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正>鹅绦虫病是一种小肠内寄生虫病,主要是小鹅和中龄容易发生,可由多种绦虫导致,其中主要病原是膜壳科剑带属的冠状膜壳绦虫和矛形剑带绦虫。该病一般在大雨洪涝之后发生,往往呈地方性流行。病鹅机体快速消瘦,最终由于严重衰竭而发生死亡,对养鹅业的健康发展产生严重影响,应采取有效防治。1病原特征鹅主要是由于感染矛形剑带绦虫、冠状膜壳绦虫以及片形皱褶绦虫等发生绦虫病。这些绦虫主要在鹅以及其他水禽的小肠内寄生,随着虫体的不断长大,会在小肠内大量积聚,  相似文献   

2.
<正>鹅绦虫病以鹅矛形剑带绦虫病分布最广,对鹅危害最严重,常呈地方性流行。幼鹅最易感。绦虫的成虫寄生在鹅的小肠内,虫卵随粪便排出体外落入水中,剑水蚤吞食虫卵后,在其体内发育成似囊尾  相似文献   

3.
剑带绦虫病是由膜壳科剑带属的矛形剑带绦虫寄生于鹅、鸭小肠内所引起,其中间宿主是剑水蚤。现将一起鹅剑带绦虫病的诊治情况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4.
1 鹅的绦虫病 据资料记载,寄生于鹅、鸭的绦虫主要是剑带绦虫(膜壳科Hymenolepididae剑带属Drepanidotaenia的矛形剑带绦虫D.lanceololata)和膜壳绦虫(Hymenolepis),这2种绦虫的中间宿主是剑水蚤。 鹅、鸭可以有多种绦虫同时寄生,如片形皱缘绦  相似文献   

5.
鹅的剑带绦虫病是由寄生于鹅小肠内的矛形剑带绦虫引起的寄生虫疾病。临床上以腹泻、消瘦、贫血及部分鹅出现摇头、站立不稳等神经症状为主要特征,严重感染时常造成病鹅死亡。2006年9月,闽清县黄某专业户饲养的鹅群出现下痢和神经症状,  相似文献   

6.
正鸭的绦虫病是由矛形剑带绦虫寄生于鸭的小肠内而引起的寄生虫病[1]。该病流行范围极为广泛,在我国南方大部分养鸭地区多呈地方性流行,主要危害35日龄以下的幼鸭,对幼鸭危害尤其严重[2、3]。2015年4月份以来,南宁市宾阳县陆续有5户养鸭户送来4批病鸭到本实验室求诊。经临诊症状、剖检病变、流行特点、病原检测,确诊为鸭的绦虫病。现将诊治情况介绍如下,供兽医同行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7.
雏鹅绦虫病是由膜壳科剑带属的矛形剑带绦虫寄生于鸭、鹅肠道内的一种寄生虫病。  相似文献   

8.
雏鹅剑带绦虫病是由膜壳科剑带属的矛形剑带绦虫和普氏剑带绦虫寄生于鸭、鹅等水禽的小肠所引起。虫体吻突的小钩和吸盘固着于肠壁,引起机械损伤和炎症,夺取大量营养物质,扰乱消化,同时排出代谢产物,使宿主的神经和血液系统产生中毒,引发神经功能异常。病鹅常表现腹泻,排恶臭的淡绿色或淡灰色液状粪便,有时可见混杂其中的虫体节片,食欲减退或废绝,贫血,消瘦,精神委顿,常离群蹲伏岸边。有的病鹅有神经症状,表现行走不稳,钟摆样摇头,仰卧倒地作划水样动作,或突然倒地站立后复又倒下。严重感染时导致死亡。1发病情况养鹅户邓某4月份购进2日龄鹅…  相似文献   

9.
正鸡绦虫病在我国分布很广,对养鸡业威胁很大,特别在流行区牧地放养的雏鸡常可引起大批死亡。鸡绦虫病的病原种类很多,我国最常见的是戴文科中的赖利属和戴文属的各种绦虫,它们寄生于小肠前段。寄生于鸭、鹅等水禽类小肠的绦虫种类很多,多数属于膜壳科,其中以矛形剑带绦虫最为常见,危害也最大。本文分别阐述了鸡绦虫病和鸭、鹅绦虫病的虫体特征、生活史、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方法和防治措施,详见下文。1鸡绦虫病  相似文献   

10.
剑带绦条虫病是寄生于鹅小肠内的常见寄生虫病。常引起鹅感染发病,尤其对幼鹅危害特别严重,可造成大批死亡,给养鹅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是鹅的一种重要寄生虫病。剑水蚤是矛形剑带绦虫的中间宿主,它们生活在沼泽、水洼、河流等处,并常集中于覆有植物的靠岸水域,沿河放牧或捞水草喂鹅,常造成鹅的感染机会。虫体以其头节附着在肠粘膜上,引起肠粘膜损伤和消化机能障碍,当虫体大量寄生时,引起肠管套叠、扭转或破裂以致死亡。由于虫体在肠道内迅速生长,夺取宿主营养而使患禽生长发育受阻,此外,虫体的代谢产物被宿主吸收后,出现中毒反应。常见病鹅腹泻,精神沉郁,食欲减退,生长发育不良,贫血消瘦等。有的病鹅头突然倒向一侧,行走摇摆不稳,甚至倒地仰卧或侧卧,做划水动作。雏鹅严重感染时常引起死亡。成年鹅一般为带虫者,主要表现为腹泻,消瘦,体重下降,产蛋率降低或停止产蛋。消灭中间宿主剑水蚤切断矛形剑带绦虫发育环节,定期驱虫是防治鹅矛形剑带绦虫感染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1.
鹅的鸭瘟病即鹅感染鸭瘟,病原体为鸭瘟病毒,小辽宁尤为敏感。这是一种发病率和死亡率可高达80%-90%的急性传染病。现将鹅患鸭瘟病具体防治方法简述如下。 1流行特点 该病一年四季都可发生,但以春夏和秋季最为严重,传播快,流行广,发病率达95%,小鹅死亡率70%-80%以上。60日龄以上大鹅也可发病,特别是产蛋母鹅发病率和死亡率达80%-90%。此外,在低湿、水网地带及河川下游饲养放牧的鹅群,最容易流行本病。近年业,此病常呈地方性流行,发病至死亡通常为2-7天。 2临床症状 病鹅初期精神不振,体温升高,…  相似文献   

12.
鸭绦虫病是由剑带绦虫和膜壳绦虫寄生于鸭小肠内引起的绦虫病。2008年6月武阳镇某养鸭户饲养1300羽鸭发病,经流行病学调查、临床症状观察和剖检病变观察,诊断为鸭绦虫病,现将诊治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鹅剑带绦虫病是由膜壳科、剑带属的剑带绦虫寄生于鹅的小肠,引起鹅的绦虫病。笔者于2012年6月12日在门诊接诊时发现l起鹅剑带绦虫病,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4.
幼鹅感染矛形剑带绦虫病例报告刘学俊(安徽省阜南县中岗镇农牧渔业站,236301)1991年4月份,我区养鹅大户李××所养的1~2个月龄的幼鹅,因长期在湖湾、草滩上放牧,致使大群感染矛形剑带绦虫病,并引起幼鹅死亡,报告如下。一、发病情况和症状某专业户所...  相似文献   

15.
周艳琴 《兽医导刊》2016,(23):60-61
正鹅膜壳绦虫病是由膜壳科剑带属的矛形剑带绦虫和冠状膜壳绦虫感染所致的一种鹅的寄生虫病,多发生在大雨洪涝之后,是严重影响养鹅业的重要疾病。(一)病原引起鹅绦虫病的病原最常见的是矛形剑带绦虫,属于膜壳科剑带属。矛形剑带绦虫是一种扁平带状分节的白色蠕虫,新鲜虫体为灰黄白色。虫体形似矛  相似文献   

16.
鹅的鸭瘟病即鹅感染鸭瘟,病原体为鸭瘟病毒,小鹅尤为敏感。这是一种发病率和死亡率可高达80%~90%的急性传染病。现将鹅患鸭瘟病具体防治方法简述如下。1流行特点该病一年四季都可发生,但以春夏和秋季最为严重,传播快,流行广,发病率达95%,小鹅死亡率70%~80%以上。60日龄以上大鹅也可发病,特别是产蛋母鹅发病率和死亡率达80%~90%。此外,在低湿、水网地带及河川下游饲养放牧的鹅群,最容易流行本病。近年来,此病常呈地方性流行,发病至死亡通常为2~7天。2临床症状病鹅初期精神不振,体温升高,羽毛松乱,食欲下降或不食,…  相似文献   

17.
鹅绦虫病多发生在大雨洪涝之后,是一种严重的鹅的寄生虫病,是由膜壳科剑带属的矛形剑带绦虫和冠状膜壳绦虫感染所致,严重影响养鹅业的健康发展,为此了解它的治疗方法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8.
鹅绦虫病是由多种线虫所引起的,但主要以剑带绦虫和膜壳绦虫为主,其发生特征是呈地方流行性,鹅体迅速消瘦,最后衰竭而死。 1998年8月,该病在吉林省双辽市的桂花乡韩家村发生,全村养鹅9602只,全部被感染,死亡1521只,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现将绦虫的生活史以及该病的临床症状、病理变化、防治措施介绍如下: 1.生活史:绦虫的成虫寄生在鹅的小肠内,虫卵随粪便排出体外落入水中,剑水蚤吞食了虫卵,在其体内发育成似囊尾蚴,鹅吞食了被似囊尾蚴感染的剑水蚤,在肠内发育为成熟的成虫。 2.临床症状:鹅精神不振,食…  相似文献   

19.
剑带绦虫病是由膜壳科、剑带属的剑带绦虫寄生于鹅小肠,引起的绦虫病。笔者于2004年7月在门诊治疗时,发现1例鹅剑带绦虫病,经中西医治疗,效果显著。1发病情况义县瓦子峪镇一村民饲养鹅300多羽,已40多日龄。鹅群于10d前开始发病,不断出现死亡,但未见特征临床性的症状,采食基本正  相似文献   

20.
正鹅膜壳绦虫病是由膜壳科剑带属的矛形剑带绦虫和冠状膜壳绦虫感染所致的一种鹅的寄生虫病,多发生在大雨洪涝之后,是严重影响养鹅业的重要疾病。1病原引起鹅绦虫病的病原最常见的是矛形剑带绦虫,属于膜壳科剑带属。矛形剑带绦虫是一种扁平带状分节的白色蠕虫,新鲜虫体为灰黄白色。虫体形似矛头,体长115~230mm,最大体宽为11.5~14mm,由一个头节和20~40个体节(节片)构成,前面节片较小,后面节片宽大。虫卵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