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畜禽业》2019,(11)
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是奶牛养殖中一类常见的疾病,要在流行病学调查基础上有效预防以及控制该类疾病。因此,从不同角度入手探讨了奶牛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及其流行病学调查,提高调查结果准确性、全面性的同时优化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防控,确保奶牛正常发育以及健康生长。  相似文献   

2.
《畜禽业》2016,(3)
牛病毒性腹泻是因为黄病毒科、瘟病毒属的牛病毒性腹泻病毒引起的一种复杂的传染病性疾病,这种病也被称为牛黏膜或者是BVBD。黏膜病毒在被感染的牛体内大量生长,破坏了牛本身的免疫机制,造成牛群之间的恶意传染。综述了牛病毒性腹泻病原、流行特点、发病机理及临床症状、诊断和防治。  相似文献   

3.
《畜禽业》2014,(6)
牛病毒性腹泻是一种常见病,病毒性腹泻给牛带来的主要不良影响有腹泻、黏膜病、持续感染、免疫抑制以及母畜流产等,给养牛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阻碍。文章中主要介绍了BVD疫苗在国外的研究进展和使用疫苗的效果,以对国内牛病毒性腹泻疫苗研究和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牛病毒性腹泻病毒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ovine viral diarrhea virus,BVDV)是引起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Bovine viral diarrhea-mucosal disease,BVD-MD)的病原体,该病原体容易感染牛、猪及野生反刍动物,常引起口腔、鼻和肠道黏膜溃疡并易发生继发感染、胎牛畸形生长、孕牛流产。主要从病毒粒子结构及其功能、BVDV的分型、防控措施等方面对BVDV近几年的研究进展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5.
《畜禽业》2016,(5)
正牛黏膜病习惯称之为"牛病毒性腹泻"。2月龄到2岁的牛易感。患病牛的口腔及消化道黏膜糜烂或溃疡,并发生腹泻。据报道,江西省畜牧良种场对奶牛试用猪瘟兔化弱毒冻干苗进行预防接种,取得了很好效果。生产奶牛年每头肌肉接种  相似文献   

6.
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是由牛病毒性腹泻病毒引起,各种年龄牛只都易感的一种传染病,重点感染幼龄牛,该病呈世界性分布,尤其是养牛业较为发达的国家和地区。该病带毒时间长,康复牛可带毒6个月,病牛和带毒牛是该病的主要传染源。牛只可通过消化道和呼吸道感染,也可通过胎盘垂直感染。该病无特效治疗方法,及时的诊断和有效的预防是控制该病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7.
《畜禽业》2020,(4)
牛病毒性腹泻病-粘膜病是由牛病毒性腹泻病毒引起的一种接触性传染病,该病在世界范围内广泛流行,严重制约着牛养殖业的健康发展。对牛病毒性腹泻病的病原学、流行病学、临床表现、检测方法和防治措施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8.
我国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的流行及防制状况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自80年李佑民首次报道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BVD-MD)在我国存在以来,许多学者对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在我国的流行状况进行了调查,目前该病在我国易感动物中的感染日益严重。国外以检出并淘汰持续感染牛和疫苗接种预防本病,国内对本病尚无有效的防制措施。  相似文献   

9.
《畜禽业》2021,(5)
牛病毒性腹泻是牛养殖业发展过程中一种严重的热性传染性疾病,该病主要是牛感染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所引发。为了有效防治牛病毒性腹泻,结合实践对牛病毒性腹泻诊断与防治进行分析论述,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希望能为广大养牛户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0.
<正>犊牛病毒性腹泻又称黏膜病。该病毒是黄病毒科,瘟病毒属成员。本病呈世界性分布,尤其是养牛较发达国家。1980年以来,我国从丹麦、美国、加拿大和新西兰等十多个国家引进奶牛和种牛,将本病引入我国。牛、羊、鹿、猪均可感染本病。患病动物和带毒动物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病畜的分泌物和排泄物中带毒量较高,康复牛可  相似文献   

11.
《畜禽业》2021,(8)
牛病毒性腹泻是阻碍牛繁殖的重要因素之一,牛病毒性腹泻的死亡率很高。描述了黄牛病毒性腹泻的基本情况,并提出了治疗黄牛病毒性腹泻症状的措施,为黄牛病毒性腹泻的进一步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徐海鹏 《畜禽业》2013,(6):83-84
<正>牛病毒性腹泻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该病毒具有较大的变异性,病毒的这种特性造成各病毒株的抗原性和血清学特性的差异,给疫病的流行病学研究、诊断、疫苗研究和防控工作造成一定困难。本文尝试论述病毒的这种特性造成疫病的多种临床表现,导致疫病防控困难,提出疫病主要诊断方法及防控措施,从而保障养牛业的持续和健康发展。牛病毒性腹泻是黑龙江省养牛业常见的一种牛疫病。牛病毒性腹泻(粘  相似文献   

13.
牛病毒性腹泻作为一种热性传染疾病,携病毒动物和患病动物都是主要传染源,该类动物的粪便与分泌物中含有很多病毒,可对其他动物造成直接传染或者间接传染,危害巨大。结合牛病毒性腹泻的流行情况、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提出牛病毒性腹泻的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4.
《畜禽业》2021,(7)
牛附红细胞体病,是由牛附红细胞体寄生于牛的红细胞和血浆中引起的一种原虫病,又称红细胞孢子虫。该病主要引起牛高热、黄疸、全身皮肤变红、腹泻、尿血、贫血、可视黏膜苍白等临床症状,犊牛属易感群体。对德宏州一例牛感染附红细胞体病的诊防进行总结,以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畜禽业》2020,(7)
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是临床常见的一种牛流行病,其发病率相对较高,危害相对较大,病牛会出现病毒血症,具备传染性,而且仅需要进行间接接触就可以传播,同时还可以通过胎盘屏障导致感染。在这样的情况下,需要对有关疾病的诊断和防止充分认识,采取适宜的措施有针对性地进行操作,才可以保障疾病防控的效果。在具体诊断的过程中,其诊断技术较多,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选用,然后落实疾病的预防,积极进行防控,避免出现发病并对症进行处理。  相似文献   

16.
<正>2006年4月初,我市某规模牛场的杂交牛发生一起以发热、咳嗽、流涕、腹泻、消瘦、贫血、黄疸为特征的疾病,根据流行病学调查、临床诊疗、剖检变化和实验室检验,确诊为牛感冒并发附红细胞体病,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范红冰 《畜禽业》2023,(1):58-60
为探究牛病毒性腹泻治疗中采取中药复方干预的效果,选择某县3家养殖场在2021年11月—2022年2月确诊的病毒性腹泻带病牛60头,将其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病牛30头),其中对照组采用硫酸安普霉素注射液+金根注射液治疗方法,试验组采用中药复方干预方法,并在第一轮发病之后对用药效果进行观察,对6个月内每次发病用药后牛病毒性腹泻的总有效率进行统计。结果表明中药复方干预效果更佳,病牛精神状况、体态特征、食欲状况、腹泻状况逐渐缓解,且长期来看治愈总有效率更高。可以采取中药复方干预法治疗牛病毒性腹泻病。  相似文献   

18.
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理塘县某牧民家的1~3月龄犊牦牛发现腹泻为主症的疾病,传播极快,为查明发病原因,采集了犊牦牛的腹泻粪便样本11份,先用酚-氯仿法和Trizol法提取腹泻粪便的总DNA和RNA,然后用牛冠状病毒(BCoV)、牛轮状病毒(BRV)、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产肠毒素大肠杆菌(ETEC)、沙门氏菌(Salmonella)和安氏隐孢子虫(C.andersoni)特异的PCR方法进行检测。结果牛轮状病毒检出率为72.7%(8/11),其余病原检测均为阴性。结合临床,明确了该病例中的犊牦牛腹泻主要由牛轮状病毒(BRV)感染引起,为犊牦牛腹泻疾病的针对性防控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9.
<正>2014年3月,邳州市邢楼镇某猪场多发仔猪腹泻并造成未断乳仔猪的大批死亡,经临床初诊和实验室检测最终确诊为猪瘟病毒和猪流行性腹泻病毒混合感染。通过采取一系列针对性的防治措施,该猪场腹泻疫情逐渐得到了有效控制。猪的腹泻病是近几年来养猪场春秋季常见的一种肠道病症候群,既可能是细菌、寄生虫、病毒引起,也可能是饲喂日粮、环境条件变化等引起。在引起猪腹泻病的各种病因中,病毒性腹泻的危害是最为严重  相似文献   

20.
《畜禽业》2012,(7):25
<正>在7月初长沙举行的生猪优质健康养殖关键技术国际学术研讨会上,中国工程院陈焕春院士介绍了当前猪群病毒性腹泻的流行趋势:除了引起猪群腹泻的传统的三大病原流行性腹泻、传染性胃肠炎和轮状病毒外,最新报道的库布病毒(kobuvirus)、博卡病毒(bocavirus)、诺如病毒(norovirus)在猪群腹泻发病过程中也起了很重要的作用。陈焕春表示,这三种病毒在猪场的检出率非常高。他还表示,目前所流行的腹泻,从发病猪场、病料、粪便当中检出率最高是流行性腹泻病毒、库布病毒(kobuvirus)和博卡病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