing clones established from some of them. Comparisons of both seedlings and clones showed that the percentage of shoots that developed spikes differed between genotypes; clones with the least weight of rhizome tended to have most weight of spikes. Large variations also occurred between clones established from seedlings from a given area, particularly in the way their dry weight was partitioned betwee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hoots and in the time the spikes emerged.
The amount of rhizome per seedling varied greatly between seedlings from seeds from single spikes and from seeds from a cross of two clones. There was some evidence of a nega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per cent shoot and per cent rhizome dry weight with seedlings from single spikes and between number of shoots and number of rhizomes per seedling with seedlings from a cross of two clones.
Variation en croissance de plantules issues de semences et de clones d' Agropyron repens (L) Beauv.  相似文献   

20.
辽西易旱区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物理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比较了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水分、温度、容重、孔隙性状和养分的影响。结果表明,保护性耕作有抑制蒸发保墒作用,分别表现在苗期0-20cm土层以及作物生长发育后期40cm以下土层,提高了水分利用率,其中留茬覆盖可以比传统耕作提高16.53%,增产幅度可达13.56%;保护性耕作的土壤温度低于传统耕作,尤其留茬覆盖表现最为明显,其降低土壤温度的效应主要发生在苗期和土壤表层;保护性耕作方式提高了毛管孔隙度,提高了涵养水分的作用,但土壤容重的增加影响作物的播种和出苗;保护性耕作对土壤有机质和速效养分的变化有着一定的影响,但各种方式间差异不显著;在辽宁省西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建议采用以留茬覆盖为主的保护性耕作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