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试验结果表明 :5 %锐劲特SC、40 .7%同花顺EC、5 0 %稻螟清EC、2 0 %虫克手EC、5 0 %乐无敌EC防治水稻三化螟均有较好的效果 ,可交替使用 ;而锐劲特防治 3代三化螟时不宜单用 ,可与三唑磷复配后使用。应用实践表明在三化螟大发生情况下 ,适时选用高效药剂 (或配方 )防治 ,可有效地控制三化螟的危害。  相似文献   

2.
6种药剂防治3代三化螟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为了更好地为防治水稻三化螟的危害提供指导。[方法]在水稻破口期,以不同用药量和用药次数的6种市售药剂进行防治3代三化螟的药效比较试验。[结果]一次用药效果较差,以破口期两次用药,防效最好。第一次用50%赛利EC 100 ml,第二次20%强杀螟EC 80 ml组合防治效果最好,白穗率为0.87%,相对防效为96.51%;第一次20%三唑磷EC 150 ml,第二次20%强杀螟EC 80 ml白穗率为0.94%,相对防效为96.24%。[结论]50%赛利、20%三唑磷、20%强杀螟是防治三化螟的高效药剂,杀虫双不能作为防治三化螟的主体药剂。以破口期为标准来指导防治较为恰当,只有破口期两次用药,才能达到控制3代三化螟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水稻抗螟虫种质资源的特性及育种利用初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抗螟虫种质资源K1高抗稻纵卷叶螟、二化螟、三化螟,分析其F2群体发现抗虫株与非抗虫株为3:1分离;回、复交组合的抗虫株:非抗虫株接近1:1。表明抗螟虫基因是由一对显性基因控制并能够稳定遗传表达。育种实践证明,可以通过常规育种方法实现抗螟虫基因的逐步有效转移,对解决水稻螟虫危害具有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3.5%氟虫·甲胺阿维乳油对水稻三化螟有很好的防治效果,在三化螟卵孵化高峰期用药,每667m2用12-28g,防效可达94.85%和98.37%,极显著高于90%杀虫单可溶性粉剂50g/667m2和18%抗虫灵水剂250ml/667m2;与5%锐劲特悬浮剂30g/667m2防效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5.
卫农Ⅰ号防治水稻三化螟枯心每 6 6 7m2 用量 (有效成分a i ) 15~ 2 0 g的防效为 70 .8%~ 87.3% ,与对照药剂 5 0 %稻丰散、2 0 %阿维·唑磷的药效相当 ,但比螟速净的药效高出 33%~ 6 3.87% ;防治三化螟白穗 ,每6 6 7m2 用量 (a i ) 2 0~ 30g ,防效 82 .5 %~ 96 .7% ,均比杀虫双、杀虫单明显提高 ,且能大大节省用药量  相似文献   

6.
在2002年以前的近10年越冬螟虫调查中,观察区内查不到越冬三化螟,而2002年却查到了越冬三化螟。2003、2004年三化螟越冬基数分别占总螟虫数的20.6%、40.2%。2001、2002、2003年第四代三化螟的平均白穗率分别为0.8%、3%~6%、4%~8%,2004年在迟熟品种中第三代三化螟白穗率平均为3.57%,防治不好的田块高的达12.6%。可见,三化螟的发生与危害呈极显著上升态势。现就其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以下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7.
为明确转cry1Ab/cry1Ac基因汕优63水稻(汕优63/Bt水稻)对靶标害虫一二化螟、三化螟和稻纵卷叶螟的控制效果.通过室内生物测定和田间观察的方法对汕优63/Bt水稻对二化螟的致死性及其对三化螟和稻纵卷叶螟的抗虫效果进行了研究。室内离体植株测定结果表明,汕优63/Bt水稻对二化螟具有很好的抗性,1龄幼虫取食汕优63/Bt水稻48h和72h后的死亡率由31.5%上升到95.6%。3龄幼虫的死亡率由2.7%上升到67.9%。汕优63/Bt水稻对1龄幼虫的致死效应高于3龄幼虫,但没有二化螟能在汕优63/Bt水稻上完成世代发育。在田间。三化螟和稻纵卷叶螟在汕优63/Bt水稻上造成的白穗率和卷叶率分别为0.38%和0.24%。显著低于对照。表现出良好的抗虫性。  相似文献   

8.
近2年来,三化螟在我区大发生.三化螟3代在单晚上大发生,汕优63和武育安粳3号白穗率超标,造成很大损失. 在三化螟大发生的情况下,单纯使用化学药剂来达到防治目的是力不从心的,必须采取综合防治,以达到提高防效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江鸿辉 《安徽农业科学》2003,31(2):279-279,281
药效试验表明 :防治水稻 3代三化螟 ,在 3代三化螟卵孵盛期内 ,水稻破口 2 %时喷药较水稻破口 5%时喷药 ,防效可提高0 .43~ 2 .53个百分点。防治 3代三化螟以三唑磷、二嗪农等有机磷的单剂或混剂防效较佳  相似文献   

10.
三唑磷毒杀水稻主要害虫的作用特点及应用技术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1991~1997年,通过室内生测和田间多点试验示范,系统分析了三唑磷对水稻三化螟、二化螟和褐飞虱的触杀活性、对稻株的渗透性、胃毒作用和杀卵活性、持效期以及田间效果.结果表明:①三唑磷对三化螟、二化螟蚁螟的接触LD50(×10-4μg)分别为每头0.6182、0.4168,远远低于甲胺磷相应的LD50值14.7732、17.8029,对3龄褐飞虱的LD50值与甲胺磷相近,对5龄褐飞虱的触杀活性低于甲胺磷;②三唑磷对稻株的渗透性和对三化螟的胃毒作用强,喷药后1 d、3 d的渗透杀虫效果均为100%;③三唑磷防治三化螟的持效性长,500 mg/L药后10 d接虫的杀虫效果仍达86.7%,而甲胺磷1 000 mg/L药后3 d效果降为0;④三唑磷500~1 000 mg/L对三化螟前期淡黄色卵的杀死率为71.3%~73.2%,对后期黑色卵的杀死率为78.3%~99.5%;⑤20%三唑磷乳油2.25 L/hm2对三化螟和二化螟枯心防效均在90%以上,高于杀虫双,但对褐飞虱的防效差,明显低于甲胺磷,3.75 L/hm2对三化螟白穗的防效也在90%以上;⑥三唑磷对三化螟防效高而稳定,但对褐飞虱、稻纵卷叶螟效果差;⑦三唑磷对天敌蜘蛛的杀伤作用低于杀虫双而高于杀虫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