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Δ磐石县江南林场五万亩次生林伐前红松更新生产试验研究成果通过了鉴定吉林市林业科学研究所与磐石县林业局为迅速改变长白山次生林面貌,从1966年开始进行了次生林伐前更新红松生产试验研究,在江南林场完成了53000多亩生产试验。为总结、推广这项成果,于1989年9月22~24日,吉省林林业厅在磐石县召开了技术鉴定会。  相似文献   

2.
阔叶红松林是我国东北东部山区的典型地带性顶极群落,红松则是阔叶红松林中的优势树种和建群种。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由于长期的不合理开发利用,阔叶红松林严重退化,建群种红松消失,并逐渐被次生林生态系统(包含次生林及镶嵌其中的人工林)所取代。由于次生林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服务功能等远低于原始林(阔叶红松林),因此,促进次生林生态系统的正向演替、恢复其固有结构和生态功能已成为东北林业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如何促进红松在次生林生态系统内的更新是实现阔叶红松林恢复的关键。已有研究表明,阔叶次生林冠下人工栽植红松是将次生林定向恢复为阔叶红松林的可行途径;而在此过程中,光是影响冠下红松更新成功与否的最关键环境要素。该文综述了以往红松对光环境响应的研究结果,旨在为通过调整次生林林分结构促进次生林冠下红松更新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3.
对不同迹地类型更新红松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红松与落叶松迹地更新红松成活率和保存率不足80%,幼树生长不良,土壤养分含量低,林木质量低劣,而次生林和荒山荒地迹地更新红松,成活率和保存率在90%以上,林木生长迅速,根系发达,土壤养分含量较高,林木质量优异.所以今后营造红松速生丰产林,应以次生林和荒山荒地迹地为宜.  相似文献   

4.
就天然次生林冠下人工更新红松的生长及单株树干、枝、叶、根生物量分布情况进行了测定与分析,旨在为辽东山区现有天然次生林林分结构调整及低产、低质林改造林,冠下人工更新红松诱导阔叶红松林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红松、油松、落叶松人工林及次生林皆伐迹地上红松幼林的生长和土壤养分含量等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在红松迹地上更新的红松成活率和保存率低,幼林生长缓慢,土壤养分含量低;次生林和油松迹地上红松成活率和保存率均在90%以上,幼林生长快,土壤养分含量较高;落叶松迹地上红松也能正常生长。指出营建红松速生丰产林,应以次生林皆伐迹地为其最佳宜林地。红松采伐迹地不应继续营造红松,应以改善林地条件、恢复其生产力为目的营造混交林。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抚顺地区次生林综合经营“示范林”建设工程和红松“果材林”建设工程冠下更新的红松长势状况进行了调查分析,指出了红松冠下更新经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分析了红松冠下更新经营问题和经营现状并提出经营对策,为红松冠下更新经营和林业长远发展提供参考和建议。  相似文献   

7.
红松人工林和相邻次生林林下红松天然更新种群格局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探讨球果采摘后红松天然更新幼苗幼树的生长生存现状,了解红松天然更新种群的动态,以红松人工林及其相邻蒙古栎次生林两种林分为对象,对红松天然更新幼苗幼树的分布状态及其生长状况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1)红松人工林与蒙古栎次生林林内红松天然更新种群年龄结构都不完整,蒙古栎次生林内红松天然更新种群年龄对应于球果采摘强度的不同时期出现了两个峰值,而红松人工林内只有前4年生幼苗;(2)两种林分中1~3a红松天然更新幼苗的株/簇与簇数均符合指数函数变化,即红松幼苗幼树多以单株存在,簇生幼苗的数量占比很少;(3)蒙古栎次生林林内的红松天然更新幼苗在苗高和地径生长都比红松人工林内的具有优势,两种林分中1a和2a更新幼苗的苗高差异不明显,但3a更新幼苗的苗高差异显著;次生林内1~3a红松天然更新幼苗的地径均极显著高于人工林林内的红松幼苗。结论:在当前的这种球果采摘条件下,红松人工林及其相邻蒙古栎次生林林内红松更新幼苗幼树分布受到了很大影响,种群年龄结构不合理,大多数幼苗幼树以单株存在。  相似文献   

8.
不同经营措施对次生林冠下红松树高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明次生林冠下人工更新红松树高的生长规律,推动人工阔叶红松混交林的培育进程,该文以次生林冠下人工培育红松(29 a)形成的人工阔叶红松混交林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经营措施(中度择伐、轻度择伐和皆伐)对林冠下红松树高生长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中度择伐有利于林冠下红松树高生长,其最早进入速生期,且树高生长的高峰期持续时间最长,其次是皆伐,而轻度择伐不利于林冠下红松的树高生长;中度择伐与皆伐应在红松生长到20 a左右对林冠层进行上层抚育,轻度择伐应在红松更新后及时进行透光抚育,以保证林冠下红松正常生长所需的光环境。  相似文献   

9.
在红松阔叶林和白桦次生林两种生境中人工模拟松鼠埋藏红松种子,研究种子消失率与鼠类及其密度的关系,结果表明:鼠类在10日内对人为埋藏红松种子的平均消耗率为74.7%±6.9%,红松阔叶林为92.5%±3.9%,白桦次生林为57%±10.9%,差异显著(t=-2.986,P<0.01);而种子消失率与啮齿类数量呈正相关(R2=0.742,P<0.01)。白桦次生林红松更新幼树为75~130株.hm-2,显著大于红松阔叶林的6~15株.hm-2,与鼠类消耗种子速度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0.
辽东山区阔叶红松林恢复技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恢复阔叶红松林是目前辽东山区科学经营次生林面临的首要任务。本项技术是经过30多年来对低产、低质、低效次生林改造,人工更新红松的定位试验与调查研究,总结出的一套行之有效的阔叶红松林恢复技术措施。包括次生林改造方法;幼林抚育、透光抚育及上层抚育的时间和方法;适宜针阔比例;抚育间伐间隔期、间伐强度、间伐木选择方法等主要技术指标。  相似文献   

11.
林口林区的原始阔叶红松林是地带性顶极群落,具有丰富的物种多样性,生物量大。由于长期的过量采伐与严重破坏,形成了大面积低,中密度的杨、桦、柞、杂木天然次生林,趋向中性和耐荫的硬阔叶林阶段,并顽强的、缓慢地向阔叶红松林方向发展。目前仍处在原始阔叶红松林的弹性极限之内,在天然次生林下和林间空隙小生境,最适宜红松的更新与生长。当前次生林中缺少红松种源,只要在空白生态位人工栽植红松壮苗,保留天然叶树,并适时  相似文献   

12.
林口林区的原始阔叶红松林是地带性顶极群落 ,具有丰富的物种多样性 ,生物量大。由于长期的过量采伐与严重破坏 ,形成了大面积低、中密度的杨、桦、柞、杂木天然次生林 ,趋向中性和耐荫的硬阔叶林阶段 ,并顽强的、缓慢地向阔叶红松林方向发展。目前仍处在原始阔叶红松林的弹性极限之内。在天然次生林下和林间空隙小生境 ,最适宜红松的更新与生长。当前次生林中缺少红松种源 ,只要在空白生态位上人工栽植红松壮苗 ,保留天然阔叶树 ,并适时适法进行抚育 ,为红松生长创造上方适光和侧方庇荫的环境条件 ,就能尽快恢复接近自然的阔叶红松林  相似文献   

13.
研究了原始红松阔叶林及其次生林草本植物物种组成及多样性动态,共记录了179种草本植物,其中红松阔叶林125种,次生林160种。红松阔叶林及其次生林草本植物的月季动态变化明显,物种数、Simpson多样性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及均匀度指数均表现为先增加再减小。不同月份次生林内草本物种数均明显高于红松阔叶林。红松阔叶林下草本植物垂直方向呈现明显的分层现象;在整个生长季内,次生林下草本植物高度均大于红松阔叶林。  相似文献   

14.
基于红松生长影响因子、林分空间结构调整以及经营现状,分析了当前次生林下栽植红松经营面临的问题,提出了次生林下栽植红松经营的可行性建议,以期为次生林下栽植红松的经营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红松直播造林与植苗更新的对照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红松直播造林与植苗更新的试验方法。通过直播与植苗两种造林方式的对照分析,得出在天然次生林下直播红松是顺应自然的一种更新造林方法,它具有抗性强、免抚易管理的优点,与红松植苗相比既可做到免抚,又能降低生产成本,是加快恢复小兴安岭森林顶极群落--阔叶红松林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天然红松次生林在黑龙江省森工老林区中分布量不大,但作为极具典型的林分以及其原分布地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其经营具有现实意义,是恢复红松林的一条捷径。通过分析红松次生林高效经营的技术方法、理论依据以及推广应用该项技术所产生的效果,说明应用该项技术三年来的测算效果良好,经济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小兴安岭地区2种退化林地类型的实地调查,分析可知该地区退化林是由于过伐后缺乏人工经营形成的天然次生林,恢复策略主要为人工更新、人工促进天然更新以及天然更新相结合,其中以人工更新为主.红松针叶林更新演替退化类型适宜造林树种为红松(Pinus koraiensis),造林株行距为3 m×3 m;云杉针阔混交林更新演替...  相似文献   

18.
一、红松的生物学特性 红松是长白山植物区系的主要树种,阔叶红松林是长白山植被演替中相对稳定的顶极群落。红松的生物学特性是幼龄时期有较强的耐阴性,同时具有很强的可塑性与适应性,这是次生林培育诱导冠下红松造林的重要依据。另外,红松较其它一般树种寿命长,具有长期、持续稳定的生长期,尤其在幼龄时期生长较缓慢,且有比较突出的耐阴性,能在次生林冠下生长发育,所以红松在次生林碰下成活率及保存率相对较高,这是次生林冠下红松造林的前提。  相似文献   

19.
实行择伐林冠下红松人工更新改造阔叶低产林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试验是1962年—1980年在辽宁省东部阔叶红松林区的次生林中进行的。在阔叶低产林中,实行择伐改造以后,用红松裸根苗在林冠下进行了更新造林。十八年的试验结果表明,用这种方法改造了的林分较没有改造的林分,提高了材积总生长量的1—2倍。  相似文献   

20.
磐石县江南林场地处红松阔叶混交林带,由于历代滥砍盗伐。特别是经敌伪时期掠夺式采伐,森林遭到严重破坏,天然红松已绝迹,次生林的产量和质量低劣。为改变次生林面貌,该场特别注意营造红松人工林。为加快低产林改造步伐,该场从1969年起在进行红松春秋两季植苗造林的同时进行了大面积红松雨季造林试验。目前红松雨季造林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