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单一选择新冬18号作为供试品种,通过滴灌冬小麦"#"字型播种方式、宽窄行条播、沟植沟播、等行距条播四种播种方式,结果表明,小麦"#"字型播种方式在产量上较其他方式较高,宽窄行条播产量最低。  相似文献   

2.
不同播种方式对冬小麦生育期内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山西农业科学》2017,(3):335-339
采用大田试验,对比分析了小麦宽窄行探墒沟播技术、垄盖沟播技术、露地条播技术3种播种方式及空闲地处理在冬小麦不同生育期不同土层土壤酶活性。研究表明,任何田间处理在相同生育期,土壤蔗糖酶、碱性磷酸酶、脲酶活性均是随着土层的加深呈现递减的趋势;不同播种方式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程度不同,垄盖沟播有利于提升土壤蔗糖酶活性,但在各生育期蔗糖酶活性的变化没有规律性,小麦宽窄行探墒沟播种植土壤蔗糖酶活性不及传统的露地条播;碱性磷酸酶活性高峰期出现在小麦抽穗期,小麦宽窄行探墒沟播仅在抽穗期各土层土壤碱性磷酸酶活性大于露地,露地条播仅成熟期40~60 cm土层土壤碱性磷酸酶活性低于空地,垄盖沟播在相同生育期及相同土层碱性土壤磷酸酶活性均显著高于其他播种方式,且该播种方式可以有效地提高土壤碱性磷酸酶活性;脲酶活性高峰期出现在小麦成熟期,除空闲地外,其他3种播种方式,生育期内各土层土壤脲酶活性差异较小,小麦宽窄行探墒沟播和垄盖沟播2种播种方式并不能有效提高土壤脲酶活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在相同播量和播期下筛选新麦26的适宜播种方式。[方法]2018—2019年,在新郑市城关乡敬楼村开展强筋小麦新麦26不同播种方式大田对比试验。播种方式设3个处理和1个对照:免耕沟播、立体匀播、宽窄行播种和等行距条播(CK),3次重复。分别调查出苗率、成穗率、有效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收获时测产,计算产量。[结果]免耕沟播产量为8 141.55 kg/hm~2,立体匀播产量为7 883.85 kg/hm~2,宽窄行播种产量为8 199.15 kg/hm~2;均高于对照的产量。[结论]宽窄行播种、免耕沟播、立体匀播3种播种方式出苗均匀度好于对照,能够减少缺苗断垄数量,改善小麦群体结构,有利于新麦26产量水平的提高;免耕沟播、立体匀播集整地、施肥、播种、镇压等多道工序为一体,能实现节本增效,对于晚播抢墒播种优势明显。  相似文献   

4.
为进一步探讨焦作市小麦高产栽培播种模式,实现农机农艺有机结合,在大田条件下,以周麦27为材料,研究了等行距条播、机械宽窄行条播、机械宽幅播种等3种不同播种模式、不同播量对小麦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播种模式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播量为180 kg/hm~2的等行距宽幅播种产量最高,同播量机械宽窄行条播次之,播量为120 kg/hm~2的等行距条播产量最低。机械宽幅播种模式下单株分蘖数和穗数最多,千粒重和穗粒数的变化趋势与有效穗数相反。  相似文献   

5.
为进一步探讨焦作小麦高产栽培播种模式,实现农机农艺有机结合,试验在大田条件下,以周麦27为材料,研究了等行距条播、机械宽窄行条播、机械宽幅播种等三种不同播种模式、不同播量对小麦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显示:三种播种模式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播量为180㎏/hm2的等行距宽幅播种产量最高、同播量机械宽窄行条播次之,播量为120㎏/hm2的等行距条播产量最低。机械宽幅播种模式下单株分蘖数和穗数最多,千粒重和穗粒数的变化趋势与公顷穗数相反。  相似文献   

6.
播种方式对旱地小麦植株氮素利用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探究不同播种方式对旱地小麦植株氮素利用及产量的影响,寻求旱地小麦最佳播种方式,研究了5种播种方式(沟播、全膜覆土穴播、膜侧条播、宽幅条播、常规条播(CK))对旱地小麦氮素积累和运转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常规条播相比,沟播、全膜覆土穴播、膜侧条播、宽幅条播各生育时期的植株氮素积累量和花前氮素运转量均有提高,其中,全膜覆土穴播最高;沟播、全膜覆土穴播、膜侧条播、宽幅条播4种播种方式的穗数和产量分别提高0.9%~3.1%,7.3%~20.5%,其中,全膜覆土穴播的产量提高20.5%;沟播、全膜覆土穴播、膜侧条播、宽幅条播4种播种方式的氮素吸收效率、氮素收获指数、氮素利用效率和氮肥生产效率分别提高0.9%~10.2%,2.6%~12.8%,1.6%~9.7%,7.3%~20.5%,其中,全膜覆土穴播最高。全膜覆土穴播可促进旱地小麦植株氮素吸收和运转,提高穗数和产量,最终获得较高的氮素吸收效率、氮素收获指数、氮素利用效率及氮肥生产效率,是适合当地推广的播种方式。  相似文献   

7.
[目的]为探索机械播种条件下,旱地小麦最佳的播种方式。[方法]采用常规条播(对照)、宽幅匀播、苗带播种、免耕沟播4种播种模式。研究播种方式对不同土层深度播前墒情、小麦出苗质量、越冬期小麦生长、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生产成本、种植效益的影响。[结果]常规条播产量最高;免耕沟播省事省工、出苗齐全、产量高、收益最好。[结论]该研究为促进农机、农艺融合,高质量、规范化播种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8.
在渭北山区种植冬小麦采用膜侧沟播、覆膜沟穴播、平膜穴播、露地条播的试验表明,4种方式的土壤含水量大小依次为膜侧沟播覆膜沟穴播平膜穴播露地条播植株株高、穗长、小穗数由大到小顺序为沟穴播、平膜穴播、膜侧沟播、露地条播;产量水平高低的次序为覆膜沟穴播、侧沟播、平膜穴播、露地条播。地膜小麦不同播种方式在干旱少雨的山区均有良好的增温保墒效应,小麦生育期缩短,增产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9.
采用大田试验于2011~2012年在山西农业大学闻喜试验基地进行旱地小麦休闲期"三提前"蓄水保墒技术的深翻模式和深松模式研究,并在此基础上研究全膜覆土穴播、膜际条播、沟播、宽幅精播、条播5种播种方式对土壤水分、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三提前"蓄水保墒技术可提高底墒,显著提高从越冬期到抽穗期0~300cm土壤的蓄水量,显著增加群体分蘖,显著增加穗长、可育小穗数,减少不育小穗数,增加穗数、穗粒数,使产量和水分利用率提高,且以深松模式效果较好。休闲期采用"三提前"蓄水保墒技术,全膜覆土穴播和膜际条播较其它播种方式具有较好的蓄水保墒效果,群体分蘖增加,育出冬前壮苗,穗数及穗粒数增加,产量提高。结果还表明,休闲期采用深翻模式,全膜覆土穴播或膜际条播方式较其它播种方式均可显著提高水分利用效率,但两种播种方式间差异不显著;休闲期采用深松模式,水分利用效率以全膜覆土穴播最高。搞清旱地小麦休闲期"三提前"蓄水保墒技术最适配套播种方式,可为旱地小麦蓄水、保墒、高产、稳产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本试验以圆果种黄麻粤圆5号(Corchorus capsularis L.cv.Guangdong 5)作供试品种,研究了在两种种植密度和两种株距下宽窄行条播和等行条播两种条播方式的群体光合性状及其干物质生产的变化。 各生长期不同条播方式的群体叶面积、比叶重,净同化率以致干物质产量均差异不显著,旺长期不同条播方式的植株的叶绿素含量和光合强度差异不显著。旺长期宽窄行条播群体内水平光强度分布不均匀。试用群体的自动调节现象来解释这一结果。不同条播方式下经济系数保持恒定。 两种株距的群体总叶面积和干物质产量都有显著差异。同一密度下行株距比值大的群体内光强度增加是由于叶面积小的缘故。在试验范围内,总叶面积与干物质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r=0.818),平均净同化率与干物质产量呈显著正相关(r=0.588),总叶面积和平均净同比率的变异是干物质产量差异的主要原因。 因此,生产上只要密度和株距适当,应因地制宜着重考虑选用有利于耕层土壤疏松和排灌保墒,便于人工和机械化操作,从而节省劳力,提高肥力的条播方式。确定条播方式以后,结合有利于群体叶面积的发展和净同化率的提高的栽培措施,就足以提高干物质产量,即最终提高麻皮产量。企图一律采用宽窄行条播来提高干物质产量的可能性不大。  相似文献   

11.
为探究稻秸全量还田与小麦丰产增效相协调的机械耕播方式.以镇麦10号为试验材料,设置常规耕播、翻耕+旋耕复合耕播、稻秸行间集覆宽窄行播种3种机械耕播方式,研究其对稻茬麦产量形成及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常规耕播相比,翻耕+旋耕复合耕播、稻秸行间集覆宽窄行播种均能改善种床质量,提高出苗数和最终成穗数,同时二者也能延缓花后绿叶的衰老,提高剑叶的SPAD值和光合速率,促进抽穗至成熟期的干物质积累,显著提高小麦产量.其中稻秸行间集覆宽窄行播种方式下小麦增产效果更好.另外,稻秸行间集覆宽窄行播种采用全秸秆茬地洁区旋耕智能施肥播种机一次性完成秸秆清分、条带施肥、宽窄行播种、对位镇压以及沟系配套等多道工序,能减少作业成本,提高作业效率,显著提高稻茬小麦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2.
正在相同播种量条件下,对冬小麦15厘米等行距、"井"字型播种、7.5厘米等行距、(10+20)厘米宽窄行等4种不同行距配置方式进行试验示范,比较其对冬小麦产量的影响,筛选出适宜我区冬小麦栽培的最佳行距配置。一、材料与方法1.供试材料供试小麦品种为伽师县冬小麦主栽品种新冬20号。  相似文献   

13.
为了考察陕西省神木县糜子不同种植方式对其生物特性和产量特性的影响,布置不同种植方式试验,结论为:不同种植方式间株高、主穗长、分枝数等的差异较小;条播茎粗比穴播较高,宽窄行条播和常规穴播穗重、粒種较高;由产量数据看出常规穴播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14.
1.长江流域两熟棉区占全国棉田三分之一,小麦棉花两熟为该棉区的主要栽培制度。通过研究肯定了改变群众习惯小麦撒(点)播为宽窄行或宽幅条播方式,为克服两熟间作矛盾的基本关键,从而 可以加强麦田管理,实行棉花春耕施基肥、条播、及时间苗等一系列的技术改进措施,增加两熟产量。根据1951—1952年在湖北主要棉区内26处麦棉条播方法(小麦宽窄行条播)与群众习惯撒(或点)播对比示范结果,小麦每亩平均增产11.29斤(或8.39%);棉花每亩平均增产17.23斤(或16.58%)。目前这一技术措施已在各地广泛推行,取得良好成效。一般小麦宽窄行条播,两行麦的窄行距(或宽幅的播幅)以5—7寸,宽行距(或宽幅的幅距)以13—15寸为合适。在较肥的地可採用连种三行(窄行距各5寸)麦後隔一宽行(宽行距1尺),棉花行距2尺;在较瘦的地上可採用连种两行(窄行距5寸)麦後隔一宽行(宽行距1尺),棉花行距1.5尺。 2.本地区一般麦棉播种时期,从清明开始到小满止,先後拖长一个半月。据1955年在武昌试验结果:自清明起播种较早的表现结果较好,生育快,成熟早,产量高。清明播种的比谷雨播种的每亩增产籽棉5.72斤(或2.23%),比立夏增产21....  相似文献   

15.
《山西农业科学》2017,(3):405-408
为探索机械播种条件下,旱地小麦最佳的播种方式和最适的播种量,2015年秋季采用免耕宽幅匀播、宽幅匀播(非免耕)、免耕沟播和常规条播(非免耕)4种播种模式和150,187.5,225 kg/hm~2等3个播量,在孟津县白鹤镇范村旱地进行大区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常规条播(非免耕)产量最高,免耕沟播省事省工,出苗齐全;4种播种方式除宽幅匀播外,均以播量225 kg/hm~2产量最高;在机械收获的情况下,调查所得理论产量等同于实际产量,不必再进行85%折损。  相似文献   

16.
为加快"油—稻—稻"三熟制油菜轻简化栽培技术的推广,开展了油菜育苗移栽、免耕撒播、免耕条播、免耕穴播4种栽培播种方式的对比试验,以探索不同播种方式对双季稻区油菜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育苗移栽能显著提高油菜苗期叶片SPAD值和干物质积累,有利于改善油菜产量构成因素。4种不同播种方式的产量大小顺序为:育苗移栽免耕穴播免耕条播免耕撒播;免耕撒播、免耕条播、免耕穴播比育苗移栽分别增效2238.24元/hm~2、781.75元/hm~2、543.79元/hm~2。因此,可因地制宜地发展"油—稻—稻"三熟制油菜免耕直播技术。  相似文献   

17.
为探索不同播种方式对水稻产量的影响,特设置3种不同播种方式进行试验,考查了水稻苗情、产量等综合性状。结果表明,3种播种方式对水稻生育进程没有影响,但从水稻产量结构分析(即人工直播、机械条播、机械穴播),机械穴播产量最高,分别比机械条播和人工直播增产49.17、38.18kg/667m2。  相似文献   

18.
不同播种方式对小麦产量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大田试验,设置人工撒播、条播、穴播等3个处理,研究不同播种方式对扬麦19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小麦不同生育时期单位面积茎蘖数撒播最大,条播其次,穴播最小。不同播种方式小麦的最高分蘖数撒播最大,穴播最小,小麦的茎蘖成穗率撒播要明显小于条播和穴播。不同播种方式小麦叶面积指数,在小麦生育前期,撒播小麦叶面积指数较大,到生育中后期条播小麦较大。不同播种方式小麦产量,条播小麦的产量最高,单位面积产量分别比撒播和穴播增加3.0%和9.1%。条播使小麦产量增加,主要是因为条播显著增加了小麦的穗粒数,千粒质量对条播小麦产量增加的作用相对较小。在小麦生育前期,撒播小麦干物质积累较大,到生育中后期条播小麦较大。经济系数,条播小麦略低于撒播小麦和穴播小麦,处理间差异不明显。总体而言,生育前期撒播小麦茎蘖发生快,叶面积指数高,群体相对较大;生育中后期条播小麦群体结构更加合理,生长速度加快,叶面积指数较高,干物质累积量大,最终产量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19.
不同种植方式对糜子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种植方式对糜子产量的影响,以抗旱高产糜子品种‘陕糜1号’为材料,常规等行距条播为对照(CK),研究等行距穴播(CX)、宽窄行条播(KT)和宽窄行穴播(KX)3种不同种植方式对糜子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顶三叶叶绿素含量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糜子抽穗后,不同种植方式的地上部分干物质积累量均呈现先上升后随植株衰老下降的趋势;叶片、叶鞘和茎秆干物质积累呈单峰变化趋势,在抽穗后14d达到最大值;籽粒随着生育期推进呈"S"型增长趋势;顶三叶叶绿素相对含量(SPAD值)在抽穗14d后总体呈下降趋势。CX、KT和KX 3种种植方式的干物质积累量、顶三叶叶绿素含量均显著高于CK;KX、KT 2种种植方式下的产量显著高于CX、CK,但CX与CK的产量差异不明显。综合分析显示,因地制宜选择宽窄行种植方式是糜子增产增效的关键栽培措施。  相似文献   

20.
为探讨适宜山西省晋南地区冬小麦节水旱作的播种方式及配套灌水模式,通过多点试验研究不同播种方式[探墒沟播(T)和常规条播(L)]对不同灌溉条件下[雨养旱地无灌水(W_0)和拔节期浇一水(W_1)]冬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养分吸收、土壤含水量和土壤温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同一试验点,与常规条播处理相比,探墒沟播处理冬小麦地上部干质量、有效穗数、株高显著提高;旱地条件下,千粒质量也显著提高,但穗长和穗粒数显著降低;沟播处理冬小麦产量显著提高2.4%~16.9%。灌水促进沟播条件下冬小麦对养分的吸收。沟播处理使冬小麦整个生育期土壤贮水量增加8.9~19.9 mm;除2月份沟播处理土壤温度降低1.43~3.12℃外,其余月份整体增高0.15~1.66℃。综上,探墒沟播对晋南地区麦田土壤起到蓄水保墒、增加地温的作用,提高冬小麦有效穗数和产量,可作为冬小麦节水旱作的一项播种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