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不同氮磷施肥量对玉米生育期土壤微生物量的影响   总被引:24,自引:1,他引:24  
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不同N、P施肥量对玉米生育期土壤微生物量C、N、P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N、P施肥量对微生物量C无明显影响;施N肥量高(225kg/hm^2)量降低微生物量N;当施P肥达225kg/hm^2时则对微生物量P产生明显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2.
不同氮磷施肥量对玉米生育期土壤微生物量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不同N、P施肥量对玉米生育期土壤微生物量C、N、P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N、P施肥量对微生物量C无明显影响;施N肥量高(225kg/hm2)时降低微生物量N;当施P肥达225kg/hm2时则对微生物量P产生明显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3.
沙地衬膜水稻施肥效应与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沙地衬膜水稻采用无土栽培原理,施肥以化肥为主。适宜的N肥能显著促进沙地衬膜水稻营养体的生长.P肥则对水稻后期籽粒灌浆结实有明显效应。N、P配施较单施N、P处理籽粒产量和蛋白质含量有显著提高。在本试验条件下.沙地衬膜水稻栽培中。纯N最适施用量为144.7kg/km^2,最佳N、P配比为1:0.502.以使籽粒产量、蛋白质含量、单位面积蛋白质产量均表现较高。根据沙土特点和水稻生长发育规律,衬膜水稻施肥应坚持少量多次的原则,N肥分4次施入。P肥基施为主,K肥少量追施。另须基施Si等微肥。基肥采取沟深施。追肥撒施,采取前促、中控、后补的原则,主攻分蘖肥和穗粒肥。  相似文献   

4.
施肥结构对砂质潮土有机质及氮磷钾养分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在砂质潮土上10年长期定位试验,研究了不同施肥结构对作物产量和土壤有机质及N、P、K等养分在土体中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单施N肥小麦减产21.1%~34.3%,玉米则增产155.9%~209.7%;单施P肥小麦增产29.3%~39.7%,玉米减产50.4%~63.0%;而N、P肥配施小麦、玉米分别增产3.43~5.79倍和3.04~4.23倍。施有机肥能显著提高作物产量和土壤养分含量,而N、P肥单施或配施仅能维持较低有机质水平,且土壤K耗竭严重。单施N肥N素易于下淋,而N、P肥配施有利于N在土壤上层的保持。有机肥配施N肥或N、P肥是较好的施肥结构。  相似文献   

5.
设施栽培黄瓜的氮磷钾肥料效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3414"肥料试验方案开展了设施栽培黄瓜的N、P、K肥料效应研究。结果表明,随着N、K肥施用量增加,黄瓜产量呈先增后减的趋势;随P肥施用量增加,黄瓜产量呈下降趋势;N、K肥配施为正交互作用,N、P肥和P、K肥配施均为负交互作用。在中等P、K肥配施水平下,黄瓜硝酸盐含量随施N量的增加而降低。施N量与黄瓜亚硝酸盐含量间存在显著的函数关系,P、K肥的影响较小。不同施肥处理黄瓜蛋白质和Vc含量差异均不显著,且与N、P、K施肥量间的函数关系拟合度较低。每生产100 kg黄瓜需要吸收的养分量为N 0.296kg、P2O50.166 kg、K2O 0.517 kg。供试条件下黄瓜最佳经济施肥量为N 150.0 kg/hm2、K2O 409.5 kg/hm2,不施或少施磷肥。  相似文献   

6.
控释掺混肥机插侧深施实现双季稻增产与增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揭示控释掺混肥机插侧深施在南方双季稻上的应用效果。采用田间小区试验,早、晚稻分别设置不施氮(N)肥、常规施肥、减N 30%机插侧深施肥和减N 30%机插侧深施控释掺混肥共4个处理,比较控释掺混肥机插侧深施与常规施肥对双季稻产量、经济效益及养分吸收、利用的差异,及其减施潜力。结果表明:与常规施肥处理相比,减N 30%机插侧深施肥处理早稻产量和经济效益分别提高20.2%~20.9%和31.8%~32.4%,有效穗数、总颖花数和总实粒数分别提高6.2%~7.5%,20.5%~25.3%和27.6%~28.2%;晚稻产量和经济效益分别提高3.9%~5.2%和12.6%~13.8%,有效穗数、总颖花数和总实粒数分别提高15.8%~17.8%,16.8%~18.6%和14.0%~16.8%。其中,以减量控释掺混肥机插侧深施处理效果较好。在减N 30%机插侧深施条件下,控释掺混肥处理较常规减N处理早稻成熟期N、P、K养分累积量分别提高1.6%,2.5%,7.9%,晚稻分别提高4.0%,1.1%,0.9%;早、晚稻N肥吸收利用率分别增加4.2%和10.2%,N肥农学利用率分别增加3.3%和1.2%,N肥偏生产力分别增加0.6%和1.2%。总体而言,在洞庭湖平原地区,控释掺混肥机插侧深施能有效减少稻田的N肥投入量,利于形成有效穗,并保证植株整个生育期对N素的需求,提高成熟期N、P、K累积量及N肥利用效率,减少N素损失,从而实现双季稻生产节肥、省工、增产和增效。  相似文献   

7.
中国稻田施氮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庞桂斌  彭世彰 《土壤》2010,42(3):329-335
提高N肥利用率,加强稻田养分管理已经成为水稻生产中研究的热点。针对我国稻田N肥利用率低和N素损失严重的现状,综述了国内外提高稻田N肥利用率技术途径的研究进展,包括改进施肥方法(确定适宜施N量、N肥深施、前N后移、平衡施肥、有机与无机肥配施、水肥综合管理)、新型肥料的研制(硝化抑制剂、脲酶抑制剂、表面分子膜、缓控释肥)、计算机决策支持系统指导施肥和实时、实地N肥管理等。展望了今后需要加强研究的几方面工作。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不同培肥处理对平朔露天煤矿复垦土壤作物养分含量及肥料利用率的影响,进行了玉米盆栽试验,结果表明:不同培肥处理对玉米植株的N,P,K含量均有提高作用,玉米N,P,K在根、茎、叶器官分配顺序为叶 > 茎 > 根;有机肥、菌肥和配施低浓度化肥处理对玉米N素含量增加最明显,有机肥、菌肥和化肥配施各处理对玉米P和K含量增加最明显,其次对玉米N,P,K含量增加较明显的为有机肥配施菌肥处理,而单施有机肥处理对玉米N,P,K含量增加效果最差;有机肥、菌肥和化肥配施处理对玉米N,P,K肥利用率高于有机肥配施菌肥处理更高于单施有机肥处理,此研究为恢复矿区复垦土壤肥力水平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水肥条件对小麦、玉米N、P、K吸收的影响   总被引:34,自引:4,他引:30  
水、N是影响作物N、P、K吸收的重要因素。通过对 6个水分等级和 5个N肥等级相互搭配的研究结果表明 ,高水、高N处理不利于小麦N吸收 ,而玉米是耐肥作物 ,相同灌水条件下 ,玉米的吸N量随施N量的增加而增加。在低灌水条件下 (W 0、W 1处理 ) ,玉米子粒吸N量很低 ,变幅为 0~17.3kg/hm2,并且不受施N量的影响 ;而小麦子粒吸N量仍达 36.6~154.2kg/hm2。小麦与玉米吸P量的变化趋势与吸N量的变化趋势非常接近。但是 ,作物的吸K量随灌水量增加有明显增加的趋势 ,在玉米上表现尤其明显 ,并且作物的吸K量主要存在于茎秆中 ,因此 ,在当地推广和宣传秸秆还田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10.
水稻精量节肥防治面源污染高产栽培模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二次回归组合设计试验研究水稻栽培精量节肥技术 ,建立了水稻栽培密度、施N量和施P量数字模型 ,该模型寻优结果表明水稻种植密度为 2 0 96 2 8万丛/hm2 、施N素折尿素 379 0 5kg/hm2 、施P素折过磷酸钙4 76 85kg/hm2 时 ,其稻谷理论最高产量可达 92 11 5kg/hm2 。  相似文献   

11.
施氮模式对春玉米养分累积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施氮模式对春玉米养分累积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明显提高了春玉米干物质和NPK的累积量及累积速度,这种影响均在拔节期以后更明显.随着生育期推进,春玉米干物质及NPK的累积量均增加,但增加幅度不同.干物质及NP累积量的增加幅度在大喇叭口期以前较小,大喇叭口期以后较大;K累积量的增加幅度则正好相反,大...  相似文献   

12.
詹其厚  陈杰 《土壤通报》2007,38(3):491-494
通过一系列的田间试验,研究了淮北变性土区夏玉米对氮、磷、钾的响应特点。结果表明:(1)玉米对氮肥反应十分敏感,施氮有极为显著的增产效果,一般可增产1倍以上。氮肥最佳用量在300 kg hm-2左右,分配比例以基肥和追肥各占50%的增产效果较好。氮肥追施时以“开穴深施”为宜,可提高其利用率;(2)玉米对钾肥反应较敏感,施钾一般增产15%左右,效果显著。钾肥适宜用量为90~180 kg hm-2,而且以基肥施入为宜;(3)玉米对磷肥反应不敏感,施磷增产效果不显著,但玉米仍表现为氮磷钾配合时产量最高。因此,提出“增氮、节磷、补钾”的玉米施肥原则。  相似文献   

13.
采用粒片状肥料实现夏玉米一次施肥的可行性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目的】为探求夏玉米高产一次性施肥技术,根据夏玉米需肥特性,研制大小一致、 含等量氮磷钾养分的新型压缩片状肥料,将此肥料施在玉米植株适宜的位置,实现单株定量精准施肥。【方法】将尿素、 磷酸一铵和氯化钾肥料按夏玉米需肥特性合理配比,粉碎、 充分混匀后采用液压机压缩为重7.0 g的片状肥料,每2片含有每株玉米所需的氮磷钾养分; 在夏玉米苗期,将2粒片状肥料分别施在两株玉米中间两边间隔约15 cm处,施肥深度约10 cm,使得每株玉米四周都有肥料持续供应养分。采用田间试验分别在河南鹤壁和山东菏泽研究了单株定量施肥、 缓释肥及常规施肥对夏玉米产量、 干物质积累、 氮代谢、 氮磷钾养分积累量及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鹤壁和菏泽夏玉米施氮肥显著增产15.1%~19.5%和13.8%~16.1%。单株定量一次性施肥叶片硝酸还原酶活性在大喇叭口期和吐丝期分别较习惯2次施肥高7.45%和5.57%,谷氨酰胺合成酶活性分别高9.88%和6.18%; 植株氮、 磷和钾素积累量均略有增加,氮肥农学效率和氮肥当季利用率分别高1.24 kg/kg和3.41个百分点,产量平均增加2.5%。【结论】夏玉米单株定量一次性施肥叶片硝酸还原酶、 谷氨酰胺合成酶活性、 干物重、 植株氮磷钾养分积累量与习惯2次施肥、 缓释肥一次性施肥效果相当,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略有增加,实现了高产和一次性施肥的目标。  相似文献   

14.
Nitrogen (N) is often applied to first year maize (Zea mays L.) after alfalfa (Medicago sativa L.) at rates greater than needed to attain maximum yields. This study explored other potential benefits of excess N fertilizer applications to maize after alfalfa. Effects of N fertilizer (no N fertilizer, 73, or 135 kg N ha?1) to maize after alfalfa on stalk dry weight, stalk mineral concentrations [N, phosphorus (P), and potassium (K)], grain yield, and kernel components (protein, oil, starch, P, and K) were investigated. Fertilizer N increased stalk N concentration but not stalk dry weight. Grain yields and yields of protein, oil, starch, P, and K kernel components, expressed on a kg ha?1 basis, were also unaffected by N fertilizer treatments. Thus, there appears to be no advantage, in terms of yield or kernel components, in applying N fertilizer to maize after alfalfa under the environments experienced during this two year field experiment.  相似文献   

15.
夏季降水是造成我国西北黄土高原区旱地土壤硝态氮淋溶的主要原因。通过田间长期定位试验研究了冬小麦收获后,不施肥种植夏玉米而利用土壤残留养分阻止硝态氮淋溶的效应。结果表明,小麦播前施氮量增加,夏玉米收获期生物量和子粒产量增加,但磷肥用量增加对其影响不明显。小麦播前施氮量增加,夏玉米氮磷钾累积增加,施磷量增加,氮钾素累积降低,磷素累积无显著变化。土壤剖面含水量随小麦播前施氮量增加而降低,不同施磷量土壤剖面水分累积量的差异显著减少。不施肥种植夏玉米可以有效阻止和减少土壤剖面硝态氮淋溶,但在小麦播前施氮240和320kg·hm^-2时仍有较明显淋溶,其累积峰逐渐向深层土壤转移,造成氮素损失。施磷时,土壤剖面0-220cm硝态氮累积量下降,220cm以下土层变化不明显。  相似文献   

16.
用15N示踪技术研究高产小麦、玉米的施氮规律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8  
利用稳定性同位素15N示踪技术 ,探索小麦、玉米在高N施肥下的N素营养规律。结果表明 :小麦、玉米对追加15N化肥的吸收利用率为 2 8 42 %~ 46 2 8% ,向籽粒运转量为 5 4 %~68% ,追施N的有效期可连续 3茬作物 ,累计利用率为 5 2 0 7%~ 60 39%。在较高土壤肥力基础上 ,小麦、玉米年产量达 1 5 0 0 0kg hm2 ,小麦最佳氮肥施量为 1 5 0~ 1 87 5kg hm2 ,玉米为 30 0~375kg hm2 。  相似文献   

17.
氮磷肥对黑土玉米农田生态系统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的影响   总被引:51,自引:7,他引:51  
通过田间氮磷肥配施试验研究了氮磷配施对黑土玉米农田生态系统玉米不同生育时期微生物量碳、氮的影响。微生物量随玉米不同生育期的动态变化表明,氮磷肥对微生物量碳和微生物量氮的动态影响并不同步,微生物量碳和微生物量氮变化最显著的时期均是授粉期,但此时微生物量碳是最低的谷值,而微生物量氮是最高的峰值。不同氮磷配比对微生物量碳影响的回归分析表明,氮肥是影响微生物量碳的主导因素,无论是适量施用还是过量施用都是氮肥对微生物量碳的影响较大。不同氮磷配比对微生物量氮影响的回归分析表明,过量氮肥的施用减少了土壤微生物量氮的含量。磷肥无论高量和低量均能增加微生物量氮的含量,但随着施用量的增加对微生物量氮的正效应减小。氮磷配合施用可增加土壤的微生物量氮,由此可见无论单施氮肥还是单施磷肥,过量施用对微生物量氮的增加都是不利的,只有氮磷配合施用才是增加土壤微生物量氮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