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综述了谷氨酰胺在淋巴细胞、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中的代谢及其可能的理论基础,同时阐述了骨骼肌与免疫系统的关系,并提出了有待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谷氨酰胺及其二肽与动物肠道营养免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谷氨酰胺(Glutamine,Gln)是哺乳动物体内含量最丰富的游离氨基酸。Gln不仅是快速分裂增殖细胞如肠上皮细胞和淋巴细胞的主要能量来源,而且可促进淋巴细胞增殖,在促进受损肠道的修复以及维持正常的局部免疫功能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接2007年第1期P43)如Ⅰ型颗粒中的髓过氧化物酶是中性粒细胞所特有,即使在有强吞噬作用的巨噬细胞中也极少或完全没有这种酶。在细胞化学中,一般将髓过氧化物酶作为中性粒细胞的标志。中性粒细胞受细菌产物、抗原抗物复合物、难溶的晶状物或脂溶性物质的作用时,细胞的颗粒内容  相似文献   

4.
1白细胞分类及功能 白细胞数在生理或病理情况下均可能发生变化,外周血液中白细胞的组成主要是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尤其是中性粒细胞数量最多,故在大多数情况下,白细胞的增多或减少,主要受中性粒细胞的影响。因此,白细胞的增多或减少通常与中性粒细胞的增多或减少有着密切关系和相同意义。  相似文献   

5.
通过应用免疫增强剂或免疫抑制剂改变兔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功能,观察长角血蜱幼虫感染后兔体炎性细胞数量的变化,结果发现免疫增强组兔淋巴细胞和嗜中性粒细胞在长角血蜱幼虫感染前和感染后变化不大;免疫抑制组淋巴细胞数量降低,而嗜中性粒细胞数量增加;不用药组幼虫叮咬后相比淋巴细胞数量稍降低,嗜中性粒细胞数量稍增加,嗜酸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数量变化不明显。  相似文献   

6.
为明确天冬酰胺内肽酶(legumain)基因在斑马鱼发育中的表达特性,利用全胚胎原位杂交的方法检测legumain在斑马鱼胚胎发育过程中的表达分布情况,并采用双色原位杂交的方法研究legumain和泛髓系细胞、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的共定位情况。结果显示,legumain转录本为母系表达,在胚胎发育早期泛在性表达。在受精18h后在造血组织有特异的高丰度表达。双色原位杂交显示,legumain和泛髓系细胞、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有共定位表达。结果提示legumain在斑马鱼发育过程中有重要作用,在巨噬细胞中高表达并参与相关生理功能的完成。  相似文献   

7.
维生素E对奶牛免疫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Poli.  I 沈敏 《中国奶牛》1997,(6):16-18
将12头奶牛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于分娩前4周开始到产后8周,每日口服维生素E3000IU/头,并于预产前1周一次性注射维生素E5000IU。实验结果,对照组奶牛产后血液中性粒细胞产生的超氧化物阴离子(SA)相对含量较产前降低了约1倍(P<0.05),血液巨噬细胞产生的IL-1和MHCⅡ类抗原分别减少了15%和35%(P<0.05)。表明奶牛产后早期血液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的免疫功能均受到抑制。而实验组奶牛产后与产前相比,中性粒细胞产生SA、巨噬细胞产生IL-1和MHCⅡ类抗原表达的水平均无差异。据此推断,在奶牛产后早期维生素E可防止血液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功能的抑制。  相似文献   

8.
IL-12是B细胞、吞噬细胞以及中性粒细胞等在受到各种刺激时释放的一种细胞因子。它是一种不同于IL-2的,在体外能与IL-2协同促进小鼠CTL应答的细胞因子。1982年,Wagner等在丝裂原刺激小鼠淋巴细胞的条件培养液中首先发现了此细胞因子,后来Gubler从B淋巴细胞瘤细胞株NC-37克隆了IL-12cDNA基因,命名为细胞毒淋巴细胞成因子(Cytotoxic Lymphocyte maturation factor,CLMF);与此同时,Wolf也从EB病毒转化的B细胞株中克隆了此基因,  相似文献   

9.
蓝芩注射液对动物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测定猪淋巴细胞转化和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吞噬活性的变化,研究蓝芩注射液对动物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应用蓝芩注射液后,试验组猪淋巴细胞的转化显著高于对照组;用药组小鼠腹腔巨噬细胞活性与生理盐水对照组小鼠相比差异显著。试验结果表明,蓝芩注射液具有良好的促进ConA诱导的猪外周血T淋巴细胞转化作用,不同剂量的蓝芩注射液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吞噬中性红具有双向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0.
文丽  李仕超 《猪业科学》2018,(12):24-28
猪嗜中性粒细胞在炎症部位的过度积累和它们不受控制的坏死会加剧炎症反应并导致自我组织损伤和器官功能丧失,这在各种呼吸道疾病中都得到佐证。在体内平衡状态下,嗜中性粒细胞会因凋亡而失去活性,在"胞葬作用"中被巨噬细胞非炎性地清除,从而促进炎症的消除。泰万菌素是一种最新研发的广谱大环内酯类兽药,是泰乐菌素的衍生物。该研究评估了泰万菌素的抗炎和消炎效果,最新研究表明泰万菌素可以通过抑制NF-κB的激活来调节炎症反应。嗜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来源的巨噬细胞从12~22周龄猪血液中分离。暴露在溶剂或泰万菌素(0.1,1.0或10μg/m L;0.096×10~(-6)~9.6×10~(-6) mol/L)的白细胞在不同时间点评估了细胞凋亡、坏死、胞葬作用,以及产生细胞因子和脂质介质的变化。研究表明泰万菌素呈现出浓度和时间依赖性增加猪嗜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的凋亡,而不会改变坏死或活性氧的水平。重要的是在钙离子载体活化的猪嗜中性粒细胞中,泰万菌素可以增加消炎因子脂氧素A_4(LXA_4)和消退素D_1(Rv D_1)的释放,抑制促炎因子白细胞三烯B_4(LTB_4)的产生。泰万菌素增加中性粒细胞磷脂酶C端活性,磷脂酶参与从胞储中释放花生四烯酸。泰万菌素在细菌脂多糖刺激的巨噬细胞中还可以抑制促炎因子趋化因子(C-X-C模式)配合基8(CXCL-8,即白介素8)、白介素-1α(IL-1α)的蛋白分泌。总之,这些数据表明泰万菌素除了其抗菌活性以外,在猪白细胞中有强有力的免疫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1.
研究隆朋麻醉对犬4种促炎因子(IL-1β、IL-2、IL-8及TNF-α)的影响。12只健康犬分别于麻醉前(0 h)、麻醉后0.5、2、8、24、48、72 h及120 h共8个时间点,空腹采5 mL血离心取血清,动态检测IL-1β、IL-2、IL-8及TNF-α水平。结果为:IL-1β组只有麻醉后2 h的血清中IL-1β浓度显著低于0 h对照值(P0.05),其他各组的IL-1β浓度虽低于与0 h对照值,但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IL-2在麻醉后出现下降趋势,在麻醉后48 h显著低于0 h对照值(P0.05),之后开始上升并于120 h基本恢复正常。IL-8组各时间点与0 h对照值比较皆差异不显著(P0.05)。TNF-α在麻醉后出现下降趋势,其中24、48 h与0 h对照值比较差异显著(P0.05),48 h后出现上升趋势,72 h与0 h对照值比较已差异不显著(P0.05),120 h基本回复正常。隆朋单一麻醉对犬4种细胞因子存在一定影响,各细胞因子在120 h后基本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12.
为了研究Thl/Th2型细胞因子的动态变化对山羊妊娠的影响,探讨其生理学意义,试验通过ELISA方法对山羊妊娠早期及流产前后外周血液中Thl(TNF-α、IL-2)与Th2(IL-10)型细胞因子的含量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妊娠早期外周血液中TNF-α和IL-2含量先升高后降低,IL-10量持续上升;流产后TNF-α和IL-2含量高于流产前含量(P<0.01或P<0.05),IL-10则低于流产前含量(P<0.05或P<0.01).说明山羊正常妊娠时Th1/Th2型细胞因子动态平衡应当是以Th2型免疫及其相关因子占优势,平衡失调则导致妊娠失败.  相似文献   

13.
通过两个试验探讨了重组猪乳铁蛋白(rPLF)对断奶仔猪血清免疫因子IL-1和IL-2水平的影响.两试验都按体重将90头28日龄断奶仔猪分成3个处理组:对照组(基础日粮)、抗生素组(基础日粮 20 mg/kg黄霉素 110 mg/kg金霉素)和rPLF组(基础日粮 730 mg/kgrPLF),试验期30 d.试验1采用杜长嘉断奶仔猪;试验2采用杜长大断奶仔猪,分两期试验(断奶后1~15 d和16~30 d).试验结束后,各处理组分别取3头体重相近的小母猪屠宰,测定血清中IL-1和IL-2的浓度.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rPLF能显著提高杜长嘉仔猪血清中IL-2的水平,达46.64%(P<0.01);显著提高杜长大仔猪断奶前期和后期血清中IL-2水平(P<0.05);IL-1也有提高趋势.两试验结果揭示,rPLF能通过提高断奶仔猪血清中IL-1和IL-2的水平而增强断奶仔猪的免疫力.  相似文献   

14.
为了研究Th1/Th2型细胞因子的动态变化对山羊妊娠的影响,探讨其生理学意义,试验通过EUSA方法对山羊妊娠早期及流产前后外周血液中Th1(TNF-α、IL-2)与Th2(IL-10)型细胞因子的含量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妊娠早期外周血液中TNF-α和IL-2含量先升高后降低,IL-10含量持续上升;流产后TNF-α和IL-2含量高于流产前含量(P<0.01或P<0.05),IL-10则低于流产前含量(P<0.05或P<0.01).说明山羊正常妊娠时Th1/Th2型细胞因子动态平衡应当是以Th2型免疫及其相关因子占优势,平衡失调则导致妊娠失败.  相似文献   

15.
广西沼泽型水牛IL-4和IL-5基因的克隆及其序列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刀豆素A(Concanavalin A,ConA)刺激的广西沼泽型成年水牛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blood mononuclear cells,PBMCs)中提取总RNA,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方法扩增出白细胞介素-4(Interleukin-4,IL-4)和白细胞介素-5(IL-5)基因,分别克隆到pMD18-T载体上,进行序列分析。结果表明,从培养9 h、17 h的单个核细胞中扩增得到的IL-4基因在核苷酸水平上与GenBank上登录的印度水牛IL-4 cDNA序列同源性为98.8%,与牛、绵羊、猪和马的同源性分别为99.3%、94.1%、84.8%和80.6%;氨基酸水平的同源性分别为96.3%、98.5%、90.4%、78.4%和59.6%。从培养12 h的单个核细胞中扩增得到的IL-5基因在核苷酸水平上与GenBank上登录的牛、绵羊、猪和马IL-5 cDNA序列同源性分别是99.0%、96.5%、89.6%和89.1%;氨基酸水平的同源性分别为97.8%、96.2%、85.9%和86.7%。本研究为进一步了解水牛IL-4和IL-5的结构和水牛免疫学特性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6.
检测外周血T淋巴细胞、嗜中性粒细胞、CD4+、CD8+细胞百分数及IL-2、IL-4和IFN-γ含量的变化,研究黄芪多糖(APS)对PCV2阳性猪免疫功能的调节作用。结果显示,APS能显著增加外周血T淋巴细胞、NBT阳性细胞、CD4+T细胞百分数及IL-2、IL-4、IFN-γ含量,显著降低CD8+T细胞百分数,推测APS通过上调CD4+细胞百分数、CD4+/CD8+及Th1反应恢复正常免疫机能。  相似文献   

17.
随着我国畜禽集约化养殖业的不断发展,应激性疾病,尤其是热应激已经成为我国养殖业中的重要疾病之一[1]。动物胃肠道不仅是消化、吸收营养物质的场所,也是动物体内免疫器官[2]之一,即肠壁内有大量的淋巴组织如上皮内淋巴细胞(iIEL)、固有层淋巴细胞(LPL)和Peyer's淋巴小结等,且  相似文献   

18.
为探讨不同褪黑素水平对禽类机体免疫系统的调节作用,本试验通过控制不同光照时间分3组(分别是短光照组6h,对照组12h,长光照组18h)饲养鸡45只、鸭45只,采用放射免疫法(RIA)测定血清中褪黑素(MLT)和白介素(IL-2、IL-6)含量,研究不同褪黑素水平对鸡、鸭血清中IL-2,IL-6含量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短光照组的鸡、鸭血清中褪黑素水平明显升高;长光照组血清中褪黑素水平明显降低,且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短光照组鸡、鸭血清中IL-2含量由于褪黑素水平的升高而有不同程度的升高,长光照组的则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分别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IL-6含量随光照时间变化不明显。结论:由于控制光照时间使内源性褪黑素水平不同,褪黑素水平对鸡、鸭外周血IL-2含量有显著影响,对IL-6含量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19.
利用SOFM+0.8%BSA+1mM谷氨酰胺作为绵羊胚胎的培养液,分别添加LIF、IL-1β、IL-2、IL-6及IFN-γ,以研究LIF、IL-1β、IL-2、IL-6及IFN-γ对绵羊早期胚胎发育的影响。结果说明,LIF促进2~8细胞胚胎发育至桑椹胚,同时也能够促进桑椹胚向扩大囊胚和孵化囊胚发育。但IL-1β、IL-2、IL-6及IFN-γ对绵羊早期胚胎的发育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20.
144只1日龄黄羽肉鸡随机分为4组,第7日龄时第Ⅰ~Ⅳ组分别注射0、0.005、0.010、0.030mg/kg剂量的三肽囊素,在14、35及56日龄时每组各取一个重复,取血浆,醋酸纤维薄膜电泳检测血浆蛋白各组分的比率,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浆IL-2与IL-6的含量.结果显示不同剂量的三肽囊素可提高血浆γ球蛋白水平:对血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