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庐山土壤类型的特点与分布规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庐山土壤实地调查研究和室内分析结果显示,庐山土壤具有明显的垂直地带性及其养分分布规律,随着海拔的升高,土壤类型依次为山地红壤、黄壤、黄棕壤、棕壤、山地草甸土,土壤养分与地面生长的植物类型及其凋落物密切相关,土壤的硅铝率或硅铁铝率均随着海拔的升高逐渐增大,由大到小依次表现为山地草甸土,山地棕壤,山地黄棕壤,山地黄壤,山地红壤.  相似文献   

2.
本文简述了星斗山自然保护区的自然成土条件,并根据鄂西自治州和利川县《土壤志》土壤分类,描述了该区山地黄壤、山地黄棕壤、山地棕壤、山地草甸土和山地沼泽土的基本性状,提出了该保护区土壤合理利用和保护的意见。  相似文献   

3.
[目的]主要研究不同海拔庐山土壤的养分含量状况的差别。[方法]选择庐山地区3种典型土壤(山地红壤、山地黄壤、山地棕壤),分析不同层次中有机质、全氮、速效磷、速效钾的含量,阐明不同海拔土壤养分的垂直分布差异,以期进一步了解差异形成的原因。[结果]受自然因素(气候、温度、植被类型和凋落物等)和人为因素(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及污染等)的影响,土壤中的营养元素含量存在不同尺度的差异。不同海拔的土壤有机质含量与高度成正相关;土壤全氮含量随海拔升高而递增;速效磷含量有明显的空间差异,但与海拔无明显相关性;速效钾的含量与高度呈负相关,土壤总体养分含量为山地棕壤山地黄壤山地红壤。[结论]该研究对深入理解山地土壤垂直地带分布规律,提出土壤资源利用改良意见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4.
庐山土壤全氮含量及其影响因素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研究庐山地区不同海拔高度及立地条件下山地棕壤、山地黄棕壤和红壤3种土壤中全氮含量与土壤类型、有机质含量之间的关系,初步得出土壤全氮含量受土壤类型、气候等的影响。为土壤肥力评价及探讨生态系统中氮素地球化学循环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不同森林植被类型土壤化学性质的趋异或趋同。[方法]在广西猫儿山南坡的垂直高度上,按每升高100 m设置1个土壤剖面(共18个),按国颁标准采取土壤,并测定主要化学元素的含量。[结果]结果表明:pH值在3.98~5.61,随海拔高度的增加呈波浪式递增,但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递减。有机质含量为31.2~98.8 g/kg,各土壤类型之间的差异较大,总体上表现为:泥炭土〉黄棕壤〉草甸土〉黄壤〉黄红壤〉红壤。全N含量为9.1~21.3 g/kg,速效N含量为222.7~388.3 mg/kg,随海拔高度的增加而递增;全P含量为0.6~1.2 g/kg,含量极少,随海拔高度的增加呈波浪式递减;速效P含量为30.9~58.8 mg/kg,表现为:黄壤〉泥炭土〉红黄壤〉红壤、黄棕壤及草甸土。全K含量为0.6~1.2 g/kg,含量极少,并随海拔高度的增加而递减;速效K含量为28.8~99.8 mg/kg,表现为:泥炭土、黄棕壤和草甸土〉黄壤〉红黄壤〉红壤。[结论]不同土壤类型的土壤养分含量存在较大差异,为自然保护区森林土壤资源的科学管理与评价及其森林植被的更新、恢复与重建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庐山土壤速效钾的垂直分布特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庐山的海拔高度(包括气候、母质、植被等成土因素)采用随机分层抽样的方法进行土壤样点分析[1-3],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处理,通过其差异性对比,得出不同海拔高度发育的土壤速效钾的垂直分布特征以及同一土壤不同土层速效钾含量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不同海拔高度的土壤中的速效钾的含量与高度成负相关,随着海拔的增高,速效钾的含量逐渐减少,为红壤〉山地黄棕壤〉山地棕壤。同一土壤不同土层的速效钾含量与深度成负相关,随着深度的增加,速效钾的含量逐渐减少,为A〉B〉C层。  相似文献   

7.
苗儿山海拔2142m,年降水量较高,植被繁茂,土壤母岩主要为花岗岩,局部杂有砂页岩、千枚岩和板岩。从山脚到山顶,依次分布着成土过程由强到弱的山地红壤、山地黄壤、山地黄棕壤和山地灌丛草甸土。其相应的粘粒矿物为2:1型矿物逐渐增加,高岭石不断减少。所有土壤都出现埃洛石和三水铝石,后者在剖面中有由下往上减少的倾向。14A过渡矿物多分布在山的中部消下土壤中。混层矿物出现普遍。 花岗岩发育土壤原生产矿物的风化指数,从山脚到山顶逐渐变小。本文还讨论了三水铝石的转化条件,并对土壤富铝化与土壤风化、红壤化的关系提出初步看法。  相似文献   

8.
为了研究不同海拔下庐山土壤中有机质含量与速效钾含量的关系,根据庐山海拔(包括气候、母质、植被等成土因素)采用随机分层抽样的方法进行土壤样点分析。结果表明,土壤有机质含量与海拔和速效钾含量有关,土壤中有机质含量与海拔成正相关,随着海拔的升高,有机质含量逐渐增加,有机质含量由小到大分别为山地红壤、山地黄棕壤、山地棕壤;土壤中有机质含量与速效钾含量成正相关。深入探究有机质含量与速效钾含量之间的关系,有助于掌握庐山土壤的养分状况,为庐山农业生产施肥方案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莽山亚热带山地土壤垂直带谱发育良好,红壤、山地黄壤、暗黄棕壤、山地灌丛草甸土的分布和土壤特性,成土过程受当地的地形、气候、母质、植被等成土因素的影响,亚热带山地还分布有较大面积的粗骨土、石质土及少量沼泽土,其土壤特性和地带性土壤有较大差别,在利用上应予以充分的注意,山地灌丛草甸土粘粒中含有大量的三水铝石,可能是由斜长石直接风化而来的。  相似文献   

10.
土壤有机质与氮磷钾的相关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庐山具垂直地带性分布的土壤为研究区,选择典型剖面,测定了山地棕壤、山地黄棕壤、赛阳红壤三处土壤的各种理化性质。本文主要讨论有机质与氮、磷、钾的影响关系和相关性浅析。主要运用相关性分析来说明结果。  相似文献   

11.
测定了江西省庐山不同海拔的3种土壤(山地红壤、山地黄壤、山地棕壤)不同层次的有机质、全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旨在了解影响各养分含量的因素。结果表明,庐山土壤养分含量主要受气候、水分、温度及植被的影响,具有明显的垂直地带性,有机质含量随海拔的升高而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与全氮和速效钾含量呈正相关,与速效磷含量无明显相关性;土壤各养分除速效磷外整体含量较高。  相似文献   

12.
文山自然保护区土壤现状与保护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通过对文山自然保护区土壤现状的调查,以及对其土壤形成条件、土壤类型特征及分布规律的研究,将其划分为淋溶土纲,铁铝土纲,初育土纲3个土纲,暗棕壤、棕壤、黄棕壤、红壤、黄壤和石灰土6个土类,暗棕壤、棕壤、黄棕壤、红壤、黄红壤、黄壤、红色石灰土和黑色石灰土8个亚类,并对保护区土壤生态的脆弱性及其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进行了探讨,提出了保护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13.
福建省主要土壤类型的镁素含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测定9种土壤类型g4个土样,研究福建省主要土壤类型全镁和交换性镁(包括水溶性镁)的含量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我省土壤镁素含量较低。除盐土外,土壤全镁含量平均为0.33%,交换性镁含量0.82毫克当量/100克土。不同土壤类型全镁量高低顺序为:盐土>紫色土>水稻土>黄红壤、红壤>山地黄壤、赤红壤>山地草甸土>风沙土。交换性镁高低顺序为:盐土>水稻土>风沙土>紫色土>山地黄壤>黄红壤>赤红壤、红壤>山地草甸土。成土母质对土壤全镁和交换性镁含量有一定影响。土壤交换性镁与全镁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土壤有机质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与土壤pH值呈显著正相关,与土壤粘粒(<0.001毫米)含量和阳离子交换量(CEC)呈正相关,但不显著。以土壤交换性镁饱和度10%作为足量指标进行划分:盐土和风沙土镁素充足,水稻土有75%样点土壤不缺镁,紫色土有50%样点土壤供镁充足,而红壤性土壤有80~90%样点土壤缺镁,山地草甸土镁素都是不足的。  相似文献   

14.
浙闽毛竹林土壤有效硅地理分布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浙江,福建的主要毛竹产区的林下土壤,对172个剖面采用典型调查的方法,采集各类土样833个进行有效硅含量的测试,初步阐述了该区毛竹林土壤有效硅的含量状况、地理分布特征;说明土壤有效硅具有从南到北逐渐递增的纬度地带性规律和随海拔从低到高,土壤有效硅含量逐渐增多甚至骤增的垂直地带性规律。在三大类岩石中,一般火成岩(本调查中花岗岩类和高海拔区凝灰岩除外)发育的土壤有效硅含量较低,沉积岩则高,变质岩则由于其来源和变质作用的复杂性而使其发育土壤的有效硅状况呈现不规律性。在各土壤类型中,其有效硅含量顺序为:山地黄壤>石灰性土)山地黄棕壤>山地红壤≥黄红壤>酸性紫色土≥低丘红壤。对特征剖面研究发现,客土和劈山等毛竹林栽培措施对有效硅在土壤剖面分布有较大的影响。本研究结果绘制的该区有效硅低值含量分布图,可以为纸浆竹林基地的选择提供初步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不同海拔梯度下梵净山土壤主要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为梵净山森林植被恢复与生态系统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不同海拔梵净山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梵净山不同海拔主要土壤性状特征进行研究。【结果】梵净山从山脚至山顶土壤类型分别为山地黄红壤、山地黄壤、山地暗黄棕壤、高山草甸土;山地黄红壤大部分为轻黏土,山地黄壤土壤质地主要为重壤,高海拔地区表土层土壤疏松,土壤多为重壤土。不同海拔下土壤C/N比随着海拔的增加呈现减小的趋势,而土壤C/P、N/P比随着海拔的增加呈现增加的趋势。不同海拔土壤活性碳和缓效碳含量变化范围分别为6.32~9.11 g/kg和1.15~9.16 g/kg,在海拔500~2 570 m范围内,随海拔升高,土壤活性碳呈现降低的趋势,而缓效碳含量呈现增加的趋势。土壤有机碳矿化率的最大值出现在海拔1 301~2 100 m,为13.20%。土壤微量元素Cu变化趋势表现为在海拔1 301~2 100 m平均含量最大,海拔500~1 300 m时元素含量降低,随着海拔梯度降低,元素含量先增大后减小;土壤其余元素(Fe、Mn、Zn、Mo)含量随海拔梯度变化规律不明显。岩石裸露率与矿化率之间相关性极显著,土壤缓效有机碳及活性有机碳均与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磷、速效钾等大部分肥力指标表现出显著或极显著相关。【结论】不同海拔梯度下梵净山土壤类型和土壤性状特征差别较大。  相似文献   

16.
武夷山山地土壤有机碳的垂直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为探讨武夷山山地土壤有机碳的垂直分布规律及其与气候因子的关系,在不同海拔处挖掘典型土壤剖面,按发生学层次进行取样,对样品进行土壤有机碳含量及基本理化性质的测定,分析垂直空间上不同类型土壤有机碳的分布规律,并对土壤有机碳与海拔高度、气温、降水量三者分别建立回归方程.结果表明:不同类型土壤有机碳含量依次为红壤<黄红壤<黄壤<山地草甸土;土壤有机碳含量随海拔高度的增加而增加,二者关系可用线性方程拟合,确定系数R2为0.9687;土壤有机碳含量随气温增加而降低,二者关系可用线性方程拟合,确定系数R2为0.9607;土壤有机碳含量随降雨量的增加呈增加趋势,且二者关系可用对数方程拟合,确定系数R2为0.8212,统计上均达到了极显著水平(P<0.01).  相似文献   

17.
不同类型茶园土壤有机碳、氮剖面分布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武夷山5种主要的茶园土壤类型(黄壤、红壤、潮砂土、高山草甸土、紫色土)为研究对象,对其土壤碳、氮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土壤类型和同一土壤类型不同土层土壤有机碳、氮含量及储量均存在很大差异。5种土壤类型茶园0~20cm土层有机碳、氮含量和碳、氮储量均显著高于20~40、40~60和60~80cm土层,并随土层深度增加而逐渐下降,说明茶园土壤有机碳、氮储量表聚作用明显。5种土壤类型茶园同一土层有机碳、氮含量大小为:高山草甸土〉黄壤〉紫色土〉潮砂土〉红壤;0~80cm土层有机碳储量大小为高山草甸土(253.29t·hm-2)〉紫色土(134.17t·hm-2)〉黄壤(132.44t·hm-2)〉潮砂土(102.95t·hm-2)〉红壤(46.28t·hm-2);土壤氮储量与有机碳储量变化规律相似。相关分析表明,茶园土壤有机碳与全氮、C/N、孔隙度比之间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而与土壤容重极显著负相关;土壤有机碳、氮与土壤水分、pH之间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18.
运用数学统计分析方法,以2006年测土配方施肥项目所测保靖县耕地土壤有机质数据进行分析,研究了保靖县耕地土壤有机质现状及其差异性。结果表明:保靖县耕地土壤有机质(SOM)为较丰富水平,平均含量为25.27 g/kg。除县域中西部大部分区域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处于较低水平外,北部和南部地区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基本处于中等偏上的水平。水稻土不同亚类土壤有机质含量状况是:潴育水稻土>潜育水稻土>淹育水稻土>漂洗水稻土;石灰土不同亚类土壤有机质含量状况是:黑色石灰土>红色石灰土>淋溶红色石灰土;山地垂直带不同亚类土壤有机质含量状况是:暗黄棕壤>黄壤性土>典型黄壤>黄红壤>红壤性土。  相似文献   

19.
目的土壤类型、土壤层次及植被类型是土壤有机碳分布格局的重要影响因素,而海拔是对大尺度水热环境条件的再分配,涵盖了土壤类型和植被类型在小尺度上的剧烈变化信息,因而研究不同海拔梯度上土壤有机碳的变异规律对森林生态系统碳汇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方法本研究选择九连山境内不同海拔高度(179~1 430 m)的森林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植被类型、土壤类型、和不同层次的有机碳含量与碳储量等,揭示不同海拔高度有机碳的垂直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结果土壤的前3层(0~40 cm)有机碳含量随着海拔的升高而呈现线性增大的趋势,而第4层(40~60 cm)和第5层(60~100 cm)则随着海拔的升高而逐渐的降低,土壤碳储量与海拔梯度的趋势与土壤有机碳与海拔梯度的趋势基本一致,但总碳储量与海拔梯度的趋势则呈先降低后升高的U形趋势;草甸土的前3层土壤有机碳含量和储量往往高于红壤和黄壤,并且随海拔升高,土壤类型从红壤、黄壤至草甸土的变化过程中,前2层(0~20 cm)有机碳含量和碳储量均存在逐渐上升,而其他层次则无显著差异;高海拔的杜鹃林和高山草甸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和碳储量往往高于较低海拔的其他植被类型,而高山草甸和次生阔叶林的0~100 cm总碳储量较高。结论土壤表层和植被类型的变化可能是导致九连山不同海拔梯度土壤有机碳变异规律的主要原因。在全球气候变暖的情形下,高海拔地区的表层土壤可能随着温度的上升而增加碳排放。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庐山不同海拔土壤下养分含量分布特征。[方法]对不同海拔土壤采样,测定不同海拔不同层次土壤的有机质、全氮、速效磷、速效钾、速效硼、速效铜含量。[结果]庐山土壤具有明显的垂直地带性,随海拔升高表现为红壤、黄壤、黄棕壤、棕壤;土壤有机质、全氮与海拔表现出显著正相关;土壤中速效磷、速效钾、速效硼表现相同趋势,随海拔升高,先升高后降低,而速效铜含量随海拔升高先降低再升高,且都以1 000 m左右为分界线,说明在高海拔(1 200 m),小气候对土壤养分影响显著;土壤养分随土层加深呈明显下降趋势。[结论]该研究为庐山土壤资源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