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动站记录与人工观测雨量测量误差原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通过对乌兰浩特市气象局自动站与人工观测降水量记录统计、对比分析,发现自动站观测雨量与人工观测雨量存在一些偏差。经分析,仪器测量原理与观测方法不同、观测时间不一致、自动站雨量传感器自身原因、承接降水物形态、因定期维护而造成的测量误差以及外界环境因素等方面是导致自动站和人工站降水观测误差产生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乌兰浩特市气象局自动站与人工观测降水量记录的统计,发现有一些差异在自动站观测雨量与人工观测雨量中。经过调查分析得知,关于仪器测量的原理,观测方法状态不同,观测时间不一致,由于雨量传感器自身存在很多原因,不能定期维护而造成的误差还有外界环境因素等方面是导致自动站和人工降水观测误差产生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石家庄CAWS600-BⅠ型自动气象站与人工观测降水量误差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2005—2009年4-10月石家庄站(53698)自动气象站与人工观测降水量进行对比分析,发现自动气象站观测降水量与人工观测降水量存在一些偏差。进一步分析得出:观测数据采集方式不同、观测时间不一致、自动气象站雨量传感器自身原因、承接降水物形态、未定期维护而造成的测量误差以及外界环境因素是导致自动气象站和人工观测降水量观测误差产生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王宏明  王星鹏 《北京农业》2013,(18):151-152
近几年来,通过对自动气象站和人工气象站所收集的气象数据进行对比后发现,自动气象站收集的降水量数据与人工测得的降水量数据之间经常会出现一些偏差。为此,工作人员对这一现象进行了认真的分析。经分析发现,自动监测与人工监测之间的测量原理与观察方法的不同,以及观测收集数据时间的不一致是造成自动气象站测得的降水量和人工气象站的测得的降水量之间产生误差的主要原因。此外,自动气象站的雨量传感设备出现问题也会造成降水量的数据之间产生误差。基于此,针对CAWS600型自动站与人工观测降水差值产生的原因来具体分析一下。  相似文献   

5.
自动站与人工站观测降水量的差异对比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曹春荣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1):11220-11221
利用2008~2009年福州自动站与人工站平行观测期间的降水量资料,对年、月、日降水量差值百分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自动站与人工站降水观测差值较小,其准确度能够满足日常业务使用。观测时间的差异、观测数据采集方式的不同和人为因素的影响是造成降水量对比观测差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根据日常业务工作的经验,总结分析了自动气象站雨量传感器在运行过程中由于仪器本身原因、观测时间不同步、观测数据采集方式不同、维护不当和人为因素等造成自动站和人工站降水误差的原因并提出了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7.
自动气象站运行中出现的问题及故障排除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自动气象站运行中出现的电缆线受损,雨量传感器失灵,气温、相对湿度数据异常,过程降水量与人工站雨量计测量值差值大等问题进行分析,并指出各故障的排除方法,以提高自动气象站工作质量,确保观测数据的连续性、完整性。  相似文献   

8.
称重式降水传感器与雨量筒降水量误差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称重式降水传感器的测量原理是通过对质量变化的快速响应来测量降水量的,本文根据辽源市气象站3个月称重式降水传感器自动观测降水量与人工雨量筒降水量进行对比分析,得出降水量≤4.0mm时,自动观测降水量相对偏大,差值百分比最大达60%的分析结果,并分析了出现误差及产生异常降水的原因,从而为加深了解引起差异原因并找出缩小误差的方法,提高观测工作的质量,使观测全自动化更好的进行。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雨量器和SL3型雨量传感器测量的降水量进行对比分析,发现SL3型雨量传感器测量降水误差产生的规律,并分析了产生误差的原因,为自动站对降水资料的累计和使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桑秋璐 《北京农业》2013,(27):129-130
随着科学技术不断革新,我国偏远地区较为广泛地使用了气象自动站来采集、观测气象资料。气象自动站的投入使用更新了大气观测的技术方式,但是气象自动站的气象观测与人工气象观测仪器原理不同、观测时间不同、采样方式和算法不同、观测时次不同,使得气象自动站采集的气象数据与人工观测数据存在一定差别。随着时间的推移,气象自动站采集、观测的气象数据与人工采集数据的产生的差异是气象观测工作值得重视的问题。气象自动站所采集的气象数据是否准确,对气象自动站的周期运转、修复气象数据检测程序、提高历史气象数据的连续性以及气象灾害预测的可靠性有重要作用。作者通过对西藏那曲地区气象自动站所观测的温度资料与即时记录的人工数据进行对比,分析气象自动站与人工数据的差异和变化规律,对气象自动站替换人工观测对温度历史资料的连续性影响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1.
陈成国  石慧兰  王桂兰  邵志勇  周圣军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5):20222-20224,20235
通过对德州市8个国家一般气象站人工站与自动站平行观测2年的资料分析表明,自动站资料能很好地替代人工站,但二者存在一定的误差,全市人工观测平均气温、平均相对湿度比自动站偏高;人工观测降水量、平均风速比自动站偏小;夏季人工观测地温比自动站偏高,受积雪覆盖影响,冬季人工观测地温比自动站明显偏低。自动站仪器检修校准时,要注意对比人工站与自动站在检修校准前后的观测误差值,避免因仪器检修校准调整出新的观测误差,影响资料的连续性和气候变化分析应用。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自动站与人工站降水量观测值的对比,对差值原因进行了分析,为自动站对降水资料的积累和使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张运洲 《农技服务》2012,29(7):885+887
从一年中的几次具有代表性的降水过程对比分析了过程雨量资料,讨论了自动观测雨量资料和人工观测雨量资料的具体差异情况,并作简要分析,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法,消除二者差异,为更好地使用自动站资料提供建议和依据。  相似文献   

14.
张洁新 《北京农业》2012,(21):186-187
对正在运行的自动气象站分别出现雨量传感器失灵,气温相对湿度异常,过程降水量与人工站雨量计测量值差值大的情况,经分析判断,总结出自动气象站的日常维护,以有效提高观测员日常维护及排除故障能力,确保观测数据的连续性、完整性.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对黑龙江龙凤山大气本地污染监测站自动站记录与人工观测雨量测量进行对比和分析,发现自动站与虹吸雨量计测量数据之间存在着一些偏差,对其产生的误差进行分析,找出产生误差的主要原因。希望能够给相关测量者提供相关依据。  相似文献   

16.
利用2020年6月1日至12月31日山东泰安、云南大理和新疆乌兰乌苏3个站点区域土壤水分观测数据,采用相关性分析和差值分析等方法,分别与同期人工观测数据和自动站观测数据进行对比,并对观测结果逐层进行准确性分析。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区域土壤水分观测数据普遍大于人工和自动站观测数据,区域土壤水分观测数据与人工和自动站观测数据之间具有较高的相关性,相关系数的最小值均出现在40 cm土层,它们所反映的土壤湿度随时间变化趋势一致;区域观测数据与人工观测数据各土层的平均差均<0.1,与自动站观测数据之间的平均差在40 cm土层相对其他层次较大。以上表明,区域土壤水分自动观测仪对土壤水分的感应观测结果与自动站观测、人工观测的结果趋势基本保持一致。分析结果可为评价区域土壤水分自动观测仪的监测能力、资料的应用价值与服务效益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周平  邢丽元 《吉林农业》2011,(12):171-171
通过对长春市2010年地面自动气象站与人工观测在平行观测期间的雨量数据进行差异分析,统计了两种观测之间的对比结果表明:自动观测与人工观测雨量存在一定的差异,但差异都在仪器测量误差范围内,造成差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相似文献   

18.
九仙山气象站自动站与人工站观测数据对比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依据九仙山气象站自动站与人工站降水量资料,分析2种观测技术获取的气象数据所存在的差异及差异产生的原因,对自动站数据质量进行分析,以期为自动站业务化正常运行和气候资料的连续性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9.
以平罗县土壤水分固定观测地段DZN3型土壤水分自动站2014年4月3日至2014年8月28日自动观测数据与人工观测数据为基础,利用Pearson相关系数,对数据进行折线图对比分析、误差分析及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除20~30 cm深度土层自动站数据与人工观测数据呈现负相关性;其余深度土层数据呈现正相关性,其中50~60 cm两种数据相关性最好,90~100 cm两种数据相关性较差。分别对各土层对比观测数据建立一元线性回归方程,得出订正模式,使土壤水分自动站能更好地代替人工测量,解决人工取土连续性、时效性差等问题。  相似文献   

20.
本文对2016年5月1日至10月31日称重式降水传感器和双翻斗式雨量传感器的观测数据进行对比。结果表明,翻斗式降水传感器测得降水量偏高;双翻斗式雨量传感器滞后性小、维护率高,但使用时间短;称重式雨量传感器维护率低,一年四季均可用,但滞后性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