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清洁发展机制(CDM)是根据《京都协定书》建立的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合作减排温室气体的灵活机制。通过该机制我国企业可以将碳排放权出售给发达国家以获取收益,这使得可交易的碳排放权对企业的决策和经济效益产生影响。通过对清洁发展机制下的碳排放权会计处理进行研究,探讨碳排放权的会计确认、计量与报告的相关问题,以期能为我国参与CDM项目的企业在这方面的会计处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碳排放权交易制度是推动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市场化手段,有助于实现我国的自愿减排目标。碳排放权的初始分配作为排放权交易的起点,存在诸多利益分化。由于市场的不完全竞争,如果初始分配不合理,将导致利益失衡,从而降低污染治理效率。因此在实践中应采取灵活的机制,实现初始分配的公平,使碳排放权交易制度为更多主体所接纳。  相似文献   

3.
航空碳排放对于气候变化的影响日益加剧,而欧盟为履行气候变化国际法要求的减排义务,实施了欧盟航空碳排放交易机制,欧盟目前暂停对非欧盟籍的航空器营运人适用这一机制但仍在观望,这对于我国而言是个潜在威胁。欧盟航空碳排放交易机制在气候变化国际法的框架内考量也构成非正当性,存在违反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国际合作原则以及适用范围过宽这三个问题。因此,我国应坚持和强调气候变化国际法的核心内容,可在此范围内通过国际和国内层面采取适当的应对之策,保障我国航空运输的健康有序发展。  相似文献   

4.
提出并分别阐述二氧化碳排放权的排放额度需求、交易需求和投资需求3种概念,分析了使用价值、使用数量、生产技术水平等3个内生变量对企业碳排放权需求的影响;并论述了利益集团影响力、替代能源、交易价格和碳税等4个外生变量对企业碳排放权需求的作用机制,以及政府进行宏观碳排放权配置时应考虑这些变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张节  简义龙 《湖北农业科学》2022,(17):110-115+154
基于2008—2017年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利用双重差分法评估了碳排放权交易对大气污染治理绩效的影响。结果显示,碳排放权交易显著提升了大气污染治理绩效,并产生了协同减排效应和制度同构压力;碳排放权交易通过创新机制驱动了大气污染治理绩效的提升;碳排放权交易对大气污染治理的总绩效和响应绩效的影响存在区域差异。据此提出降碳与减污应协同增效,绿色创新和低碳发展需紧密结合,精准施策和联防联控可双管齐下,最终实现大气环境质量的持续改进。  相似文献   

6.
以1978—2014年的数据为样本,计算得到广西历年的碳排放量。运用主成分分析法研究影响广西碳排放的各项因素。结果表明,广西碳排放各项因素的影响程度排序依次为能源消费量、经济发展水平、固定资产投资、城镇化水平、能源价格、人口总量、能源强度、国际贸易、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据此提出"绿色规划""调整能源消费结构,推广清洁生产技术"和"推进碳排放权交易体系建设"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碳排放权是国际社会为了应对全球气候问题提出的一种特殊的环境资源,且碳排放权的相关交易市场在发达国家已渐趋成熟。但由于我国在碳排放权方面目前只参与了CDM(清洁能源机制)项目,因此我国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尚处于起步阶段,在碳排放权在会计上的确认等问题还处于一个研究讨论的阶段。目前,与我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较为匹配的方式是对碳排放权按照无形资产进行确认,再根据其取得方式及用途的不同采用历史成本计量属性和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相互搭配的模式。但从长远看我国碳排放权确认必须依托于政府对其在经济和会计上的细化分类,针对不同情况、不同目的所产生、持有的碳排放权制定出具体的会计规定和准则。  相似文献   

8.
碳排放权交易是把碳排放权看作一种"商品",进行市场化交易,利用激励机制推进企业保护环境的一项创新性举措。21世纪以来,我国在碳排放权交易方面进行了广泛试点与应用,取得了一些效果,但存在覆盖面窄等不足。基于此,本文从其发展历史、运行体制等方面阐释推行碳排放权交易的重要性,并提出相应政策性建议,以期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助推"美丽中国"实现。  相似文献   

9.
促进秸秆能源化利用不仅节约了生物质能源,还能减少碳排放。而秸秆产权多且分散的特点要求构建1个秸秆交易市场对秸秆进行回收再利用。因此,在充分了解秸秆收储运特征的基础上,全面考虑秸秆交易过程中各主体特征,从供求两方面出发,结合生产者、需求者及政府补贴的价格特点,构建了秸秆交易的价格理论模型,对秸秆交易体系进行经济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促进秸秆市场交易的驱动机制,指出国家应当从增加政府补贴、提高化石燃料价格、提高秸秆对化石燃料的替代效率、控制总交易成本和降低农户对秸秆的收集成本等5个方面激励秸秆能源化利用。  相似文献   

10.
依赖于传统能源消费的经济增长往往带来巨大的碳排放.对于强调“十二五”经济转型的浙江省.需要探讨经济增长方式与碳排放的关系.从而探索基于减排目标的可持续经济发展之路.本研究基于产业-能源消费和能源-碳排放2个基本判断模型,运用1990-2009年相关数据分析了浙江省产业发展、能源消费结构以及碳排放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浙江省产业结构演进与能源消费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而能源消费结构的变动则对浙江省碳排放影响不明显.基于此,笔者提出了基于减排目标的协调能源利用与产业经济增长的政策建议.即开发新能源技术,促使能源消费结构不断多元化;加强工业企业节能技术改造,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积极发挥经济优势,引导金融机构为低碳产业服务.  相似文献   

11.
不同水稻品种产量形成过程的固碳特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明确不同水稻品种产量形成过程的固碳特性。【方法】测定三系杂交稻汕优63、二系杂交稻两优2186和常规稻IR64生长过程各器官干物质积累、碳含量。【结果】完熟期,汕优63、两优2186和IR64全株平均碳含量依次为:40.65%、41.81%和40.44%,各器官间碳含量大小为:籽粒>叶>茎>鞘>根;汕优63、两优2186和IR64的碳积累量均在黄熟期达到最大,分别达到853.68、827.61和810.13g•m-2。完熟期,汕优63、两优2186和IR64的碳积累量下降到773.17 g•m-2,783.65g•m-2和767.94g•m-2,其中分配到籽粒中的比例分别为:53.23%、45.66%和47.83%,同期的释氧量依次为2 061.80g•m-2、2 089.73g•m-2和2 047.84g•m-2,这对维持稻田生态系统的碳氧平衡起到重要作用。汕优63、两优2186和IR64在孕穗初期至齐穗期间的碳净固定量最高,依次为339.60 g•m-2、369.33 g•m-2和309.62 g•m-2,分别占全生育期碳总固定量的43.92%,47.13%和40.31%,是水稻固碳的关键时期。3种水稻在完熟期均出现耗碳吸氧现象,汕优63吸氧量为214.69 g•m-2,分别是两优2186、IR64的1.83倍和1.91倍。【结论】三系杂交稻汕优63在产量形成过程中具有高积累、高消耗碳的特性,其灌浆过程消耗的碳对促进其产量形成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河南省农田生态系统碳源/汇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用1992-2007年河南省各地市主要农作物产量、耕地面积及农业投入等数据,对农田生态系统碳源/汇进行了测算,分析了碳源/汇及碳汇强度的时空变化特征,并提出了相应的碳增汇对策和建议。结果表明:1992-2007年,河南省农田生态系统碳吸收、碳排放及其强度均呈明显增加的趋势,碳吸收明显大于碳排放,河南省农田生态系统碳汇功能不断增强;化肥施用带来的间接碳排放成为主要的碳排放源;1992年以来,农田生态系统碳汇量呈明显增加的趋势,区域单位面积产量越大,碳汇强度也越高;河南省农田生态系统碳汇强度自东北到西南逐渐降低,平原地区明显大于山区。  相似文献   

13.
何源浩  李霞  李强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8):14049-14051
采用2004~2008年河南省主要土地利用方式相关数据,研究了河南省碳排放和碳吸收的计算方法,分析了年河南省碳排放量的走势以及区域性差异,并结合河南省碳总排放量和碳总吸收量的比较结果,得出相关结论和土地结构调整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4.
造林再造林项目碳汇能力有效性判别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应对因大气中CO2含量大幅增加而导致的全球气候变暖,通过造林再造林增加森林CO2吸收汇,已成为减少CO2排放之外的一项重要措施.造林再造林项目的碳汇能力会受制于与其相关的碳基线、碳泄漏和碳汇非持久性3个主要因素,因而引出项目碳汇能力的有效性问题.以此3个主要因素作为判别指标,构建造林或再造林项目碳汇能力有效性判别体系,并详细分析各指标的识别与计量技术.最后提出判别造林或再造林项目碳汇能力有效性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厚荚相思人工幼林生态系统碳贮量及其分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1.5、2.5和3.5年生的厚荚相思人工林生态系统的碳素含量、贮量及其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厚荚相思不同器官碳素含量的变化范围为457.6~525.1 g/kg,厚荚相思各器官碳素含量高低排列次序基本一致,表现为树叶>树枝>树干>树根>树皮;土壤碳素含量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减少。3个林龄厚荚相思人工林生态系统碳素贮存量分别为73.04、86.14和96.34 t/hm2,其分布序列为土壤(0~60 cm)>植被层>凋落物层。碳贮量在林木不同器官中的分配基本上与各器官生物量成正比,3个林龄厚荚相思人工林年净固碳量分别为3.89、8.26和9.23 t/(hm2.a)。  相似文献   

16.
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汪森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4):1560-1563
综述了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方面的进展,主要包括森林生态系统的碳储量的数量和组成及其测定方法、森林生态系统二氧化碳释放的主要途径——土壤呼吸过程及其观测方法,最后论述了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模型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7.
我国碳汇交易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国内最近几年发表的有关碳汇和碳汇交易的文献,综述了我国碳汇发展的现状、碳汇交易市场的发展情况和发展我国碳汇交易市场的政策建议等,为新时期进一步发展我国碳汇交易市场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8.
我国土地利用与碳排放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碳排放系数法对全国林地、草地、农作物用地及建设用地的碳排放量进行了计算,并分析了2003~2009年碳排放总量、碳源、碳汇、建设用地碳排放、碳源碳汇比、人均碳排放量、每平方公里碳排放量等7项碳排放指标的变化趋势及区域性差异。结果表明,7年间碳排放量不断增加,但增加速度有所减缓;碳排放量较大的地区集中在环渤海地区、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的周围省份。并提出建立生态碳汇补偿机制、将碳排放量纳入政绩考核体系、优化土地管理,促进减少碳排放量的相关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9.
阐述了REDD+机制产生的历程,从制度经济学角度认为:在未来REDD+机制下,"公私合作"是林业参与碳交易的新路径。分析了碳治理中"公私合作"的内涵、必然性以及"公私合作"路径下REDD+机制的框架设计;从"公私合作"角度,对未来完善REDD+机制参与碳交易市场提出了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20.
碳管理:盐土治理的一种新思路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江苏人多地少,沿海滩涂盐碱地是其主要的土地后备资源,滩涂盐碱地开发利用的前提是盐土的快速降盐。笔者从碳管理的角度综述了盐土治理方面的研究成果。盐土改良的3个技术措施为耐盐植物、改进土壤SOC库的农艺技术以及可溶性盐的淋溶,而重要的农艺技术包括粪肥、作物残茬管理、建立人工林、农林系统、多年生禾草与饲草、营养综合管理等。最后,笔者对江苏沿海滩涂盐土改良与耐盐作物研究策略作了简单的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