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正近年来,随着保护地蔬菜的日益发展,冬暖棚蔬菜病虫害的发病率日益严重,根线虫等地下害虫和一些土壤病害加剧。温室蔬菜生产受栽培土壤限制因素越来越突出,特别是黄瓜上的根结线虫危害严重,有些大棚甚至出现绝产现象。为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课题组引进了有机生态型无土栽培技术,并安排了应用试验。现将试验结果报告如下:1材料与方法1.1试验地点:沂源县鲁村镇冬暖黄瓜大棚。1.2试验方法:试验地点位于鲁村镇王村,大棚东西长  相似文献   

2.
正黄瓜是弥渡县大棚温室栽培最普遍的一个蔬菜品种,一年四季都有种植。虽然如此,由于大棚温室栽培长期受不到自然雨水冲刷,易造成土壤酸化、盐渍化,土壤病害加重,引起连作障碍等一系列问题,使大棚黄瓜根结线虫、枯萎病、霜霉病发生严重,从而导致产量的损失。应用黄瓜嫁接技术,能利用砧木的野生或半野生性状,通过强大根系,提高黄瓜抗寒、抗旱、抗盐碱能力,能有效克服连作导致的生理障碍,减轻病虫害的发生率,从而达到  相似文献   

3.
黄瓜根结线虫病的发生与防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黄瓜根结线虫病是黄瓜的毁灭性病害之一。其根结线虫普遍存在于土壤中,尤其在沙性土壤的大棚黄瓜基地更易暴发成灾。据调查,严重发生地块病株率达100%,造成产量损失30%~50%,严重的达50%以上,甚至绝收,部分棚室因此病不能进行蔬菜再生产。此外,根结线虫还可与细菌、真菌相互  相似文献   

4.
保护地连年栽培及相对密闭与外界空气交换减少,并且轮作倒茬困难、重茬连作严重,有毒有害根系分泌物逐渐递增,产量逐年下降且土传病害逐年上升,给保护地蔬菜生产造成了较大影响,严重的打击了保护地种植户的生产积极性,许多农户大量增施肥量以提高产量,大量施用农药以减少病害,严重污染了土壤、破坏了土壤的物理性状,造成不可逆的后果。经过几年的栽培试验,利用秋季日光温室、朔料大棚秋冬季节栽培插葱,不但可收到较好的经济效益,且可较快恢复土壤的物理性状,对提高产量,减少土传病害的发生都起到很好的效果,经过几年的栽培来看,春茬栽培的黄瓜、番茄、间作的白菜等作物基本没发生溃疡病、菌核病、根腐病、软腐病等土传病害。对线虫的发生也有很好的抑制作用,经过几年的栽培试验,春茬栽培的番茄、黄瓜等蔬菜基本没有发生过病害,看来该种轮茬栽培方法,不但解决了农民的冬闲问题,减少了病害的发生,降低了生产成本,同时显著提高了单位土地面积经济效益,是一个值得大力推广的新兴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5.
采用小麦、燕麦、分蘖洋葱、白菜、芹菜分别与黄瓜进行伴生或套作栽培,研究不同栽培模式对黄瓜生长和根际可培养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各种栽培模式均能促进设施黄瓜生长,提高黄瓜产量;其中,燕麦处理的黄瓜产量最高,提高产量27.85%;其次是小麦处理,提高产量24.05%.各栽培模式均可提高黄瓜根际土壤细菌和放线菌数量,降低土壤真菌和尖镰孢菌数量.说明不同栽培模式均不同程度改善土壤微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随着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保护地蔬菜栽培面积迅速扩大,这为根结线虫的发生、发展提供了适宜的环境,使得土壤中的根结线虫得以积聚繁殖。连作温室的黄瓜和番茄受害更加严重,常造成严重减产或绝收,且病害呈逐年上升趋势。现将线虫防治经验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7.
随着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保护地蔬菜栽培面积迅速扩大,同时也为根结线虫的发生、发展提供了适宜的环境,使得土壤中的根结线虫得以积聚繁殖,温室黄瓜和番茄受害尤为严重,常造成严重减产,且病害呈逐年上升趋势,现介绍一下温室根结线虫发生情况与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8.
黄瓜枯萎病又称蔫萎病、蔓割病,是以土壤传播为主的一种维管束病害,是黄瓜的主要病害之一,一般发病率为10%~30%,严重时可达50%,甚至绝收。特别是温室、塑料大棚中栽培  相似文献   

9.
黄瓜化瓜是保护地黄瓜栽培常见的一种生理性病害.化瓜的主要原因有生理性化瓜和病害化瓜两种.保护地黄瓜栽培中本病发生严重时甚至半数以上幼瓜化掉,对产量影响极大.文章从黄瓜化瓜的原因和防治措施入手,以期对保护地黄瓜生产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10.
随着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保护地蔬菜栽培面积迅速扩大,这为根结线虫的发生,发展提供了适宜的环境,使得土壤中的根结线虫得以积聚繁殖。连作温室的黄瓜和番茄受害更加严重,常造成严重减产或绝收,且病害呈逐年上升趋势。[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根据当前中国稻作育种界十分关注的籼稻和粳稻分类问题,整合现存的研究成果,重点从中国栽培稻的分类、分类体系、主要鉴别方法等方面进行综述.为开展籼稻粳稻分类和鉴别工作的提供系统(分类-分类体系-鉴别方法)的参考.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为准确了解浙江省丽水市松阳县农田土壤中镉(Cd)污染来源并制定修复对策。  方法  2017?2019年,以浙江省丽水市松阳县典型耕地为研究对象,通过采集当地的投入品和农作物,连续3 a监测重金属Cd的输入和输出量。  结果  2017?2019年,研究区肥料与大气沉降是Cd的主要农业污染来源,占比分别为49.78%和40.16%、50.20%和39.14%、34.04%和48.09%;投入品每年Cd的总输入量分别占土壤Cd总量的0.18%、0.17%和0.14%。水稻Oryza sativa、油菜Brassica napus与茶Camellia sinensis的Cd年总输出量分别为2 820.00、2 706.00和2 629.50 mg·hm?2·a?1,年平均输出量为2 718.50 mg·hm?2·a?1,年平均输出量总体较为平稳。2017?2019年间Cd年输入量和输出量均逐年降低,但Cd年输出量均大于Cd年输入量,其原因可能是Cd在植物中出现了富集。  结论  该地区Cd的农业污染来源主要为肥料和大气沉降,环境及农投品整体属于清洁水平,但大气沉降量有上升的趋势,因此需对该区域继续实施长期监测;植物的年输出量均大于投入品的输入量,因此需避免秸秆直接还田,并及时修复当地受污染的土壤以及种植的植物。图1表5参25  相似文献   

13.
为进一步开发富矿质元素板栗新品种,研发板栗加工新产品,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ICP-AES)测定17种板栗栗仁中12种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以及4种重金属元素的含量。结果表明,板栗不同品种(系)栗仁中矿质元素的含量差异显著,含有许多有益的大量元素与微量元素。板栗栗仁中大量元素含量由高到低依次为KPCaMgNa,且K、P的含量远高于Ca、Mg、Na;微量元素含量由高到低依次为FeMnZnCuNiCrSe,且Fe、Mn、Zn的含量远高于Cu、Cr、Se、Ni;重金属元素As、Pb、Hg、Cd的含量极低。大量元素中Na的变异系数最大,变异系数达46.69%;K含量次之,变异系数达32.35%;P含量最低,变异系数仅为13.92%。微量元素中Cr含量的变异系数最大,变异系数达112.02%;Mn含量次之,变异系数达64.28%;Zn含量最低,变异系数仅为15.48%。  相似文献   

14.
为给太湖地区凤眼莲高产栽培技术提供技术支持,以太湖地区人工围养生长的凤眼莲群落为研究对象,在其6~10月旺盛生长季节,采用LI-6400光合作用测定系统,以开放式气路测定了其不同叶位的净光合速率(Pn),功能叶片重要的光合参数如最大光合速率(Pmax)、光补偿点(LCP)、光饱和点(LSP)和表观量子效率(AQE)以及...  相似文献   

15.
王永翠  李加儿  区又君  苏慧  曹守花  刘汝建 《广东农业科学》2012,39(15):137-139,前插1
采用常规石蜡组织切片的方法对野生与养殖黄鳍鲷(Sparus latus)的味蕾进行观察研究。结果表明,野生与养殖黄鳍鲷的味蕾组织结构相同,呈椭圆形,由感觉细胞、支持细胞和基细胞组成。黄鳍鲷唇、口腔粘膜、舌、咽和鳃弓上皮中都含有味蕾,味蕾在咽上皮中含量最多,鳃弓上皮中含量次之,唇、口腔粘膜和舌上皮中含量最少,且唇<口腔粘膜<舌。在相同部位的味蕾含量野生鱼比养殖鱼多,这与其生活环境和功能是相适应的。  相似文献   

16.
中国西部退耕还林(草)面临的新问题再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20余年来,在我国东部高速发展的基础上,党和政府审时度势提出了“西部大开发”战略,但西部生态环境恶劣制约着我国整个国民经济发展。2000年在长江上游和黄河中上游的西部地区大规模实施退耕还林,又把可持续发展战略演绎到了新的高度。在上述背景下,通过对我国西部地区生态环境恶化与退耕造林所发挥作用的探讨,结合西部自然特点和实际情况,总结了建国50年来,退耕还林和种草所经历的不平凡的4个阶段,分析了退耕还林(草)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根据西部区情提出了保护自然资源和恢复生态环境及整治大江大河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中国部分栽培南瓜种质资源遗传多态性RAPD分析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从120个10-mers随机引物中筛选出9个具有特异多态性引物对我国部分地区收集到的一些栽培南瓜种质资源遗传多态性的RAPD(Random amplified polymorphic DNA)分析。结果表明,在检测到的60条带中,有59条具有多态性.平均每个引物检测到的条带数多达6.56条;中国栽培南瓜资源在DNA水平上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UPGMIA树形图显示。除N23外.可将30份材料归为中国南瓜种、印度南瓜种及美洲南瓜种3类,与传统分类学的结果相符。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 池塘养殖模式下人工配合饲料养殖翘嘴鳜(Siniperca chuatsi)广清 1 号(以下简称 饲料鳜)的生长发育规律,为饲料鳜的选育和规模化养殖提供参考。【方法】对一个生产周期下不同月龄饲料 鳜的形体参数和生长性能进行测定,应用 Logistic、Gompertz 和 Bertalanffy 等 3 种非线性模型对其体重和体长进 行生长模型构建。【结果】饲料鳜绝对增重最大值出现在 5 月龄,绝对增长出现在 3 月龄,而相对增重率和相 对增长率则均在 4 月龄开始出现下降。形体参数中肥满度、脏体指数、脂体指数随月龄呈现上升趋势,肝体指 数和肠胃体指数则呈现下降趋势。构建的 3 种模型均能较好地模拟饲料鳜的生长曲线,拟合度(R2 )≥ 0.97。 模型预计值和实测值之间的相关分析表明 Logistic 模型更优,相应的体重和体长生长模型分别为 Wt =1230.808/ (1+39.666e-0.760t),R2 =0.989;Lt =40.871/(1+3.076e-0.387t),R2 =0.990。 体 重 生 长 拐 点 为 4.843 月 龄, 相 应 的 体 重 为 615.404 g,体长为 20.436 cm。【结论】L ogistic 模型更适合用于描述饲料鳜的生长过程,能对其各阶段的生长数 据进行预测,为饲料鳜进一步选育和规模化养殖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为掌握杜集区耕地质量等级与高、中、低产田在各乡镇的分布,探究杜集区耕地质量等级提升的有效措施,本文利用ArcGIS软件平台、县域耕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平台,通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确定评价单元、确定评价指标权重和隶属度,建立耕地质量评价数据库,完成杜集区的耕地质量等级划分。结果表明,杜集区平均耕地质量等级为4.58级,高产田主要分布在朔里镇、石台镇和段园镇,面积1 547.93 hm2,占全区耕地总面积的19.34%;中产田分布范围较广,包括矿山集街道、朔里镇、高岳街道、段园镇和石台镇,面积6 455.68 hm2,占全区耕地总面积的80.66%。依据杜集区耕地质量等级评价的结果,初步判断杜集区耕地质量等级提升的限制因素为灌溉能力和排水能力,提出了相应的耕地质量提升措施,并分析了耕地质量提升模式及其取得的成效。  相似文献   

20.
Starch granule proteins (SGPs) are minor components bound with starch granule, whose variation could impact starch properties. This study investigated, for the first time, the variation of SGPs in the cultivated naked barley from Qinghai-Tibet Plateau in China.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GPs and starch content was preliminarily dealt with. Ten major SGPs and 16 types of patterns were present in the 66 cultivated naked varieties, indicating that the SGPs in cultivated naked barley from Qinghai-Tibet Plateau in China are polymorphic. The SGPs of naked barley in Tibet and Sichuan were greatly different and the SGP patterns were specific to sampling regions. Significance test analysis demonstrated that the SGPs described in this study, except for SGP1, could be related with the variation of starch content in the different naked barleys. __________ Translated from Hereditas, 2007, 29(5): 599–606 [译自: 遗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