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本研究以高寒草甸为对象,建立一个放牧利用的草地健康评价植被体系。该指标体系由草地群落中各植物的盖度、生物量以及适口性组成,可以反映出草地生态系统的生态及生产两方面的性质。利用该草地健康指标体系在三种不同类型的草地中对不同健康状况草地(盖度不同)的生态系统健康指数进行研究,发现两者间生态系统健康指数均差异显著(P0.001)。这表明建立的指标体系的可靠性较高,能够真实地反映草地健康状况。该草地生态系统健康指数只能反映同一地区,同一类型草地的健康程度,不可在不同地区,不同草地类型草地间进行比较。该草地健康评价指标体系适用于基层草地管理人员和牧民对某一地区或自有草地的健康状况进行长期监测。  相似文献   

2.
以内蒙古鄂尔多斯市鸟审旗为研究对象,利用乌审旗2000、2005、2007年三期的LandsatTM遥感影像基础上获取土地荒漠化现状矢量数据、动态变化矢量数据等为基本数据源。分析2000年、2007年的荒漠化类型面积的数据,得出其变化幅度、动态度,由此可看出在研究时间段内各个荒漠化类型面积的增减。通过分析2000—2005、2005—2007两个阶段的荒漠化类型转移情况的数据,利用转移矩阵的方法,得出各个类型的荒漠化土地面积在这两个阶段的转移情况。再利用乌审旗气象站点1980至2006年的气象数据为基本数据源,选择降雨量、气温、蒸发量、大风日数等气候因子的数据,对其进行了5年滑动变化分析得出乌审旗气候时空变化图等,得到其发展变化规律及其对荒漠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内蒙古野生华北驼绒藜种群遗传多样性和遗传分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本研究利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内蒙古6个群落野生华北驼绒藜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变异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内蒙古不同种群野生华北驼绒藜种水平遗传多样性较高,多态位点百分率(PPB)达到98.05%,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h)和Shannon多样性指数(I)分别为0.298 4和0.455 7;依据PPB、h和I估计的各种群内平均遗传多样性的变化趋势一致,依次为PA>PB>PD>PC>PE>PF。华北驼绒藜遗传变异主要存在于种群内。种群间的基因流(Nm)为4.333 2,大于1。根据聚类分析,大致可以将6个群落华北驼绒藜种群分为荒漠化草原种群和典型草原种群。生境片断化目前尚不足以导致华北驼绒藜特定基因丢失,发生遗传漂变的可能性很小。  相似文献   

4.
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 ,党和政府对荒漠化防治工作非常重视 ,我国的荒漠化防治工作已取得了巨大的成绩 ,荒漠化地区的风沙治理、草原建设、水土保持都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创造了生物固沙、铁路固沙、引水拉沙造田、沙地飞播造林种草、合理轮牧、以草定畜等许多成功的实用技术和经验 ,并在全国不同自然条件地区创立了一批治理荒漠化改善生态环境的典型模式 ,在一些沙漠边缘地区已经出现了人进沙退的可喜局面 ,许多地区的区域生态环境已经明显改善 ,社会经济协调发展 ,群众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以来 ,三北风沙区 2 62个县 (旗、市 )共营造人工林 5 67.6万 hm2 ,加上天然林和 1 977年以前的人工林 ,整个沙区内现有林面积 1 5 69.6万 hm2 ,占沙区总面积的 5 .1 %。三北地区约有 1 2 %的荒漠化土地已经得到治理 ,有1 0 %的荒漠化土地得到控制 ,毛乌素和科尔沁沙地的植被盖度已由 1 977年的 7%和 1 0 %分别提高到 1 6.1 %和 1 8.8%。我国的荒漠化防治技术研究与示范推广工作始于 5 0年代末期。这期间中国科学院成立治沙队(中国科学院兰州沙漠研究所的前身 ...  相似文献   

5.
内蒙古多伦县景观格局动态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根据内蒙古多伦县2000年TM影像和2008年SPOT5影像及地面调查资料,在ArcGIS和ERDAS等软件支持下,获得多伦县2期景观类型数据,并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与方法,分析了多伦县2000-2008年景观格局动态变化,以期为多伦县土地资源的合理规划与利用提供决策依据,也为荒漠化治理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林地面积增长最快,增长了12.09倍,年变化率为1.51%,优势度指数增加明显,破碎度指数和分维数减小;沙地面积减小最为明显,减小了16107 hm2,占2000年沙地总面积的85.1%,年变化率为0.11%,随着斑块数量的增加破碎度指数呈增加趋势,沙地景观类型重心向西北方向转移21.13 km。草地斑块数呈减少趋势,但是斑块面积增加了36150 hm2,占2000年草地总面积的16.4%。综上所述,表明多伦县生态环境趋于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6.
MODIS MOD13Q1数据在北疆荒漠化监测中的应用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MODIS(moderateresolutionimagingspectroradiometer)MOD13Q1(vegetationindices16-dayL3global250m)数据,对北疆地区2007和2008年植被生长季(5月下旬-9月中旬)32景MOD13Q1数据进行累积求和、植被盖度转换和荒漠化指数(desertificationindex,DI)计算及分级。分级结果客观的反映了北疆地区荒漠化土地的空间分布。北疆地区非荒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在天山、阿尔泰山的中高山部分(呈带状分布)及部分绿洲区,其他地域均有不同程度荒漠化。因此,MOD13Q1数据可被有效应用于大尺度环境变化和荒漠化进程的遥感监测中。收集2007年北疆地区37个气象站点年均最高气温和年均降水量数据,结合DEM经空间插值后获取区域气温、降水量数据,气温、降水量和DI相关性分析发现DI与气温间具有较高的正相关性,与降水则表现出负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为定量评估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的时空分布及动态变化,基于2000~2021年的MODIS影像数据,对青海湖流域的NDVI时空变化、气候成因进行了定量分析;同时利用NDVI格点数据开展了青海湖流域荒漠化评估及分析。结果表明,青海湖流域植被覆盖度由西向东逐渐递增,其西北部集中了大部分低、中低覆盖区,中部集中了大部分中高覆盖区,东北部集中了大部分高覆盖区。近22 a来,青海湖流域NDVI整体趋好,植被覆盖状况得到显著改善。但结果同时显示出青海湖流域局部地区仍存在荒漠化,面积为2 247 km2(截止2021年),占整个流域的8.86%,以轻度荒漠化为主。重度荒漠化区域位于沙岛地区,轻度和中度荒漠化区域主要位于天峻地区。  相似文献   

8.
基于遥感技术的甘南牧区草地植被状况多年动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结合遥感技术的草地植被监测是区域植被变化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研究热点,为了能够更好地监测甘南牧区多年的草地动态变化,本研究以甘南牧区的草地为研究对象,引入了垂直植被指数(Perpendicular Vegetation Index,PVI),探讨了其在甘南草地遥感监测中的适用性及其精度,并以草地植被盖度、草地面积和草地地上生物量为主要监测指标,对2001-2012年间甘南草地的变化做全面连续的研究,从草地的生态和资源属性两方面说明甘南草地的变化状况,期望为甘南牧区生态保护和畜牧生产提供帮助。结果表明,1)在运用MODIS数据对地表植被覆盖度进行估算时,使用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NDVI)的像元二分模型对植被覆盖度的模拟较垂直植被指数PVI更准确,其精度可达88.14%。2)盖度分级结果显示,植被盖度最大和最小分别为2010年的76.63%和2002年的73.21%,12年间的变异系数(Coefficient of Variability,CV)为1.25%,年际变化很小;3)对草地面积动态变化的研究结果表明,近12年平均草地面积占甘南州土地总面积的85.47%左右,且草地面积的年际变化较小。4)在高寒地区,垂直植被指数PVI的指数模型较NDVI能够更好地估算甘南州草地地上生物量,总体估产精度可达70.48%,且能很好地模拟整个生长季的生物量变化。  相似文献   

9.
以全国重点牧区环青海湖地区共和盆地为研究对象,选择了该区1961—2007年共47年的15个自然与人为因子,利用主成分分析(PCA)方法,对土地荒漠化过程中自然与人为要素作用强度进行了量化分析。结果表明,在共和盆地的荒漠化发展过程中,人为因素的贡献率为46.82%,自然因素的贡献率仅11.96%,自然与人为因素共同作用的贡献率为29.74%。对该地区土地沙化影响的自然因素、人为因素相关因子的历年变化情况及其影响系数与土地荒漠化状况的分析表明,人为因素对土地沙漠化的作用力是持续增加的,而自然因素是处于一种平稳的变化趋势,对土地沙漠化的作用力基本是一种周期性变化,人为因素影响系数明显高于自然因素综合影响系数成为综合影响系数的主体,人为因素是导致土地沙漠化的主要作用力;只要严格控制人口数量、减少牲畜和耕地面积,调整草场内部结构,不仅可以防止土地荒漠化继续发展,而且可以改善当地的生态。  相似文献   

10.
祁连山冰沟流域地形复杂,积雪深度较浅且破碎化严重,针对MODIS标准积雪面积比例产品在该地区监测精度较差的问题,本研究基于冰沟流域浅雪光谱特征分析及结合野外实测经验,探索浅雪的光谱特征对MODIS浅雪面积比例提取精度的影响;然后通过线性回归法、线性混合像元分解法及BP神经网络模型3种方法分别构建了针对研究区的MODIS积雪制图算法,并利用同时相的Landsat 8OLI二值积雪数据作为真值对上述3种制图方法进行精度验证。结果表明,1)浅雪的光谱反射率对基于NDSI阈值法的MODIS浅雪提取精度几乎没影响,MODIS提取浅雪精度差的主要原因为该地区复杂的地形而导致的积雪分布破碎化,即混合像元的大量存在;2)利用BP神经网络模型反演积雪面积比例的最佳输入参数组合为(ρ_1~ρ_7)+NDSI+DEM;3)线性混合像元分解模型在该研究区的积雪面积比例提取精度较低,BP神经网络模型精度最好;4)在地形复杂区域,多因素模型(BP神经网络模型)相对于单因素模型(一元线性回归模型)具有较好的积雪面积比例提取精度和稳定性,可以为研究区MODIS积雪面积比例的反演提供一种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内蒙古草原荒漠化遥感监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1988年以来的遥感资料,计算了不同时期的NDVI,同时基于遥感影像和光谱特征直接提取了土地退化指标,分析了内蒙古自治区植被覆盖宏观变化和荒漠化的情况.结果表明:历史上水草丰美的锡林郭勒、呼伦贝尔草原的植被指数呈下降趋势,尤其是呼伦贝尔沙地植被指数下降幅度明显;近年来一些大的沙尘源地如浑善达克沙地、毛乌素沙地的植被呈持续好转状态;对内蒙古生态环境的保护任重而道远,在加紧治理一些风沙源地的同时,要加强对草原的保护与管理,在稳定生态的同时逐步提高农牧民的生产生活水平.  相似文献   

12.
中国北方草原沙化现状与趋势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研究借助遥感技术和地面实测数据,在初步建立植被盖度、沙丘活动强度等监测指标的基础上,采用内蒙、吉林、甘肃、宁夏,青海、新疆6省(区)草地17000 km记录的1000多个地面解译标志和2003年7~8月的MODIS数据,对我国北方的草地沙化状况进行监测,分析了我国北方2003年7个草地类型和各省(区)草地沙化动态趋势及分布,并提出北方草原沙化的控制对策.  相似文献   

13.
内蒙古荒漠草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在全面调查内蒙古荒漠草原植被与环境因子的基础上,以植被、土壤、气象、人畜为评价因子,运用数学方法并结合遥感技术,对2003~2005年内蒙古荒漠草原的生态环境质量进行定量评价,并提出荒漠草原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具体标准及评价方法可为合理利用草地资源和生态环境治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试论我国内蒙古半干旱草原灌丛沙漠化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针对我国内蒙古半干旱草原普遍发生的灌丛化现象,运用反映干旱和半干旱放牧系统一般动态的状态与过渡模式,建立了半干旱草原灌丛沙漠化研究的基本构架.将灌丛化作为草原沙漠化的核心过程,提出内蒙古半干旱草原灌丛化机制的假说,以及利用时空替代方法开展草原灌丛沙漠化研究的设想及其意义.  相似文献   

15.
内蒙古高原荒漠化治理途径的探讨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在总结历史和现今人们治理荒漠化丰富经验及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亲身实践和科学观测认为,只要加强国际、国内间紧密合作,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通过依法治理、工程治理、科学治理、产业结构调整、退耕退牧还林还草5个途径,内蒙古高原的荒漠化是可以得到缓解和治理的.  相似文献   

16.
利用多期次的TM遥感影像,结合全球定位系统支持下的地面精确定位调查,在地理信息系统平台上对镶黄旗草原资源与生态现状及历史动态进行了研究,完成了草原类型、面积、生产力、退化、沙化、盐渍化、草原生态保护建设工程的定性和定量分析,并研究3S技术应用于草原资源与生态状况变化方面的方法体系、数据集成过程等.  相似文献   

17.
内蒙古天然草原植被20年动态遥感监测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以遥感技术为手段,通过均值法、差值法、统计法等方法,利用20世纪80年代初和21世纪初植被生长旺期的GIMMS NDVI数据为数据源,分析内蒙古天然草原植被动态变化。分析结果表明,内蒙古天然草原植被状况动态变化较大,近20年中,植被状况呈现整体变差的趋势,61.88%的天然草原状况变差,30.17%持平,7.95%变好。植被覆盖度高、产量多的区域减少,植被覆盖度低、产量少的区域增多。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内蒙古地区198个草地样地地下生物量调查测定数据为基础,结合遥感及气象数据,进行草地地下生物量与海拔、年均气温、年均降雨、≥10℃年积温、湿润度和NDVI等6个生态因子间的回归分析。根据回归拟合方程,借助ArcGIS平台进行单因素插值,并通过插值预测结果与实测数据的拟合程度赋予各因素不同的权重,加权叠加估算,并综合插值出内蒙古草地地下生物量1 km×1 km栅格的空间分布图。结果表明:内蒙古地区草地地下生物量平均值为1364.06 g/m2,其中温性草原类草地的地下生物量最大,为1916.64 g/m2,温性荒漠类最小,为80.39 g/m2;草地地下生物量与年均气温、年均降雨、≥10℃年积温、湿润度和NDVI均有着极显著的相关性;空间格局上,自东北向西南方向草地地下生物量呈现由高向低过渡的趋势,呼伦贝尔盟和锡林郭勒盟东部地区的地下生物量最高,阿拉善盟大部分地区地下生物量较低;内蒙古草地植被地下生物量空间插值数据通过了检验,预测精度为66.62%。  相似文献   

19.
本文为探究干旱对植被的累积和时滞效应,以内蒙古为研究区,基于SPEI base v.2.5和GIMMS NDVI数据集,利用Sen式斜率、Mann-Kendall突变检验和偏相关分析方法,分析干旱对植被的累积和时滞效应。结果表明:内蒙古地区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NDVI)年最大值随时间变化整体呈上升趋势,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Standardized precipitation evapotranspiration index,SPEI)年平均值呈降低趋势,空间趋势变化上两者呈现一定的相似性;干旱的累积效应与内蒙古北部林区及西部荒漠戈壁区NDVI呈负相关,累积月数均在10—12个月;中部草原NDVI与干旱的累积滞后关系呈正相关,且干旱的累积影响大于滞后影响;农田植被NDVI与干旱的累积滞后效应均呈正相关,但相关性较弱;通过不同水分利用条件下干旱累积与时滞效应的相关性对比发现,干旱累积效应对植被的影响远大于时滞效应。  相似文献   

20.
荒漠化治理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荒漠化治理技术产业化是巩固治理成果的途径,也是涉及资源、环境、经济系统的复杂过程,三者间的协调发展备受关注。本研究基于压力-状态-响应(pressure-state-response,PSR)和资源-环境-经济(resources-environment-economy,REE)相融合的框架模型构建协调发展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和隶属函数构建协调度评价模型,量化了2010-2016年内蒙古阿拉善盟荒漠化治理技术产业化过程中资源、环境、经济系统综合发展水平及系统间协调度。结果表明,该区经济系统和资源系统均具有不同程度的发展,环境系统发展相对滞后,REE系统协调度较低,整体呈上升态势。从发展能力和协调可持续能力两方面采取措施将有利于提高REE系统协调发展水平,推动荒漠化治理技术产业化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